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冠中绘画作品欣赏


             

 
             堆秀亭  立轴 设色纸本 1977年作
    《堆秀亭》是代表吴冠中艺术演化之路的作品。此画取仰视的角度,以松树、假山、亭子三组物象组成,松树位于视觉中心,一段“V”字型的树杈将画面分割成两部分,左右两部分的比例大约为5:2,左侧空间略大,故堆秀亭设置于左上方,枝杈所进行的“平面分割”使画面出现若干个几何形,看似无意为之,平淡无奇,实则是对画面结构的精心经营。
    松树以精谨细致的笔法画出,树干粗壮浑圆,倒有几分似白杨,树干的勾勒之法取自传统,但造型之法又自出机杼,以淡墨和色彩点营造出树干的体积感、质感,以及受到右侧光源照射的效果,浓墨点作为树瘤,色彩斑斓,视觉丰富,而又相对整体。松树背后的堆秀山以同样的方法塑造,只是亮度略低于树干,使之在空间上推远,堆秀山山势险峻,磴道陡峭,而且叠石手法甚为新颖,本是很有表现力的,但画家有意弱化,而以树杈作为构图的标尺,实为匠心独具。山上的堆秀亭直接以色彩写出,形象遥远而清晰,是一种视点的聚焦,亭子虽被枝杈遮去一部分,但若隐若现之态更增添一种空间的想象。
    松树的枝条是本幅最生动之处,轻灵曼舞的线条纵横交织、繁而不乱,富有音乐般的韵律,其简练抽象的形制特征体现出吴冠中对中西绘画融合的实验性探索,也可看出吴冠中笔墨语言的发展轨迹。整幅布局精妙,构思新颖,以具象和半抽象相结合的形态表现出自然的律动,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堪称吴冠中艺术成熟期的佳作。

 

             

 
             鲁迅故乡  镜心 设色纸本 1977年作
    吴冠中生长于宜兴,江南水乡,如苏州园林、周庄风貌等常见于他笔下。本幅未标明取景具体地点,若参考他在同年所写的油画《鲁迅故乡》及翌年(1978)同一题材大型油画,正是鲁迅故乡的绍兴水乡。
    画家忆述七七年的油画《鲁迅故乡》:七十年代去绍兴写生,作鲁迅乡土数幅,此其一。曾乘舟画中行,去鲁迅外婆家安桥头。而细心对比与油画版本的构图,除创作年份相同外,取景地点、角度及处理手法,几同出一辙,故本幅正是《鲁迅故乡》的彩墨版本,也符合了画家速写、彩墨、油画三种媒材施于同一题材上的创作习惯。
    他采用全景式处理水乡,选人家密集的大块造型作为画面的构成主题,然后,绿水绕人家,河网穿具间,绕其周,于是有块面,有了脉络……从山顶俯视绍兴城,黑、白、灰色块构成动人的斑驳绘画感……近处房屋只兀顶,都是黑块,远处才见墙面的白块。明亮的白块坐镇画面中央主要部位,因之反其道而行之,前景房屋多见墙面,远处倒多是黑压压的房顶,主要是为了画面黑白构成的效果,正是构图窍妙所在!画中增添了绿树林荫于右下方作前景,将半隐于树后黑压压的一片乡舍分割两半,视线须越树丛方能触及水乡房舍,将主景推移得更深更远。房舍聚落蜿蜒曲折向外伸展,中为纵横交错的水道分隔,直延向远方水光接天,帆影点点处,令画面天地开旷宽广。画中色调明快清朗,黑屋顶、白块墙间缀以红绿彩点,格外醒目,也是画家一贯用色之微妙灵巧!

 

             

 
             鲁迅故乡  镜心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1978年对于吴先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他正在大量的写生中酝酿着关于形式美的思考。从此作中颇可见他这种思考的痕迹。画面采取俯瞰视角,绍兴中学的树丛为前景主题,充满形式趣味的白墙黛瓦鳞次栉比渐渐远去,一层层展开绍兴的无数房舍,直至消失在天地之间,境界开阔,空间感独特。色彩明快,笔线爽利。整体用微妙、柔和的银灰色调将江南风景的幽静情趣呈现了出来,既有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优雅格调,又有油画的空间透视效果和厚重的质感。

 

             

 
             鲁迅故乡  设色纸本 1980年作

 

             

 
               鲁迅故居百草

 

             

 
             花港观鱼  彩墨纸本 1977年作

 

             

 
             树与牛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武夷山色  镜心 纸本 1978年作

 

      

     

      峨眉山月  纸本彩墨 1978年作                           峨眉山  纸本彩墨 1978年作
    此图是1978年秋,吴冠中至四川峨眉山写生,写李白《峨眉山月》诗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文为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以诗人夜间从清溪出发,回望半轮明月挂在山头的视角,抒发了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思。在此图中,画家正是将情思灌输了进去。

    画中以参天古木为主体,树干以干湿不均的重墨和赭石写出,先铺以赭石,再施以干涩的墨笔,即表现出其苍老劲拔之态和树皮粗糙的质感;树叶以水墨掺和色彩率意点出,在不规则的外形中富有层次感,显出一种秋天时的略带枯黄之态;细笔画出的枝条轻柔而富有弹性,似在随风舞动,增加了画面的韵律感;最后以藤黄、红、绿在树干和枝叶上随意点出一些色点,纯色与重墨既为对比,又相互映衬。画树之法历来丰富多样,但在此图中画家独辟蹊径,将西方绘画中的形式结构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以点、线、面交织的方法表现峨眉古木独特的姿态。透过树杈的缝隙望去,只见山势雄壮,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气弥漫,山路蜿蜒,虽俱以淡墨写出,但层次清晰,呈现出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在左上角,依稀远去的群山之巅,画家以藤黄画出半轮明月,月影或倒影在清澈的平羌江上,但渺小且遥不可及,或可体味李白当年驾舟渐行渐远时的心境。整幅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造型基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笔法自如流畅,甚为契合李白诗意。

 

      


      千手观音  1979年作

 

             

 
             西双版纳人家

 

             

 
             云南人家  镜框 设色纸本

 

             

 
             云南景色  镜心 设色纸本
    早在1976-1984年间,先生先后多次深入滇.桂.川地区,融入当地土著居民生活,采集素材,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吴老就其采集的材料展开了不同角度.不同媒介的创作,其中许多作品今日已广为流传。
    在《吴冠中画作诞生记》中,有名作'今日巴东’,即感怀江岸一带这些古老的“吊脚楼”快被高楼大厦取代。早于1974年,他已采用四川“吊脚楼”为油画题材。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加上少数民族的居住习惯也许触动了他的创作欲,因此,无论是侗家或壮家村落,那种高架房子层层叠叠依山建筑,参差高低错落有序的村寨,都成为他画中的主体。画家在本幅用色沉稳,特别见于木构建筑的色彩处理上,极注重表现厚重结实的质感,视觉效果类于油画。布局是层层随山势蜿蜒而上,看似没有规则,但山山水水、层层叶叶,无一处不智慧,无一处不真实。足以表现出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以自然为依托,及作者对自然的敬爱之情。

 

    

 
     早期写生桂林山峰  镜心

 

         

          丽江人家庭园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一九七八年,画家到云南西双版纳写生,并创作了一组富当地少数民族色彩的作品,无论取材、构图以至笔法运用皆同中存异,各具特色。本幅所写焦点改置于丽江纳西族人家的庭园一角,小园中满布植物,如攀藤下垂,如植地矗立,如置于盆中,或高或低,都是各按其态而展露盛放烂的一面,极见热闹洋溢,充分反映了少数民族热情乐天的性格,睹物如见其人!本幅是据一九七八年的《丽江纳西人家庭院》速写而衍生为彩墨作品,相若构图者则十分稀见。

 

         

 
             川北大竹河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本幅取景即自川北大竹河,画家有同一构图速写,并谓随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去川北写生时作,由此可知,本幅彩墨据速写衍生而成。画中乡舍依山坡筑,层层高低连结,下临江边,浅渚小舟泊岸,把川北地理环境和民居建筑结合的特点,鲜明地呈现眼前,与江南水乡的构图取景,又大相迳庭,这也是画家好写生并观察细致的效果。

 

             

 
               玉龙山下  镜心 1978年作

 

         

 
             玉龙山下人家  镜心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张家界马鬃岭  水墨设色 1979年作

 

  

 
      峨眉山下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水墨设色 1979年作

 

         

 
             江峰独秀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吴冠中追求绘画的形式美,与其特有的笔墨是分不开的,其实,他对传统笔墨的继承,并非直接的搬用,而是精神实质的承传。吴冠中的水墨风景往往是在写生基础上的再创造,此作创作于七十年代末,正是画家致力于中西画法的融合与探索阶段。画面取高远全景式构图,连绵不断,流动跳跃的线条勾划出的巨大山体,饱满而富于张力。那种飞舞灵动、活泼自如的崭新笔法,爽朗而流利,肯定而无废笔。不浮不滑,力透纸背,达到了意象淋漓,抒情畅怀的目的,无疑是对于传统用笔的一种创新。山头浓重的墨色中由于纯度极高的小色块的调节,显得重而不板,厚而不滞。与画面下部的平静的江水形成了浓与淡、轻与重、虚与实的形式对比,使作品既有沉雄厚重的体量感,也不乏明媚秀丽的明快调子,在视觉上取得了油画风景同样的新鲜感和冲击力。画家似乎在有意追求一种不似之似的笔墨造型,作品中的树、石、舟、人都同时充当了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达到了郑板桥所说的“笔若无法而有法,形似有形而无形”的境界,所谓得味外味者。

 

         


             桂林水田

 

         

 
             山间水田  水墨纸本 1979年作
    吴冠中画过多幅四川的水田,但他自己却说,他比较满意的“仅寥寥数幅”,并且都是上世纪70年代画的。这件水墨的《山间水田》,为我们一窥吴冠中70年代末酝酿油水转换的重大转折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春 雪  镜心 设色纸本 1983年作

 

  


      春雪  镜心 设色纸本
    画家的雪景题材中,以玉龙雪山和春雪两个系列最为著名。顾名思义,玉龙山取景于云南丽江的雪山风光,春雪则引四川大巴山入画。
    一九七九年,画家到四川大巴山写生,笔下见<大巴山中>大幅速写于高丽纸上,他曰是我多幅春雪的胚胎。若以速写与本幅相对比,即知所言非虚。他以简约近纯抽象的表现手法,将速写中展示的山、树、房屋几近全部简略化,只是大道淡墨疾掠画面,固定了山体的轮廓,细笔墨线勾勒出山峦顶部的起伏嶙峋,其余剩下大片留白,营造了皑皑积雪封盖大地,下方几点薄彩似成乡舍人家。这正是他在八十年代中间游走于具象抽象间大胆的开创,气魄之广大,笔力之迸发,直见慑人的视觉震撼力!

 

         

 
             早 春  水粉 1980年作

 

         


             江 岸  纸本水粉 1980年作
    在《江岸》中吴冠中将水乡的精神魂魄表现了出来,吴冠中描绘树木不采用精雕细琢的方法,而是粗枝大叶的勾出大片笼统轮廓,塑造出诗意般的意境。吴冠中对艺术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体会到了今天中国的传统并没有脱离原本的基本精神,它还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与画的内涵之间维持一种不可切断的联系,而这种基本精神就是中国传统画家一直追求的意境之美,这是中国传统画的精髓。吴冠中的风景画多为白粉墙、黝黑瓦、湛蓝天、赭灰地,《江岸》这幅画也毫不例外,画面在这些物景的衬托下显得诗意盎然,半具象半抽象的色块、线条,以点线面的有机构成形式,营造出新的空间幻觉,在这跳跃与平衡、欢快与沉稳的起伏节奏中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意境与画境。

 

  


      千佛洞  镜框 设色纸本 1980年作

 

  

 
      罗汉居

 

         


             普陀山  水墨设色 1980年作

 

         

 
             叠翠渡江春  立轴 设色纸本 八十年代

 

  

 
      天府梯田  设色纸本 1980年作

                                      

                               88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品赏析】吴冠中绘画作品欣赏(五)
中国近代画派 :中国流艺术家画派之《吴冠中》
吴冠中速写手稿,这才叫绝!
云朗读 | 杨澜朗读吴冠中手稿《速写与怀孕》
吴冠中画作
大家名作 | 中国这么大,让我们沿着长江去看一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