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脉诊(附歌诀)

对中医从业者来说,如何真正掌握临床脉诊并在临床中做到凭脉辨证、凭脉诊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脉诊的熟练掌握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近些年来与同行交流,发现脉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并非每位医师都能够正确理解。令人注目的是,有一部分医师将脉诊的地位低估,以“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将脉诊置于四诊之末。将脉诊看作可有可无的环节的观点在临床实践中也并不罕见。这种现象表明,进入中医领域并形成见解的过程中,对脉诊的肯定与否对于脉诊的理解产生了显著影响。每位中医医生都以自身独特的判断和见解来处理各种医学问题,导致在相同医学事件中诊疗方案认可程度产生巨大差异。这也反映了中医学诊疗模式涵盖了丰富的个体化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标准化临床指南。

(图来自网络)

脉诊又称切脉、按脉、持脉、把脉、候脉、摸脉等,是医者运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浅表动脉进行切按,古代有诊人迎脉、诊寸口脉、诊趺阳脉、诊太溪脉。因寸口脉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以及其易于观察的特点。现代中医大部分脉诊多采用寸口脉诊来了解病情,故本文只对寸口脉诊展开讲解。

脉诊原理

西医认为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脉弹性、外周阻力等有关。如临床观察发现心气虚患者的左室收缩力及左室后负荷的大小、左室压力上升率、心肌缩短度和缩短速率等参数均较正常人减少。目前认为动脉压力波的形成,决定于左心室射血速度和容积以及动脉、小动脉的硬度、弹性和紧张度。亦即取决于心血管状态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医生以手指感触的脉象是动脉血管的膨胀性搏动波。一般来说,这种膨胀波与动脉压力波是相关的。因此,脉象的形成同样决定于上述因素。

中医认为脉为血之府,与心相连,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血液的运行除心的指导作用外,还需要其他脏腑的协调配合,如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全身的血液,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肺气促进血液布散全身;脾统血,固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肝藏血,能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肾藏精,精可化血。由此可见,五脏均与血脉密切相关。心又是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脏腑和阴阳气血的盛衰情况均可反映于脉象。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时,必然会影响到脉,出现脉象的变化,因此中医认为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通过切脉有助于临床诊断疾病。

寸口诊法

 (图来自网络)

寸口诊法是医生用手指触按患者寸口脉(手腕内侧桡动脉)来了解病情的诊法。根据脉象的各种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推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诊脉方法

切脉的时间:古人认为平旦诊脉最宜,其根据出于《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此处只是最宜,但在真实世界中很难能够做到每个人都平旦诊脉,故在诊脉上不必拘泥于最佳时间。其中,诊脉跟大家平时测血压的要求一样,在内外环境安静的条件下,平臂直腕仰掌,心手相平,保证血脉流通,即可诊脉。

现代中医规定医者每次不应少于1分钟,即古人所谓“五十动”。而为什么是1分钟/“五十动”。古人认为,气血一昼夜可运行五十周,因此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但是,把脉不是数脉率,很多初学者刚开始学把脉时特别注意这个“五十动”,却忘了我们把脉的目的,最后就变成了数脉率。这个只能应付考试,真正的临床要做到用心的感受脉动形象,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也是合理的,以此达到辨清脉象的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最少一分钟以上,三分钟为宜。这样,才能发现有过与不及的病脉,达到“视死别生”的目的。

 (图来自网络)

布指:即三指定位。生一般是“交叉取脉”,即医者左手按患者右手脉,用右手按患者左手脉。首先用中指先定患者的关脉,然后再用食指按其寸部、无名指按其尺部。布指疏密应根据患者的高矮做适当的调节。小儿寸口位置短,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名医”伸手便搭,没有做到交叉取脉、先定关后布指,虽然看似不拘小节,可能这里边包含了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建议初学者还是应该遵循规范操作,切莫弄虚作假、马虎了事。

指法:三指略成弓形,指头平齐,以“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按触脉体。三指同时切脉,称为“总按”;单用一指按某一部脉,称为“单按”。总按的训练要点主要是三指同时用力要均衡,所到达的层面要一致;单按则是其他二指轻轻抬起,以不脱离皮肤为止。

指力:轻按在皮肤上为“举”,又称浮取;重按在筋骨间为“按”,又称沉取;指力不轻不重按在肌肉上为“寻”,又称中取。切脉时一般顺序是先举,再寻,然后按,即由表及里。在此过程是感受脉象的关键,通常遵循一定的次序以确保系统而全面的观察。常规步骤可遵循从整体脉象开始,再则单部脉象,再则微观脉象;或由显现出的脉象特征开始,再则单部脉象,最后全面考察整体脉象。这两种方式都为全面理解和感知脉象提供了系统而有序的方法。

调息切脉:一呼一吸称为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计算患者脉搏在医生一呼一吸的时间内搏动的至数(搏动一次为“一至”)。另外,调息还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和专一,可以仔细辨别脉象。在诊脉时最好不要参入问诊,避免患者因情绪波动引起脉象变异。

脉象要素

通过手指单因素感觉所感觉到的各种单因素物理信息,我们称之为“脉象要素”。这些脉象要素分别来自于脉体、脉管壁、脉搏波和血流。晚清医家周学海在《重订诊家直诀》中指出“夫脉有四种,位数形势而已。位者,浮沉尺寸也;数者,迟数促结也;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

今天的大部分中医在“位、数、形、势”的基础上又增加“律”的要素,作为脉象辨识的五个关键角度和支撑脉象的主要属性。五个要素不同程度的组合可构成各种单脉和复合脉。

(一)脉位

脉位是指脉动部位的浅深。脉位的变化受气温、季节、形体的影响,夏秋季较浮,冬季较沉;消瘦者较浮,肥胖者较沉。当外邪侵人机体时,邪在肌表脉较浮,外邪深入于里时,浮脉少见;内伤杂病脉位多不浮。

(二)脉率

脉率是指脉搏频率的快慢。脉率的快慢与病性、情绪、运动、饮酒、睡眠等因素有关发热脉数,阳虚脉迟,情绪激动、运动、饮酒可致脉率加快,睡眠则使脉率减慢。

(三)脉形

脉形是指脉动的形状和性状,具体是指脉形的粗细、长短,脉管的硬度及脉搏往来的流利度。正常脉象指感盈满和缓,从容有力。如来盛去衰为洪脉;中空外坚为革脉,脉势紧硬为弦脉;脉势细软为濡脉;脉势怠缓为缓脉;往来势弱为弱脉,往来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脉形还受形体高矮影响,形体高大者则脉形较大较长,形体矮小者则脉形较细较短。

(四)脉势

脉势是指脉搏应指的强弱、与脉的硬度和流利度也相关。正常脉象,应指和缓,力度适中,说明心气旺盛,气血充盈。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

(五)脉律

脉律是指脉动周期间隔时间的规律性。在常见脉象中脉律不规则的脉有结、代、促、涩、散等。

脉象的辨别,主要依据医者指下感觉。因此,医者察脉,必须细心体察,将各种脉象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逐步掌握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对各种病脉正确地进行甄别和判断。正如周学海所说:“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掌握上述几项主要因素,就能执简驭繁,知常识变,逐步学会辨识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至数是一呼一吸(即一息),脉来四至。脉象和缓有力,从容有节。平脉与生理变异及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婴儿脉急数,老年脉缓弱,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劳动后脉快而有力,饥饿时脉细而弱。又如随四季气候变化而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南方人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人脉多沉实等。这都属于正常脉范畴。此外,有的人两手六部脉都特别沉细,但无病候,称为“六阴脉”;还有的人两手六脉都特别实大,但无病候,称为“六阳脉”。六阴脉、六阳脉都属于平脉的生理变异,不是病脉。所以不能单凭切脉诊断疾病,必须四诊合参。

病理脉象

【浮脉类】


1.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取稍弱。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洪脉:“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即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的力量较去的力量为大。

主病: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

3.濡脉:虚软少力,应指虚细,如絮浮水,轻手乍来,重手乍去。

主病:多见于虚证或湿证。濡脉浮细软,是气血不足,脉道细小,故主诸虚。但湿邪在表时脉亦软而浮小,故又主湿。

4.散脉:“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散而不聚,轻按有散乱之感,中按渐空,重按则无,至数不齐或脉力不匀。

主病: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危侯。

5.芤脉:按之应指,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中空外实,状如慈葱。是以脉管充盈不足为主要特征的脉象。

主病:多见于大失血或体液大量迅速丧失后,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时,阳气浮于外所致。

6.革脉:浮而搏指,外坚中空,如按鼓皮。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是芤、弦两脉的合体脉,既具有弦的张力又有中空的情况,所以古人说是“如按鼓皮”等。

主病: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沉脉类】



7.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特点是脉象部位深在。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8.伏脉:伏为隐伏之意,脉位于肌肉深层,行于筋骨之间,须重按推筋着骨乃得,其特点是比沉脉更沉。

主病:主里证。常见于邪闭、厥证、痛极。

9.弱脉:沉取方得,细弱无力。

主病: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两虚证。气血不足诸证,血虚脉道不充,气虚则脉搏乏力。病后正虚,见脉弱为顺,新病邪实,见脉弱为逆。

10.牢脉:脉似沉似伏,重按实而弦长。

主病:主阴寒积聚,如症瘕、痞块、疝气等。


【迟脉类】



11.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博在 60次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12.缓脉:脉来和缓,一息四至,稍疾于迟,每分钟60一70次。脉势来去有缓慢之感。若脉来从容不迫,均匀和缓,是平脉。若脉来迟缓松懈,即为病脉。

主病:多见淤湿邪致病及脾胃虚弱证。

13.涩脉:住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伤、血少。

14.结脉:脉来迟缓,时有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即脉率在70次/分以下,有不规则间歇者,为结脉。

主病:主阴盛气结、气壅痰滞、积聚症瘕。


【数脉类】



15.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博在 90 次以上)“去来促急”。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16.疾脉:脉来急速,较数脉尤甚,成人一息七至以上。

主病: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疾而虚弱为阳气将绝之征。

17.促脉:脉来急数,时有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即脉率在100次/分以上,有不规则间歇者。是数或疾脉同结脉的复合脉,即数结脉。

主病: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

18.动脉:脉形如豆,滑数有力,厥厥动摇,关部尤显。

主病:常见于惊恐、疼痛。


【虚脉类】



19.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手指下,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虚的感觉,是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气血两虚,尤多见淤气虚。

20.细脉:脉来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患劳损。

21.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

主病: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但邪不太深重者,或尚可救。

22.代脉:脉来或数或缓而有中止,脉来时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23.短脉: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脉类】



24.实脉:“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即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皆较大而坚实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实证,亦见于常人。

25.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脉搏流利、指感圆滑。

主病: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26.紧脉:往来劲急,状如转索,虽实不坚。

主病:多见于实寒证、疼痛、食积等。

27.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证:肝胆病、痛症、痰饮。

28.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主证: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亦可见于平人

29.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

主证: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歌诀


1.【浮脉类】

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濡并散芤革。

浮举有余按不足,表证虚阳浮越出。

洪宽大力来盛衰,邪胜正衰气分热。

濡脉浮细无力软,诸虚主湿湿阻脉。

散脉至数力不均,元气离散脏气绝。

芤脉浮大空如葱,主病伤阴与出血。

革脉搏指空边坚,亡血失精产崩连。

2.【沉脉类】

沉脉重按始得之,沉伏弱牢一并施。

沉轻不应重按得,里实里虚常人合。

伏重推至筋骨处,里证邪闭厥痛极。

弱沉细无力而软,阳气气血俱缺短。

牢沉实大按弦长,阴寒疝气癥积襄。

3.【迟脉类】

迟脉一息少四至,缓涩结脉再添迟。

迟脉一息少四至,寒证实热均可是。

缓脉一息四至缓,脾虚湿困平人挽。

涩脉细缓涩不畅,气血精瘀痰食长。

结迟一止无定数,阴结痰瘀气血衰。

4.【数脉类】

数脉大五小于七,数疾促动四相依。

数脉大五小于七,虚实热证常人得。

疾脉急疾有七八,热盛阳极阴阳亡。

促数一止无定数,气血痰饮宿食停,阳盛脏弱阴血衰。

动脉滑数短如豆,病由疼痛惊恐凑。

5.【虚脉类】

虚脉应指无力五,虚细微代短相辅。

虚按无力应指软,气血两虚由它管。

细脉如线应指显,虚损气血湿证演。

微极细软有无摸,气血大虚元气脱。

代迟一止有定数,脏衰惊痛和跌仆。

短脉不及本部长,有力气郁无力损。

6.【实脉类】

实脉应指有力六,实滑紧弦长大凑。

实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紧相系。

滑来流利应指滑,痰食热孕青年查。

弦端直长按琴弦,肝胆诸痛痰饮疟,虚劳年老脏器衰。

紧绷弹指如转索,宿食疼痛实寒裹。

长脉端直超本位,气余阳热实平备。

大脉宽大无汹涌,健康之人病进恐。


参考文献:中医诊断学/李灿东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脉象与病症
===把脉诊法===
把脉诊病
脉要贯一
中医诊断学精品课程
何为滑脉?深度解析中医经典脉象——滑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