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5高考化学复习指导——关注高考热点
2015高考化学复习指导——关注高考热点                                                                                         命题热点一、化学用语【命题新动向】化学用语是每套高考试卷中的必考内容与必考题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的书写;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判断;③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或判断;④电子式的书写或判断;⑤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和判断。2012年在这些知识点方面仍会设计试题,特别要注意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的书写与判断。
从近年考试情况来看,该部分命题新动向应该是:①结合科技最新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新物质的使用与合成,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化学用语(主要考查元素化合价、物质化学式或电极反应方程式);②回归教材,体现“用教材”中的知识(主要是化学方程式)分析解决问题,这类试题主要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③结合物质结构、原子结构等知识对化学用语进行综合性的考查。
【例1】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B.质量数为40的钙原子:Ca
C.Cl-的结构示意图为        D.四氯化碳的电子式为
【解题思路】该题就结构简式、离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等化学用语进行设题。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中必须体现出官能团,如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电子式的书写要注意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并且满足每个原子8电子结构(氢原子满足2电子)。
【答案】C
命题热点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命题新动向】阿伏加德罗常数是高考命题的常考热点,是一种“古老”的题型,命题方式比较单一,题干一般都是“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但是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数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化学键的数目等。2012年高考命题除采用上述惯用的命题方式外,还会存在以下几种新的命题方式:(1)与其他知识点混合考查:这种命题方式多采用选择题的模式,即在一个选择题中的一个选项中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而其他选项则是其他的知识点。这种命题方式适应了理科综合考试模式下“题目少”,且需要试卷的“知识点覆盖广”的特点。
(2)结合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考查:该方式往往隐含气体的标准状况,目的是在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个知识点下考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3)结合化学平衡进行考查:化学平衡状态下气体的分子数会发生变化,但反应体系中的原子数不变。故2012年可能会结合化学平衡在这方面设题。
(4)结合有机化合物进行考查:新课标形式的高考,作为有机化合物的考查比较单一,在2012年的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中可能会涉及有机化合物的考查,譬如有机化合物中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数目、官能团的数目等。
【例2】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的下列叙述完全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密闭容器中11.2 L NO与11.2 L O2混合后气体分子数为0.75NA
B.由3个碳原子形成的有机化合物,1mol该物质最多含有的C-C单键数为2NA
C.由铜锌硫酸原电池中,当Cu极生成0.2gH2,则电路通过电子0.2NA
D.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含分子数为NA
【解题思路】该题结合化学平衡、有机化合物、原电池和气体摩尔体积对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了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的NO2为0.5mol,剩余的O2为0.25mol,即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0.75mol,但密闭存在2NO2 N2O4,故体系中气体的总分子数小于0.75mol,A错;如果是环丙烷,则一个分子中含有的C-C单键数为3个,故B错;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D错。
【答案】C
命题热点三、物质的量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计算
【命题新动向】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工具性内容,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以往的高考命题有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溶液的配制,最主要的试题是涉及这方面的计算。
在物质的量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计算方面,2012年高考命题会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由物质的量计算反应热(焓变):通过一定质量的物质,或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气体所放出的热量,来计算某个反应的反应热。
(2)由物质的量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量的变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往往就是物质的量的计算,计算的内容有氧化剂、还原剂的量,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量,反应中的电子转移的量。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涉及该知识点的内容有溶液配制步骤,称量与溶液配制结果的误差,容量瓶和玻璃棒的使用方法等。
(4)根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计算离子浓度,计算离子的物质的量等。
【例3】将足量的铜屑加入到浓度均为2mol·L-1的HNO3和H2SO4的混合溶液100mL中,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A.0.6mol          B.0.8mol            C.0.45mol          D.0.4mol
【解题思路】在溶液中存在硫酸的情况下,(只要H+足够)硝酸和铜反应时可能只起氧化剂的作用,而硫酸起酸的作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8H++2NO3-+3Cu=3Cu2++2NO↑+4H2O,现溶液中H+物质的量是0.6mol,根据方程式,它可以保证1.5mol NO3-作氧化剂,所以他得到的电子总数为4.5mol。【答案】C
命题热点四、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及原子结构
【命题新动向】2012年高考命题中,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及原子结构知识点的命题新动向有:
(1)结合具体的某种元素的几种核素,考查核素与同位素的关系,考查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结合具体的新物质(如C60、C200、O4等),联系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知识,考查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区别。
【例4】今年日本核泄漏放出的放射性元素铯和碘,其中有138  55Cs、140  55Cs、131  53I等.。下列有关这种元素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38  55Cs和140  55Cs性质相同。
B.131  53I中的中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25。
C.铯和碘两元素所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前者小于后者。
D.131  53I2在铯的强碱作用生成的盐中含有两种类型的化学键。
【解题思路】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同,A项错误;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及质量数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C项正确;卤素单质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卤化物和次卤酸盐两种,D项正确。
【答案】A                                                                                                                                                                    命题热点五、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命题新动向】在新课标高考命题中,由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作为选考模块出现的,因此作为物质结构中的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考查得以弱化。尽管如此,每年的高考中还是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2012年的高考命题新动向:
(1)单刀直入:直接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考查同周期元素最高化合价的变化规律,考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大小,考查氢化物的稳定性等。
(2)相依为伴:对于元素周期律通过组合式的选择题出现,这种“相依为伴”式的选择题往往会出现在题目数量受限的理科综合考试中。
(3)声东击西:这是一种最新型的题目,题目题干中出现的是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即通过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来推断元素,然后确定具体的物质,这是“声东”;而题目的落脚点的重点不是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而是考查化学反应原理,如原电池、电解池知识、化学平衡知识、甚至是热化学知识等,此可谓“击西”。
(4)窥一斑而知全豹:这种题型是给出一个局部的元素周期表,通过这个局部的元素周期表中几种元素的位置关系,推知而得具体的元素种类。
【例5】下图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且X、Y、Z、R和W为主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五种元素一定都是非金属元素
B.五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大于2
C.X的氢化物的沸点一定比Z的氢化物的沸点高
D.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
【解题思路】该残缺的元素周期表的限定范围有两个:前四周期和主族元素。由X所在的位置(没有靠右边)决定了这些元素是第2、3、4周期,但具体的主族不确定,不过可以确定为两组:IIIA、IVA、VA、VIA和IVA、VA、VIA、VIIA,由此可见,五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大于2,B正确;如果是IIIA、IVA、VA、VIA,则Y为Al,故A错;若X、Z为C、Si,则CH4的沸点比SiH4低,故选项C错;若R为P,则磷酸为弱酸(中强酸),故D错。【答案】B
命题热点六、氧化还原反应
【命题新动向】分析近年来高考命题可知,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秉承了以往高考中的命题风格,即考查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判断,考查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计算等。2012年高考命题新动向:
(1)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对反应中转移的电子进行计算。这种考查方式知识容量大,可以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可以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可以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作为选择题的其他选项还可以考查其他的知识点。故这种命题形式会出现在2012年理科综合试卷中。
(2)结合电化学进行命题。电化学的基础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考查电化学的同时还会考查电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3)结合实际应用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通过生产、生活中实际的氧化还原反应,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确定等。
【例6】(2011全国II卷13)某含铬Cr2O72- 废水用硫酸亚铁铵[FeSO4·(NH4)2 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干燥后得到n molFeO·FeyCrxO3 。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量为n(2-x)mol
B.处理废水中Cr2O72- 的物质量为mol
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D.在FeO·FeyCrxO3中3x=y
【解题思路】由铬元素守恒知废水中Cr2O72- 的物质量为mo,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6×mo =3nx mol。由得失电子守恒知y=3x,而由铁元素守恒知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量为n×(1+y)mol=n(3x+1)mol,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答案:A
命题热点七、热化学与盖斯定律
【命题新动向】化学反应与能量是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其出题方式可谓百花齐放,变化多端,既有单一考查某个知识点的选择题,也有全方位考查的综合题,强调对重点知识的考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图表分析题都可能出现。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本知识点的考查体现在“创新”而字上:
(1)概念应用创新:反应热相关概念很多,如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燃烧热、中和热等,命题则一般不直接考查概念,而是通过转化考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和书写的创新:题目可通过能量变化图、盖斯定律、键能等创设情景,提供新信息,通过比较分析、计算等方法来求解“△H”值,从而写出判断或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例7】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许,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搭乘着“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是中华民族太空计划的一重大里程碑事件。在这之前的火箭推进剂的主要成分是有毒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现在改用了液氧、煤油。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之前的火箭助推器中是以液态的四氧化二氮(N2O4)和液态的偏二甲肼(C2H8N2)为推进剂的。已知10g液态偏二甲肼与足量N2O4完全反应放出425kJ的热量,生成对环境无害的N2、CO2、水蒸气。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在该反应中,氧化剂为              ,转移的电子数为      。
(2)火箭推进剂采用煤油和液氧,解决了接触推进剂的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是目前各国常用的燃料。已知煤油(以十二烷C12H26为例)的燃烧热为8075kJ·mol-1,试计算同等条件下,C12H26和原燃料(偏二甲肼与N2O4)分别燃烧时,放出同等热量时的C12H26与C2H8N2的质量比         。
(3)目前,各国致力发展高效新型燃料,即液氢和液氧,燃烧时生成气态水。已知l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142.9kJ的热量,又知1mol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时需要吸收44.0kJ的热量,写出火箭发射时H2(g)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题思路】(1)首先写出化学方程式,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故1 mol C2H8N2燃烧放出2550kJ热量。C2H8N2中H为+1价,N为–3价,C为–1价,N2O4是氧化剂,因此燃烧量总共失去16e-。(2)根据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C12H26 ~ 8075kJ·mol-1,C2H8N2 ~ 2550kJ·mol-1,计算得二者质量之比为17︰19。(3)根据盖斯定律可得,2H2(g)+O2(g)=2H2O(g);△H=-483.6 kJ·mol-1 (注意H2的量的计算)。
【答案】(1) C2H8N2(l)+2N2O4(l)=2CO2(g)+4H2O(g)+3N2(g) △H=-2550 kJ·mol-1  N2O4  16e-
(2) 17︰19    (3) 2H2(g)+O2(g)=2H2O(g)  △H=-483.6 kJ·mol-1
命题热点八、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金属腐蚀及防护
【命题新动向】从近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电化学知识年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除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外,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情境求新颖,命题形式求创新,强化基础知识的迁移用应用:
(1)新角度考原理:题目通过一定的装置或者现象或者给定材料来考查原电池的原理知识的应用,如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装置的判断、原电池电极与金属活动顺序的关系、从能量转化、氧化还原、电子或电流流动方向不同角度考查。
(2)新情景考判断:题目可以在选择题或者非选择中出现,主要通过新型电源的工作原理给出相应的电池反应、电池工作环境等,来原电池原理判断正、负极、电极反应现象等分析并书写相应电极反应或电池总反应,判断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变化、离子迁移方向、溶液酸碱性变化情况等。或者通过电解中的出现的一些特殊的现象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等。
(3)新电源考迁移:题目以常见的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光电池为蓝本,分析其工作原理,强化原电池作用原理的综合应用。
新技术、新科技、新能源等很多与原电池有关,如宇宙飞船上使用的燃料电池、耐用的锂电池、原电池知识与工农业生产、金属防腐、新型电池的电极反应及应用、原电池实验探究等可能是2012年高考命题重点。
【例8】Li—SO2电池具有输出功率高和低温性能好等特点,其电解质是LiBr,溶剂是碳酸丙烯酯和乙腈,电池反应为2Li+2SO2Li2S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电池反应为可逆反应                  B.放电时,Li+向负极移动
C.充电时,阴极反应式为Li++e-===Li        D.该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可以换成LiBr的水溶液
【解题思路】首先根据电池总反应,得出Li失去电子为原电池负极:Li-e-=Li+,原电池正极富集电子,所以放电时Li+向着正极移动。充电时,Li+获得电子变为Li:Li++e-===Li。电池的放电和充电是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发生的,故该电池反应不能叫做可逆反应。放电时,Li+向正极移动。电解质溶液若是水溶液,则碱金属锂会和水发生反应。【答案】C
命题热点九、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命题新动向】近年来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考查往往比较直观。下面是对2012年高考命题动向的分析:
(1)化学反应速率计算:通过给出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和容器体积及反应时间计算反应速率,或者通过给出的图像,通过图像分析进行反应速率的计算。
(2)涉及反应速率的化学实验:以实验的形式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设题,就实验操作方法进行设题,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实验结论等方面进行设题。
【例9】在温度为100℃时,把0.5mol 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5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迅速出现红棕色。2秒后测得NO2的浓度为0.02mol/L;60秒的时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测得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6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2秒用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5mol.L-1·s-1
B.在2秒时,体系内的压强为开始时的1.2倍
C.平衡时,如果压缩容器体积,则可提高N2O4的转化率
D.在平衡时体系内含N2O4  0.25mol
【解题思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O42NO2,v(NO2)=0.02mol/L÷2s=0.01mol/L·s,而v(NO2):v(N2O4)=2:1,所以v(N2O4)=0.005mol/L·s;2秒时,n(NO2)=0.02mol/L×5L=0.1mol,所以可以求得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mol-×0.1mol)+0.1mol,所以可以得出在2秒时,体系内的压强为开始时的1.1倍;该反应正方向为体积增大的反应,所以压缩容器体积,压强增强,N2O4的转化率降低;通过平衡时压强的变化,可以计算出平衡状态时的n(NO2)=0.6mol,所以n(N2O2)=0.5mol-×0.6mol=0.2mol。
【答案】A
【例10】在一次学生实验中,学生用铝片分别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发现铝片和稀盐酸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和稀硫酸却几乎不反应.这和教材上的内容“铝能跟稀盐酸或稀硫酸起反应生成氢气”不一致,是什么原因呢?是试剂,药品出了问题吗?为了找原因,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重新用分析纯浓盐酸和浓硫酸配制了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分别加入相同的铝片各一片,验证是否确实存在上述现象,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应进程(min)
1
2
5
15
20
3mol.L-1HCl
少量气泡
较多气泡
大量气泡
反应剧烈
铝片耗尽
1.5mol.L-1 H2SO4
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
3mol.L-1 H2SO4
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
无论是用1.5mol.L-1 H2SO4还是用3mol.L-1 H2SO4,均无明显反应现象,其结论还是与教材的叙述不相符合.
(1)为了探究”铝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差异原因”,你能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哪些假设(或猜想)?
假设一__________________;假设二______________.
(2)为了论证上述假设,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探究过程):________.
【解题思路】铝片跟非氧化性酸溶液反应实质上是Al跟H+的反应,稀盐酸、稀硫酸都是非氧化性酸,理论上讲铝跟c(H+)相等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速率应该相等。但根据实验事实,铝分别在3mol.L-1HCl、1.5mol.L-1H2SO4溶液中反应现象明显不同,可能是跟溶液中H+所处的环境不同有关(如阴离子的不同),由此而入手可做出假设。
【答案】(1)假设一:Cl-能促进金属铝与H+的反应;
假设二:SO42-对H+与金属铝的反应起阻碍作用。
(2)实验:a~d组分别取稀HCl、H2SO4,加入纯度为99.5%的铝片各一小片,然后添加NaCl,Na2SO4晶体;e组为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后与稀H2SO4反应,记录实验现象。
组别
各取5mL酸
添加试剂
反应现象(5min后)
a
3mol.L-1H2SO4
加入0.5gNaCl晶体
b
3mol.L-1H2SO4
加入1.4gNa2SO4晶体
c
3mol.L-1HCl
加入1.4gNa2SO4晶体
d
3mol.L-1HCl
不加试剂(对比)
e
3mol.L-1H2SO4
不加试剂(对比)
命题热点十、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及转化率
【命题新动向】化学平衡是历年高考化学命题的热点,涉及的要点是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化学平衡的移动,近年来加强了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考查。2012年的高考命题新动向是:
(1)化学平衡的移动:结合图像定性和定量分析,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或者通过化学平衡的已知移动方向,判断影响化学平衡的某种因素。
(2)化学平衡常数: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或图像中数据,计算平衡时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继而计算化学平衡常数。
(3)转化率:通过题目提供的已知数据,计算某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4)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应用:通过一组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数值,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判断焓变大于0还是小于0,并据此判断升高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例11】已知化学反应①:Fe(s) + CO2(g)FeO(s) + CO(g),其平衡常数为K1;化学反应②:Fe(s) + H2O(g)FeO(s) + H2(g),其平衡常数为K2。在温度973K和1173K情况下,K1、K2的值分别如下:
温度
K1
K2
973K
1.47
2.38
1173K
2.15
1.67
(1)通过表格中的数值可以推断:反应①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现有反应③:CO2(g) + H2(g)CO(g) + H2O(g),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3的数学表达式:K3 =              。
(3)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 K2 与K3之间的关系式。据此关系式及上表数据,也能推断出反应③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        (填写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容积      B.扩大反应容器容积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E.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F.设法减少CO的量
(4)图甲、乙分别表示反应③在t1时刻达到平衡、在t2时刻因改变某个条件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① 图甲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                                    。
② 图乙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                                    。
【解题思路】(1)K1(973K)< K1(1173K),所以反应③是一个吸热反应。
(2)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以写出反应③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3)反应③=反应①-反应②,所以△H3=△H1-△H2,从表格数值可知反应①为吸热反应,所以△H1<0,反应②为放热反应△H2>0,故△H3=△H1-△H2<0,即反应③为吸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从图甲可以看出,从t2开始平衡方向没有移动,变化的是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其条件是使用了催化剂;又因为反应③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所以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因为压强增大,致使体系内物质浓度同等增大,所以反应速率也提高。图乙从t2开始,CO2浓度增大,CO浓度减小,所以可以通过使平衡左移来达到,条件可以是降低温度,也可以采用增加水蒸气的量,或者减少氢气的量。
【答案】(1)吸热    (2)K3 =   (3)吸热   DF   (4)① 加入催化剂或增大体系的压强    ② 降低温度或增加水蒸气的量或减少氢气的量
命题热点十一、离子反应
【命题新动向】离子反应主要包括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正误判断)及离子共存,离子反应是每年高考命题中必然要涉及的知识点之一。而且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和离子共存题型也是常考不衰的题型。预计在2012年高考命题中,对离子反应的考查,在承袭2011年的基础上会推陈出新,如与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离子检验等,通过离子的性质综合命制离子推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者通过文字表述离子之间反应的现象等。
【例12】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可能共存的是(  )
A.NH4+ 、NO3-、CO32- 、Na+                               B.Na+ 、Ba2+、NO3-、HCO3-
C.SO42-、Fe3+、K+、Cl-                          D.NO3-、K+、AlO2-、Mg2+
【解题思路】该题属于限定条件的离子共存题目,限定的条件是“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而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可以是酸性溶液,可以是强碱溶液。NH4+ 、HCO3-在强碱性溶液中不共存;CO32- 、AlO2-、HC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答案】C
命题热点十二、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与弱电解质的离子平衡
【命题新动向】2012年高考命题新动向:
(1)水的电离与溶液pH大小的关系:在简单pH的计算方面设题,解答时考虑水的电离。
(2)在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意义与应用等方面设题。
(3)溶液中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这部分知识的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大的非选择题的一个小题的形式出现。
【例13】在T℃时,某NaOH稀溶液中,c(H+)=10-amol/L,c(OH-)=10-bmol/L,已知 a + b=12。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pH=c的盐酸(T℃),测得混合溶液的部分pH如下表所示:
序号
NaOH溶液的体积/mL
HCl溶液的体积/mL
溶液的pH
20.00
0.00
8
20.00
20.00
6
假设溶液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c为(  )
A.3           B.4          C.5          D.6
【解题思路】一审温度:有关溶液pH的计算与KW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在给定的温度下的KW才能用c(H+)和c(OH-)来和换算。二审数据:如本题中首先要审题干,分析在NaOH溶液中c(H+)、c(OH-)数据的作用(用T℃时KW的计算),结合表格数据根据KW来判断溶液的pH,据此来计算出c(NaOH)、c(HCl),从而得出c的值。
根据题意可知在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是1×10-12,而不是1×10-14,通过①可知,此NaOH溶液中c(OH-)=1×10-4mol/L,由②可知,加入20.00 mL盐酸后溶液的pH=6,此时恰好完全中和。则盐酸中c(H+)=0.020L×10-4mol/L÷0.020L=1×10-4mol/L,则c=4。【答案】B                                                                     命题热点十三、盐类水解及其应用
【命题新动向】盐类水解是高考命题中的传统知识点,每年每套与化学有关的高考试卷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因此,2014年新课标省份的各套命题也会出现涉及盐类水解的题目,其命题动向有:
(1)考查盐类水解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种题目类型往往比较简单,只要求考生对盐类的应用做出粗略的判断,不要求考生对其原理进行解释。
(2)考查由于盐类水解而导致的物质变化。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是常规性的溶液蒸发导致的溶质变化的判断,最近几年最多的还是由于盐类水解而导致的溶液内溶质离子浓度大小的变化及排序问题。
(3)考查盐类水解的原理及其解释。这种类型的题目是盐类水解中最高层次的考查,考查的题目往往比较复杂,难度较大,譬如会出现在选择题的压轴题中,或者是实验题及推断题中。
【例14】(2011江苏高考14)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在0.1 mol·L-1NaHCO3溶液中:c(Na+)>c(HCO3-)>c(CO32-)>c(H2CO3)
B.在0.1 mol·L-1Na2CO3溶液中:c(OH-)-c(H+)=c(HCO3-)+2c(H2CO3)
C.向0.2 mol·L-1NaHC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1NaOH溶液:
c(CO32-)> c(HCO3-)> c(OH-)>c(H+)
D.常温下,CH3COONa和CH3COOH混合溶液[pH=7, c(Na+)=0.1 mol·L-1]:
c(Na+)=c(CH3COO-)>c(CH3COOH)>c(H+)=c(OH-)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基本概念与理论的考查,落点在水解与电离平衡、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溶液中存在水解与电离两个过程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似乎是考试热点内容,高三复习中要反复加强训练。
A.在0.1 mol·L-1NaHCO3溶液中,HCO3-在溶液中存在水解与电离两个过程,而溶液呈碱性,说明水解过程大于电离过程,c(H2CO3)>c(CO32-)
B.c(OH-)-c(H+)=c(HCO3-)+2c(H2CO3-)中把c(H+)移项到等式另一边,即是质子守恒关系式。
C.向0.2 mol·L-1NaHC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1NaOH溶液后,相当于0.05 mol·L-1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混合液,由于Na2CO3的水解程度大于NaHCO3的水解程度,因此正确的关系是:c(HCO3-)>c(CO32-)> c(OH-)>c(H+)。
D.常温下,CH3COONa和CH3COOH混合溶液,包括CH3COO-水解和CH3COOH电离两个过程,既然pH=7,根据电荷守恒式,不难得出c(Na+)=c(CH3COO-) =0.1 mol· L-1,c(H+)=c(OH-)=1×10-7 mol·L-1。水解是有限的, c(CH3COO-)>c(CH3COOH)。【答案】BD
命题热点十四、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命题新动向】溶解平衡及沉淀的转化是新课标相对于以往而增加的高考内容,这些新增的内容往往都成为各新课标省、市、区高考命题角逐的热点。2014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命题新动向有:
(1)结合溶解度考查难溶物质的溶解平衡,定性解释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及影响溶解平衡的条件。
(2)考查溶度积常数,主要会涉及溶度积常数的理解类题目,特别是关于用溶度积来解释沉淀的析出顺序,通过计算达到考查考生对溶度积理解的目的。
【例15】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
模拟海水中的离子浓度(mol/L)
Na+
Mg2+
Ca2+
Cl-
HCO3-
0.439
0.050
0.011
0.560
0.001
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1.0×10-5 mol/L,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
已知:Ksp(CaCO3)=4.96×10-9;Ksp(MgCO3)=6.82×10-6;Ksp[Ca(OH)2]=4.68×10-6;Ksp[Mg(OH)2]=5.61×10-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淀物X为CaCO3
B.滤液M中存在Mg2+,不存在Ca2+
C.滤液N中存在Mg2+、Ca2+
D.步骤②中若改为加入4.2 g NaOH固体,沉淀物Y为Ca(OH)2和Mg(OH)2的混合物
【解题思路】步骤①发生Ca2++OH-+ HCO3-===CaCO3↓+H2O;步骤②:Ksp[Mg(OH)2]=c(Mg2+)×(10-3)2=5.6×10-12,c(Mg2+)=5.6×10-6。Q[Ca(OH)2]=c(Ca2+)×(10-3)2=10-8<Ksp,无Ca(OH)2析出。A选项正确,生成0001 mol CaCO3。B选项错误,剩余c(Ca2+)=0.001 mol/L。C选项错误,c(Mg2+)=5.6×10-6<10-5,无剩余,D选项错误,生成0.05 mol Mg(OH)2,余0.005 mol OH-,Q[Ca(OH)2]=0.01×0.0052=2.5×10-7<Ksp,无Ca(OH)2析出。【答案】A
命题热点十五、金属及其化合物
【命题新动向】钠、镁、铝、铁等是重要的金属元素,在高考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其创新点在于将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实验等进行联系,其命题形式灵活多变:
(1)计算上创新:主要是铁与硝酸、铝与强碱或合金与酸、碱反应关系为载体,通过很复杂的转化关系,考查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和重要方法,如Fe3+、Cu2+、Fe2+与Fe反应计算、金属合金与硝酸反应或者反应后再加入NaOH反应相应计算等。
(2)图表上创新:图表分析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重要载体,所以以金属及其化合物反应为基础,融合生成的沉淀、气体等量的变化推断物质的组成、含量等当今高考命题一大特点。(3)转化上创新:常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只有钠、镁、铝、铁、铜,如何考查其性质,框图转化无疑是很好的切入点,但命题者往往不只是考查一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往往还将非金属、化学计算或者反应现象、物质结构、氧化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整合其中,达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预计在2014年高考中,仍以Na、Mg、Al、Fe、Cu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为载体,以推断、计算、实验探究、化学工艺或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及数形结合等为热点题型,综合考查应用能力。
【例16】某实验小组对一含有Al3+的未知溶液进行了如下分析:(1)滴入少量氢氧化钠,无明显变化;(2)继续滴加NaOH溶液,白色沉淀;(3)滴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白色沉淀明显减少。实验小组经定量分析,做出如下沉淀与 滴入氢氧化钠体积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未知溶液中至少含有3种阳离子
B.滴加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 mol/L
C.若另一种离子为二价阳离子,则a=10
D.若将最终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其质量一定为6 g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图像变化来考查金属化合物知识,解答时以相关反应为基点,找出每一反应对应的线段或者点的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图像可以看出,开始无沉淀,证明有H+离子,产生的沉淀部分溶液,证明有两种能与OH-作用的离子,故A正确;由沉淀的减少量可以计算Al(OH)3溶解所需的氢氧化钠的量,进一步计算NaOH浓度,B正确;M(OH)2和Al(O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15 mol和0.05mol,根据OH-守恒可以计算沉淀完全消耗的NaOH的量,C对;因为不能确定二价离子的种类,故无法计算其质量,D错。【答案】D
命题热点十六、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命题新动向】从命题点上看,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命题点有:(1)考通性带特性:如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主要反应、硝酸、浓硫酸的特性等。(2)考重点带转化:N、S、Cl、C四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是命题重点,题目往往融合金属及其化合物进行综合命题。(3)考性能带应用:题目主要涉及晶体硅、SiO2、HClO等的性质和应用获取方式等。
预计在2014年高考命题中,以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为知识载体,通过创新设计,融合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化学工艺流程、环保等,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查。
【例17】(2013·福建卷)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根据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mol·L-1NaHSO3(含少量淀粉)10.0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ml混合,记录10-55℃间溶液变蓝时间,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40℃之前与40℃之后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B.图中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相等
C.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5.0 ×10-5mol·L-1·s-1
D.温度高于40℃时,淀粉不宜用作该试验的指示剂
【解题思路】读图可得,10~40 ℃间溶液变蓝时间由80 s逐渐减小,40~55 ℃间溶液变蓝时间逐渐增大,A项正确;b、c两点所代表的温度分别是25 ℃、47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则图中b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较小,c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较大,B项错误;混合前NaHSO3浓度为0.020 mol?L-1,忽略稀溶液混合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根据c1?V1=c2?V2的稀释定律可得,混合后NaHSO3浓度为0.020 mol?L-1×10÷(10+40)=0.004 0 mol?L-1,a点溶液变蓝时间为80 s,因为NaHSO3不足或KIO3过量,NaHSO3浓度由0.004 0 mol?L-1变为0,由ΔcΔt=v可得,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0.004 0 mol?L-1÷80 s=5.0×10-5 mol?L-1?s-1,C项正确;配平可得:10NaHSO3+4KIO3 (过量)===5Na2SO4+2K2SO4+2I2+3H2SO4+2H2O,生成的硫酸是淀粉水解反应的催化剂,若温度高于40 ℃时,淀粉水解反应速率加快,其水解产物遇析出的I2不会变蓝,因此淀粉不宜用作该实验的指示剂,D项正确。【答案】B。
2014-05-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高考化学复习指导——关注高考热点(3)
高中化学课改专家谈新课标高考复习
2022-2023学年湖南省茶陵一中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2016年高考化学命题热点猜测
逐一解读2021高考化学北京卷考点(一,选择题部分)
三年来安徽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综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