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朝的核心永远在军队
 / 子

军事制度的更新迭代永远都是根据历史的发展而动态调整的,读懂了军事制度的历史变迁,也就弄懂了三千年历史。

夏商周由于处于国家制度的探索阶段,所以,并没有成熟的军事制度,国君和贵族在应对政事之外也是军队的指挥者,而参战的士兵也都是临时征召的,战争结束之后也就就地解散。

当时,军队的最高建制为“师”,商朝有“殷八师”,周朝有“周六师”。周朝在“师”之下又设置“旅”“卒”“两”“五”的建制:

以两千五百人为师,师的长官为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由下大夫指挥;百人为卒,卒长是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的指挥官为中士;五人为伍,伍也设置伍长。

是的,商周是传统的贵族政治,所以,军队的指挥权也被贵族所垄断,贵族们在朝是政客,在军是将军,军政合一。

春秋战国,由于战事频仍,军事制度也因为形势发展所需而被倒逼着进行升级。首先就是,诸侯都有了一定数量的常备军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制度层面,晋文公做了上中下三军的设计,三军分别任命将领,中军称为元帅。

专业化的军事制度和军人群体由此出现。

战国时期,楚国的司马和秦国的国尉都是最高军事长官,而相应的军事制度也逐渐成熟:军政管理和军队指挥权由专业化的军事人才来打理,军队的调遣权归国君所有

这样既保证了军队永远被国君掌控避免了内乱,也让专业化的军事人才能够发挥自身才干,服务于战争,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产生的,而秦国的军事大权则永远被秦王所牢牢掌控。

秦国又通过商鞅变法作了“二十等军功爵”的设计,将军人群体的潜能和积极性发挥到极限然后向关东六国输出。

可以说,大争之世,谁的军事制度更成熟,一统天下的大任也将由谁来完成。很明显,秦国是赢在制度优势。

▲秦军  图源/剧照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进一步确立了太尉统管全国军政的格局。当时的秦军由两部分组成:朝廷禁军和地方部队。而禁军又由皇帝的警卫部队和负责京师安全的卫戍部队组成。

楚汉相争时,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将秦朝那套高效的军事制度复制到汉军中,所谓的汉承秦制就是先从军事层面入手的。而改革后的汉军也和当年的秦军一样,碾压群雄。

是的,汉军同样赢在制度优势

西汉的军队同样是分为朝廷禁军和地方军两部。朝廷禁军又分为南军和北军:南军由郎中令军和卫尉军组成负责皇帝的出行和宫门安全;北军由九卿之一的中尉统领负责卫戍京师,同时也要应对战争

汉文帝时设置了卫将军的职位,统领南北军,卫将军的地位仅次于三公,在九卿之上。

为了进一步加强禁军力量,汉武帝又在南军中设置了羽林、期门二军,在北军中增加了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部,分驻京师,由八校尉统率。

汉武帝之所以做如此设计就是为了始终保持禁军对于地方军的实力优势,只有维持内重外轻的格局,皇帝的权威才能渗透到地方的每一个角落。而后世王朝所出现的乱局,一般都是由外重内轻的局面所造成的,东汉末年如此,安史之乱也如此。

当时的郡国兵按照兵种分为车骑、材官、楼船等部分,由地方上的郡尉和县尉统率。

不过当时的军队也是以征召为主,所有的成年男子一生都要承担卫戍京师和守卫边疆的义务,称为“正卒”和“戍卒”,陈胜和吴广就是戍卒。

汉武帝时,由于要应对频繁的战争需要,所以同时实行征兵和募兵的制度。

而西汉的军事机构又是由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级别不同的将军来管理、指挥。

▲汉军  图源/剧照

东汉光武帝时,朝廷撤销了郡国兵,军队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

魏晋南北朝时,军事制度又随着天下格局的改变进入一个深度改革的历史期。曹魏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计了要员以“都督诸军事”的头衔镇守地方的格局。当时的许多州牧、刺史、太守都被加了这个头衔。

同时,由于地方军政大员和其属下将士的人身依附关系,双方已经绑定为共同进退的利益共同体,比如,周瑜、鲁肃这些人都是以家兵的方式入股的。当时的地方将领其实就是所谓的军阀,当朝廷的皇权衰微时,他们常常就会以手中的兵马去填补皇权的空白。

是的,这就是所谓的世兵制,军人是有专门的户口的,世代都是军人。

但这也是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因为,北朝的王朝大多由胡人所建立,为了保持本民族对其它民族的武力优势,他们就不得不将主体民族设计为职业军人,以防止汉人和其它胡人部族对自己民族的冲击。

随着西魏宇文泰创建了府兵制,兵农合一又逐渐恢复常态,但这一局面是在隋文帝杨坚手里才完成的事。

对于“都督”的头衔,隋文帝将其改为“总管”,并让宗室成员来出任这一要职,以防止地方威胁朝廷。但还是屡屡发生地方反叛朝廷的事,隋炀帝即位之后汉王杨谅的反叛就是典型案例。

隋唐时,由于关陇贵族是权力的主体,所以,军队的指挥权也往往由这一群体所担任,出将入相是当时关陇贵族的常态。

唐朝中期,由于均田制遭到了破坏,府兵制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应对边疆战事,唐睿宗给边将加了“使持节”的标签,让他们主管一方军政和财务,于是,节度使群体崛起于大唐。

随着府兵制的不断崩溃以及唐朝财政系统的紊乱,掌握地方财、军、政的节度使群体在整体实力上逐渐反超朝廷,于是,安史之乱就成为了必然。

唐末、五代只是节度使群体互相兼并、反噬朝廷局面的延伸而已,没有什么新意。

所以,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给五代的乱局按下暂停键,于是就在军事领域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枢密院为军事管理机构,但只负责调兵和军事资料的管理,禁军群体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步军司管理。就是管理禁军的将领也有频繁的轮换制度,以免其在一个地方和职位上坐大。

同时,赵匡胤还以强干弱枝的方式将地方上的精锐不断补充进禁军系统,始终维持内重外轻的格局。

应对战争时,皇帝会临时派遣将军授予都部署、招讨使的头衔让他们率兵出征,战争结束后又回到朝廷上班,由此形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赵匡胤的一系列繁杂的设计也给宋朝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效率极其低下。宋军之所以败给辽、金、元,本质上就是组织架构的冗杂

▲宋军  图源/剧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设计了“卫所制”,一卫有五千个户所共计五千六百人。卫所的军籍由五军都督府掌管,兵部只负责军政,地方上的军队也归驻防当地的卫所管辖。遇到战争时,皇帝也是临时任命总兵官出征,战争结束之后,总兵官回朝,士兵归于卫所,还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设计。

对于京师负责皇帝安全的禁军系统又分为亲军、京军、班军三部分——

亲军负责皇帝的安全,包括锦衣卫;京军是京师的卫戍部队,包括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三部分,统称“京军三大营”;班军是从地方抽调轮番来宿卫京师的部队。

清朝的正规军分为八旗和绿营,八旗军队二十万左右,绿营定额为六十六万。绿营的建制分为标、协、营、汛。标由提督、总兵管理,部分由总督和巡抚直辖。作为独立建制的标和协都可能下辖营,营是绿营的主要建制,营的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汛是最基层的建制,长官为千总、把总、外委。

不过,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最后都在精细化的生活中彻底沦陷,反而被民间的团练所反超,如湘军,结果就是湘军、淮军相继坐大,导致后来的军阀混战。

可以说,军事制度的变迁永远是随着王朝的更新而动态调整,也是历史的重要一环。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宗室才是主导历史的主线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晋易代时期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
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官衔,到底有多大?】
浅谈古代兵制:征兵制、世兵制、募兵制的区别,历朝兵制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军制是如何演变的?研究历史、军事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