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篆书的临摹与创作(图文)

篆书的历史距度,造成了我们理解与判断上的隔阂。古代书论中有关篆书技法的内容相对较少,当代又缺乏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系统而实用的篆书技法方面的研究,篆书创作相对其他书体一直难有起色。因此,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与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了。今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一、用笔

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准确揭示了篆书用笔的笔势和笔画质量要求。书篆唯有中锋方能立骨,笔画圆实劲健,畅达无碍,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使力藏于笔画之中,气息浩浩绵绵,首尾贯通。实笔,重、缓且墨浓;虚笔,轻、速且墨干。只有虚实互现、润燥相生,方得篆书毛、涩、松、畅之效果,篆之节奏、气韵呼之欲出。

二、结字

历代书家大多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笔画停匀对称,结体疏松。萧退庵认为篆书“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可谓发人深省。个人拙见,书篆时,应以方楷一字半为宜,篆书字势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字内字外得舒展跌宕且又顾盼生辉之姿。同时,要善从汉碑篆额去感悟,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这样就能做到随方就圆,长扁适度,无所不宜。

三、用墨

习篆须掌握墨、水、笔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浓而不滞,淡而有神。如此,笔画方能干而寓润,湿而见笔,达到润燥相生的效果。切忌忽浓忽淡、忽燥忽湿。简言之,用墨应以自然和谐为要。同时,墨法必须要服务于笔法、章法的具体需要,力求整体协调统一,更好地表现书家主体的雅意与情思。

四、章法

胡小石论章法云:“一为纵横行皆不分者,二为有纵行无横行者,三为纵横行俱分者:”由于篆书可塑性相对较弱,特别是小篆字形又不可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无论采用何种形制,都似以“纵横行俱分”为宜。这样的章法看似简单分割,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它缺少了藏拙补缺的遮掩,对技巧的要求反而更高。同时,要多从其他书体的章法中汲取可资借鉴的东西,在保持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做到字形参差错落,线条粗细变化,以此来彰显个性,日积月累,必渐臻上乘。

篆书创作,是诸要素“共鸣”的结果,若想达到“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的理想状态,唯有“精熟”二字。不可否认,书法艺术的高境界,的确不是仅仅依靠“精熟”就能达到的。从习篆的本体要求看,尚要有文字学、文学、美学以及相关的艺术理论作支撑。但这都是以技法的精熟为前提的,舍此,任何美妙的想法都是徒然。所谓的若不经意,挥洒自如,那是技法极为熟练以后的放松,是境界的体现。书法史上的不朽之作,无一不是超人的技法和独有的审美内涵所共同营就,不下苦功,难知其中甘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学篆述要|篆书|书体
学术|篆书临摹与创作摭谈——仇高驰
《毛公鼎》技法解析(三)章法布局、临习要点
书法笔记:读书论琐语(31-39)
关于草书结构的造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