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尘世走笔』旧 居 的 记 忆(上)丨郭鹏

旧 居 的 记 忆(上)

作者:郭鹏

老家的旧居建于一九七五年,其前身是岗子上村小学,再往前是地主张炳祥家的菜园,据说院子东南角原来还有一口砖砌的水井呢!旧居的东边是李铁坤家的修车铺,他的房子比我家的早一年,是戳斗式的,西侧是原供销社主任代志秋家,他家的房子建于一九七六年,是卧垒式的,我家的老房子在两者的中间,也是青砖卧垒的样式,是同样的三间。

旧居的院子西侧有一棵两个人都搂不过来的紫花泡桐,那是我祖父树德公亲手栽植的,时间是一九八一年的春天,祖父也在三叔家种上了同样的一棵,那一年的七月堂妹丽乔出生,所以全家人都清楚地知道这两棵树的栽种时间同是旧历的辛酉年。泡桐树东边不远处是大队给免费安装的自来水,水清凌凌的,使用起来很方便,不用再费劲拔力地去房后面的戴家老井打水摇辘轳–– 抓把柄了!一旁并排摆放着两个半大不小的白雪花铁材质的筲桶,是我姥姥花七块二毛钱给买的,记得当年姥姥的抚恤金每月只有六块,从那以后我们彻底告别了用铝锅端水的日子,这个用旧活塞铸成的铝锅还是舅舅给带来的,配套的锅盖也是特别的厚重,到现在还能继续使用 ,据说它们与我同龄,每当提及此事,母亲总是热泪盈眶。大铁盆里是用淋好的草木灰水浸泡着的衣物,此种洗法既节能又环保,关键是还省钱!据说比凭票购买的洗衣粉和皂胰子都好用。水管的旁边放着一个黑色的大水瓮,那是从武安村的姑姑家拉来的,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瓮里面放满了水,经过一天的暴晒,晚上可以美美地冲个澡!

方砖铺就的道路两旁是成行的白榆,树干笔直且高耸挺拔,这是家乡的特色品种,榆树之乡岗子上村广植榆树,是因为榆树用途多,除了防风固沙外,它浑身都是宝:榆木檩,榆木梁,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老房子拆下来的榆木落梁,木性稳定,极具沧桑感,是制作仿古老家具的最佳材料;榆钱饭在粮食紧缺的年代,不知道救活了有多少人;榆树皮更是好东西,加工成榆皮面,既可以做香,又可以作食材,是红薯面的黄金搭档,放上它,红薯面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加工出来的面条与饸饹才会更加劲道好吃!当年由河北省林业局编制的标题为:大量栽榆树,发展硬杂木––介绍榆树之乡岗子上大队的宣传画,对此有详细的介绍。榆树的四周围零星的有几棵杨树与槐树,北侧靠梯子的地方原来还有一棵苹果树,模糊地记得树上曾挂着为数不多的青苹果,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刨掉了,台阶的两旁各种着一棵火红的果石榴,西窗下是一棵单瓣的紫花木槿,花不大却很香,招来了一群大黑蜂,争先恐后地抢食着甜甜的花粉,小孩子见状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蛰一下,蛰上可疼了,要在第一时间挤出毒针,顺手捋下几片八宝景天的叶子捣碎涂上,就万事大吉了,八宝景天又名蝎子莲,可解蝎毒,对蜂毒、蛇毒也管用。靠东墙是一棵嫁接好的江南毛槐,挤挤挨挨的红花,很是好看,一棵不大的杏树,结得杏子却不小,芒种过后,杏子也熟了,黄里透红,吃剩下的杏核还有大用场,通常会收集到一块儿,淘洗干净,和小伙伴们一起歘着玩儿!东北角有一棵香椿树,香椿芽可是好菜蔬,春天能连着掰三茬,烫着吃,和鸡蛋一起炒着吃,滚上面糊煎着吃,均可,香香的,令人回味无穷,后来周围又种上了几棵磨盘柿与核桃树。墙角边偶尔会种上一两棵开紫花的扁豆和带棱的丝瓜,这种丝瓜又称洋黄瓜,扁豆角不仅结得多,而且傻长,秋后,拉秧的豆角秧也会扒拉着择出干挺的种子留着煮腊八粥用,熟透的老丝瓜更是刷锅洗碗的好材料。

西侧的窗台上晾晒着两大把同学给的草珠子,它别称佛珠子、草菩提,计划着当作种子明年春天也种一些,除了穿手串外,还可以穿一道屋门外的帘子,既美观又实用,我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认可。东窗下是一个插着篱笆的小花圃,母亲每年春季都会种上一些草花,有串蔓的五星花和喇叭花;有鸡冠花、老爷茉、对叶梅、江西腊、芽蹦棵、老来少、丑芙蓉、染指甲花,这些花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有点土,其实它们各自都有自己好听的学名,它们个个都生命力顽强,很容易养活;美人蕉、西番莲算是高档品种了,在鲜花盛开的季节,蝶舞蜂飞,别是一番风景!要想花儿开的好,花肥绝对少不了!花儿开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花肥的质量,当年母亲千方百计地搜集各种各样的花肥,有铲下来的碎驴蹄,有剪下来的烂头发,有生小孩的人家攒下的鸡蛋皮,有炕洞里换下来冒着黑油的大土坯,效果最好的要数老母猪的月子餐––麻沉水了,麻沉是老家人对花生饼的俗称,是以脱壳花生米为原料,经压榨提取油后的副产物,砸一小块儿含在嘴里,特别的香,当年这也是馋嘴小孩儿偷吃的对象!是啊,肥足水勤,种花也不用问人!转眼间秋天到了,窗台上新买的两盆浅粉色的菊花也绽开了美丽的笑脸,层层叠叠的花瓣上飞舞着几只花蝴蝶,红灯笼似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咧着嘴笑的大石榴一个赛一个,核桃树上绿果累累,数也数不清,高高的树枝头挂上了一对用高粱杆编制的蝈蝈笼,上午在黄豆地里逮住的那几只绿蝈蝈也搬进了新家,甭提有多高兴了,比着劲地叫,我们老家博野一带管雄性的蝈蝈叫油子,雌蝈蝈长根细长的尾巴,被唤作哑巴驴驹,公蝈蝈那吱吱的叫声给宁静的小院增添了几分生机!

院子东南角的红砖门楼是八十年代盖的,据说建筑所需的砖瓦木料源自通过扛价购买的生产队里废弃不用的牲口棚,旧时的扛价交易蕴含着大学问,认得苏州字码是最基本的,一到十的写法依次为: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它比汉语数目字简单易学,比汉语大写数字更为简便宜行,故能长时间在民间流行。门洞不大,角落里挂着一辆不常用的纺车,偶尔会落上几只俗称家雀儿的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一旁并排摆挂着一柄带锄钩、备着铁楔、打着“牛月”字号的大片锄,那是买来铲麦茬用的,特别的煞利 ,但当时 “牛娃” 的锄还是略胜一筹,如今灭草剂和小型旋耕机的广泛应用彻底打败了牛家的铁匠铺,西山墙上挂着三两排翠绿的萝卜缨和干白菜,靠东墙规整地摞放着一层层本地大叶杨的木板,那是为新居做门窗提前备好的材料。门洞里阴雨天还可以盛放一些柴草,小拉车之类,以免被雨水淋湿;一辆 “二八” 型打着钢印的 “红旗” 牌自行车在当时算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了,父亲曾骑车带着两个大竹筐,卖过瓜果,也卖过梨桃,它曾陪伴我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那辆红色的轻便型带链盒的 “飞鸽” 牌自行车是姐姐当年顺利地考上了里村中学,舅舅和妗子对她的奖励!一辆八马力的农用三轮车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记得那一年的麦假期间,我曾跟着父亲开车到十三里外的明都御史吴槚故里大西章村卖过那被城里人唤作甘蓝的洋白菜呢!旁边卧着一只可爱的小黄狗,是村东头姑奶奶家那长我四岁的小表叔给抱过来的,我们给它起名叫黄黄,它记性特别好,从四十里外的安国县八五村都能独自回家,会巧妙地躲过保衡公路上那穿梭不断的车辆,它在的日子里,令学名黄鼬的黄鼠狼和俗称地狗子的艾鼬都望而生畏,躲得远远的,家里没有丢失过任何东西,左邻右舍皆夸它是看家护院的好手,全家人对黄黄都久久不能忘怀。

俗话说:门前栽槐,财往家来!因为寓意美好,我家大门外也栽有几株别称刺儿槐的洋槐树,大中小三个型号,中间的那株最粗且枝繁叶茂,是我祖父留下的养老树,五月槐花香,蜂类也渐渐多了起来,马蜂的窝是莲蓬状的,牛舌状的那是黄蜂的窝,土蜂的巢一般都筑在泥墙缝里,难得一见的一种蜂巢美其名曰 “九莲灯” ,不多不少正好是九层,纯木屑垒制而成,这是大黑蜂的巢,美籍华人牛满江博士提出的赤眼蜂引进养殖项目没有落实下来,所以老家这里是看不到赤眼蜂的,蜂儿们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嗡嗡声压过了远处传来麦知了的鸣叫声,门口旁的那株洋槐最细,仅碗口粗,家里没人无法进屋的时候,我们经常攀爬着进院,鳞状的树皮被衣服蹭得特别光滑,爬树的本领还是邻居代奶奶给教的呢!

院子里圈着一群染着粉色标记的小鸡娃,鸡窝里有几只嘎嘎乱叫的老母鸡,东边的伙墙是土坯垒的,齐腰处留着两个方形的洞,里面放着干草,用白色的乒乓球作蛋引,那是供老母鸡产蛋的地方,春季里,我经常拿着空酒瓶到野外捉一些乡下常见的金龟子科小虫子如:喇叭虫、金壳郎、碰灯虫来喂鸡,鸡吃了,产蛋自然也多,母亲经常会就着灶边的余火在乌黑的铁勺子里摊上一枚鸡蛋作为对我的奖励!猪窝里有一两头育肥的猪克郎,边角上压着一方雪花石的柱础,是用来防止猪儿乱拱 的,石柱础是祖父当年在城东粮站帮忙算账时买回来的,据说还是蒋家寨地主庄园的建筑老构件呢!猪窝口挡着一个青石碾砣,它原是王文村的老姑奶奶家用来碾制炮药兼加工粮食的工具。那时候大多数人家的猪窝顶层还会建造一个盛放饲料的小储藏室,里面有用木杈拍打下来过了筛子又过罗的红薯叶,也有碾米机脱下来的谷子壳,清楚地记得当年本村远房的昌表哥开着改造的翻斗车,给送来几大包搓花生的下脚料––碎花生皮,母亲当作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堆迭在门洞的狭小空间,舍不得拿来烧火做饭,更舍不得用去垫圈沤肥,它主要是被加工成喂猪的糠料,来解决一下花生蔓红薯秧的不足问题。

旁边的榆树上挂着一些带皮的玉米棒子,其余的被整齐地码放在房檐上。房顶上错落有致的秫秸箔里面储存着晒干晾好的落花生、山药干和萝卜片。旁边冒着缕缕青烟的砖窑洞四周围靠放着一捆捆的芝麻秸,这些都是在花生地里套中的,那时候时兴间作套种,棉花档子里种甜瓜,玉米地的畦辈儿上往往也会种上一些浑身都是宝的粘高粱,这样两不耽误,还可增产呢!芝麻叶早早的被几个颠着小脚的老太太要去了,说是有妙用,至今我也没弄明白究竟有何妙用!这收获下来的芝麻除了交公粮外,还要等着敲锣的过来换点小磨香油、麻酱之类,看似无用的秸秆留着还有大用处呢!除夕夜被均匀地撒在院子里,意味着来年生活 “节节高”,大年初一的时候,亲戚朋友前来拜年,自然会在芝麻秸上面踩过,把芝麻秸踩碎,叫踏岁,期望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岁岁平安!

在那酷暑难耐的夏季,开阔的房顶也成了人们晚上纳凉歇息的理想场所。地窖里储藏着几个大西瓜,三伏天才刚刚开始,这也得省着吃,绝不能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母亲常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是的,这句包含着硬道理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夏季天热,饭食也简单,早饭是玉米面窝头、小咸菜和绿豆粥,中午隔十天半个月的会吃上一碗用红薯淀粉熬制的凉粉儿,偶尔也会吃上一顿稜子即荞麦面的扒糕,这两样都得配着陈醋和蒜汁才好吃,晚饭通常是和着芝麻酱、黄瓜丝或豆角段的凉面条。渴了,喝上一杯自制的桔子汁,去热又解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接上多半杯清凉的自来水,放上一点老陈醋,再捏上几粒糖精,摇匀,最后泡上几颗花生米,酸甜可口,还香香的呢!

一场雨过后,天气不那么热了,远处不时传来青蛙呱呱呱的叫声,吃罢晚饭,我们几个小同学一手拿着俗称电棒儿的手电筒,一手拎着罐头瓶儿,不约而同来到村南的小学校找寻金蝉的幼虫知了龟儿,那里的杨树多,柳树也不少,当年还没有校门,也没有围墙,四面都是通透的,从家到这也不过二百米,对我来说轻车熟路。电棒儿里面装的两节“金三杯”牌的干电池是新买的,贼亮,换下来的也不会随意丢掉,安放在收音机里新旧搭配着用,有时候还会用手捏一捏,软的实在不能再用了,就会收集到一起,垒墙勾缝便派上了新用场,到时候把里面的炭黑拌在清灰里,勾出来的缝颜色特别浓,风吹日晒也不褪色,比花钱购买的墨汁不知道强多少倍呢!小时候的我腿脚麻利,视力也好,所以每次都能满载而归,回到家还要忙活一阵子,把逮到的知了龟儿先在瓦盆里清洗干净,去掉爪子,为的是好入味儿,然后把它们泡进盛着盐水与花椒的大钵碗里,第二天的早上母亲会在油锅里给翻炒一下,香喷喷的,想起来口水直流!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还可以捎带着捡一些知了皮,它学名叫蝉蜕,据说还是一味中药材,攒多了可以到安国药市去换钱呢!

记得当时学校实行的是五年制教育,岗小一至五年级,共有五个班,幼儿园是一九八五年才开始招生的,我们是第一届,园丁只有一名,是本村的李文胜老师,后来李老师嫁到了邻村的八里庄,有一年的二月二庙会,我们几个同学到八里庄村去看戏,戏团是该村自己创办的,属于定县大秧歌分支,剧目也多,比我们村厉害,我们村的河北梆子小剧团只有三出大戏,压轴剧目是《四郎探母》,人们常说:岗子上的戏不用看,一看就是《大登殿》!岗子上的戏不用瞧,一唱就是《金水桥》!那天秧歌戏唱的是《安安送米》,又名《柳林会》,是搭着席棚的高台儿戏,我们一句也听不懂,叮叮咣咣,只是看个红花热闹,中午李老师邀请我们到她家吃饭,清楚的记得那天吃的是炸酱面,每个人碗里还有一个荷包蛋呢!



作者:郭鹏,曾用名立蒙,生于1979年8月,博野县岗子上村人,好文史,喜收藏。希望通过博野乡音栏目广交天下藏友,分享收藏乐趣。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字编辑:安博

技术编辑:庞里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人间】 吕安太丨二舅住乡下
辽宁公布1030个美丽宜居村,有你的家乡吗?
儿时的记忆------又一年(清凉江、三白瓜、白水杏、沙尘暴)
寻访沙麓山 /郭松涛
读书|《庄子》精读笔记Vol004:《逍遥游》篇精读04
郭宗才 || 吃零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