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预习 教案 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课《沁园春·雪》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2课《我爱这土地》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3课《乡愁》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5课《我看》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尝试写诗》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艾青诗选> 如何读诗》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6课《敬业与乐业》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8课《论教养》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写作《观点要明确》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0课《岳阳楼记》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1课《醉翁亭记》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2课《湖心亭看雪》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3课《诗词三首》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5课《我的叔叔于勒》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6课《孤独之旅》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四《学习缩写》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8课《怀疑与学问》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9课《谈创造性思维》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20课《创造宣言》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写作五《论证要合理》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讨论》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21课《智取生辰纲》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22课《范进中举》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三顾茅庐》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学习改写》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水浒传》预习+教案+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   案     

课外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迁移练习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咸阳城东楼》《无题》

一、学生展示:

1、《咸阳城东楼》简介:《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2、无题诗古人的代表非李商隐莫属,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全唐诗》中共收入了十六首,另外,还有许多诗以篇首或句中二字标题,如《锦瑟》、《为有》、《碧城》等。

二、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个读,赛读。

2、交流阅读感受。

三、课堂提升:

学习《咸阳城东楼》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2、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明确: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3、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明确: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4、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明确: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5、背诵全诗。

学习《无题》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2、诗句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归纳。

明确:本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全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3、概括归纳本诗主旨?

明确:本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了两个爱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又彼此思念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赞颂。

四、背诵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行香子》《丑奴儿》

一、学生展示:

1、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他的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个读,赛读。

2、交流阅读感受。

三、课堂提升:

学习《行香子》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2、简单语言归纳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

3、赏析诗歌的写作视角。

明确: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4、背诵诗歌。

学习《丑奴儿》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2、此词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结合写作背景和诗人经历,说说你对下片的理解。

明确: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4、归纳全诗主旨及其写作手法。

明确: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背诵两首词并布置作业。

     课    件    


来源 | 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古代诗歌鉴赏题(三)
(2)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古诗词鉴赏
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课外
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中考课内古诗词鉴赏常考题目都在这了,还有详细解析,解题技巧!
大暑 · 古诗词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