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 顾 | 宰其弘·皴法的世界(第一期)直播纪要



4月24日晚,「画事」专栏的作者宰其弘以“皴法的世界”为题,就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问题进行了一次线上的分享。


本次线上讲座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小单元:

1. 皴法是什么?
2. 了解皴法有什么用?
3. 简单的皴法发展史与赏析。

通过结合大量的高清图像资料,作者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山水画中皴法的起源与发展。皴法是中国绘画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最初用以表现自然山石的质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个人化的艺术语言与符号,书写内心的情感与个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皴法的演变史就是山水画的发展史。它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进入中国山水画的门扉。


讲座视频回顾
扫码进入”珍宝君”视频号,即可查看


”珍宝君”视频号





讲座纪要

一、皴法是什么?
皴法是线条、敷色与晕染之外的笔触,它是为了补充线条的不足、表现自然的质感而诞生。

二、了解皴法有什么用?
认识皴法的用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理解作品的书法,从而可以模仿学习;
2. 分辨作品的源流,从而辨明风格身份;
3. 体会笔墨的妙趣,从而产生美的享受。

三、简单的皴法的发展史与皴法赏析


简单来说,隋唐是没有皴法的时代。皴法既然被称为法,是一个比较迟才出现的概念。最早的皴法不过是画家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些笔触。整体上来看,到明代才开始有这种将皴法系统化的明确意识。

早期隋唐的山水画,基本上都是先用线条勾勒出山的轮廓,再对其进行敷色,画面中看不到什么皴笔。这种空勾填色的画法是隋唐山水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韩休墓室壁画、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等作品中均可见出。

隋·展子虔《游春图》故宫博物院藏

陕西西安唐代韩休墓北壁《日出图》

唐代五弦五柱弯颈螺钿枫琵琶捍拨《骑象奏乐图》日本正仓院藏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唐·佚名《明皇幸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画法在后代也有延续,例如宋人《松岩仙馆图》、吴廷辉《春山泛舟图》、钱选《山居图》。

宋·佚名《松岩仙馆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钱选《山居图》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五代,山水画中开始出现皴笔。这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事。晚唐五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北方的灭佛运动、西域丝绸之路的切断,导致颜料供应出现了问题。加之由王维创立的水墨山水在五代得到不断地发展,中国人发现墨色中有很多的变化,用墨能做到很多比色彩更高级的事,所以水墨山水很快成为了新的主流。

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葬壁画

这一时期的皴法还比较原始,呈现出一种浑然的状态,并没有形成一种概念化的皴笔。可以说,它完全是天然的。可能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想要模仿自然的质地。其中最富盛名的皴笔就是“披麻皴”。

披麻皴

这是五代时期最重要的皴笔。它状如麻绳披散,用以描绘南方山体上的植被。披麻皴最早出现在董源和巨然的画作中,后来被黄公望、沈周等人加以继承与发挥。

五代·董源《溪岸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五代·巨然《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入宋之后,山水画得到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种皴法相继诞生。

雨点皴

犹如雨点般的皴笔,用以模仿北方山水中的岩壁表面——一种光秃秃的质感。在北宋范宽、燕文贵的画中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关仝《山溪待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后世有许多人学范宽,但雨点皴的味道愈来愈淡,与《溪山行旅图》相差甚远。总的来说,雨点皴在后期的发展不如披麻、斧劈那么丰富,这或许是因为它不如其他皴笔那么具有表现力。

北宋·燕文贵《溪山楼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卷云皴

由北宋画家郭熙开创。其特点是水墨淋漓,如同云头攒动。这一皴笔释放了皴法的空间,它不仅仅是线条,也是面,由许多复笔堆叠、交错而成。

北宋·郭熙《乔松平远图》澄怀堂文库藏

北宋·郭熙《早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故宫博物院藏

米点

由米芾首创,其子米友仁继承并发扬。这是宋代独特的一种皴法,几乎只用“点画”的皴笔,主要用来表现江南云山的朦胧氤氲之美。

北宋·米芾(传)《春山瑞松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故宫博物院藏

米氏云山的画法由许多墨点叠加而成。这看似是一个重复性的过程,但事实上,在叠加的过程中需要有变化,否则画面就会变得很机械,让人看得很不舒服。例如非常崇拜米芾与米友仁的董其昌,他的云山就没有把米点那种厚重绵密的感觉体现出来,整个画面不够朦胧。

此外,米点也是一种限制比较多的皴法,它只能表现云山绵亘的状态,很难去处理复杂的画面。大部分情况下,米点表现的是人们对远山的印象。

斧劈皴

由两宋之交的画师李唐开创。它强调力量之美,下笔犹如斧子凿砍,魄力十足。斧劈皴是在范宽雨点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但又有所不同。相比之下,它更追求笔势与笔法,视觉的冲击力与表现力也更强烈。

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李唐《仿范宽溪山独钓图》佛利尔艺术博物馆

事实上,这种斧劈的痕迹在自然山水中非常常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斧劈皴取代雨点皴用来表现北方山石中的岩壁。总而言之,斧劈皴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力量。

秦岭实景与《秋林飞瀑图》中山石的对比

到了南宋时期,斧劈皴发生了一些变化。南宋画院画师马远将其进一步强化,发展成为后世所熟知的“大斧劈”。这时已经出现了较为概念化的线条,为了使山石更有体积感,画家充分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并强调留白的重要性。

南宋·马远《踏歌图》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元代,绘画有了一个很大的变革。其中最主要的是画家的身份不一样了。在元以前,从事绘画的主要是职业画家,而这时,文人画家成为了创作的主体。元代文人非常热衷于画画,绘画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正因如此,在这短短的一个世纪里,就诞生出像元四家这样对中国绘画史产生重要影响的画家。

就皴法而言,元代的皴法基本上是之前的延续,比如黄公望对董源披麻皴的学习、方从义对披麻皴的改造与变形、高克恭对米氏云山的效法等等。

元·黄公望《夏山图》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元·方从义《武夷放棹图》故宫博物院藏

元·高克恭《群峰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元代也出现了两个比较有创造性的皴法——倪瓒的折带皴与王蒙的牛毛皴。

「折带

由元四家之一的倪瓒首创,用以表现寂寞空灵的意境。折带皴的特点是对淡墨、枯墨的运用。通常尖峰入笔,画一条横向的线,再把线条折一道,就像古人穿衣服时把衣带折过来一样。最能概括这一皴法的两个字是——克制。

元·倪瓒《六君子图》上海博物馆藏

元·倪瓒《容膝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弘仁《幽亭秀木图》故宫博物院藏

「牛毛

自披麻皴演变而来,其特点为如牛毛般繁复,苍茫浑然。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最擅长运用这种皴法,强调丰富的墨色变化。另有其变体“解索皴“。

元·王蒙《青卞隐居图》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还有一个重要的画家——赵孟頫。他是很全面的画家,不仅继承董源、巨然,也继承李成、郭熙。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书法用笔的理论,主张用书法性的线条书写心中的山水。与此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皴笔,后世称为”荷叶皴“。

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故宫博物院藏

元·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荷叶

自披麻皴变化而来,形如荷叶的皴笔。在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首次出现,并在明清时期得到较大的发展,例如石涛、梅清、渐江等人都擅长使用。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石涛《古木垂荫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蓝瑛《溪山雪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总得来说,以上八个皴笔(披麻、雨点、卷云、米点、斧劈、折带、牛毛、荷叶)是中国山水画中比较典型的皴法。这些皴笔在明代已经定型,后来的皴法都是建立在它们基础上的一些变体。





「皴法的世界」系列讲座将会在每周日晚20:00在中华珍宝馆的视频号上进行直播。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名画鉴赏——雪景山水图、雪景山水图等(横版观看)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
沈周山水画作品欣赏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山水画技法(中)
中国传世山水画:五代卷
这种皴法和介于斧劈皴和披麻皴之间,是北宗山水画最早的皴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