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清改:古息城池考
逸仙谈历史关注
2021-01-25 19:00
大家好,我们的逸仙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古息城池考
(信阳市委党校 张清改)
摘要:位于河南南部的息县地处南北要冲,是淮上地区最重要、最古老的县邑之一,其建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深入梳理挖掘其城池文化和城池变迁不仅对于发掘古息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城市史、区域史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信阳 ?息 ?城池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出彩河南人研究”(2019BKS030)阶段性成果
位于河南信阳市的息县被誉为是“天下第一县”,因为这里建城历史悠久,是楚国最早建立县邑的地方,并在此后数千年中,县邑设置始终既往不绝。同时这里关山险要,是淮河北岸上游地区最重要的城镇,史料记载,“淮水自西南而东归,汝水自东北而南下,交流若合抱焉。邑当其中,信为形胜之地。”“良陂大泽,沃壤广野,所谓财府也。诚天建地设之险阻,实四通五达之要冲。”息县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区域建置沿革的变化而不断变幻着城市的空间,而城市空间的迭变也累积了古息悠远的城市文化意蕴。
一、古息建置沿革与城池变迁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一般意义上讲,自从出现了人类有意识的营建城市的活动,人类也就开始了对城市选址问题的思考。而古息的城池变迁与政区建置沿革密切相关,总体来说,古息的城池营造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元代以前的早期奠基
息县在元代以前由于行政建置沿革复杂,因此此处南北交界之处,战争多发,破坏严重,其城池多次毁于战火,后又重建,因此城址多有变幻。县志记载曰:息之得名自周始,古息在西,新息在东。
虽然我国的城市起源于距今约4 000年的夏代后期,甚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有“夏有万国” 、“夏有城郭”之?说。但关于古息地的城池建造最早则是在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44年),周王室分封姬姓息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城西南十里左右的青龙寺),同时期分封的还有赖子国(国都在今息县城东北包信镇);周庄王十五年(楚文王八年,公元前682年),楚国灭息国置息县,彭仲爽为第一任县尹。国都仍在古息国,也就是今天的青龙寺;秦汉时期,息属陈郡、衡山郡或汝南郡,行政治所改在了淮阳、黄冈或平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新息的青龙寺长期成为汝南郡的治所所在地。政治地位的提升使得古息的城市得到快速的发展;隋唐和宋元多置息州,治所又改为汝南郡,即今日的汝南县。虽然息州治所发生改变,但其域内的市镇经济发达,其地位起到了政治副中心的作用,如宋元之际的息州中渡镇,其位于淮河北岸,濮公山脚下,是国家官方批准的南北茶叶交易的重要市场和经济特区,这里政府组织修筑的管理茶叶交易的官署、储存茶叶交易的大型仓库,是整个息县的经济中心。毫无疑问,此经济中心的发展,对息州城池的建造有一定的经济助推作用。
总体来说,在元代以前,息的城池建设和发展随着区域治所的变化升降而多有变幻。这一时期息的城池主要担负着不是商业功能,而是区域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的功能。城池建设因行政规格不高而等级较低,不是府城、州城,而多为县城,建造材料多为土墙,且是因战争和自然原因而屡建屡毁。时间远去,古息地域内曾耸峙着古老、巍峨城池的青龙寺、褒信已经远离了金戈铁马、鼓角争鸣,但其沉默的夯土城基清晰的见证了那血与火的传奇、也见证了古息地早期城市漫长而多彩的发展历程,为明清息地城市的发展积累了悠远的文化意蕴,是为息县城市发展的早期奠基阶段。
(二)元代以后的稳定发展
北宋开始,国家对城池建造非常重视,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池建造活动。古息地的城市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于是今日的息县县城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担负起古息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
地方志记载,“今县城,元?泰定十九年创也。明万历间,知县王用宾展城四里零十有八步,增筑七尺,悉加砌砖石,而后内外两濠。息邑至今赖之者,则知县赵如昆也。”对于当时城池的规模,县志也有详细的记载,“东南内濠,阔五丈,深一丈二尺,堤高二丈二尺,宽五尺,长三百六十五步;外濠,阔五丈,深一丈,堤高一丈七尺,宽一丈五尺,长三百八十步。西南内濠,阔九丈,深一丈三尺,堤高三丈五尺,宽五丈五尺,长四百一十步;外濠,阔六丈,深一丈,堤高一丈五尺,宽称之,长四百三十步。西北内濠,阔九丈,深一丈二尺,堤高二丈五尺,阔五丈五尺,长五百九十步;外濠,阔五丈,深一丈,堤高一丈五尺,宽称之,长六百一十步。东北内濠,阔五丈,深一丈三尺,堤高二丈七尺,宽四丈,长五百四十步;外濠,阔五丈,深一丈,堤高一丈七尺,宽一丈五尺,长五百六十步。”
总之,明代息县城池的筑造,确立了息县城市的等级定位,也奠定了息县近现代城市发展的雏形和基础。
二、古息城池的诸多历史细节梳理
息县城池在元代初建,明清不断修缮,成为传承古息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史志记载多简略,导致后人难以窥视其全貌。本文试结合诸多史志资料对比研究,从息县古城池的规模、等级、功能和修筑的程序、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息县城池的规模
城垣周回的长度是衡量城池规模的重要指标。《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城垣》记载,河南明代城池总数为110座,其中府城8座,州城10座,县城92座。明代息县城池扩建后为5里,而息县志记载其周回为“四里零十有八步”,其规模在河南省内属什么水平呢?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通志记载,3里左右的有8座,4里左右的有17座,5里左右17座,6里左右的9座,7里左右的10座,8里左右的5座,9里左右的1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三个县超过13里。附部分表格:
研究史料发现,明代的县城城池规模以3-4里为主,可见,明代息县城池是按照标准的县城行政等级来建造,但具体规模上又比一般的县城城池稍大。
(二)息县城池的具体形制与城内建筑
内城外濠形制。根据息县县志记载,息县明代筑城是有城濠的。城濠即护城河,中国自古有有城必有池之说,可见明代修筑的息县城池也遵循了中国传统的造城规则,是内城外壕,以水护城。
不规则椭圆外形。根据县志记载,息县城濠四周的长度不一,“东南内濠长三百六十五步,外濠长三百八十步;西南内濠长四百一十步,外濠长四百三十步;西北内濠长五百九十步,外濠长六百一十步;东北内濠长五百四十步,外濠长五百六十步。”可以推断明代息县城池的建造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方形形制,而是根据山水地势和军事防御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的灵活地建造,形状是不规则椭圆形。
城内公共机构。清嘉庆息县志记载,息县城内有县署、学宫等多个公共建筑。其中县署“县门为谯楼,派更夫轮次直宿。”谯楼之后为仪门、大堂和二堂。二堂之西还有退思亭。主要是“取义不负司牧之责”,提醒地方行政长官时刻勤政爱民、担当好行政职责之意。县署的右是司法机关囹圄、捕厅署,左边是土地祠、厩、常平仓房。学宫有月台、大成殿、东西两庑等建筑,学宫内还有名宦祠、乡贤祠,宫内秀柏数十株夹甓唐(今注:甓唐,砖铺的大道)而植,攒青交翠,郁郁葱葱,达于棂星门,而临泮池(今注:泮池,学宫前的水池)。学宫左右还有教谕署、训导署。学宫不仅房舍众多,而且环境优美,可见,古息地重视教育是历史的传承。
(三)明代息县城池建造的程序、资金来源与时间安排
修建程序。息县城池的修筑属于地方较大型的公共工程,当时修建的程序如何呢?明政府规定,凡修建城池都要向上一级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动工兴建。而对兴建的程序也有规定,要首先确定城建小组,并确定领头人,领头人一般都是府州县的长官担任,然后是筹集经费,最后是组织施工,完工后还要进行评估。
经费物资来源。城池修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经费的筹集和劳工的来源。修建城池的经费,明中央政府除了都城以外,修建郡县城池,基本上不拨款,由地方政府解决。对于息县城池建造的经费来源,史料记载较少,但按照明代城池建造资金募集的常用方法来推理,应该包含了派拨、劝捐、摊派,人力劳工主要通过募工、雇工等方式解决。
时间安排。明代的息县知县王用宾和赵如昆改扩建了元代的息县城池,其建造过程中是如何安排工期和时间的呢?史料记载,明代公共工程都要“于农隙之时兴工,”《礼记》记载,最适合修补城郭的时间是秋七月,最适合筑造城郭的都邑的是秋八月,因为这些月份不妨碍农事,不影响农业生产。对于息县城池修建的具体时间和过程没有文字记载,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县王用宾和赵如昆当是遵从了“于农隙之时兴工”的要求的。
(四)息县城池的主要功能
防御功能。明代中央政府还把城池修筑作为判断地方官员升迁的依据之一,所以,各级官员在任之时,皆把大修城池作为己任,地方官员的做法也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同时,由于明代国力强盛,经济以及手工业发展,大量生产青砖,为城池的修筑提供了条件。而当时的古息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这时修筑的息县城池内外包砖,不仅更加坚固美观,为了防止流民入侵和匪患,保护城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城池设计还增减了防御性工事,建造又阔又深的内外濠。
排涝抗灾功能。由于息县毗邻汝水、淮水,历史上水患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城池在建造时注意充分利用周边水系,史料记载其“北通三里沟,西南通清水港,东通金银沟,水溢则泄于淮。”可见,建造城池时较好的考虑到了排涝抗灾的功用。
繁荣经济功能。城池的建造在主观规划上是为了保障城内居民生活生命财产安全,并没有考虑繁荣经济和发展文化原则,但在客观上也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明清之际是中国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而息县地跨淮河两岸,交通优势突出,来自山西、江西、湖北的商人在城内建会馆,开商店。将淮盐、石膏、杂货输入本地,同时将本地所产大豆、石灰、皮张等物资贸易输出,极大的繁荣了本区的经济。
三、息县城池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建议
中国古代都是有城墙防御体系的完整"城池",这些"历史城池"不管变迁和演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年轮"。比如息县有青龙寺、褒信、今日息县城关等多个历史城池,他们中有的虽然因时光流转已难觅真颜,但他们无疑都代表了古息地历史上的辉煌,承载了大息地的文化记忆,是息县古县文化的最好见证。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人们对历史城池的保护及更新越来越重视,急需对历史时期的息县城池进行研究并进行保护性开发。
(一)理论层面:加强对息县城池历史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城市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古代城池功能、特点及成因的研究,对某一域的城池也有众多成果问世,但目前具体到息县城池历史梳理、文化挖掘、价值总结的成果还未出现,这不利于弘扬古息地厚重的文化,更无法为古息地文化资源整合和开发提供学术支持。这里面有学者们审慎的治学态度,也有无法回避的客观原因,比如过于微观的学术研究无法推广,成果公开面世的难度较大等,所以很多本地学者不愿意花费精力来研究。因此,建议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地方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息县城池研究,必要时地方政府可以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招标,鼓励国内外各界学者聚焦息县,聚焦息县悠久的建城史,聚焦大息地城池研究,通过长期努力,最终形成系统化的、高水平的理论成果。
(二)实践层面:高度重视息县古城池开发利用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而城池则是这个文化容器最鲜明的载体。学者们认为,古城池具有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科学研究、生态示范、情感认同和休憩体验六大旅游功能。当前,息县古城池文化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具体方法有两点建议:
第一,可以考虑古城池的修复工作。古城池的保护开发首先要有城池的历史遗迹或者实物。当前已经有部分城市已经或正在进行古城修复工作,比如漳州、襄阳。具体到息县来说,应尽快开展古城池考古调查,对古城墙位置、结构等进行确认。然后进行修旧如旧的修复。
第二,可以尝试古城池文化与旅游、城市规划等诸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深度融合,比如设计古城池主题公园,还原古城池风貌,同时在旅游开发兴起后,还可以结合息夫人等息县历史名人,进行文化演绎或实景演出等。
息县是淮上地区最重要、最古老的县邑之一,其城池是地方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地方独特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古息城池文化内容丰富,有许多更多值得挖掘的内容,对其开展深入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清顺治十五年《息县志》
王贵样:明代城池的规模与等级制度探讨,建筑史(第24辑),2017 
包志禹:明代府州县城池与建筑的经费来源,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09.1
李龙潜:明代修建郡县城池的几个问题,明清论丛,201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其城池建设为何最晚,而拆除却最早?
黄陂的历史,可不只有一座盘龙城!甚至苏东坡也曾赋诗谈及
中国最牛的2个县城,一个称华夏第一县,一个称天下第一县
平遥之谜
中国不南不北的城市: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
信阳息县上榜2016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县 河南唯一(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