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说《论语》:子路篇(十八)

01  

   原  文     

路第十三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02

   释  解      

叶公告诉老师说:“我们这儿经过教化,做到了令出必行,民众百姓能自觉奉公守法,正直坦率而无一点私利之心。比如,我们这有个直率的人,别人家的羊迷路跑到了他家,他的父亲把羊昧藏了起来。作为儿子的他就主动跑到官府报告,检举自己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老师听了叶公得意且自豪的诉说后,感到他们的为政教化已经偏离了礼乐文明的初衷,背离了仁德,少了教化引领的“民自正”的主动自觉纠偏,同时错误地将“后天”闻说之“直率”当成“先天”淳朴之“直率”了。于是老师说:“我们这里直率的人可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这里不可能发生羊迷路跑到了别人家,别人会把羊昧藏起来。因为我们是从'先之’的教化开始的,倡导的是守信、知礼、明义,民众早已明白昧藏属于别人的东西,就是不正当的占有,就是失信违礼,就是背义害仁。其次即使发生了为了一点私利之心占有了别人家东西的情况。作为父亲,会为儿子的不善占有而感到伤痛难过,伤隐之心会让父亲告诫儿子,教导儿子,让儿子自觉主动地去弥补化解自己的过失,以获得对方的谅解,从而使事件消弥于无形之中;作为儿子,会为父亲的不善占有而感到忧愁难过,忧隐之心会让儿子规劝父亲,感化父亲,让父亲自觉主动地去弥补化解自己的过失,以获得对方的谅解,从而使事件消弥于无形之中。'先之、正之’的行政才能让淳朴正直的'伤隐之心’和'忧隐之心’回归。'先天的直率’就在'父为子伤隐’和'子为父忧隐’之中呀!”

03

   释  字     

《说文》:攘:推也。汝羊切,《广韵》人样切。

《约注》:攘:段玉裁曰:“推手使前也。古推让字如此作。《上曲礼》注云:'攘,古让字。’许云:让者,相责让也;攘者,推也;从古也。《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艺文志》:'尧之克攘。’《司马迁传》:'小子何敢攘。’皆用古字。凡退让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让亦用此字,如攘寇攘夷狄是也。”舜徽按:许以推训攘,凡以手推人或以手推物,皆有排斥义,故引申为攘除,犹除殃谓之攘耳。今则专以攘为攘窃字,以让为谦让字,而攘、让之本义并废。

《广韵》:攘:以手御。又窃也,除也,逐也,止也。揎袂出臂曰“攘”。又音让。扰攘。又汝羊切。《文字指归》云:“揖攘。”又音穰。

汉字“攘”从手襄声。襄,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窃以为襄亦怀也。怀有包义,襄亦有包义。……让(讓)字从襄,亦以有所包容也。凡有所包者,必护持其外。”从“襄”字的字形上看,“吅”为喧嚷之喧,亦包于衣中,故襄的本义有包藏而不喧于外之义。《说文》:“攘,推也。”表示退让,谦让。引申为排斥,排除。又表示窃取,盗取。《广韵》:“攘,窃也。”引申为侵夺。

隐(隱)

《说文》:隐:蔽也。从𨸏㥯声。于谨切。

《玉篇》:隐:于谨切。不见也。安也。度也。匿也。

汉字“隐”从𨸏㥯声,㥯,从心𤔌声,从上至下依次为爪、工、右手形、心,会“双手”执“工”以测“心”是否符合规矩标准之意。《说文》“㥯,谨也”。“㥯”的本义为谨慎小心,其中含有忧伤、隐痛之义。《说文》:“隱,蔽也。”徐灏段注笺:“隱之本义盖谓隔阜不相见,引申为凡隐蔽之称。”本义是因阜所阻碍而不能见,泛指隐蔽,藏匿,不显露,藏在深处的。从㥯声,故“隐”本义中含有心中隐痛、忧伤不妄以示人,小心谨慎遮蔽而不让其明示。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子夏问政,老师的“无欲速,无见小利”的教导,让人们体悟仁德教化的回归是件缓慢且持久的事,是不可操之过急的事,而这些是需要民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的,这样才能使他们心安而自正。本章通过老师对叶公“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之“直”的纠偏指正,让人们体悟淳朴的“先天”之直和难以达“几”的“后天”言说之直的不同面向,从而把握行政的“先之、正之、教之、化之”达成回归“先天”之直的要旨

叶公告诉老师说:“我们这儿经过教化,做到了令出必行,民众百姓能自觉奉公守法,正直坦率而无一点私利之心。比如,我们这有个直率的人,别人家的羊迷路跑到了他家,他的父亲把羊昧藏了起来。作为儿子的他就主动跑到官府报告,检举自己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老师听了叶公得意且自豪的诉说后,感到他们的为政教化已经偏离了礼乐文明的初衷,背离了仁德,少了教化引领的“民自正”的主动自觉纠偏,同时错误地将“后天”闻说之“直率”当成“先天”淳朴之“直率”了。于是老师说:“我们这里直率的人可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这里不可能发生羊迷路跑到了别人家,别人会把羊昧藏起来。因为我们是从'先之’的教化开始的,倡导的是守信、知礼、明义,民众早已明白昧藏属于别人的东西,就是不正当的占有,就是失信违礼,就是背义害仁。其次即使发生了为了一点私利之心占有了别人家东西的情况。作为父亲,会为儿子的不善占有而感到伤痛难过,伤隐之心会让父亲告诫儿子,教导儿子,让儿子自觉主动地去弥补化解自己的过失,以获得对方的谅解,从而使事件消弥于无形之中;作为儿子,会为父亲的不善占有而感到忧愁难过,忧隐之心会让儿子规劝父亲,感化父亲,让父亲自觉主动地去弥补化解自己的过失,以获得对方的谅解,从而使事件消弥于无形之中。'先之、正之’的行政才能让淳朴正直的'伤隐之心’和'忧隐之心’回归。'先天的直率’就在'父为子伤隐’和'子为父忧隐’之中呀!”

本章是素有争议的一章,争议焦点是对“攘”和“隐”及“直”的解读和把握。

一、攘,大多释解者采用“偷盗”义,我没有采用这一解读。汉字“攘”从手襄声。《说文》“攘,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推手使前也。古推让字如此作。《上曲礼》注云:'攘,古让字。’许云:让者,相责让也;攘者,推也;从古也。……凡退让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让亦用此字”,故“攘”初当为“让(讓)”义,引申之义使人退让。因而,唐文治在《论语大义》中说:“攘、让(讓)古字通。《礼记·曲礼》篇:'左右攘避。’攘即让也。攘羊,谓以羊故让与人也。其子证之,证其为己物也。叶公好名,故以此为直。先儒解为'有因而盗曰攘’,参以下节之义,恐非。……攘羊,若作攘窃解,则子为父隐,犹可言也;父为子隐,是教子为窃盗矣,岂得云'直在其中’?惟因彼此推让,互相隐以成其攘,即互相隐以成其直,斯为天理人情之至矣。”但是,不知为何,在诸多争议之中,无人提及此观点。我没有采纳这一观点的原因有二:一是叶公为楚国人,那里受到北方礼乐教化影响较少,许多地方的民众尚存有原始部落遗风,对于误入自家的动物,自认为是老天对自己的赏赐,自会“攘”而收下礼物。如果此事发生在鲁、卫、齐等国,则“攘”为“让”才有可能。二是定州汉简中留有本章的文本是“其父襄羊”,即“攘”初当为“襄”字。襄,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襄”条:“窃以为襄亦怀也。怀有包义,襄亦有包义。……让(讓)字从襄,亦以有所包容也。凡有所包者,必护持其外。”从“襄”字的字形上看,“吅”为喧嚷之喧,亦包于衣中,故襄的本义有包藏而不喧于外之义。而“襄”的这一含义正好符合楚国初民的原始习俗。

二、隐(隱),大多释解者采用“隐瞒”义,我没有采纳。汉字“隐(隱)”从𨸏(阜)㥯声。㥯,从心𤔌声,从上至下依次为爪、工、右手形、心,会“双手”执“工(规矩)”以测“心”是否符合规矩标准之意。《说文》“隐,蔽也”,高树藩的《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隐”条下释:“隐,从阜急(㥯?)声,本义作蔽解,(见说文许箸)乃为阜所阻而不能见之意,故从阜。又以㥯音引,本作谨解,含有不妄以示人之意;蔽为遮而不明示,故隐从㥯声。”本义是因阜所阻碍而不能见,泛指隐蔽,藏匿,不显露,藏在深处的。从㥯声,故“隐”本义中含有心中隐痛、忧伤不妄以示人,小心谨慎遮蔽而不让其明示于外。因此,我使用了“㥯”字形中的会“双手”执“工(规矩)”以测“心”是否符合规矩标准之意进行了解读。对于廖名春《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中认为“隱”当为“檃”,训为“矫正”的观点,我认为不妥。据郭齐勇、肖时钧在《“门内”的儒家伦理——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论语》“父子互隐”章之理解》一文指出:“战国后期,由于'檃栝’被假借为'隐括’,'檃’被假借为'隐’,被借为'檃’的'隐’字有了'审’'度’(隐核、审核)的意涵,但我们不能不加区分地把“檃”与“隐”之本字、本意混为一谈。”因此,“隐”的“审”“度”意为战国之后始引入。

三、直,释解者没有把握住“叶公之直”和“孔子之直”的不同面向。“叶公之直”中含有后天教化后的私欲之“直”,此“直”不是先天的淳朴的顺乎道义的直,仅仅是教化后而形成的一种盲目的教条,这种“直”不能通达于礼乐和仁德。“孔子之直”是通过“先之”引导而回归淳朴的仁德之德,这种“直”表现的是“仁之为人”的恻隐不忍之心,对于父亲就是“伤隐之心”,对于儿子就是“忧隐之心”。故孔子说“直在其中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论语·子路篇(18)所有政治的根是孝道
【第293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8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是何意?
正直的人没有偏私——《论语》学习320-321
父亲犯了过错,子女该不该替父亲隐瞒?
《论语》新解13;18
《读论语.子路》子为父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