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现在当父母那么难?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3个原因

本文字数约:4233 字       

阅读时间6 分钟

本文章节:

01、为什么现在当父母那么难?背后有3个原因

02、学会真正科学育儿,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

文 | 何日辉

发布 | 晴日心理(SUN-MEDICAL)

为什么现在当父母那么难?背后有3个原因

很多出生于60后、70后、80后的家长非常感慨:

“现在这个时代,当父母真是太难了!”

“又要照顾老人,又要养育孩子,工作压力大,孩子的教育压力也大!”

“上有老,下有小不说,关键是现在的孩子很不好管,动不动就跟我们吵架,动不动就抑郁了!”

确实,如今当父母真的不容易。这几年受到疫情影响,经济不理想,父母身上的担子本来就很重。再加上近10多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双相障碍患病率持续增高,很多患者康复不顺利,这部分父母更是压力山大。

在各个方面的心理压力叠加下,可能生活中小小的一个波折,都有可能令这些父母情绪崩溃!

而且,很多父母认为: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明明没有那么难啊!虽然那时的物质条件没那么好,但父母按部就班工作,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不用盯着孩子的学习,更不用管孩子的精神心理,孩子自己就健康长大了。

为什么现在当父母就那么难呢?!

点击可观看,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心理”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变,导致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精神心理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如果父母对此没有意识,更没有作好准备的话,一旦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难时,很容易陷入困境。

第一,很多父母适应了国内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可思想、认知、尤其是教育观念仍停留在以前。

大部分60后、70后、80后父母亲身经历过国内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绿皮火车到高铁,从传统台式电话到智能手机,从油印报纸到互联网信息爆炸,在改革开放后短短的40多年里,我们国家经历了4次工业革命,完成了西方国家花了两百年才完成的巨大飞跃。

这些父母切身感受到物质上的极大丰富,提升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而且很快就适应了经济飞速发展后的社会生活。

可是,不少父母在心理上,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与时俱进。他们的身体和生活进入了“数字星球”时代,但有很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他们成长时期的那个时代。当他们与孩子沟通、交流时,这个问题就特别明显。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数字星球”时代,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中,有很多是互联网时代和电子产品的产物。如果亲子之间在讨论某个话题时,父母总是抱着“我们以前如何如何”的态度,甚至以此评论、否定孩子的观点的话,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理解、不满。

两代人成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一定的代沟和观念冲突是正常的。可如果父母希望教育孩子时更顺利,亲子关系更融洽,就要有意识地与时俱进,了解、理解当下孩子们的想法,别总停留在过去的思想和观念中。

第二,现在大部分孩子一出生就实现了物质满足,甚至是物质过剩。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会特别在意精神上的满足,但很多父母对此缺乏意识。

很多父母的成长时期是物质匮乏的,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仍停留在“吃得好、住得好、用得好”。所以,他们会甘愿在外工作、打拼,自己省吃俭用,希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理解、情感关注”的心理需求,也很容易因为在外打拼而错过了孩子渴望得到父母陪伴、关爱的宝贵阶段。

即使有的父母陪在孩子身边,但主要关注的也是孩子的起居生活、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对被理解、被尊重的精神诉求,不知道“同理心”是何物,更不知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甚至可能会指责孩子为什么“还不知足”,“吃饱了撑的”,亲子关系就很容易出现裂痕,孩子内心排斥父母,越来越不愿听父母的引导。

第三,现在的孩子很小就接触到互联网,接触面非常广,如果父母不与时俱进,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会大大下降。

在60后、70后的成长时期,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报纸、书籍也很有限。大部分儿童、青少年的信息面主要就局限于课本、还有老师、父母等长辈的教育。老师和父母说啥就是啥,他们的话就是圣旨,他们就是权威。

可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从小接触到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他们很早就获取了大量信息和知识,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别人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虽然说他们使用的网络平台也会形成一定的“信息茧房”,会根据他们的喜好来推送某些方面的内容,不一定全面而客观。但这个“信息茧房”比60后、70后的“信息茧房”大多了。

所以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意识到父母、老师的言行举止不一定就是对的,甚至在某些方面,他们了解到的信息和掌握的知识远远超过长辈。虽然他们知道自己在生活上、经济上仍然需要依靠父母,但父母在他们心中的权威性大大下降,不再说啥就是啥,而是只要他们觉得父母说得不对、做得不对,就会有意识反驳、反抗。

而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忤逆、叛逆,不听话,父母还在盲目信奉“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所以就开始批评孩子。

孩子更加觉得父母不讲理,反抗得更加激烈,进而引发亲子冲突。这可能又会招致父母更强烈的打压,比如看到孩子沉迷手机就把手机抢过来、甚至摔坏,亲子关系急剧恶化。这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当孩子对父母的抵触达到一定程度时,哪怕父母有时的言行举止是对的,孩子也很容易从负面角度解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就表现为很多父母所感受到的“现在孩子很难教,很倔,怎么讲都不听”。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孩子在父母面前容易烦躁、暴怒,这极有可能是其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后的“激越状态”,是精神心理症状,而不是父母以为的叛逆。

学会真正地科学育儿,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所以,经济和信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生活水平上的飞跃,但也给父母们带来了家庭教育挑战。

事实上,现在的孩子也觉得自己好难!平时上学作业多,周末还要上各种辅导班,校园里像个“小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在外面压力大也就算了,关键是回到家父母还不理解自己,不停地伤害自己。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是父母这个职业不用经过培训就能上岗”。这句话其实是很多青少年的心声。

即使部分父母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要“科学”,但究竟何为“科学”,这又成为一个问题。

现在网上有很多宝妈、宝爸分享自己的“科学育儿”经验,不少心理咨询师也涉足这个领域,似乎谁都能对科学家庭教育说上一嘴。可是,这些“育儿博主”的家庭教育理念真的科学吗?真的能让孩子心身健康地长大,甚至成人成才吗?

2021年3月,美国埃默里大学的一年级中国学生张一得因为罹患抑郁症,自杀身亡。他的父亲是广州本地有名的育儿专家“一得他爹”。

张一得从小就显得坚强独立,阳光自信,学业也非常优秀。“一得他爹”一直秉持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又因为儿子的优秀,受到很多父母的推崇。可是,张一得罹患了抑郁症,还在国外自杀离世,这说明“一得他爹”其实并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儿子建立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相关分析文章:科学育儿博主之子疑因“微笑型抑郁症”自杀离世,我们追求的“科学育儿”还科学吗?

也就是说,目前社会上有很多所谓的“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其实并不完全科学,有很多仍然只能从外显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没有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尤其是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还有很多人对幼儿的记忆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孩子两、三岁前记忆早就没有了,因此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注意教育方式和自己的言行举止,认为“孩子那么小,懂个啥”。

但实际上,根据我们深度心理干预发现,如果孩子在2、3岁,甚至出生不久后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些病理性记忆会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如果后续再叠加了其它心理创伤,这些幼儿、婴儿时期的创伤记忆就很有可能成为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的“病根”。

比如我们干预过的一个个案,她非常怕热,容易烦躁、生气,家里人都说她从小就如此,是天生的。但在深度催眠下,她竟想起了她刚满月时的一个创伤事件。因为父母不掌握照顾婴儿的科学知识,把她裹得严严实实的,她热得大哭,哭了很长时间,所以从此非常怕热,一感到热就烦躁不安。

所以,父母要突破旧观念,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别一味抱怨当父母很难,而要尽快调整家庭教育观念,让“科学家庭教育”真正“科学”,使亲子关系变得真正融洽。

第一,父母要从原生家庭的角度,觉察自己的性格弱点和短板,意识到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并用实际行动持续改变。

其实很多脾气比较暴躁、容易批评、打骂孩子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自身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但也是时代的“幸存者”。他们的成长时期也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长大后性格比较偏执,又或者容易追求完美,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厉。

父母要有意识地觉察到自身存在这些问题,虽然不用过分自责,但要有意识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

如果孩子的年龄比较大了,比较懂事了,父母甚至可以跟孩子深入地分析自己的性格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让孩子更能够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么做。如果过去确实对孩子造成伤害了,父母可以真诚地道歉,并持续作出改变。

第二,父母和孩子交流时放下身段,不要再持一副高高在上的“家长面孔”,尤其要学会良性沟通三步曲——先对孩子共情、倾听,然后在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积极引导。

很多教育观念传统的父母、尤其是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绩的父母,他们的共情意识非常弱。

他们觉得父母的要求都是为了孩子好,是父母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后得出的最佳经验,路都铺好了,孩子只要负责努力学习就可以了。为什么孩子会有那么多委屈和不满?为什么父母要花时间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能直接强迫他们去做?哪有那么多时间?

这导致他们在家庭中不断跟孩子发生冲突。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强迫还有用,可随着孩子长大,强迫不但不起作用,还会引起孩子激烈的反抗。孩子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断累积,最后导致精神心理问题。

第三,父母不能仅靠自身的成长经验来教育孩子,而要掌握一个人成人成才的真正规律。

关于这一点,我们曾在“如何成为理想父母”的文章中分析过,可回看:像谷爱凌妈妈那样的“理想父母”,是如何炼成的?

第四,希望父母们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其实不是付出,而是一种投资。如果“投资人”希望这个“投资”能带来良性的回报,比如亲子和谐、家庭美满、孩子健康成长甚至成人成才,那就要注重科学地投资、科学地付出。

很多父母往孩子身上投入了很多金钱、要求、期待,甚至希望用物质的诱惑,或者强硬的手段使孩子按照父母的设想长大。他们确实是付出了,而且心力交瘁,但最后获得的并不是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是一段糟糕的亲子关系。

孩子可能会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独立生活都困难;又或者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是女孩,她们甚至可能会像《消失的她》里何非的妻子那样,出现“恋爱脑”,在恋情中非常不理性,备受伤害。

就算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积累了家财万贯,但孩子的教育没做好,到头来可能只是一场空。

因此,父母花时间和精力,学习真正科学的家庭方式,精准的精神心理学知识,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引导,这是非常值得的。虽然有难度,但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从中收获的成就感也将非常巨大,这是人生中最好的投资,人生中最美好的幸福感来源。




热门文章:

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却更容易得抑郁症了?

这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可有效预防孩子受到校园欺凌

孩子命好与命坏,天分高和低,都能从家庭教育中都能找到真相


重要提醒!
公众号又改版了
为了不错过我们的文章
请给我们
加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推送信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 父母为何打孩子?看上去挺残酷,可这却是事实!#家庭教育 #亲子
这10本书,送给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
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问题小孩背后都有问题家庭
过度心理补偿更易焦虑 真正的共情要不断试错
热播剧《以家人之名》中的心理学
不打不骂如何教好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