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哥校注译评《醉花窗医案》.01书论

  医书始《内经》1,赅括群言,为医家之祖。后仲景之《伤寒论》2,河间3之《瘟疫》4,《东垣十书》5,《丹溪心法》6四大家7如日月行天、江河在地8,前辈论之详矣。然其卷帙浩繁,学者不免望洋而叹9。近则钦定《医宗金鉴》10一书,兼集诸家之长而条贯之,又分门别类,编为歌诀,使学者便于记诵,诚此道之津梁11也。学者诚能熟读精思,本之仲景以正其源,参之河间以穷其变,内伤则法乎东垣,滋补则遵之丹溪,其于斯道,思过半矣。再能博极群书,自有左右逢源之妙。于是得兔忘筌12、得意忘言,未有不精妙入神者。每见吾乡业斯道者,叩其书,小则《寿世保元》13、《医宗必读》14,大则《景岳全书》15、张氏《类经》16。是书岂为不善,无奈学者执一以求,胸中头绪不清,手下必歧误杂出,虽背诵《内经》无益也。噫!难言矣。
  医书中方药之多,无过许景亮之《东医宝鉴》17,有一病而录数十方者,学者苟无根底,按而用之,反多遗误。惟其每论一症,必集诸家之说列于前,实为简便。甚至矛盾抵牾者,非胸有成竹,乌有别其是非哉!
  孙真人《海上方》18,药味不多,施之辄有神效。至《千金衍义》19则说多神奇,用圆20、用散,多至数十味,且有用玉屑、珊瑚、空青、石胆者,穷乡僻壤,何能有是,学者求其说焉可也。

注解:

1内经》:一般称作《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故称为医书之始。与《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共同构成传统中医5大经典。

2《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后因战乱散失,由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将收集到的伤寒部分的残简整理为《伤寒论》。

3河间:指刘河间,原名刘完素,字守真。因为他当时生活在“河间”地区(在今河北省沧州市),故称“刘河间”。

4《瘟疫》:即《温疫论》。但《温疫论》为明末吴又可所著,不是刘河间的落作,疑本书作者有误,或是河间另有秘传。

5《东垣十书》:为一种丛书性质,包括李东垣的善作和王好古等地人的著作共十种,故称为“十书”。

6《丹溪心法》:为朱丹溪的弟子编纂朱氏的遗著而成。

7四大家:此处指张仲景、刘完素(刘河间)、李杲(李东垣)、朱震亨(朱丹溪)。后世常说的“金元四大家”与此不同,指刘完素、张从正(张子和)、李杲、朱震亨。

8日月行天、江河在地:比喻明确而不可改易的典范,好象日月在天上运行,长江、黄河在中华大地一样。江河在古代特指长江、黄河。

9望洋而叹:出《庄子·秋水篇》,言河伯在秋水泛滥时河身扩大,自已以为是天下之至美。即至东流入于北海,看到北海之无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故“望洋向若而叹”。若,是海神之名,望洋,有的写作望阳、望佯或望羊,或作仰视解、作迷惘(wǎng,不得意)直视解。望洋而叹,此处引申为在繁多的资料面前,反而无从下手。

10《医宗金鉴》:为清代吴谦等编写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内容简炼,又编成歌诀,故很受一般人欢迎。但吾人读之,内科诸篇颇觉浅陋。

11津梁:津为渡口,梁指桥梁,津梁合称即指桥而言。

12得免忘筌:或作“得鱼忘筌”。筌是一种捕鱼或猎免的竹器。言获得猎物就忘掉捕器了。比喻读书是为了求得知识,而不是读书的本身。

13《寿世保元》:期代鑫廷货著。吾人学医早期,颇被此书所误。

14《医宗必读》:明代李中梓著。

15《景岳全书》:明代张景岳著。该书体量庞大,130多万字。偏于温补,执于景岳者常常贻误病家,多为后世所诟病。

16张氏《类经》:也为张景所著。

17《东医宝鉴》:朝鲜人许景亮。徐景亮与许浚为同一朝鲜人姓名的不同翻译所致。许浚(公元1546年—公元1615年)字清源,号龟岩。

18《海上方》:《宋史·艺文志》有《海上方》一卷,然非孙真人所著,坊简流传《传家必读》一卷,内有《孙真人海上仙方》121方,不知作者为谁。今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药王山医碑录释海上方》,以陕西耀县药王山碑石为底本,共收录121方。

19《千金衍义》:即《千金方衍义》,为清代张璐所著。

20圆:即丸。为避讳帝王名讳而改。以“圆”改“丸”,在《华佗遗书》、《串雅》中非常普遍。

直译:

  中医书籍起始于《黄帝内经》,概括了医学的一切要义,为中医从业者需要研读、遵守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典籍。之后,汉代张仲景、北宋末/金初刘河间、金代李东垣、元代朱丹溪,这四大医家的著述进一步充实、丰富了医学的内容,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大地的长江和黄河,成为医学的准绳、典范,常常被后世赞许。但是,那些书籍体量庞大,让学习中医的人常常感到无处下手。而近代由国家编纂的《医宗金鉴》,吸收、采录了诸多医家的特长,分门别类,按照一定条理集中起来,并且编成歌诀,便于背诵,就像在学医路上的江河沟壑处架上了桥梁一样。学习中医的人,如果能够熟读这些书籍并且认真思考,以仲景之学做为根本,权变之法多参考刘河间,内伤疾病多学习李东垣,滋补之法参考朱丹溪,能够这样的话,就已经得到了中医的大部分要领。如果再博览群书,自然能够触类旁通。到那个时候,就得到了中医的灵活法则而忘记了那些繁文缛节的东西,会因为得到中医的奥妙而入神。时下,常常见到市面上的中医从业者,询问他们所读的书,层次低一些的如《寿世保元》、《医宗必读》这类,层次稍高的则读《景岳全书》、《类经》一类。并不是这些书有多么差,而是这些人被这些书籍迷惑头脑产生偏执,治病非但难有疗效常常还会贻误患者,这样的人,即便能够背诵《黄帝内经》,对于医术也毫无裨益。唉,一团糟!

  中医书籍中收录药方最多的莫过于朝鲜许景亮所著的《东医宝鉴》,有一种疾病而收录几十个方子的情形。如果学习中医的人没有足够的中医功底,按图索骥,常常会贻误病情。但这本书在讨论每种疾病的时候,在开头先把诸多医家对于这种疾病的见解收录在前面,便于参考这些论述而选方,比较简便。但是,如果多种见解(思路)之间相互抵触、对立,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医没有理解到足够的火候、心中不能产生坚定的见解,就不知道谁对谁错!

  坊间流传的据说是唐代孙思邈的《海上方》,药味不多,用起来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至于张璐所著的《千金方衍义》,内容稍偏,用药形式常常是丸、散,药味多的用到几十味,并且有用到玉屑、珊瑚、空青、石胆这类药。而老百姓大多生活在穷乡僻壤,怎么能得到这些生僻、昂贵的药物?学习中医的人只需要了解这本书的思路就行了。

水哥点评:

  这一篇的本意是讲怎么读书,实则讲的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梗概。传统中医5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内》、《难》、《本草经》是中医的理论根本,《伤寒》、《金匮》是临床典范。而后世医家则补充、发扬了中医经典,共同构成了中医的理论和临证体系。

  作者在一开始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温疫论》的作者是明末的吴又可,不是刘河间。吴又可,名有性,字又可,他的生活历程跨越了明末清初,在明朝末年因治疗瘟疫而成名,后在清初因为拒绝剃发被杀害。刘河间,名完素,字守真,生于北宋,16岁时北宋被金所灭(即靖康之耻),因为一直在河间地区生活,所以被称作“刘河间”。

  我们需要注意,这个明显的错误很有可能是作者故意犯的,因为后文又说“得兔忘筌、得意忘言”,作者所强调的是领会著作的要领,而不是拘泥于无关紧要的细节。把《温疫论》的作者误做刘河间,我想,作者故意露出这种失误,大概是为了过滤掉那些学习知识吹毛求疵而不能忽略要领的人。

  作者所读的书籍,除中医经典和金元四大家之外,未必都是中医的佳作,但是这并不影响作者的医术,说明作者读书颇能领会要领而不被成法所迷惑。这些书籍,如《寿世保元》、《景岳全书》仅仅局部有可取之处,如果执迷于这些著作,治病往往会引起失误。我们老家有一位中医熟读《景岳全书》,对于张景岳的治病套路可谓烂熟于心,但是治病疗效却不是多么让人满意,对于有些疾病效果很好,对于有些疾病则疗效很差。

  关于《东医宝鉴》和《海上方》,这里主要讲方书和医书的区别。所谓医书,就是包含中医的道理,治病时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所谓方书,就是什么病用什么方,跟目前的西医比较类似。原文说《东医宝鉴》为明代许景良所著,而我们现代的资料都是许浚所著,应该是翻译的差异造成的。《东医宝鉴》体量很大,约170万字,内容既包含医理又包含方药,但所罗列的方药不直接关联于医理,造成了中医功底不足的人在同一疾病的不同方药中难以选择。“海上方”本来是指仙方,因秦始皇、汉武帝均曾遣人赴海上求不死仙药,故称仙方为海上方,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我们现在见到的《海上方》,是明代在陕西耀县的药王庙内刻于石碑上的方子,接近于单方治病,但是屡见疗效,是为方书。

  当然了,我们现在学习中医,在资料方面要比古人丰富得多。除了传统中医五大经典、金元四大家之外,清代有傅青主、叶天士、喻嘉言、黄元御、尤在泾、张志聪等等,民国有张锡纯、张简斋、陈无咎等等,近代有王修善、雷声远、郭贞卿、许勉斋、高光、邹孟城、王渭川、孙秉严、朱仁康等等。医案类,则如《经方实验录》、《谢映庐得心集医案》、《遯园医案》、《醉花窗医案》、《孔氏医案》等都写得很好。如果为了切于实用,妇科方面可以看看《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皮肤病方面可以看看《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曲阜马氏外科秘传》,儿童脑病方面可以看看《赵心波神经系统疾病验案选》,儿科方面推荐陈叔达《中医儿科传心录》,耳鼻喉方面的疾病推荐《干祖望中医五官科经验集》,中风方面的疾病可以看看张山雷的《中风斠诠》以及张锡纯相关的内容,运动/运动员方面的疾病可以看看冉昌儒的《伤科临证参悟》,等等。

  不过,中医行当自古以来都是鱼龙混杂,庸医是中医从业者的主体。当代倪海厦的中医著作和视频,做为中医入门是可以的,当然也不乏错谬。倪海厦最大的缺陷在于那些言之凿凿的语气,极容易误导新人,好像中医治病就这么简单,实际面对疾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临床多了就会有体会。至于其他中医门派、体系,以及视频软件上所谓的“老师”、“名医”,不论学历、职位、名气如何,总体上,胡说八道的占十之八九,其中绝大多数人连中医的皮毛都没有参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神医这样看病》(14——5 许叔微)
岳美中谈“当读的古医书”
清代医家陈修园,经方大家。
伤寒钤法的前生今世
中医书。书不在多,贵在实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