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晓戈 | 文人艺术:不假外求的无中生有


当下的工艺界还是以“文人艺术”为标杆的,但对什么是“文人艺术”似乎又有点语焉不详。不少人认为画画,不要画的太像,要画得有点拙味才是文人画;写字也不该写的太精致,要写得松弛些,写到能“放下技巧”才是文人书法。以此类推,文人艺术的工艺作品,就不应该太精致,太精致就“匠气”了,应该在作品中加入些率性的写意手法才好……这些说法在时下的工艺界很流行,也说明确实有很多人对文人艺术有些误解。

文人艺术,说的是中国古代曾经极为兴盛的文人士大夫艺术。然而,时过境迁,文人士大夫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但古代文人士大夫艺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构建上是有重大贡献的,其影响也绵延至今。文人艺术首先是建立在相同知识体系和文化语境之上的。例如,谈诗歌,只有读过唐诗三百首,读过李白、杜甫、陶渊明的人,才能就这些众所周知的诗句展开讨论。古代的文章中有大量的成语典故,对于不熟悉这些成语典故的人来说,读起来莫名其妙,而熟悉这些内容的人则会对其中巧妙的比喻大加赞赏。再如佛教的禅宗有诸多“公案”,讲的都是古代高僧大德们曾经的言行,如: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南岳磨砖、南泉斩猫、清原垂足、赵州狗子……即便是有些古文功底的人,刚开始看到这些文字也是看不懂的,只有真正进入到禅宗修行的语境中,开始思考细节时,才能逐渐明白其中的奥妙。所以说,所有的文化、艺术建立在一个共有的知识平台之上,没有这个平台,艺术是无法展开讨论的。文人艺术就是基于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基础上的艺术表达,所以没有文学、哲学的基础,是难于理解传统文人艺术的。

文人艺术是要有品评标准的,这个标准代表着这个时代共有的价值观、伦理观,是一种对艺术的社会共识。比如,如果问:最好的十首唐诗是哪些?有人会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人会选李商隐的《锦瑟》,有人选崔颢的《黄鹤楼》,还有人觉得唐人的《出塞曲》最好……再比如,杜甫的诗中哪一首最好?有人说是《春夜喜雨》,有人说是《夜旅书怀》;有人欣赏“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人喜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人赞赏《望岳》中少年人的雄姿英发,有人感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中年人的家国情怀……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同的视角会导致不同的结论,所以艺术的评论本质上是表达各自的价值观,这样的讨论是不可能有定论的。但这样的启发性的讨论对于个体来说却又是有意义的,通过大量的讨论,最终还是能够让整个群体建立一个边缘模糊但内核稳定的评判原则。由此,基于个体感受的、群体性的艺术共识是可以实现的。文人士大夫作为社会的上游群体,他们确立的价值观和艺术品味标准,通过文人艺术以及相关的手工艺文化,传播并渗透进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并逐步成为大家所认可的艺术标准。
文人艺术的本质不是寻求一个好看的样式,而是一种智性的艺术创造,是由文化知识、手工技艺与生活趣味共同构建的,实现文化理想的一个阶梯,是一个激发个体的自我意识去创造共识的过程。所以,同一本《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不同的人演,不同的人看,最终的感受并不会完全一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艺术的伟大。艺术不是被动的去被观赏的,而是一种对哲思的主动启发,它是一面镜子,能让观者主动去发现自己、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


从创作着的角度来看,文人艺术讲求随心而动、自然生发,因此万事万物都可以被歌咏,被描述。正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文人艺术本身也是饱含情感的、技巧性的艺术形式的创新。所谓“心生万象”,文人艺术的创作在本质上是讲求内省、内观的,是不假外求的,是无中生有的,是一种法无定法,以无法为有法的随机生发、自在鲜活的激发状态。
当然,有些古代文人画、文人书法,确实有画得不像,写的不精妙的问题,毕竟书法与绘画在“兼济天下”的传统文人的眼里,还是属于“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小道”。且有些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历史名人,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磨练书画技巧。而那些画出“拙味”,写得“天真”的作品,只是文人艺术中一小部分,并不可以以偏概全。有见识、有技巧、有情感,追求“尽善而尽美”才是文人艺术的主流。

文人艺术是创新性的,但不是生产性的。虽然许多古代的文人书画给人似曾相识的重复感,那是因为古代文人创作的题材十分有限。但是,如果一个专业的文人画家、书法家,经常“批量”地生产作品,就难免会被讥为“画匠”“书匠”。忙于批量生产的人,是疏于创新的,也是缺乏才情与魄力的。明清时期,正是因为文人与工匠的广泛合作,各出其长,才解决了创新性与生产性难于兼顾的难题,并造就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在艺术品味、表现形式与商业价值上的全面提升,也让明清时期的文人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制品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高度。
当然,明代手工艺人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张岱说,“余想吾八越,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而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橱)”,因为有着基本的文化知识,这些工匠才能进入和理解文人艺术,并能创作出好的工艺佳作。明清两代,许多优秀工匠也是通过与文人的交往,在自身文化素养升的同时,也能“与缙绅先生列坐抗礼”(张岱《陶庵梦忆》),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需要补充的是,“文人味”和“文人样”其实是两个概念。陈鸿寿创制的“曼生十八式”,是宜兴紫砂壶中文人艺术的代表,在后世也被大量仿制。虽然这些仿作工艺极好,在形制、铭文上等细节都努力模仿,但在行家看来,仿制的作品在风味和气质还是会有些不足。原作和仿作最大的不同,是作品背后的那份自信,是那种能自得其乐的率真与任性。正如读过书的人,哪怕潦倒如孔乙己,还是有些文人做派;不读书的人,哪怕身着长衫,也做不成秀才。一个有文人味的作品,是作者顺着自己的感觉和想法生发出来的一个“物相”,这个“物相”是有精神力量加持的。如果没有理解这个物相的生产机制,只是模仿其样子,这样的作品终究是缺乏文化自信的“文人样”罢了。

当然,从今天的视角看,文人艺术已经是个非常古老的概念了。当代工艺美术在创作思路与创作手法上,也已经逐渐脱离传统的文人艺术的影响,而更多的融入当代艺术的语言与符号特征。正如在传统社会中,文人艺术必须依托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一样,当代的艺术也要在当代的文化环境中生成。而当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决定了它很难形成一个具有稳固共识的知识与话语平台。传统文人风格的艺术是否还能成为当代艺术创新的一大动力?也许可以,也许未必。毕竟当代文化更加多元,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文人艺术的认同是大大被稀释的。当代的艺术家还是应该关注与当下的主流文化,并投身于当代文化与艺术的潮流中。我们可以继续欣赏这些文人艺术,并将之作为当代创新的养分,但如果还是想回到从前,沿用古代文人艺术方式来创作当代的艺术,这就有点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了。

2022年8月14日于拾一居

晓戈  简介

王晓戈,湖北武汉人,美术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基础与理论教研室主任,兼任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闽台民间美术、工艺美术、手工艺设计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顾景舟的又一重磅著作《紫艺希声——顾景舟紫砂艺术研究》,即将由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胡庆松与铜香炉的故事
书斋与清玩
江南古镇|杏花风雅醉金泽
王晓银
原来手工银壶艺术品是这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