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爸爸,你去哪儿了?
(2014-01-27 08:23:58)
标签:

改革

教师

教育

分类: 本报报道

近期,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亲子电视节目掀起了一波收视高潮。5位明星父亲的亲子经历,再次将“父亲亲子”这一话题引入众人视线。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和“隔代亲”社会现状的双重作用下,“父爱缺位”已成当今社会普遍现象。专家指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参与度,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缺陷,严重者可引发精神问题。

  

  呼唤爸爸的“回归”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这首歌创作于1958年,上世纪80年代被用作一部电影的插曲,红遍中国。中国孩子关于“爸爸”的疑问,也常与这首歌相伴:“为什么没有‘世上只有爸爸好’?爸爸不好吗……”

  面对这些问题,常见的回答有:问那么多干嘛(简单粗暴型);这孩子问题真多(转移话题型);你把“妈妈”换成“爸爸”唱就行了(随机应变型)。显然,很多家长无法真正解答孩子的疑问。

  歌曲的诞生或许有其特定的语境,但当它被当成歌颂母爱的经典而广泛传播时,“世上只有”这种不留余地的表述,显然让父爱受到挤压。而这,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配比。

  《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萌娃星爸们带来全民娱乐的同时,也掀起一场反思的浪潮。“爸爸去哪了”这个困扰几代人的疑问,终于开始被正视。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指出,该节目此前在韩国已大获成功,这源于韩国与中国相似的文化土壤,以及共同面临的家庭责任分工困境。韩国和中国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一般都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即使进入当代社会,这种家庭关系的路径依赖依然明显,导致相当一部分父亲在履行家庭责任时,更注重通过工作赚钱等方式;至于直接关注、关心和关爱子女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多数父亲能做到的。

  上述论证也有数据支撑。据媒体报道,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的人表示是父亲。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调查表明,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

  事实上,不论是传统使然,还是现实逼迫,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角色往往被强化。久而久之,一些父亲就自动屏蔽了很多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主动把自己边缘化。这其中,有的父亲会选择将时间精力完全投入“养家”的事业,客观上无法陪伴孩子成长;而更多的爸爸,即使工作之外的时间、精力与妈妈相当,但在孩子身上付出时间和精力也远不及妈妈。因此,有人将“孩子跟妈亲”的原因解释为“人类的天性使然”,其实更像是个借口。

  一个在童年时期与父亲缺少互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与父亲能有多少主动的沟通呢?

  记得上学时,笔者同宿舍的同学往家里打电话,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跟妈聊。偶有那么几次,接电话的是父亲,也是说不了几句后就问:“爸,我妈呢?”有一次,一位同学的母亲告诉她:“我俩每次打电话都聊这么久,你爸很失落。”同学反思之后发现,不是心里没有父亲,是真的不知道能聊啥。

  与很多同学不同,笔者的童年时光,父亲的陪伴多于母亲。当时,为了避免在村里上学的跋山涉水,从学前班开始,父亲工作在哪,我上学就在哪,只有周末回家才能见到母亲。至今,我都是与父亲聊天的话题更多。

  显然,上述两种,都不是最理想的状态。事实上,没有完美的父亲,也没有完美的亲子教育,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去平衡。有亲子教育专家也说,完美的父亲形象到哪里去找?《爸爸去哪儿》不该成为好的亲子教材,观众欣赏他们的可爱就够了。在沉甸甸的家庭责任面前,不是一个“萌”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情感专家苏芩在评某“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时曾提道,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去表演、去隐藏。所以,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人,也许并不真正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爸爸去哪儿》中的爸爸们。不同的是,他们都是经常面对电视镜头的人,更了解如何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留痕迹。

  如果说是“男耕女织”的传统让中国的爸爸们放弃了与孩子相处,如今,面对女人走出家庭、走向职场的现实,爸爸们是否也该有相应的调整?

  欢笑、沮丧、害怕……无论何时,孩子的一声“爸爸”,都比一个梦想更令人兴奋,比获得一个冠军更骄傲,比走上一场大秀更绚丽。《爸爸去哪儿》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亲子关系的模板,而在于唤醒这种意识。节目风靡后,很多人呼吁中国的爸爸们回归家庭。显然,让爸爸们放弃事业回家做“全职主夫”不现实也不应该,但唤起中国爸爸们对亲子教育的重视,却是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一个父亲,不论有多少光环,“爸爸”才是最值得骄傲的称号。当你带着“让孩子过得更好”的信念出发,最终成为某个范围内的所谓成功人士,也是时候提醒自己:走得太远,莫忘了为什么出发!(龚瑛)

 

  警惕父亲的“缺位”

  一项名为“你平时最喜欢与谁交流”的调查显示,五成孩子首选“妈妈”,两成半选择了“小伙伴”,而选“爸爸”的比例仅有两成。无独有偶,《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表明,在倾诉对象上,四国孩子都将“父亲”放在了较后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孩子,甚至将“父亲”排在了“网友”之后。

  “孩子不愿意与父亲交流,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父亲缺乏像母亲那样的亲和力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父亲常常抽不出时间陪孩子。”一位从业10余年的深圳某幼儿园教师如是说。此前有一份针对父亲的调查显示,每天能陪孩子玩耍15~30分钟的爸爸不足四成;介于30~60分钟的占18.49%;1~2个钟头的占12.78%;依然有10.17%的爸爸,每天抽不出甚至1分钟的时间与孩子相处。

  “如果没有爸爸的影响,我可能永远不会走上这条路。”今年22岁的小叶是一位骑行爱好者,至今已骑行过两次川藏线。据他介绍,由于父亲是骑行爱好者,因此从自己上初中起就开始经常跟着父亲在广东范围内骑行。当他将骑行西藏的计划告诉家里时,父亲对此持支持态度,而母亲却极力反对。“可能妈妈会比较倾向于保护孩子,所以不让我们参加危险运动。但实际上,适当的危险运动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求生能力,还可以增加我们的独立精神和冒险精神。”

  专家指出,父亲在时间和情感上的缺失是中国家庭的普遍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不少父母仍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观念,因此一些父亲会主观认为亲子是母亲才应该做的事情;其次,在很多父亲眼中,事业能给孩子好的生活,因此他们常常会因为这一“正当”理由,忽视了亲子活动的重要性;最后,由于当下不少父母工作都很忙,因此既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交流,也无暇去了解亲子教育的技巧,只好将孩子交给长辈和教育机构。

  事实上,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有着许多科学佐证。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的因素》一书中将父亲分为5类,不同类型的父亲,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缺席型父亲,往往会导致孩子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另有研究表明,如果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导致男孩出现女性化倾向。此外,许多心理学研究已发现:家庭中父亲角色过于弱化、缺位或母亲角色独大,对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有着显著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在当下独生子女和晚婚晚育的政策下,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和保护相比从前有了很大的增强,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更容易养育出娇气、软弱的孩子。由于成年男性具备更多冒险、坚毅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已成当务之急。(林益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爸爸的5个标准,你做到了几条?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一)-苏醒的黎明-一米阳光的博客-校讯通博客
再忙的父亲也能成为好父亲,你只需做到这5点!
亲子阅读 老爸别当“软肋”
家庭教育:爸爸去哪儿了?
想要孩子优秀,父亲要记住这几条“黄金定律”,养出好孩子并不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