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尘世走笔』梨花风起正清明 四存后裔忆情怀丨陈玉洲
梨花风起正清明 四存后裔忆情怀

“梨花飞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3月30日,北杨村四存中学后裔杨亮等一行3人,借助《博野乡音》齐聚博野北杨村四存中学遗址,通过追寻先辈足迹,如愿知悉了那段渐行渐远的特殊岁月,深切感受到了四存独特教育文化的浓厚氛围。
《博野乡音》曾刊登一篇有关探寻四存中学的文章,引起北杨村四存中学后裔杨亮、杨丽英的关注,经多方努力,与《博野乡音》取得联系,并促成了此次缅怀先辈情怀之旅。

原来杨亮的父亲在北杨村四存中学读书,而杨丽英之父在北京四存中学读书(北京八中前身),二人在网上结识,为探寻四存文化人文情怀,追忆父辈足迹,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在《博野乡音》团队郭泽民、罗会战、庞里地、郑文林、王宏宇及鹊桥笔者陈玉洲老师等人陪同下,前往北杨村参观了颜元祠堂,凭吊了四存学校旧址,拜谒了孝义河畔残存的四存中学发电机基座,以及不忍桥碑刻……。

记忆的风铃摇醒沉睡的历史:民国时期徐世昌、齐树楷等人认为颜元思想能富国强民,在北京组织成立了四存学会,因北杨村是颜习斋的故里,他写有《四存编》(即存学、存性、存治、存人),故校名叫“四存中学”,如今则是北京八中的前身,而军阀张荫梧作为四存学会博野分会的会员,在北杨村孝义河两岸兴办教育,先是成立北杨村四存小学,后升为中学,是一所极具半官半民准军事化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具重要地位,它与被誉为中国“将军摇篮”之称的保定陆军学校,晚建校8年之久,且呈南北遥望之势,校园面积达四、五百亩之多,其规模十分壮观,该校因实行政教合一的理念,办学形式独特、新颖,教育效果显著,引起全国范围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七七”事变以后,北杨村四存中学师生南撤,辗转数省,于1946年迁到保定,1948年解散……”。

残存的四存中学发电机基座

“看在眼里是一场悲剧,最终沉淀在心中的,却是一份安详”,四存后裔杨丽英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我们走进北杨村四存中学旧址,犹如穿越历史隧道,亦似同无数位历尽沧桑的智者对话,更如时空的圣殿,人类记忆的共同体,大家久久伫立在北杨村四存中学旧址,悲伤地凭吊,心事沉重地驻足,在无边的寂静里,感受到汹涌波涛的情感,颤栗的灵魂,在不可探测的美感中,窥视四季轮回、地老天荒;在追忆中,深感破碎的身躯上显示时间的历程,在残亘断壁、荒烟蔓草间散落下记忆和幻想,它向后人隐喻着历史、岁月和人生。
有位作家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我想,历史告诉我们,苍海桑田,社会变迁,每一处废墟,可能吸引着一代一代人的咏叹,成为一个不竭不倦的主题。
陈玉洲: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大专文化,河北博野县人。1983年10月应征到广西边防法卡山部队服役,战地记者,先后荣立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1989年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县广播局、政府办、组织部、工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转业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博野县志(1993至2010)续志》记载了他军旅文学小说创作成果,现是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两部,并多次获奖。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字编辑:王淑英
技术编辑:庞里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村第一中学 2020
陈玉建一曲《偷偷的哭》唱出了伤感情怀,尤为动人,送给大家
乡村古景:梓桐杨村
保定博野有处古梨园,园里有棵夫妻树
【尘世暮衣】陌上花开,梨花清泠 (音画)
耿兵诗选|是谁,为这些浅薄的梨花饯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