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密州词散论
作者:韩国强   

    [内容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苏轼在密州时的词作:1.无柳七郎风味,自是一家;2.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3.用词写悼亡,是东坡的首创。
       [关键词]宋词 豪放派 婉约派 主体风格
        
    苏轼从熙宁七年(1074)九月至熙宁九年十一月在密州任上,共作词20多首,有婉约、豪放等多种艺术风格,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完全可以这样说,苏轼在密州时的词作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熙宁八年(1075)十月,苏轼在密州祭常山回,与同官会猎于铁沟附近,写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作词较晚,但对这首词很满意。他在《与鲜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柳七郎,即柳永。他是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婉约词的代表作家。柳永词题材主要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宦途潦倒的悲愤的不满的情绪和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的妓女们的生活。柳永写过一些婉约含蓄的好词,如被苏轼肯定过的《八声甘州》里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但是更多的是脂腻香浓的纤丽作品。苏轼在密州,有意异军突起,在词的写作上进行大胆革新,“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用豪放词风战胜纤丽词风。宋胡寅论北宋词时曾说:“……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1]
       苏轼“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是自觉行动,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从内容上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我们知道,晚唐词内容狭窄,感情苍白,成为歌台舞榭、樽前花下的消闲品。女人的娇娆、柔情的相思以及充满脂香粉气的糜烂生活,是这一时期词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北宋早期婉约词还没有完全脱去“花间派”的情调。柳永词虽然扩大了词的题材,但他的词的题材仍离不开抒写风月闲情、男女欢恋、羁愁旅思、歌筵绮席的樊笼。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崭新的风貌出现在北宋词坛上,“新天下人耳目”[2]。这首词“是北宋词坛上慷慨豪壮的爱国词章的最早代表作。”[3]
        
    《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打猎的盛况,抒发作者愿赴边疆,打出侵扰之敌的情怀。苏轼生活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外危机正在暗中滋长的时代。宋王朝一味妥协退让,订立和约,输送银绢,仍解除不了威胁,辽和西夏的侵扰一直是北宋王朝的心腹之患。苏轼青年时就主张抗击辽和西夏的侵扰,表示自己要“与虏试周旋”。[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用词表达了自己请求抵抗西北敌人,立功边疆的情怀。
        
    把这种内容写入词,当时在词坛上还少见,自成一家。刘熙载在《艺概》中称赞:“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可见苏轼的词作题材已扩大了,用词这种体裁抒发他意所欲宣,心所欲抒之任何情志。苏轼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是“无柳七郎风味”,对苏门词人也要求他们不走柳永的道路。曾zào@①《高斋诗话》记载:“少游(秦观)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词。’少游日:‘某虽不学,亦不如是。’东坡日:‘消魂,当此际(秦观《满庭芳》),非柳七语乎?’”看来,苏轼对婉约词充斥文坛是不满的,他要另立豪放一家。
        
    其次,这首词声情激越,气势豪迈,用狂飚突起、挥洒自如的语言,把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打破“诗庄词媚”的界限。这首词正如苏轼所说,“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激昂排宕,声韵高亢。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奠定了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创人的地位,从而载入中国文学史。有人主张不必称苏轼为豪放词派之祖。诚然,在其以前也出现象范仲淹的《渔家傲》那样苍凉悲壮、气韵沉雄的优秀作品,但这样的词章毕竟太少了。苏轼继《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后,在黄州又创作了豪放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尽管苏轼豪放风格的词作仅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但“豪放”却是苏词的主体风格。他的豪放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乃昌在《东坡豪放词漫议》中指出:“从词的发展史上看,我们应确认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人。”
       二、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饮誉词坛,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在密州,作词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地步。这首词羸得评论家高度的评价:“玉局之《水调歌头》(中秋寄子由),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词论也。”[5]  
        
    全词借问天、问月以抒发兄弟之情,兼以寄寓个人怀抱。词的上片写中秋赏月的情景和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及其矛盾的心情。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着重抒发他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作者通过想象设问,展现中秋月宫的奇景,再从景物的自然更迭引到人事的流转变迁,以自然境界的清澄辽阔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开朗豁达。词集中表露了苏轼在特定的环境遭遇之中产生的、无法排遣的、自我安慰和自我解嘲的矛盾心理。
        
    苏轼生活在朝廷党争激烈的年代。他不满王安石变法,要求外任,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师。苏轼作这首词时,离开朝廷已有5年,和弟弟苏辙更是7年未见。“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既写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又暗示虽然想回到朝廷去,但又恐政见不同而受到冷遇、排斥、甚至打击。行文一“欲”一“悲”,转折自然。“高处不胜寒”一句,既是写夜气的清寒,又是写党争的激烈和残酷,令人心寒。“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样追问,似乎无理,其实有情,它饱含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极度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两句又一大转折,作者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结尾两句“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6]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来被推崇备至,但也有微词。有人说它“格调显得低沉,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含有消极的阴影”。[7]这首词主要通过中秋赏月展开奇异的想像,写出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弟弟深切怀念的心迹。我们不应因词中出现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就断言词的格调“低沉”。判断一首词的积极意义,应从整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来看。夏承焘在《唐宋词欣赏》中指出:“词(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笔者)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 
        
    前人把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东坡词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他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已为评论界肯定。按司空图《诗品》所列的艺术风格,豪放词包括雄浑、冲淡、高古、典雅、劲健、疏野、悲慨、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刘乃昌认为“豪放风格,是由从内容到形式各种因素来形成的。”[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他的遐思奇想。古代浪漫主义倾向鲜明的诗人,其作品风格往往有豪放的一面。李白、李贺的许多诗就是一个明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固然是豪放的,但带有浪漫主义手法的《水高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豪放的。
       三、用词写悼亡,是东坡的首创
       苏轼用《江城子》词牌既能写出“新天下耳目”的豪放词(《密州出猎》),也能写出蜚声文坛的婉约词(《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的妻子王弗谢世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二十八日,第二年归葬于故乡眉山。结发夫妻,恩爱情深,一朝永别,十载萦心,积思成梦。这首词是为纪念妻子王弗去世10年而作的。
        
    王若虚《滹南诗话》引晁无咎的话:“眉山公之词短于情。”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到了北宋,虽然亦有俊爽之作,但是词家仍然把它视为不可违反的祖宗之法。苏轼生活在那个时代,他虽然有意在词坛上另立“一家”,写作“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的豪放词章,但是更多的是写作婉约清艳的词章。苏轼的婉约词大都写得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张炎在《词源》一书曾列举了大量苏轼婉约词,如《水龙吟》(咏梅花)、《卜算子》等。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夫妇真挚爱情,也可与杜甫的‘今夜fū@②州月’五律诗比美。”[9]王弗是一位聪明、娴静的女子。她对苏轼十分体贴,还时常与他唱和吟咏诗文。王弗只有27岁就病死在京师。苏轼对她的死,十分悲痛,10年中念念不忘。词的上片直抒10年来对亡妻的伤悼和思念。首句点出“生死”两相隔绝,音讯杳然,包含着无限的感伤和感慨。“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作者对妻子诚挚的怀念之情。10年来,作者有多少哀情要叙说,但“孤坟”却远在“千里”之外。作者假设当真和亡妻“相逢”,但10年来,奔波于地方官任上,如今憔翠衰老,鬓发霜白了,即使再相逢也难以相识。在这深挚怀念亡妻中,作者融进自身际遇,使得悼亡之情更加凄恻动人。下片描写与亡妻梦中相遇情景。“小轩窗,正梳妆”,既是梦中所见,也是当时生活的实际情形。10年来,生者在人世间经历种种坎坷,饱受种种辛酸和苦难;死者在幽冥中遭受孤寂的折磨,夫妻相见,无言有泪,则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最后梦醒回到现实,想到年年岁岁,冷月孤坟,永世相隔,能不断肠?“全词纯用白描,直抒胸臆,先刻画出饱经忧患、无处话凄凉的自身形象,再道相对泪千行的梦境,诉述了难以排遣的悲思。表现夫妇爱情的词不多见,而苏轼此词,能结合自己10年来宦海升沉的感慨,道出对亡妻的忆念,写得真挚沉痛,一往情深。”[10]还有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表达了手足的深情。晁无咎评论“眉山公之词短于情”,显然是不公平的。
        
    苏轼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已成定论,“用词写悼亡,是东坡的首创”[11]这一观点,在词史上也应补上一笔。苏轼在词的革新上,不光表现在开创豪放派词,还表现在提高婉约词的气格上。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东坡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从温庭筠到柳永,似乎词家填词,只能是刻红剪翠的“艳科”,或者旖旎温柔的“情语”男欢女爱,已成为晚唐五代以来,最普遍最有势力的题材和主题。苏轼在词的革新上又一突出的成就就是提高了婉约词的气格。所谓“纯以情胜”、“情得其正”,是指苏轼词情真意远,多不涉狎亵,与柳永“依红偎翠”的艳情词不同。虽同是婉约词,但苏词比柳词格调高雅,情意深远。
        注:
       [1]胡寅《〈酒边词〉序》。
        [2]王灼《碧鸡漫志》。
       [3]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2年版。
       [4]苏轼《和子由苦寒见寄》。
       [5]王国维《人间词话》,齐鲁书社,1981年版。
       [6]《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郑孟彤《唐宋诗词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刘乃昌《东坡豪放词漫议》,齐鲁书社,1982年版。
       [9]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0]唐圭璋、潘君昭《论苏轼词》。
       [11]《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单位:海南省儋州市委宣传部)
        字库未存注释:
        @①原字忄加造
        @②原字鹿加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革新宋词的功与过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觅词记】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
苏轼最狂的一首词,不仅他自己满意,也让宋词走向了巅峰
苏轼最狂的这首词,不仅令他自己满意,也让宋词迎来了巅峰时刻
苏轼诗词鉴赏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