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尘世走笔』旧 居 的 记 忆(下)丨郭鹏


旧 居 的 记 忆(下)

作者:郭鹏

推开旧居那两扇黑油漆的榆木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红色的大叶槐即樗椿材质的迎门橱,一边是放着柳木案板、王麻子菜刀、枣木擀面杖的菜床,据说那是老辈儿磨坊里的物件,后来被两节杜木板柜所替代。靠西山墙那气死老鼠的洋灰柜是用来盛放粮食的,灶台连着的桐木老风箱是我曾祖母的遗物,据说这出自于清苑县温仁村做风箱的名家胡佩喜大师之手,风风雨雨几十年,现在依旧风力十足,一旁是两个酱色的中号水缸,用高粱杆穿制的篦帘上扣着一个没把儿的钢种材质的水瓢,据姨妈家的敏表姐回忆:当年放秋假的时候,她来我家做客,由于人多碗不够用,还用它盛过饺子呢!西侧那个黑色带暗锁的小钱柜原是安国县振中银行经理张福臣次子张晓波即革命烈士张晓湖二哥家的旧物,几经辗转来到了我家,如今起凳子的作用,被坐得发亮,里面放一些用不着的课本报纸之类。一旁的瓦罐里玉米面居多,盛白面的瓦罐有点瘪,下角还有个被一小段秫秸堵住的圆眼,据说这原来是姥姥家用作长豆芽的器具。米缸紧挨着面罐,里面的小布袋里装着几样杂粮米,做粥常用的是棒子米和高粱米,偶尔会吃上一顿被老家人称作梭子的麦子米稠粥,那时的大米还是稀缺的奢侈品,当年父亲的朋友在村西县第一苗圃场驻训,我母亲经常拎着那杆儿铜盘子秤帮他们挨家挨户购买家养的柴鸡蛋,他们会送一些大米作为回馈,所以我们也能吃上一两顿解馋的白米饭,记得第一次吃到的汤圆是东邻周大嫂给送来的,甜甜的,香糯可口,原料是从她老家带回来的江米面和老红糖,再配上东拼西凑的五仁,古法纯手工制作,今天超市里卖的各种品牌的汤圆是当年那个样子,却吃不出当年那种味道。角落的小瓮里腌的是萝卜、洋姜和大蒜,坛子里是腌的流油的鸡蛋,盔子里放着头年的腊肉,罐子里是熬制好的猪油,这些东西虽说很普通,当年却又是招待客人离不了的食材。

被烟熏的油黑发亮的檩条上住着一两窝飞进飞出的小燕子,俗话说的好,燕子不占丑房,燕儿来不过三月三,燕儿走不过九月九,第二年的春天它们还会如期的到来。东墙边用红砖垒砌并带温罐的煤火上坐着滋滋直响的水汆子,多余的炉火还可以捎带着烤一些馒头干儿,红薯粉条,那也是难得的小美味 ,比起用煮熟的红薯切条晒制的 “老牛筋儿” 好吃多了,主要的是省牙!腊月里,总会支上一口乌黑的铁鏊子,摊上一溜溜盆儿米子面的折饼,谜语所说的 “一个大黑牛,腆着肚儿抹着油”,指的就是它 !角落里整齐地垛放着一层层干透的煤茧,说起当年抹煤茧来,那真是太难了,好不容易排队买回来煤面,取粘土又犯难了,因为我们这一带的好土层都在地下一米处,这是民国六年唐河泛滥淤沙所致,昔日 “想吃小米饭,揭锅又是白条条” 的 “富家庄” 盛名不在,后来的植树造林才抵挡住了风沙的侵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村一吴姓村民盖房取土时曾在唐河故道挖出铜锭一枚,并及时上交国家,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冬天烧煤取暖相对方便些,过了正月十五就把煤火止了,开始张罗着在大灶里做饭,烧的柴禾一般是玉米的秸秆和搂来的杨树叶,榆木干柴一般都留着过年蒸煮用,剩余的堆放在南墙根,雨季里长满了木耳,采下来晒干留着做菜吃,那时候的一天三顿饭早上一般都是煮一大铁锅红薯,锅边贴上一圈玉米面的饼子,中间馏上一大碗芫荽汤,偶尔会蒸上一碗掺着多半白面的鸡蛋羹,有时父亲会买回一包酥鱼卤虾之类,那是白洋淀一带的渔民骑着老式大水管自行车,走街串巷吆喝着叫卖的。灶台通着火炕,咕哒哒拉着风箱,一边不住的往灶间填着碎柴禾,过一会儿还得拿烧火棍拢一拢,房顶上炊烟袅袅,土坯炕也被烧的热热的,晚上可以美美地睡个好觉。由于柴油的大涨价,八分钱一斤已成为了历史,凭票购买的平价柴油也显得异常昂贵,这使得一旁的柴油炉也光荣下岗了。

腊月,是冬三月最忙碌的一个月,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杀年猪了,那会儿小孩子可高兴了,用短棍挑着用气管子给吹起的猪尿泡,尿泡 suī pāo 是膀胱的俗称,里面放着几粒黄豆,咣啷啷的响,当时这也是一件令同龄人都羡慕的玩具,晚上提着用碎板油做燃料的猪蹄灯满院子乱跑。盼望已久的肉终于煮好了,小孩子更是狼吞虎咽,旁边的大人们会一个劲地嘱咐:吃饱了千万不要到处乱跑,风一顶,就再也吃不了肉了!不听话的小孩子依旧我行我素,跑的更欢了!听老人们讲:割下来的猪尾巴让爱流口水的小孩儿吮一下,就可以根治,这个偏方还有待进一步地考证!猪尾巴在摊折饼时可以当油用,均匀的在烧热的铁鏊子表面擦一擦,滋滋直响,摊出来的折饼那是分外的香!当年吃完肉啃干净的骨头也不能乱丢,通常会收集起来,过后大街上有收购的,可以换洋火,洋火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火柴。煮好的肉,被切成方块形,撒上咸盐腌制成了易于保存的腊肉,当人来客去的时候,拿出一两方,切成薄片,裹上面糊,煎上一盘,也算是一道硬菜,勤俭的人家可以吃上对头的一年。猪油熬制好剩下的油渣,香香脆脆的,是小孩子的最爱,油渣配上白菜馅包包子,捏饺子均可,咬一口,满嘴流油,吃了一个又一个,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口水直流!当年祖父戴着老花镜,用烧红的通条烫猪头的场景历历在目,那煮好的猪头肉肥而不腻,特别的香,其中猪耳朵、猪口条、猪拱嘴这三个部位最好吃!煮过肉的汤料也是最好的食材,蒸团粉糕,炸丸子都离不了,就着油锅,可以顺带着炸一些花馃子,这得把本家的堂祖母给请来,她手儿极巧,捏的花形馃子特别逼真,炸好了一锅,得先挑出几块儿品相最好的装在细瓷碗里,虔诚地摆在灶王龛前,临了,把被唤作黑棍儿的鲅鱼也过过油,这样酥脆还好吃。接下来的日子里又是蒸馒头又是蒸粘糕,粘糕常用的是黄黍子面或粘高粱面,最后炉花生,炉薯条,年,就这样渐渐地拉开了帷幕。街门外和屋门外都早早的贴上了大队里给发的春联,老家博野县是拥军拥属模范县,父亲是退伍军人,又是中共党员,所以我们家领到了两份儿,另外还有两包硬杂瓣儿什锦糖,贴春联、贴福字是传统,贴过门笺更是标配,过门笺在我们老家被称作花络lào儿,只有五颜六色的过门笺贴上后,才是真正迎来了新年。过完大年初一,转眼间破了五,吃了初七人日这天的饺子,马上又到了元宵节,元宵夜令人难忘,不仅仅是会吃到各种口味的元宵,拿着点燃的香烛丢完病后,还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烟花,正月十六是开学的日子,俗话说: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迎着和煦的春风不知不觉间进了二月门儿,二月初一是老爷儿的生日,老爷儿是家乡人对太阳的尊称,这一天家家户户烙糖饼,煎鸡蛋,摊咸食,那时候的早春季节,很难吃到茄子,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办法,头年秋后把吃不了的 “灯泡绿” 的茄子切片晒干,放在通风透气的网兜里面保存,这天取出一两把,在清水里浸泡好,再蘸上面糊在铁锅里煎一下,这样香香的煎茄子片就做好了,最后捞出几个腌好的咸鸡蛋一切两半,做好的这几样美食是圆形或是接近圆形的,借此为太阳公公庆生,小孩子们又可以解解馋了!

掀开蓝色的粗布门帘进了东头屋,糊着白纸的木格吊窗上面贴着红色的窗花。墙四周贴着一些五彩缤纷的纸质年画,有单张的,也有成套的条扇,却没有一大二小三扇屏的中堂画,那套戏曲题材“金银花”的年画上插着几只用秫秸制做的大公鸡,据说可以避五毒的侵袭,口中还要念念有词 :“二月二,龙头抬,蝎子蚰蜒不往身上来”,无独有偶,记得那是一九八四年旧历的鼠年,大多数人家的屋里屋外都贴上了 “家猫” 图案的红色剪纸,这主要源自 “五鼠闹东京,是猫就避鼠” 的传说故事,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好笑!迎门口的位置贴着两行或新或旧的奖状,泛黄的那张是我母亲被评为“合格母亲”荣誉称号时获得的,还是博野县妇联亲自颁发的呢!旁边挂着一个拨起来噼啪直响的算盘,还有一个绑着红布条的铜制鞋拔子,那本一天翻一页的月份牌被挂在了最醒目的位置,阴阳历对照着看特清楚,农民种地、做小买卖的赶集上店都离不了它,还可以当记事本、备忘录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这上面有日期,翻找起来也方便,在家庭生活中这简直太重要了!

屋东侧是一个半新的写字台,是我们姐弟俩写作业的地方,南面挨着土炕的抽屉里放着一摞舅舅家的立表姐赠送的《小学生作文》、《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书,一旁放着几本精美的集邮册,其中那本绿色的还是姐姐的同学会端从石家庄给带回来的呢!一块淘汰不用的旧石板,还是从供销社买的,那是一块镶了木框的黑色薄石片,用石笔可以在上面写字,过后可以把字迹擦掉。一摞亲手装订的白纸本子,几本字典与辞海类的工具书占据了隔壁抽屉不大点的空间,新淘换来的订书器还有几盒订书钉只好硬塞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把刚买的指甲刀也无奈地挤在了一块儿,俗话说:钱儿不白花!是啊,它用起来既方便又安全,剪下来的指甲不能随意丢弃,被小心翼翼地包起来,学校里勤工俭学有任务,需要上交,除此之外,用完牙膏的铝锡合金的牙膏皮也在上交之列。台面上放着几瓶 “鸵鸟” 牌的钢笔水,有纯蓝、蓝黑、桃红、炭黑共四种颜色,自制的竹笔筒里放着几根备用的单价二分钱的白茬铅笔、一支白色的羽毛状的圆珠笔、一支抽拉式不带皮囊的钢笔、还有一根绿色的木质量尺,其余的满满当当地放在了一个印着乘法口诀表的双层带磁铁的塑料文具盒中,这件时髦的文具还是当年住在安国南关卜家大院的丹表姐给的呢!一旁的两个红条绒镶花边的书包是北王力村姨奶奶家的会表姑帮着缝制的,一对红色的玻璃花瓶,以前曾插着除尘用的鸡毛掸子,后来我常用它们盛放硬币等小物件,一个红色的塑料圆盘,放着两面带铁腿的玻璃镜,一个红色的梳妆匣,里面放的是梳子和篦子,那枚红色的发簪,是太姥姥的遗物,它一头圆,一头尖,每逢过春节便派上了新用场,母亲常用它给蒸好的白面馒头逐个厾上小红点,显得特别喜庆有年味儿!一旁是两个印有毛主席语录的搪瓷茶缸,角落里放着一盏备用的煤油灯,在停电无助的时候,这昏黄的灯光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靠北墙是三节红油漆带杨木盖儿的洋灰柜,据说是七里菴村姑奶奶家的大表伯给抹的 ,那是用来盛放衣物的。柜上面靠东头是一个黄绿色的皮箱,那是母亲的陪嫁,里面放一些贵重的物品,诸如分家文书,宅基证,自行车执照,粮布票,父母的结婚证,父亲的退伍证和党章,还有一沓亲人们寄来的信件,皮箱的暗兜里放着一枚父亲曾经使用过的木质印章,那是当年收取邮包或汇款单的必备,因为第一代黑白身份证一九八八年才开始办理,第一代手工填写的户口簿是一九九七年正式办理的。皮箱上面放着一个内外均涂着老笨漆的方形柳编可子,里面除了针头线脑、袜楦子、小烙铁外,还有一个舅舅当年在贾村上中学时用过的本夹子,里面是大小不一且做着各种标记的纸质鞋样儿,这些都是过去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每逢亲戚朋友家生小孩儿过满月或十二晌,母亲总会拎上这个用红布包裹的可子,里面放上鸡蛋、挂面、蓝花布之类去庆贺,坐席归来还有一个回可礼,那就是八两干面做一个的并印着红花的大馒头,我们这边称作“百岁儿”,里面通常会有两枚红枣,没有红枣会放上两枚没有成熟的青枣,在没有青枣的情况下还会放上两枚花生仁!皮箱旁是一个带玻璃罩子的马蹄表,滴答滴答的响着,记得那时候用的还是北京夏令时,每天都听着收音机来对点,快慢得调准对好,一天一上弦,显得特麻烦,就是这样的马蹄表当年在乡下也是买不到的,还是从安国县城石桥附近的大百货买回来的呢!旁边放着一部小巧玲珑的录音机,那是一九九〇年的冬天从祁州商场买回来帮助在里中上学的姐姐学英语用的, 十二盘英语磁带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方形的木盒中,这还是家住燕郊镇的姨妈从北京新华书店购买并邮寄回来的呢!柜前面放着一条老式的红漆长板凳,上书 “劉老長两條” 五个清秀的毛笔字,一把黑色的三脚圆杌凳,显得古朴典雅,这些连同那个黑色的小钱柜,是二叔赶着生产队里的马车从张家营村我姥姥家帮着给拉回来的。柜西侧是一台擦的锃亮的 “飞人” 牌缝纫机,在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它可派上了大用场!由于室内空间有限,一节香椿木的小板柜索性放到了炕东头,上面放张草席也可以睡觉,平时放被褥,充当叠被沓子用。炕西头卧着一只呼呼直睡的大花猫,养精蓄锐的它晚上会捉到更多的老鼠。

西头屋有几件比较时兴的家具,黄油漆的镜面立櫥,那曾是木工出身的三堂叔最得意的作品,带暗屉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台花五百二十元钱买来的十七英寸“虹美”牌黑白电视机,一张带铁栏杆的大床,一套新包装的沙发配上玻璃台面的茶几,再加上一张折叠式圆桌及四把折叠椅,显得格外摩登。相镜子里面是花花绿绿的照片,屋里没有什么工艺品摆设,两只白色的瓷酒瓶,其中的一个是“迎客松”图案,另一个是“天仙配”图案,再加上那把绘有“天下第一关”图案并系着红丝绳的茶壶,显得格外耀眼,一部干、火电两用、被称作戏匣子的收音机不知疲倦地放着各种精彩的段子,儿童广播剧“小喇叭”是我最喜欢的,百听不厌,至今仍回味无穷。南墙上挂着一个与之格格不入的大笸箩,那是用来淘洗晾晒小麦用的,这是加工面粉的第一步。新买的吊扇呼呼扇着凉风,取代了昔日里摇来摇去的蒲扇,当年扇子上常写的几句老词儿:“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立冬过了,扇子破了” 也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晚饭过后,到我家看电视的老街坊们在漫长的广告之余,一会儿聊起了《霍元甲》,一会儿又说到了《陈真传》,一会儿谈起了《秦香莲》,一会儿又侃到了《铡美案》,东侃侃,西侃侃,一会儿谈谈地,一会儿又说说天,谁也不会想到三十八年后的今天,不断更新换代的电视机会被不大点的手机所打败。

二〇〇一年,我们搬离了这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到村北部的新居住,二〇〇九年,父母又搬回了具有较深情感的旧居,二〇二〇年父亲去世,如今老母亲独自一人静静地守护着这时常萦绕在我的梦中且挂着 “光荣之家” 牌匾的老房子,殷切期盼着在外游子的平安归来!

月是故乡明!是啊,我凝望着这美妙的夜空,不由思绪万千,让晶莹的泪水陪伴我,一同回到那梦中依稀的故乡,回到充满回忆的旧居老屋,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处处满乡愁。



作者:郭鹏,曾用名立蒙,生于1979年8月,博野县岗子上村人,好文史,喜收藏。希望通过博野乡音栏目广交天下藏友,分享收藏乐趣。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字编辑:安博

技术编辑:庞里地

征稿


尘世走笔

尘世走笔,记录丰富情感,喜怒忧思悲恐惊;刻画四季变化,春种秋收夏长冬藏。勾勒南北西东,乐山乐水乐人生。一支秀笔写尽生命之重,时光之轻。

投稿须知:

1、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来投。作品要求原创,不存在抄袭或者盗用他人作品情况,杜绝任何侵权行为。

2、作品严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之处。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质量上乘。对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不予采用,来稿不退。

3、来稿请注明以真实姓名或笔名发表,如实名发表,作者可提供120字内个人简介及生活照一张。来稿如一周内未收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4、邮箱投稿请在主题处采用“尘世走笔”加“作品名称”格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3年,伐木工在山中捡到一枚印章,公安知情后调3卡车兵力搜查
【察右中旗大案纪实】雪地无名尸
皮箱夜动
笑话四则(新传奇)
红色英杰丨女地下党员郑少仪:深夜渡河送情报 助胜郭村保卫战
【郭鹏琪:便秘 阳明腑实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