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
人体代谢产生的CO2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会使血液PH 偏低   .
动植物呼吸作用 放出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消耗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CO2一般不能用 浓盐酸 ,因为 浓盐酸易挥发,使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
一般不能用稀H2SO4,因为 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物质,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不能用浓硫酸或浓稀硝酸,因为它们具有强烈的氧化性
一般不能用Na2CO3,因为 碳酸钠粉末反应剧烈,不易收集二氧化碳
检验CO2常用 澄清石灰水  ,不能用   燃着的木条
除去CO2常用 氢氧化钠溶液  既能检验又能除去CO2的是 足量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
除去CO2中的水用 浓硫酸    不能用  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生石灰)
除去CO2中的HCl只能用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不能用  氢氧化钠溶液
除去CO2中的CO常用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且不可   点燃
除去CO中的CO2常用 氢氧化钠溶液 或  澄清石灰水
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 单质、纯净物、混合物  ,绝不可能是  化合物  。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O和CO2、O2和O3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 分子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不同的原因  碳的含量不同
Na(原子)和Na+(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和O不同的原因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H2SO4  和HCl 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都含有 H+(氢离子)
NaOH和Ca(OH)2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都含有OH--(氢氧根离子)
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是:
(或者说证明NaOH溶液变质的方法)
(1)加酸:加 稀盐酸   ,现象有 气泡  产生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2)加碱:加 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  ,现象有  白色沉淀  产生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3)加盐:加 氯化钙(或氯化钡或硝酸钙或硝酸钡) 溶液,现象有 白色沉淀  产生
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证明NaOH溶液部分变质和完全变质的方法:(完成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CaCl2溶液,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NaOH溶液部分变质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CaCl2溶液,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NaOH溶液完全变质
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原子或分子的 间隙 发生改变,不能说 分子大小 改变.
按要求填写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看清楚题目要求)
腌制蔬菜、鱼、肉等常用的调味品是 氯化钠(NaCl)
易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物质 一氧化碳(CO)
最清洁的燃料 氢气(H2);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H2);最理想的燃料氢气(H2)
配制波尔多液的成分 碱是氢氧化钙(Ca(OH)2) 盐是硫酸铜(CuSO4)
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熟石灰(Ca(OH)2)
可用于冰箱除异味的是 活性炭( C ),因其具有 吸附性
用于急救人的气体是  氧气  ( O2 ),空气中较活泼的气体是 氧气
可做干电池电极的是 石墨( C ),也是铅笔芯的成分。石墨是具有导电性的非金属单质。
自然界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C)可用来切割玻璃的是 金刚石( C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氮气( N2 )
可用作焊接金属保护气的是   氮气 ( N2 )
用于填充食品袋内做防腐气体的是  氮气 ( N2 )
光和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 二氧化碳 ( CO2)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二氧化碳 ( CO2),还有 甲烷(CH4)
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 干冰(CO2) 可用作灭火剂的是二氧化碳 (CO2 )
可填充霓虹灯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是 氖气 ( Ne )
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NO2)也是形成酸雨的物质之一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且属于有机物的是 甲烷(CH4)
混入一定量的空气点火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气体是 氢气、甲烷 、一氧化碳
在冶金工业中,常用作还原剂的气体是  一氧化碳  (CO )
工业上可用于除去金属表面锈的物质是 稀盐酸(HCl) 稀硫酸(H2SO4)
厨房调味品种pH小于7的是   食醋(CH3COOH)
工业上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印染和洗涤剂生产的是 纯碱 (Na2CO3)
工业上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生产的碱是 烧碱(NaOH)
最简单的有机物 甲烷(CH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化合物甲烷(CH4)
最常用的溶剂是水(H2O);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水(H2O)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水(H2O)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  氢气 (H2)
常用于食品干燥剂的是  生石灰  ( CaO )
做馒头时为了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味常在面团中加入 纯碱(Na2CO3)
发酵粉中常含有   小苏打  (NaHCO3)
可用于中和胃酸过多的是     小苏打  (NaHCO3)
溶于水中温度升高的物质  浓硫酸、烧碱、生石灰
溶于水中温度降低的物质 硝酸铵(NH4NO3)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是  铁  (Fe )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   银     ( Ag )
硬度最高的金属是   铬    (  Cr  )
熔点最高的金属是   钨       (  W  )
熔点最低的金属是  汞(又称水银)(Hg)常温下是液态的金属也是汞
密度最小的金属是   锂     ( Li )
16.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说出生成物的名称
初中化学重要的实验现象
①硫(S)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O2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磷(P)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不能说白雾 )
③打开盛有浓盐酸(HCl)(或HNO3)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不能说白烟 )
④铁丝(Fe)在氧气(O2)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但不能说出名称,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⑤干冰升华,产生白雾
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⑦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⑧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表面产生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  遇酸变红色    遇碱液变蓝色   中性不变色
无色酚酞  遇酸不变色    遇碱液变红色   中性不变色
(注意:指示剂与酸碱作用,变色的是指示剂)
⑩羊毛、棉纤维、化纤纤维的区别:
方法
现象
羊毛
灼烧
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棉纤维
烧热后成一团灰烬
化纤纤维
燃烧时熔化成一团,有刺激性气味
17.元素之最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N)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是  氧、硅(Si)、铝、铁(Fe)、钙
其中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Al)
③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钙 (Ca)
④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钠(Na)
18.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是   注射器或分液漏斗。
19.能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的是  带隔板和弹簧夹
20.食品袋里的双吸剂是铁粉,所吸收的物质是02   和 H2O。
2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
22.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3.原子核不一定都有中子(  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
24.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25.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   _最外层电子数 (选化学性质相似一般找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一层的例外)。
26.白磷和红磷,金刚石和石墨,氧气和臭氧的相互转化均属于 化学变化。
2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物质的质量总和,
元素的种类,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一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或分子的结构。
可能变化的是:分子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
28.化学反应前后,化合价一定不变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互换成分价不变)
化合价一定改变的是,置换反应。(单化变単化)
化学价可能改变的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29.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其成分是 CaCO3,形成的原因是石灰水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方程式:CO2+Ca(OH)2  =  CaCO3↓+H2O,除去它的最好方法是用稀盐酸洗涤。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30.金属与酸溶液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一定增大 。
31.在生产自来水的过程中,不能加入的物质是硫酸铜(有毒,制造波尔多液农药)
32.凉开水不宜养鱼,其主要原因凉开水中几乎不含  氧分子或氧气,不能说是氧元素,氧原子。
(因为鱼儿呼吸需要的是氧气,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33. 测定溶液的 PH不能将试纸插入待测液中,也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34.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说明溶液  一定是碱性溶液,不能说一定是碱溶液。如纯碱,Na2CO3,溶液呈碱性,但它属于  盐
35.有机合成材料是指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注意:合金不是合成材料而是金属材料。
36.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有助于洗去衣服上的血渍,不能洗羊毛衫、蚕丝等(成分是蛋白质的)衣服。
37.生铁与足量的酸反应,剩余残渣的主要成分是  碳
38.  含有10个电子的微粒有:
(1)分子:H2O  CH4  NH3  HF
(2)原子;  Ne
(3)离子: O2-  F-   Na+  Mg2+  Al3+  OH-  NH4+
物质质量     x 100%
样品质量
39.样品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纯度)
40(KIO3)中,可补充碘元素。碘酸钾中阳离子的符号是  K+
41. 单质碘遇淀粉显蓝色,淀粉属于糖类,米、面中富含糖类。
42.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  氧气、水     直接接触并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Fe2O3 )
43.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    蛋白质
44.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是 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其中能产生能量的是  蛋白质、糖类、脂肪
人体能量主要来自   糖类
等质量的营养素,供能最大的是  油脂
在体内一般不能自身合成的是  维生素
45.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是  大豆、鱼、肉、蛋、奶
46.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但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47.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后的残渣是氯化钾(KCl)和二氧化锰(MnO2),分离它们的方法是 过滤,
若要回收二氧化锰,操作步骤是: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若要得到氯化钾,操作步骤是: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48.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离子(Ca2+)、镁离子(M g2+), 用 肥皂水 区别,现象:产生泡沫少,浮渣多。
49.净化水的方法由低到高有  静置沉淀、吸附沉淀、活性炭吸附、过滤、蒸馏   ,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50.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应先验纯后点燃
51.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过滤
52.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的方法是用  肥皂水 ,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且易起浮渣的是硬水  。
53.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用  煮沸   ; 实验室用  蒸馏
54.在实验室里这个前提下,不能尝任何药品
55.配制溶液的步骤
(1)固体配 如用氯化钠
步骤:  计算、   称量、   溶解、  装瓶贴签
所需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 烧杯、玻璃棒;
(2)液体配 如: 用浓硫酸配稀硫酸
步骤:   计算、  量取、  溶解(或稀释)、  装瓶贴签
所需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烧杯、玻璃棒;
56.粗盐提纯的步骤: 溶解、 过滤、 蒸发结晶
57.玻璃棒的作用
(1)在 溶解   中的作用是  搅拌,加速溶解
(2)在 过滤   中的作用是     引流
(3)在 蒸发结晶 中的作用是   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晶体飞溅
58.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及俗称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物质
化学名称
俗称
(或混合物)
化学式
物质
化学名称
俗称
(或混合物)
化学式
氯化氢
盐酸
HCl
氯化钠
食盐
NaCl
乙酸
醋酸
CH3COOH
碳酸钙
石灰石 大理石
CaCO3
乙醇
酒精
C2H5OH
氧化铁
铁锈、赤铁矿
Fe2O3
氢氧化钙
熟石灰   消石灰
Ca(OH)2
氧化钙
生石灰
CaO
氢氧化钠
烧碱 火碱 苛性钠
NaOH
二氧化碳
干冰
CO2
碳酸钠
纯碱  苏打
Na2CO3
甲烷
天然气、沼气
坑气、瓦斯气体
CH4
碳酸氢钠
小苏打
NaHCO3
水 银
Hg
硫酸铜晶体
胆矾、 蓝矾
CuSO4·5H2O
碱式碳酸铜
铜绿
Cu2(OH)2CO3
亚硝酸钠
工业盐
NaNO2
甲醇
工业酒精
CH3OH
59.中考化学推断题必备知识
(1)常见物质或溶液的颜色
颜色
物质
化学式
颜色
物质
化学式
白色
固体
氯酸钾
KClO3
黑色
炭粉
C
碳酸钠
Na2CO3
铁粉
Fe
碳酸氢钠
NaHCO3
二氧化锰
MnO2
氢氧化钠
NaOH
四氧化三铁
Fe3O4
氢氧化钙
Ca(OH)2
氧化铜
CuO
硫酸铜
CuSO4
检验水
白→蓝
红色
Cu
红磷
P
白色
沉淀
碳酸钙
CaCO3
不溶
与水,
但溶
于酸
氧化铁
Fe2O3
碳酸钡
BaCO3
氢氧化铁
Fe(OH)3
红褐色沉淀
氢氧化镁
Mg(OH)2
蓝色
氢氧化铜
Cu(OH)2
沉淀
氢氧化铝
Al(OH)3
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
氯化银
AgCl
不溶水,
不溶于酸
暗紫色
高锰酸钾
KMnO4
硫酸钡
BaSO4
黄色
硫粉
S
溶液颜色:
铜离子(Cu2+)  蓝色   硫酸铜(CuSO4)      氯化铜CuCl2      硝酸铜Cu(NO3)2
铁离子(Fe3+)  黄色    硫酸铁Fe2(SO4)3   氯化铁FeCl3       硝酸铁Fe(NO3)3
亚铁离子(Fe2+)浅绿色  硫酸亚铁FeSO4     氯化亚铁FeCl 3     硝酸亚铁Fe (NO3)2
60. 几种重要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H+
(酸)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试液变红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
用pH试纸测其pH值
pH小于7
溶液是酸性
加入少量锌粒
产生大量气泡
Zn + H2SO4 == ZnSO4 + H2↑
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
黑色粉末溶解
Cu O +2HCl ==CuCl2  + H20
加入氢氧化铜
蓝色固体溶解
Cu (OH)2 +2HCl ==CuCl2  + 2H20
加入碳酸钙或碳酸钠
产生大量气泡
Na2CO3+2HCl =2NaCl+H2O+CO2↑
OH-
(碱)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试液变蓝色
紫色石蕊试液遇碱液变蓝色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液变红色
用pH试纸测其pH值
pH大于7
溶液是碱性
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2NaOH+CuSO4=Na2SO4+Cu(OH)2↓
氯化铁溶液
产生红褐色沉淀
3NaOH+FeCl3=3NaCl+Fe(OH)3↓
CO32-
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气体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2HCl =2NaCl+H2O+CO2↑
CO2 +Ca (OH)2 = CaCO3 ↓+ H2O
Cl-
滴加AgNO3溶液和
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AgNO3+NaCl=AgCl↓+NaNO3
SO42-
滴加稀盐酸酸化再滴入BaCl2溶液
酸化无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BaCl2+ Na2SO4=Ba SO4↓+ 2NaCl
滴加Ba(NO3)2溶液和
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Ba(NO3)2+K2SO4= Ba SO4↓+2 NaCl
NH4+
加碱性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试纸变蓝
NH4Cl+NaOH === NaCl+H2O+NH3↑
NH3溶于水显碱性
Fe3+
滴加强碱溶液
如NaOH
产生红褐色沉淀
3NaOH+FeCl3=3NaCl+Fe(OH)3↓
Cu2+
插入铁丝或铁片
表面附有红色固体
Fe + CuSO4 = Cu  +  FeSO4
滴入强碱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2NaOH+CuCl2=2NaCl+Cu(OH)2↓
注:若同时检验Cl-、SO42-时,要先检验SO42- ,后检验Cl-                                                  中考化学易错易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易错易考知识点总结
针对同学们化学考试中常错的题目,查字典化学网整理了中考化学易错易考知识点,相信对同学们一定会有所哦帮助。
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名称、化学式
干冰 二氧化碳 co2 沼气/天然气 甲烷 ch4
盐酸 氢氯酸 hcl 大理石/石灰石 碳酸钙 caco3
纯碱/苏打 碳酸钠 na2co3 小苏打 碳酸氢钠 nahco3
食盐 氯化钠 nacl 生石灰 氧化钙 cao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钙溶液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 氢氧化钙 ca(oh)2
火碱/烧碱/苛性钠 氢氧化钠 naoh 水银 汞 hg
二、酸、碱、盐易漏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可溶性碱反应。------为什么可溶性碱易变质的原因
2、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酸。------烧煤为什么造成降酸雨的原因
3、干冰不是冰, 纯碱不是碱(是盐,但微弱的碱性-------否定只有碱液才显碱性)
4、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判断方法)
三、推断题中的一些特别知识(方法:找出特别的地方,看其左右的内容)
1、黑色固体有:氧化铜、炭粉、铁粉、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浅黄色粉末是:硫 ,红色(或紫红色)固体是金属铜
3、暗紫色固体是高锰酸钾 ,红色固体是红磷或氧化铁
4、能使澄清石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5、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
6、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有:氢气、一氧化碳、木炭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红褐色沉淀肯定是:fe(oh)3 9、蓝色沉淀可能是cu(oh)2或cuco3
10、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有agcl或baso4
11、白色沉淀可溶于酸,但有气泡放出的可能是不溶性碳酸盐(___co3),白色沉淀可溶于酸,但没有气泡放出的可能是不溶性碱(___oh)。
12、固体和酸混合有气泡放出的物质可能是:碳酸盐+酸 或 活泼金属+酸
13、产物有三种的化学变化有两种:①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②碳酸盐和酸反应
14、燃烧同时有两种产物生成的物质是甲烷燃烧。
15、碱和盐中,除三价铁(黄色)、二价铁(浅绿色)、二价铜(蓝色)外,其余物质:固体是白色,溶液是无色,
16、金属氧化物的性质主要有:①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 ②还原剂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四、一些重要实验的注意事项
1、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①选用试剂燃烧后的产物必须是固态,
能在空气中燃烧-------故选用红磷 ②最后所测结果偏小的原因有三:ⅰ、红磷不足,部分氧气没反应 ;ⅱ、装置气密性不好; ⅲ、最后所剩的气体没有完全冷却至室温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导气管伸入试管少许;②应根据酒精灯火焰来调节试管的高度; ③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④高锰酸钾制氧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⑤氯酸钾制氧气时,不能混有可燃物,否则会发生爆炸;⑥排水集气法时,应待气泡均匀冐出时才收集;⑦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⑧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最后先把导气管从水槽移出,后熄灭酒精灯。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①所选试剂是大理石和稀盐酸,不能说是碳酸钙和稀盐酸,酸不选用稀硫酸和浓盐酸-----想想为什么②长颈漏斗的使用:下端口应伸到液面以下③不能选用排水法来收集二氧化碳 ④简易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操作简便⑤带长颈漏斗的装置的优点是:随时增添液体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①实验前,一氧化碳和要先检验纯度:可(可燃性气体)+助(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②加热前都要选通一会儿一氧化碳------赶出试管内的空气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断续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却-----为什么?④尾气处理装置----为什么?一氧化碳有毒,要防止污染环境,防止中毒,处理方法----燃烧或收集
5、电解水实验:①通入直流电②生成物的体积比为氢气:氧气==2:1 ③生成物的质量比为氢气:氧气==1:8 ④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6、白磷的保存:浸在水中-----为什么?着火点低(40℃),易在空气中被氧化
7、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放到小烧杯中再称量-----为什么?有强烈的腐蚀性,易潮解
8、浓硫酸的稀:把浓硫酸注入水中,要不断地搅拌
五、几个重要的活动探究:
1、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镁条燃烧时质量比原来估计的值低的原因有:①有部分产物变成白烟流失到空气中②有部分物质粘在坩埚钳上
2、粗盐的提纯:步骤:①溶解②过滤③蒸发 注意事项:⑴过滤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部分;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⑵蒸发的注意事项:蒸到出现较多固体析出时就要停止加热⑶三步中都要用到玻璃棒但作用不同:溶解时搅拌加快溶解;过滤时引流液体;蒸发时使受热均匀
六、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 cuso4溶液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
14、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七、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 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 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 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7、ph=0时,酸性最强 。 ph=14时,碱性最强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 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17、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18、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 目前产量最大的金属是:铁; 未来应用前景最好的金属是:钛。
19、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八、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九、化学反应现象
1、镁条燃烧: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烟
2、红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3、铜丝加热:红色金属变为黑色固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5、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产生白光、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硫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放热、有刺激味气体生成、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蓝紫色火焰)
7、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放热
8、白磷燃烧: 剧烈燃烧、大量白烟、放热
9、甲烷燃烧: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10、铁钉放入稀硫酸:有少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溶液变成浅绿色。
11、镁条放入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迅速溶解,放出热量。
12、co还原氧化铁 :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3、cuso4与naoh溶液的反应: 蓝色沉淀生成。
14、c o点燃:蓝色火焰
15、c和cuo高温加热:黑色逐渐变为红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6、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变红
17、加热通入co2的红色石蕊溶液:红色变为紫色。
18、co2通入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大理石与稀盐酸: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0、 na2co3粉末与稀盐酸: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21、铁丝放入cuso4溶液中: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 湿法炼铜、镀铜
22、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镀银
23、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铁器除锈
24、黑色cuo放入稀硫酸中: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25、bacl2溶液中滴加硫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26、cu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蓝色褪去、有蓝色沉淀生成
27、na2co3溶液中滴加澄清的石灰水: 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28、agno3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有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 33、nh4cl与naoh混合研磨(或加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1、学生对量筒内液体仰视或俯视读数与实际体积大小的判
断容易出现混淆。如小丽同学仰视量筒内的液面最低处为9ML,问实际上液体比9ML大还是小?很多学生答偏小。因为上课时老师归纳的是“低看偏低、高看偏高”,但他没弄清楚是读数与实际比还是实际与读数相比。
2、讲氧气化学性质的时候,有些学生把氧气的氧化性和可燃性混为一谈,认为氧气具有可燃性。
3、新课本淡化了氧化反应的概念,只是说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而以前的课本是说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那么在一些试题上还是沿用以前的说法出题,造成学生容易何做错。
4、用微观知识解释现象时,很多学生观念没有改过来,还是习惯用以前的宏观知识进行解释。如用微观知识解释热胀冷缩。很多学生说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而不会用受热时分子间隔变大导致体积膨胀遇冷时分子间隔变小体积缩小来说明。
因现在我的进度讲到这里,所以只能把易错知识点整理和归纳成这些。                                       二、酸、碱、盐易忽略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可溶性碱反应。------为什么可溶性碱易变质和正常雨水PH值小于7(约为5.6)的原因
2、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酸。------烧煤为什么造成降酸雨的原因
3、干冰不是冰,纯碱(Na2CO3)不是碱,是盐,但水溶液呈微弱的碱性-------并非只有碱液才显碱性
4、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判断方法)
三、推断题中的一些特别知识(方法:找出特别的地方,看其左右的内容)(以下均指初中阶段)
1、黑色固体有:氧化铜、炭粉、铁粉、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
2、浅黄色粉末是:硫;     红色(或紫红色)固体是金属铜
3、暗紫色固体是高锰酸钾 ,红色固体是红磷或氧化铁
4、能使澄清石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5、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
6、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有:氢气、一氧化碳、木炭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红褐色沉淀肯定是:Fe(OH)3
9、蓝色沉淀可能是Cu(OH或CuCO3
10、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有AgCl或BaSO4
11、白色沉淀可溶于酸,但有气泡放出的可能是不溶性碳酸盐(___CO3),白色沉淀可溶于酸,但没有气泡放出的可能是不溶性碱(___OH)
12、固体和酸混合有气泡放出的物质可能是:碳酸盐+酸  或  活泼金属+酸
13、产物有三种的化学变化有两种:①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②碳酸盐和酸反应  ③ Cu2(OH)2CO3碱式碳酸铜(孔雀石、铜绿)受热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不要求,了解)
14、燃烧同时有两种产物生成的物质是  甲烷(气体)  或  酒精(液体) 燃烧。
15、碱和盐的水溶液中(特指可溶的),除三价铁(黄色)、二价铁(浅绿色)、二价铜(蓝色)外,其余物质:固体是白色,溶液是无色。
16、金属氧化物的性质主要有:①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 ②还原剂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四、一些重要实验的注意事项
1、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①选用试剂燃烧后的产物必须是固态,能在空气中燃烧-------故选用红磷
②最后所测结果偏小的原因有:ⅰ、红磷不足,部分氧气没反应 ;ⅱ、装置气密性不好; ⅲ、最后所剩的气体没有完全冷却至室温
最后所测结果偏大的原因有:ⅰ、反应开始时没夹住导管夹;ⅱ、燃烧匙伸进去动作太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跑掉一部分)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检查气密性;②装好药品后将导气管伸入试管少许(高锰酸钾(粉末)制氧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③根据酒精灯火焰调节试管的高度,安装,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④预热后在药品处定点加热,用外焰;⑤收集。排水法时,应待气泡均匀冐出时才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⑥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气管从水槽移出⑦熄灭酒精灯。“茶庄定点收利息”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①所选试剂是大理石和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和稀盐酸?酸不选用稀硫酸和浓盐酸?②长颈漏斗的使用:下端口应伸到液面以下③不能选用排水法来收集二氧化碳 ④简易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操作简便⑤带长颈漏斗的装置的优点是:随时增添液体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①实验前,一氧化碳要先检验纯度:可(可燃性气体)+助(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②加热前都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赶出试管内的空气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却,为什么?-----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倒流重新氧化已还原的药品④尾气处理装置:燃烧或收集----为什么?一氧化碳有毒,要防止污染环境,防止中毒
5、电解水实验:①通入直流电②生成物的体积比为氢气:氧气==2:1 ③生成物的质量比为氢气:氧气==1:8 ④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6、白磷(P)的保存:浸在水中-----为什么?着火点低(40℃),易在空气中被氧化、自燃(鬼火)
7、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放到小烧杯中再称量-----为什么?有强烈的腐蚀性,易潮解
8、浓硫酸的稀释:缓慢将浓硫酸注入水中,要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切记不可将水倒到浓硫酸中稀释
五、几个重要的活动探究:
1、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镁条燃烧时质量比原来估计的值低的原因有:①有部分产物变成白烟流失到空气中②有部分物质粘在坩埚钳上
2、粗盐的提纯步骤:①溶解②过滤③蒸发     每步都用到的仪器是玻璃棒
注意事项:⑴过滤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部分;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     ⑵蒸发的注意事项:蒸到出现较多固体析出时就要停止加热     ⑶三步中都要用到玻璃棒但作用不同:溶解时搅拌加快溶解;过滤时引流液体;蒸发时使受热均匀
3、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所用到的主要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滴管、药匙。
六、常见的物质、离子鉴别方法
1、如何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三种无色气体?
分别点燃三种气体,在三个火焰的上方各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会看到有两个烧杯的内壁变得模糊并有水蒸气凝结,则说明这两种气体中有一个是氢气,另一个是甲烷。在烧杯内壁没有水蒸气凝结的那种气体一定是一氧化碳。
再向另外两个烧杯内分别注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见有石灰水变浑的,则说明那种气体为甲烷。石灰水不变浑的,说明那种气体为氢气。
2、有氧气、氢气、氮气、空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6种气体,怎样鉴别它们?
取6支试管,并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将6个贮存气体的橡胶袋上的导气管分别插入6个试管的石灰水中,打开自由夹,观察6个试管中石灰水的变化。其中有一支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此种气体必为二氧化碳。其它五支试管中无变化。关闭自由夹。
取一个水槽并放好水。再取5个集气瓶在其内部也全装满水并倒立在水槽中。将剩余的5种气体均采用排水取气法各收集一集气瓶气体,并将此5瓶气体用玻璃片盖好,从水槽中取出,放置在桌面上。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5个集气的瓶口,观察现象。
其中一瓶气体能使木条越着越旺的,则一定是氧气。
其中一瓶对于木条燃烧没什么影响,而瓶中气体也没有燃烧现象的,则一定是空气。
其中一瓶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一定为氮气。
有两瓶气体在遇燃着的木条时,瓶中的气体被点燃了,且燃烧时的火焰均为淡蓝色,此时迅速地往两个集气瓶中都倒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摇动集气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其中有一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则原来的气体一定为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而另一集气瓶中的石灰水没变化,则原来的气体一定为氢气,因为氢气燃烧只能生成水。
3、用一种试剂,如何将碳酸钾、硝酸银、硫酸锌三种溶液区别开?
取三支试管,并分别倒入未知液1mL至2mL,然后各倒入1mL至2mL盐酸,观察现象。
若一个试管中有无色气泡放出者,原溶液为碳酸钾溶液。K2CO3+2HCl=2KCl+H2O+CO2↑
若一个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者,原溶液为硝酸银溶液。AgNO3+HCl=AgCl↓+HNO3
如一个试管中既无气泡放出也无白色沉淀生成,又无其它现象发生的,原溶液为硫酸锌溶液。
4、今有氯化钾、硝酸钾、碳酸钾、硫酸钾四种白色固体粉末,怎样鉴别它们?
取氯化钾、硝酸钾、碳酸钾、硫酸钾四种白色固体粉末各一药匙,分别放入四个烧杯中。再在各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得四种无色溶液。
取四支试管分别倒入未知液1mL至2mL,并往四支试管中加入1mL至2mL盐酸。其中一支试管中有无色气泡产生,则原物质为碳酸钾。K2CO3+2HCl=2KCl+H2O+CO2↑
其它三支试管中没有气泡生成,也无其它现象发生。因氯化钾、硝酸钾、硫酸钾三种溶液跟盐酸都不反应。
再取三支试管分别倒入余下的三种未知液1mL至2mL并往三支试管中加入1mL至2mL氯化钡溶液,其中一个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1mL至2mL稀硝酸。如果白色沉淀不消失,则此原物质为硫酸钾。K2SO4+BaCl2=BaSO4↓+2KCl
其它两支试管中没有白色沉淀生成,也无别的现象发生。因为氯化钾、硝酸钾两种溶液跟氯化钡溶液都不反应。
再取两只试管分别倒入余下的两种未知液1mL至2mL,并往两支试管中加入1mL至2mL硝酸银溶液,其中一个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1mL至2mL稀硝酸,如果白色沉淀不消失,则此原物质为氯化钾。KCl+AgNO3=AgCl↓+KNO3
在另一试管中没有白色沉淀生成,也无其它现象发生。因为硝酸钾溶液跟硝酸银溶液不反应。
所以,余下的一种原物质为硝酸钾。
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
2012-10-06 09:04:55|  分类: 博览收获|举报|字号
1、原子结构示意图
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
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核外电子数大于核内质子数的为阴离子,小于核内质子数的为阳离子,等于核内质子数的为原子。
2、原子、分子的基本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没有中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看不见,肉眼能看见的微小颗粒都不是分子);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中,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热胀冷缩成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化学式的意义举例:H2O,表示水这种物质;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   元素组成;表示一个水分子;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3种常见计算请见上册教材84、85页。
4、化合价的计算
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一些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常见元素化合价详情请见上册教材83页。
5、物质的分类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组成中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酸:溶液中电离时阳离子完全是氢离子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化合物。
碱:溶液中电离时所有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6、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7、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初中只有四种,一般填写反应类型也只能填这四种)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8、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不一定改变,可能增加,可能减少,也可能不变。
9、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这个式子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10、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够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11、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初中常见的沉淀有:
碳酸盐沉淀CaCO3、BaCO3、CuCO3
不溶性碱沉淀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
不溶于稀硝酸的两种沉淀AgCl、BaSO4
初中常见的气体有:碳酸根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铵根与氢氧根反应生成氨气
生成水的反应:氢氧根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
12、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的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要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13、空气的组成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空气是混合物。
14、溶液的酸碱性、pH值
酸性溶液的pH<7(且数值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的pH>7(且数值越大,碱性越强);中性溶液的pH=7。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酸性溶液氢离子越多(氢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溶液氢氧根离子越多(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15、溶解度
固态物质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非标准状况时的气体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没有单位
标准状况指的是温度为0摄氏度和压强为101kPa时的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6、溶质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100+S)*100%,其中S为溶解度
17、碳及其化合物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金刚石、石墨等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性质也存在着差异。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产生白光、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充分燃烧(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碳氧质量比为3:8;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碳氧质量比为3:4。
碳氧质量比<3:8=3:83:8 — 3:4=3:4>3:4
反应生成物氧气剩余,生成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碳有剩余,生成一氧化碳
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碳还能还原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①所选试剂是大理石和稀盐酸,不能说是碳酸钙和稀盐酸,酸不选用稀硫酸和浓盐酸;
②长颈漏斗的使用:下端口应伸到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漏斗溢出,也叫液封);
③不能选用排水法来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
④简易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操作简便;
⑤带长颈漏斗的装置的优点是:随时增添液体。
CaCO3+2HCl==CaCl2+H2O+CO2↑
根据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制得的气体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集满。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以此来检验二氧化碳
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不是冰,升华的时候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以做制冷剂。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物理变化。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剧毒,能够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①实验前,一氧化碳先检验纯度:可(可燃性气体)+助(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
②加热前都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以便赶出试管内的空气;
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却(为什么?);
④尾气处理装置:燃烧或收集(一氧化碳有毒,要防止污染环境,防止中毒)
高炉炼铁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主要的是Fe2O3+3CO==2Fe+3CO2 次要的是C+O2==CO2 CO2+C==2CO(反应条件均为高温)
高炉炼铁是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不能直接写成碳与铁矿石反应。
18、金属和酸反应
活泼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常见活泼金属:镁、铝、锌、铁。注意:Fe与酸反应生成+2价亚铁。 中考化学是每一位即将要中考的初三同学的心病。化学在所有的学科中被同学们“讨厌”的指数是逐渐飙升的。不过就算同学们再不想学习化学,中考也不会不考化学。为了让化学学起来更加的容易和简单,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考化学易错基础知识点。望大家在化学的学习和复习中多加关注,避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1. 溶解度一定要带上单位"g"。相对原子(分子)质量一定不能带上单位。
2. 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时,盐须可溶,且钾钙钠除外。
3. 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一定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4. 一定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不变。
5. 在加水稀释溶液时,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少一半,则加入水的质量与原溶液的质量相等。
6.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给溶液升温(溶质是水)最多只能升温至100°C。可能此溶液在一百摄氏度时,溶质仍不能完全溶解,注意陷阱。
7.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置人于死地,但一氧化碳是把人毒死的,而二氧化碳是把人憋死的。
8. 在化学方程式中,气体前的系数比就是这种气体的体积比。
9. 酸碱盐中,体现酸性的是氢离子,体现碱性的是氢氧根离子。
10. 溶液中微溶的物质也可能成为沉淀。如氢氧化钙、硫酸钙等。
11. 可回收物包括:金属、废纸、玻璃、布料、塑料。
我们常说没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常识都不清楚。在化学的学习中这些中考化学易错基础知识点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常识。所以,不管初三同学们的成绩是好是坏在面对这些易错点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用心去记忆。掌握基础,才能决胜中考!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                  1.书写
电离方程式:
2.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20℃,S大于10克10~1克1~0.01克小于0.01克
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溶解度表(会查看).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面:
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a)溶质的质量分数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常见计算类型
(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浓溶液质量
——稀溶液质量    
——浓溶液质量分数  
——稀溶液质量分数
(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a)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b)实验步骤:①计算  ②称重  ③溶解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物质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夸克
(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2、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性质的比较
H2COC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小
无色无味气体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黑色固体
化学性质可燃性
还原性
有无毒性无毒性有剧毒无毒性
3、 化学用语
1.表示某一种元素
(1)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
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分子式的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
(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化学式的书写   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
(4)质量守恒定律
(a)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物质分类
2、混合物与纯净物比较
混合物纯净物
别①宏观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成,无固定性质④各物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①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联系
3、单质和化合物
单      质化  合  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如:CH4、C2H5OH等
4、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和命名
概念分类命名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
按组成元素   非金属氧化物氧化某
几氧化几某
氧化亚某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含氧酸
① 按是否含有氧元素  无氧酸
一员酸
② 按酸分子电离子生成H+个数    二元酸
多元酸
难挥发性酸
③按挥发性   挥发性无氧酸:氢酸某
含氧酸:某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可溶性碱
按溶解性
不溶性碱氢氧化某
氢氧化亚某
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正盐                      含氧酸盐
①按组成   酸式盐    ②按是否氧元素  无氧酸盐
碱式盐
可溶性盐
按溶解性   不溶性盐
某盐
④按离子   某酸盐 某酸某或某化某
某酸氢某或酸式某酸某
碱式某酸某或碱式某化某
5、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各物质间相互反应图
(1)此关系可归纳为“两纵两边四横线,两组相交对角线,纵向物质可转化,横向作用可成盐。”四条横线和两组交叉线及两条边线表示了十大成盐关系。其中两条边线的成盐是置换反应,四条横线恰好是矛盾的双方,交叉成的反应是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2)各类物质关系图的应用
(a)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变关系,此类关系即图中的“两边关系”。
(b)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图中的反应就是从“八圈”出来的箭头。如碱这个圈中有三个指出来的箭头,就说明碱的主要化学性质有三条。
(c)可以推导出制取某物质的可能途径。即“八圈”和“七方”的箭头指入部分。具体可看出碱有两种制法,酸有三种制法,盐有十种制法。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方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如金属氧化物→碱,表示金属氧化物可以转变成碱(可溶性碱);也可以看成是金属氧化物的一种化学性质,而对应于碱来说,则是碱的一种制取途径。另外,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切不可生搬硬套,具体应用时要引起注意。
常见的材料和材料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化学知识整理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各章节知识点整理-【经典中的经典】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易错点 识记常识全汇总!中考化学满分全靠它!
【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常考方程式
​初中化学公式
2011年中考化学实验(冲刺阶段必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