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生活,小学品德教育的殷切召唤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关注学生生活应是《品德与生活》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为此,在平时的品德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生活,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使小学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淡化课程,回归儿童生活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标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是因为过去的品德教育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脱离生活,从生活中剥离的现象。反映在课程上,是以学科知识为纲,以看似严密的道德规范体系为建构标准;反映在教材上,以名人、伟人“高大全”的人物的故事为道德知识载体,组装成一个个“美德袋”;反映在教学上,以道德认知传授为主要目标,强调脱离情境的技能训练,热衷于道德认知符号的记忆和逻辑演绎。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生活智慧,只是“呈于道德的知识”。而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的以学科逻辑规范的体系,按照学生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教材也以儿童为主角,以综合化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以儿童的文化为主要呈现方式。

品德教育是为了生活,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手段,“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准学生的需要,课堂上要积极创设宽松的情境,放下职业的面具,淡化课程意识,还已童心,放松心情,换上一种跟自己学生拉家常的心态,做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孩子超越狭窄的课堂空间,走回到德育生成的广袤沃土之中,回到儿童自己生活中去。因为,人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通过自己现实的生活来实现个体品德的提高和社会道德的发展。

二、源于生活,激活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内在动因,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坚实基础。新课标也提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从这种需要和特点出发,教育是不可能有效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激活学生的需要。

如:在教学《谦让》一课时,我根据我的教学设计,首先安排了一个课前准备活动。上课时在操场上我预先准备了10根绳子,然后把全班同学带到操场上,要求全体学生练习跳绳。这时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奋力争抢,毫不让人。抢到绳的孩子高兴地跳了起来,没有抢到跳绳的孩子有的嘟着嘴,有的沮丧着脸,有的在吵,有的则耐心地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候。在跳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能让人,跳了一会儿之后,主动对身边的同学说,我跳累了,给你跳一会儿。可有几个孩子却不一样,丝毫不顾站在身边等候同学的感受,一直把绳拿在手里,好多同学纷纷向我告状说:“某某同学不讲理,只顾自己一人跳,不给我们跳……”我见火候已到,迅速组织学生进教室,这时我问:“大家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1:(高兴地说):“我跳的可开心啦。身上都出汗了。”

2:(愤愤不平地说):“我在旁边等了好长时间,就是没人让给我跳,真没意思。”

……

这样,让学生带着在自己亲历生活的体验中发生的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问题走进课堂,生成主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讨论、交流,在互动中自醒、自悟、自主去修正不良言行,使“讲谦让”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三、亲近生活,促进快乐发展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研究社会。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将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引领学生亲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提升道德认识,来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经验,促进自己的快乐发展。

1.创设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要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激起的情感为纽带,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内涵的情境因素,有机地营造和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好、亲切、喜爱的学习氛围,可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丰富积极的学习中感受生活、学会生活。

情境一:《我不胆小》一课。

师:(拿出药箱,针盒针管)小朋友,刚才防疫站通知我们班同学下课后去打预防针,你们怕不怕?不怕打针的小朋友请勇敢地举起手。

生:有的举手,有的未举手。

师:微笑对举手的同学进行表扬。(出示课题:我不胆小)

师:(对刚才没举手一个学生)你有点怕打针吗?你很诚实,也是好孩子。想不想变胆大?你把这句话说一遍。还有点怕,再大声来一遍。老师相信这节课后孩子们肯定变得(齐说课题)。

此情境的创设,摄取了学生生活当中经常碰到的一个场景,以此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自主。

情境二:《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

师:看了《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

生:纷纷提问。

……

师:现在已经是第4节课了,你们的肚子饿了吧?老师的肚子也饿了。今天早上你们吃了什么?

生津津有味地回答:(吃了……喝了……)

师:早餐真丰富,当你手捧香浓牛奶、品尝可口的饭菜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经过多少人的手才到我们手里呢?

本节课探讨的是“尊重种行各业劳动者”这一严肃的主题,而老师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引发孩子生成问题,由上课时饥饿感觉,自自然然地从当天早餐说起,追根求源,饮水思源,孩子们也由平时对生活的熟视无睹到有意注意,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有多少人在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而在忙碌着。

2.巧妙处理教材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密切联系当地儿童的实际,及时补充、调整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介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教学《我也棒》这一课时,教材中安排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写自己优点的活动。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写字速度慢,会耽误很多教学时间,有一位教师他巧妙地根据儿童的实际,重组教材,他把学生的优点尽可能地列出来,制成一张优点卡片,让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用彩笔把属于自己的优点后面的旗帜上涂上红色,涂好后把它粘贴在本组展版上,再在组里比一比谁的红旗多。通过涂、评、展示等活动,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优点。这样,虽然教学思路基本遵循了原教材,但教学内容更贴近我们班级学生生活,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喜爱。

真正的品德教育,永远不是停留在对“教材”的“看图说话”上,而是要引领孩子走进生活,用孩子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发、激活引导孩子回顾自己经历的普通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事件等,唯有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品德课程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激起学生共鸣,惟有与自己真实经历相关,才有真情投入,才能使品德教育发挥对善对美的向往作用,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四、走进生活,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到:“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地世界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角色体验等方法去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沟通“两个世界”的生活,建设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

1.融入班级管理

学生每天的生活环境与班级分离不开,而品德中的许多道德规范,都是班级管理中的要求。所以把学生在一个世界学到的知识和另一个世界的管理结合起来,可使品德教学的内容得到深化和落实。如,在平时班级活动中可以把品德教学与班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中进一步加深思想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逐渐学会理性地调节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愿望,培养自己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恩生活的心灵。

2.走向社会实践

走进生活,需要我们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的指导,在亲近社会真实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课内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如教学《注意交通安全》可以安排以下主题活动。

1)带领学生到交通路口观察汽车和行人通过情况,回来后讨论该怎样过马路。

2)约请交警来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3)到交通管理部门调查,了解交通安全知识。

4)编排文艺节目,到社区宣传如何注意交通安全。

3.深入家庭生活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而且品德课的许多内容又是和家庭有着紧密联系,或需要家庭配合的,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美好精神家庭的建设至关重要。

如:教学《我从哪里来时》这一课时,我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而是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家庭调查活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问各自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2)向各自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3)问妈妈自己在妈妈肚子里,妈妈有什么感受?(4)问爸爸、妈妈自己成长中有什么难忘的事情?(5)请父母提供自己的出生证。(6)准备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学生在家长协助下完成了调查活动。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有关生命的一些常识,还可以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震撼,生命来之不易,必须珍爱生命,孝敬父母。

课堂教学不是课程的全部,课程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努力让孩子亲近生活,获得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提高感悟能力,社会认识能力,营造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当然,有效的活动才是走进生活的活力所在,只有那些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的体验、感悟、收获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五、超越生活,追求无痕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艺术之一”。学生生活的世界是自然不造作的,而面向生活的品德课程需要教育者的精心设计。

如:教学《做事不拖拉》这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己知道一分钟能做哪些事后,又在屏幕上出示了社会上其它行业一分钟能做哪些事,如:一分钟打字员近字120个,运动员能跑400米……学生能从中感悟到时间就是效率。接着老师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录像资料:一个粗心的母亲没有及时把吞食果冻的小孩送往医院,而使小孩失去了生命;为攻下敌人火力点,在千钧一发的时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广西南丹的特大煤矿透水事故,因没有及时上报,酿成400多人死亡的惨剧……孩子们沉默了,没有老师刻意的讲解和剖析,他们的心被这些超越他们自己生活的真实事件触动了,真正意识到时间不仅是效率,还是生命、财富和胜利,最浪费不起的就是时间。

这就是超越生活的无痕教育,它要求我们善于创设超越孩子生活情境,密切观察活动进程,情感要真实,让学生全身心浸入,要给学生潜心感悟的时间和心境。它需要我们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它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也是我们品德教学所追求的教学境界,它更需要教育者的爱心、信心,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爱心。

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到生活中去,孩子们是生活的实践者、开创者。生活的课堂能给每个孩子激励、鼓舞和呼唤,使他们自觉地去追求更为丰富的内在生命,为自己拓展更为广阔的精神生命、价值生命的空间。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引领我们的孩子关注生活,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去超越、去熏陶自己的心灵,提升生活品味,提升生活质量。关注生活,小学品德教育的殷切召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
作文和品德与社会的关系
刘德润:思想品德学科生活化活动式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的重要意义
走进生活教品社
生活中的快乐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