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病因学说--瘀血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瘀血的含义

瘀血是血行滞缓或凝结体内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致病因素。既包括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运行不畅之血。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之后,又成为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

血瘀的含义

古称血液运行迟缓,血行不畅为血郁,血液瘀结停滞而成积为血瘀,今统称血瘀,不予严格区分。血瘀的概念,重在说明血行运行的状态和过程。

瘀血的形成

血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两种最基本的物质,血行脉中,周流全身,赖气的推动固摄。所以,凡能影响气之运行致其升降出入失常者,亦可有碍于血。因于推动无力,则血行迟滞;因于固摄失权,则血溢脉外,皆可形成瘀血。

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统摄、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与五脏皆相关联,故脏腑功能失调,都能导致血行障碍,形成瘀血。

瘀血之形成,又有急、缓之分。一般以发病30天内的为急性瘀血,如出血性疾病突然出血而致的瘀血,外伤及大手术所致的瘀血,暴怒而引发的中风等,均起病急骤,瘀血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为急性瘀血。

若疾病过程达半年以上所形成的瘀血,则称之为慢性瘀血,所谓“久病多瘀”,指多种慢性疾病,病程久远,常常在某种程度上兼有瘀血,或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血运行而致瘀血形成。以下是导致瘀血形成的主要始发因素。

1.气虚

气有推动、固摄、温煦、卫外、气化等功能作用。

卫护于外,免受外邪袭扰;温煦于里,促进气化的正常进行;推动固摄,相反相成,使血行于经脉之内而不致外溢。

故当气虚之时,脏腑衰弱,卫护无力,外邪乘虚而入,影响脏腑,阻滞气机,可致瘀血。血不得温煦而凝滞,或推动无力而迟缓,或固摄无权而外溢,皆可形成瘀血。

如心气不足,可见心血瘀阻;脾失统摄,则见皮下出血及内脏瘀血等。

气虚引起的瘀血,有一个著名的方剂“补阳还五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里面的方子。组成有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主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萎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方中赤芍、川芎、桃红、当归尾都是活血药,黄芪、地龙,王清任认为,偏瘫是由于气虚而血不能到达所致,所以侧重大量补气药加活血药,使整个的血脉贯通。《内经》里有句话,“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偏瘫就是不仁且不用,是营卫俱虚。所以根据这一理论遣药组方进行治疗。它的特点是,一用大量的黄芪配合地龙,更好地与活血药配合。从他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有以下情况的不治,如肩上有个缝,手指能放进去的无效;脚下垂如马蹄形的不治。

2.气滞

外邪闭阻,或情志郁结,造成气机阻溢,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迟不畅,则停蓄成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正此之谓。

3.寒凝

寒为阴邪,具有凝滞收引之性。血液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外感寒邪或阴寒内盛,一方面、阳气受损,失去温煦推动之功能,致血运不畅而成瘀血;另一方面,又因感寒之后,血脉缩拘急,促进或加重瘀血。

4.热结

外感温热或脏腑郁发,热结在里,煎熬津血,血液黏滞不畅而成瘀。或因血热互结,灼伤脉络,血溢脉外,停蓄脏腑组织之间而成瘀。

5.津亏

津血同源,血的正常运行,除赖气的推动,尚需津液运载。“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水津充沛,舟才能行。”化源不足和耗损过多,是造成津液不足的两个方面。前者如脾肺气虚,水不化津,或痰湿阻滞;后者常见热邪伤津,大量汗出,剧烈吐泻,过用或误用攻下利尿等,使津液亏耗,不能载血,血行不畅而淤塞成瘀。

6.外伤

各种外伤,如跌仆、金刃、虫兽所伤、负重过度等,或外伤肌肤,或内伤脏腑,使血离经脉,停留体内,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或血液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

7.七情内伤

情志内伤导致瘀血,多因情志过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损伤脉络;或因气机郁滞,气滞血瘀;或因五志化火,煎灼津液,津亏而致瘀血。

8.痰浊

水不利则病血,血不利则病水。瘀血、痰浊都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成因不同,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

因痰致瘀者,其基本病机仍为阻滞,或因阻滞气机影响血运,或因直接阻滞脉络,也可在致病之因的基础上形成瘀血。

9.治疗不当

治疗出血证,不究根源,专事止涩,或过用误用寒凉、致使离经之血凝而不得温化,未离经之血郁而不畅,均可导致瘀血。

综上所述,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情志等内伤因素,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而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各处外伤或内出血等损伤因素,直接形成瘀血。

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形成之后,即会影响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行,产生疼痛、出血,或使经脉淤塞不通而发生癥积,亦可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成为进一步引起其他疾病的原因。因此,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性的致病因素。

经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遍布全身。血行脉中,循环不息,人体各脏腑组织都有瘀血为患的可能,因此决定了瘀血致病具有影响部位广泛,症状复杂多变的特点。其致病特点为:

1.影响气机

瘀血形成之后,不但失去正常的营养濡润作用,反而阻滞于局部,影响气血运行,出现经络阻滞、气机失调、血运不畅的各种病理变化。

2.阻塞经脉

指血瘀经脉而致血运不畅或血行停滞而言。经脉阻塞之后,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受阻部位得不到血液的濡养,组织失营,出现疼痛,甚则坏死等病变。

3.易生险证

此指瘀阻脏腑而言。如瘀阻于肺、瘀阻于心、瘀阻于脑、瘀阻于肠等。

瘀血形成之后,因瘀阻部位不同,症状表现极为复杂,但常常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其共同特征为:

1.疼痛

因经脉阻滞和组织失营而致。疼痛的特点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加重,或久痛不愈、反复发作。如胸痹心痛,脱疽疼痛等。

2.肿块

由血瘀经脉,脏腑及组织之间,或外伤而致。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脏腑可形成癥积,按之有块,固定不移。

3.出血

因瘀血阻滞,经脉不畅,血溢脉外而见出血,血色多呈紫黯,如因瘀面致的崩漏下血等。

4.紫绀

面部、爪甲、肌肤、口唇青紫。

5.舌象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等,是瘀血最常见最敏感的特征。

6.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此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精神神经症状等也较为多见。临床上判断是否有瘀血存在,除掌握上述瘀血特征外,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①凡有瘀血特征者;

②发病有外伤、出血、月经史、胎产史者:

③瘀血征象虽不太明显,但屡治无效,或无瘀血之前久治不愈者;

④根据“初病在经,久病人络”、“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气滞必血瘀”等理论,疾病久治不愈(除活血化瘀疗法外),虽无明显的瘀血也可考虑有瘀血的存在。

常见的瘀血病证

由于瘀血致病的广泛性,决定了症状的复杂性。除上述共同的临床特征外,因致瘀因素和瘀阻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是各种各样的病证。

1.按病因分类,有下列几种

(1)气虚血瘀: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或见心胸闷痛,或头痛健忘,或半身不遂,或腹中积块等,脉多沉细而涩。

(2)气滞血瘀:常见症状有心胸胁肋胀痛,憋闷不舒,或腹部胀满疼痛,腹中积块,肢体肿胀,常见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沉迟或沉涩。

(3)寒凝血瘀:常见症状有心胸憋闷,时有刺痛,痛引肩背,遇寒加重,得温则减,或见肢体关节疼痛麻木,脉多沉迟。

(4)热互结:常见症状有身热、头痛、烦躁、舌红绛、苔黄、脉数,或见神昏谵语、其人如狂,或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少腹硬满急痛、大便秘结,或肌肤斑疹、衄血、咳血、吐血、尿血,或因血败肉腐而化脓成痈。

(5)津亏血瘀:常见症状有咽干口燥,潮热颧红,两目干涩,胸闷气短,心悸心痛,消瘦,皮肤干燥,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6)湿滞血瘀:因痰湿阻滞而致。可见胸闷胸痛,口黏,恶心,纳差,倦怠,腹满,泄泻,或肢体肿胀,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多见舌淡苔腻,脉滑。

2.按部位分类,常见有以下几种

(1)血瘀于脑:如头部发生血瘀,气血不能充养于脑,则可造成灵机混乱,神志失养,发为癫狂。

(2)血瘀于心:心血瘀阻,可见心悸气短,心胸憋闷,心前区隐痛或绞痛阵作,或引左臂内侧而痛,甚则唇甲青紫,汗出肢冷。

(3)血瘀于肺:见胸痛、胸闷、气喘、咳嗽、咳血,或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

(4)血瘀于肝:肝络郁滞日久,瘀血留着,结于胁下,渐成癥块,可见胁肋刺痛,腹胀纳呆。若脉络滞塞,则见朱纹缕丝,面色紫黯。胆汁受阻,还可出现黄疽。

(5)血瘀胃脘:瘀血滞于肠胃,可见胃脘刺痛、拒按、痛处固定,或见呕血、便血,或大便色黑如漆。

(6)瘀阻胞宫:小腹疼痛拒按,或有癥积,月经不调,或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有块,或崩漏下血。

(7)肢体局部瘀血:因致瘀原因不同,则症状表现各异。因于外伤,可见局部青紫肿胀、疼痛软剧、拒按:因于气虚失摄,可见皮下瘀点、瘀斑,局部多无明显不适;若在肢体末端,可形成指趾坏死,如脱骨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病在气
瘀血
解读祖国医学的理论精髓“瘀血者,顽疾之根也”
病因之外伤、痰饮、瘀血
痰饮和瘀血为什么是致病因素
中基-病因(疠气,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