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异域環境下的身份認知指南——評謝宏的英文小说《誰是中國人》(Who's Chinese)
userphoto

2023.09.10 湖南

关注

该文刊发在Journal Of East Asia Studies, July, 2023

异域環境下的身份認知指南

——評謝宏的《誰是中國人》

王文芳

(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廣東 深圳518000)

《誰是中國人》(Who’s Chinese)涵蓋了生存技巧、情緒紓解、身份認知等豐富的主題。小說圍繞作家大衛和妻子蘇展開,講述他們一家人移民新西蘭後,爲新身份而奮鬥,在經歷生意失敗、婚姻動蕩、家庭關係等複雜考驗後,終于發現是什麽形塑了自己,選擇何處爲“家”的故事。
《誰是中國人》是謝宏的最新英文小說。謝宏出生在中國廣東,中英文雙語寫作,出版了十五部作品,其中包括九部小說。他的作品曾獲深圳市青年文學獎、廣東省新作品獎等多個獎項,也被翻譯成英文發表在《今日世界文學》、《譯叢》、《中國頻道》,幷通過《倫敦雜志》《文學樞紐》等刊物介紹給西方讀者。
對于那些身處或即將面臨不同地域文化、受困于身份認同、移民與否問題的人,《誰是中國人》將爲讀者“開啓”中國到新西蘭的往返之旅,幷爲他們的困惑提供參考性的經驗建議,使其受到啓迪。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它爲什麽能稱之爲一本“身份認知”的指南。

作爲一本“指南”,首要的功能便是答疑解惑。書名《誰是中國人》以疑問的形式設下懸念,提出了爲人們所共同關切的身份認知問題。小說從生存需求、情緒管理、身份認知三個維度入手,如抽絲剝繭般層層深入,由內而外地將异國生存的困境可視化,使其更易被理解和解答。
來到异國,生存無疑是“我”要面對和解决的首要問題。小說通過“我”與妻子蘇在新西蘭與中國兩地居住多年的經歷,在求學、求職、居住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實用性的參考意見。譬如租房時可看報紙廣告,儘量選華人房東,這樣做飯不會太受限制;留學生可以選擇打工,“我”和蘇是去別墅和時裝廠做清潔工。
在建議之外,一些存在于想像中的國度差异也在現實生活中被證僞,某些“刻板印象”得到了糾偏。譬如新西蘭的夜晚幷不十分安全;飲食大有差异;新西蘭人最關心“綿羊”;車輛駕駛方面,中國重視感知和判斷,新西蘭更重視對交通規則的遵守。
在生存的表像下,小說十分關注個體情緒、情感關係在异國環境中的發展走向。對于新西蘭的生活,“我”的感受既包含憧憬、放鬆、喜悅等正向情緒,也包含沮喪、孤獨、茫然、焦慮等負向情緒。小說不僅聚焦于“我”的情感變化,也將鏡頭拉遠關注其他華人群體的情緒變化,幷將其相比對照。對正向情緒的接納幷非難事,對負向情緒的處理才是難題。譬如房客大劉先生與中國老婦人,來到异國他鄉後的無力感和落差感,使他們無法自洽,陷入情緒的旋渦,喋喋不休,抑鬱孤獨,失去了正常的社交。
難題不僅存在于同輩之間,也存在于伴侶之間。當兩人异地相處時,對待原有的親密關係,是順從欲望和誘惑,還是堅守本心始終如一?在底綫被觸碰後,是斬釘截鐵的一刀兩斷,還是容忍原諒以維持原狀?异國生活給婚姻關係帶來前所未有的難題和挑戰。
在小說中,回國後的“我”還曾與蘭、喬有親密關係,淪陷于複雜的情感關係。知情後的蘇想要彌補“我”與她之間的關係錯位,而要與蘇的成年兒子一起居住,也使“我”不得不面對新的家庭關係。對于紛繁複雜的情感關係,小說的叙述策略是勇敢直面、積極正視。“我”在反復與內心對話的過程中明晰自我的真正情緒與欲望,從而更好地引導自我的生活。
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回應了情感需要後,亟待解决的是身份認知難題。“(身份)這是相對于其他個體或群體而言的某種地位和權力的象徵,也是個人價值和歸屬感的體現”。[1]身份認知是個體生存與立足的根基。對身份是否認知清晰,不僅關係到個人的行爲動機是否明確,更影響甚至决定著個人主體存在感與被認同感的强弱,以及是否會産生叛逆精神。
換言之,身份認知對個人的生活有著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聯動性影響。面對這個難題,小說所展現的策略是坦誠接受,適時調整。面對未知的將來,“我”幷不够堅定,但做到坦誠接受和直面自己的情緒和內心。囿于中國與新西蘭兩地在氣候、工作、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差异,“我”經歷了艱難的時刻,需要面對异國他鄉的孤獨、寂寞、冷清,也萌生了想要離開、捨弃現在的情緒。但囿于自身複雜的家庭情感關係以及婚姻生活,移民新西蘭也曾是好選項,爲“我”逃避現實提供了空間和可能性。因此,“我”在中國與新西蘭之間往返了十年,每次出發均有不同的理由與心境。第一次去新西蘭源于妻子蘇的力邀,喚醒“我”想要實現全職寫作的夢想;第二次去是爲了暫時逃避“蘭”對“我”的糾纏;第三次去是爲了放鬆身心,以便更好地進行創作。“我”的選擇和决定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婚姻關係、個人想法、以及家庭情感聯動下的産物。在“我”一次次的正視下,“我”也終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與所追求的奧義。
個體的經歷無法複製,但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引發人們的思考。新的環境不僅意味著新的居所,也意味著原有工作、家庭、倫理等關係紐帶被暫時性解綁,人們需要組建新的關係,自行尋找和創造新的意義,使自身得以重新完善。
而生存需要、情緒感知、身份認知這三方面是解决問題的抓手。三者雖不在同一層面,但幷非截然分立,而是相互聯動。經由不同維度發展態勢的立體演變,小說人物對自我身份認知的轉變和更新便不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量變引發的質變。

常理而言,“工具書指南”重視提出解决問題的步驟而非問題産生的過程,因此在充滿理性的同時也幾乎不帶回旋的餘地。不同于純粹理性的指南書,作爲一部小說,《誰是中國人》以文學的筆觸使文本附著了一種沉浸式的探究感,幷且這種探究感由外而內,始終如一,使文本富有真誠的閱讀溫度。
從外部來看,該書封面是一隻深棕色的皮鞋,背景是草地、海水、山脉。前者清晰,後者模糊。虛化背景中的草地、海水、山脉營造出了開闊和遼遠的意境,而畫面的主體——深棕色且微微翹起的皮鞋則有著遠行、遠征的象徵意味。這些還不是沉浸感的主要由來,真正的沉浸感源于主角的隱退。作爲畫面的主要呈現對象,皮鞋只見鞋尖,未見主人,自然生成了懸念——調動人們對鞋子主人是誰的猜測。鞋子的所屬對象不明確,直接導向了主體從具有“唯一性”變成具有“任一性”。看到畫面的讀者能通過聯想,將自身放入畫框,使自己成爲遠行者。這樣富有空間感的想像與猜測也與書名的發問具有了近似甚至相通的節奏,使小說外部與主題達成了微妙的契合。
而在小說內部,沉浸感主要通過文本來生成。小說的語言清晰流暢,簡潔明瞭,亦善用人物對話進行情節的連貫與轉承,大大增强了小說的生活氛圍,富有臨場感與親切感。值得一提的是小說還穿插一些講故事、引用俚語等方式,對文本內容進行調劑,使文本附著上一絲淡淡的幽默。
此外,小說總體上沿時間做綫性叙述,多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寫作,因而具有較强的沉浸感。跟隨“我”的主視角,讀者能感知“我”作爲异鄉人在新西蘭的生存狀態與情緒的變化。落地之初“我”幷不適應,能敏銳察覺周遭事物與國內的异同,帶有自我防護的心理;第一次獲得英文名時,“我”覺得似乎在喊黑暗中的另一個朋友;“我”頻繁地感覺孤獨,對旅途的意義反復懷疑,試圖爲自己尋找合理的動機;而在適應環境後,“我”想要申請新西蘭的永居權;仔細考量後,最終决定回國居住。
讀者可以看到,在反復折磨人的選擇過程中,“我”幷不耻于表達自己的怯懦、不足、甚至是傷痛,唯一堅持在做的事是盡力保持真誠。而正是這幅帶有瑕疵的人物性格畫像,使人物顯得更爲真實可感。
真誠的流露幷非易事,這對作者的感受力有很高的要求。只有足够敏銳才能察覺到生活的變化,才能如小說中的“我”一般,及時發現妻子蘇烹飪工具的更新;由工廠廢弃的腰帶想起父親用舊的腰帶,幷透過皮革感受到時間的紋理。作者謝宏也是詩人,敏銳的感知與思維方式使其在觀察生活時擁有了更多觸角,有反思能力,從而能與日常生活所具有的“複製”特性形成反斥,幷保持思維的清醒,不因生活的穩定表像而趨于麻木。因此雖同樣受累于日復一日的工作,但比起蘇的一味接受,“我”開始懷疑在新西蘭的生活是否仍然符合初衷;當偶遇游泳的天鵝,旁人都在贊賞天鵝的優雅姿態,只有“我”發出“天鵝只有在水裏才能看起來優雅”[2]的判斷,暗含自己對人只有找到合適的環境才能游刃有餘的判定。
反思與追問幷非無病呻吟,當追問到底,“我”往往能從中找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譬如由一次送玫瑰花的回憶,“我”在反復回憶細節,倒推自己行爲的原因時,也明確地感知到了自我秉性的定位:處于中間階段——新一代,但也很傳統。新是在于有了更多閱歷,接受到更多的訊息,但依然被舊觀念所束縛,缺少“破舊立新”的執行力。這樣的過程仿佛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發明的“割圓法”,每次與內心的對話,就如同一道新的割圓軌迹,使“我”對自身的認知與定位越來越精准,越來越接近一個清晰完整的圓。
更爲難能可貴的是,小說幷未停留于現階段的身份認知的難題,而是同時也對原生家庭與成長環境進行了回溯,對個人後天性格的生成進行了歸因。通過“我”的不斷懷疑、向內挖深,甚至將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都一一掰開揉碎,從父親對事物所持的逃避態度,以及對“我”的動輒責駡,“我”終于找到了自己敏感、嚴肅、易神經質性格的生成來由,甚至成爲作家的選擇也變得更加有迹可循。
能坦誠回憶過去,溫故曾受過的傷害,這本身就是十分勇敢的行爲,這意味著要將自己的弱點與傷口公諸于世。但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我”能真正地揮別過去,以新人的姿態擁抱新的生活。從“我”積極處世的態度看來,人們有理由懷疑,“我”正是因爲知道這一點,才做出這樣的决斷。
因此,小說中的“我”幷不耻于表現出怯懦、不足、甚至是傷痛的一面,堅持保持真誠。這不僅使本書閱讀起來沒有門檻,反而能使讀者盡享“成長型”故事的養成感,沉浸式地與“我”一同面對幷攻克异域環境中的身份認同難題,爲“我”出謀劃策,幷最終由人及己,反觀自身。

除具有指南性與沉浸式閱讀體驗之外,《誰是中國人》值得推薦的原因還有一點,那就是這本書的豐富性不止于書本自身。圍繞這“誰是中國人”這一主題的文內探討不僅鮮明有度,幷且具有可延展的文外空間。
就文內的主題而言,《誰是中國人》既是書名也是貫穿全文的綫索。移民新西蘭的生活似一面鏡子,在鏡子裏外,是作者構築的中國與新西蘭相聯動的心理空間。作者有意識地將中國與新西蘭兩個地理空間進行區隔,從具體可觀的交通、景觀、食物、季節,到形而上層面的文化、制度、思想,諸多方面都被作爲比較和對讀的對象。以照鏡子的方式,作家大衛萌生了新的自我意識,也認知到了自我存在缺失的部分——太平洋對岸的家鄉。
如同會帶著審視的目光看待周遭環境一般,人們也自然地會將個體視爲觀察對象,進行反身思考。譬如爲什麽要來到新西蘭?現實生活和理想是否有差距?是否後悔曾經做的選擇?這樣的思考不局限于“我”和妻子蘇,也存在于小說裏的房東孔老太和她的孩子、房客大劉先生、導游老曹等人身上。他們之中有第一代中國移民、馬來西亞華人,也有二代移民、隨遷移民。雖然各自原有的職業屬性、專長不同、出國動機各不相同,但人們都面臨著東西方環境與文化的碰撞。一邊是全新的發展環境與待開拓的空間,一邊是原有的生存空間與傳統家國的倫理情感系帶,人們的選擇背後各有隱憂和無奈。有的人已經被連根拔起,有的人仍糾結于是要回國,還是要獲得所在國的永久留居權。
這樣的情節設置也與時代背景相互呼應。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涌現了出國的熱潮。在經濟、貿易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身份認同的問題將不再是小衆的存在,而具有了普適性。人們比以往更爲頻繁地面對身份認同問題。謝宏移民新西蘭後,在懷卡托理工學院 (Waika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學習英語,2014年底開始用英文寫小說,幷在2018年出版了英文處女作《毛鎮》。這部新書是他對异國他鄉同胞身份認同問題的探索,意在提供借鑒和參考意義。
他借助英語世界的視角對自己和自己所屬的族群重新進行認知,已然超越了文本本身的意義。表面上是因爲創作環境與素材的更新激發了作者的寫作靈感,實則是植根于作家內心的鄉土情結在作祟。中國有句俗語:“向泥土討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動的。”[3]作爲長期被農耕文化、宗族文化、戶籍制度所浸潤的族群,中國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有著天然的熱愛與穩定、濃厚的情感。“在中國人的心靈結構中,這不僅僅屬意識層面,還沉澱到潜意識”[4]。這種情結不但不因地理位置變化而轉移,反而會隨著時空的距離而迸發出難以取締和抑制的思念的張力。這就是爲什麽當他們離開故土,精神血脉中的引力仍然會使已有海外經驗的他們傾向于做出如下選擇——跳脫原有環境,借助局外人的視域對自己達成新的審視,重回對自身文化與主體性的關注。
借由對原有家國視角的跳脫,以及對生活的細緻觀察,作者發現有些人和家人在一起容易産生矛盾;有些人沒和家人在一起,却在情感上有很深的鏈接。小說中“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便是直觀的例子。雖然居于海外,但“我”依舊關注、在意自己與父親之間的關係。當“我”抽離出了原有環境,才看出親子關係是如何發展與轉變的。父親的力量是漸漸式微,變成弱者;而“我”則逐漸成長,成爲家中的頂梁柱。父子關係也從針鋒相對的碰撞,到不約而同的沉默,直至達成了最終的和平相處,與過去和解。由此,小說衍生出了很有深度的議題:誰是中國人?什麽時候才能知道真正的“家”在哪裏?當人們開始思考這樣命題的時候,便意味著系列的疑問和反思將接踵而至,而蛻變的時刻也即將到來。

雖然這部小說在文學屬性之外還兼具“指南”功能,但如果只是抱著想照搬或者照抄的目的來閱讀,恐怕會失望。因爲對于是否移民、歸化這類具體性問題,作者幷未給出“移”或“不移”的直接答案,而是給出了策略性的建議,那就是不要糊弄自己,要忠誠于自己內心。這句話看似簡單,執行起來非常難,頗有“大道至簡”的味道。以小說爲例,蘇厭倦于在國內日復一日的生活而選擇移民海外;“我”認清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終决定回國和親友共居。和蘇相比,“我”看似更像兜兜轉轉後又回到原點的那個人。但這樣的選擇,却耗費了“我”將近十年的光陰。在沒有選擇或選擇少的時候,人們容易做出抉擇,而一旦擁有選擇的權利,面臨身份、地位、威望、名利的誘惑,便少有人能够目標堅定地從一而終。因爲選擇也意味著取捨。在多種元素共同影響的情况下,人們往往傾向于考慮如何使利益最大化,自己內心的聲音則退居到不那麽重要的位置,但這恰恰是一種本末倒置。
于是在小說的結尾,“我”發出了連環的拷問:“誰是中國人;是什麽讓他們試圖移民到國外,他們在海外怎麽樣?”[5]毋庸置疑的是,無論這裏的提問者是“我”,還是作者謝宏,他們都希望能借助問題深入思考,也幫助更多身陷同樣困境的人。對于那些面臨不同地域文化、受困于身份認同、移民與否問題的人,《誰是中國人》將帶您開啓一場想像中的移民之旅,讓您的眼睛和心靈開啓一場身份認同的冒險。而在您真正做出决定之前,閱讀這本書不失爲一場好的緩衝。

注釋

[1] 王嬌:《論張元電影的叛逆精神與身份認知》,厲震林編:《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叢書 導演之維》,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第35頁。

[2]謝宏:《誰是中國人》,獨立出版,2023年1月,第10頁。

[3]費孝通:《鄉土中國》,南京:譯林出版社,2020年5月,第19頁。

[4]張杰、何開四:《“原鄉”情結中國文學的永恒母題》,《華西都市報》,2014年2月22日。

[5]謝宏:《誰是中國人》,獨立出版,2023年1月,第134頁。


參考文獻:

[1]謝宏. Who’s Chinese(誰是中國人?)[M].亚马逊獨立出版(Amazon Publishing),2023.01.

[2]厲震林主編. 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叢書 導演之維[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13.08.

[3]費孝通. 鄉土中國[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20.05.

[4]張杰,何開四.“原鄉”情結中國文學的永恒母題[N],華西都市報,2014-02-22.


作者簡介:

王文芳江西九江人,獲獎詩人和青年評論學者,深圳大學文學碩士研究生,現就職于廣東省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身意味著什麽?
錢的忠告:錢意味著什麽?賺錢爲了什麽?
關於中國社會和媒體轉型的七個話題
内地居民去香港生孩子的十大问题所在! - 情感杂谈 - 凤凰论坛
【配乐美文】曇花一現的愛情
大公司裏的活死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