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之冬与现代私情丨2023年冬季卷征订
userphoto

2024.02.01 江苏

关注

从去年冬天开始,我新创作的诗歌作品(含《地球琐事》)和其他部分作品不再发布于网络。如有读者和朋友想要继续读到我的诗歌和文章,了解我的徒步与生活,可以付费订阅。每期我制作完毕后将全部以纸质实体形式(含手稿影印),通过信件快递寄到你手上阅读。

其他独立诗集印制完毕后,若需购买将另外告知。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寄出一次作品集,支持季度订阅和年度订阅(年度订阅支持后续退订)。谢谢大家的支持。
以下是2023年冬季卷已完成的作品目录和《文学之冬与现代私情》正文,实体版将在春节后陆续寄出。如需订阅,请添加我微信:goodbyeljr

前言
——文学之冬与现代私情
诗三十首
——地球琐事十九首
——雨天的信
——口语诗十首
杂文
——作为霸凌者的杜甫兼述诗人伪饰与自恋
茫然录
——第1—第21
小说
——巴山夜雨
——爱
——倦旅人歌
长篇连载
——群星来信
旅行文学
——富春江岸纪行(附手绘地图、实体照片)
后记
——为少数人而作的诗


文学之冬与现代私情
乌维·维特施托克《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的出版宣传语这么写道:「这是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实际上是刻意混淆了逻辑关系——因为战争的发生,才导致文学的冬天。文学的一次冬天,也不会让世界没入寒夜。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战争中,文学家的流亡反而使文学本身更丰富深刻,亦即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因此「文学之冬」之说,无论是在政治学、人类学还是文艺学都值得讲述。不过对于后世的普通人而言,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之冬、文学已死是表达那些日常可见的现象,比如文人堕落、出版乱象等,而非具有宏大史观的研究课题。这里,不妨又一次引用加缪《重返蒂巴萨》中的经典之言:「在隆冬,我终于知道了,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为什么夏天不可战胜?因为它优美热烈,犹如幻觉。我们的生活、经济、社会常处于隆冬之中,文学的境况更是如此。任何一个人说,文学曾经在我们的土地如盛夏的雨水烈阳般丰饶漫长,滋润万物,甚至引发灾难现象,都是不可信的。文学的基本要素:功用与审美;文学的荒谬本质:可以被忽视。二者是文学之于现实世界最需要保有和最难以逾越的地方。前者已经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得到证明,后者则可以参考电影《后天》,置身冰河世纪的人们围坐图书馆中烧书取暖,显然也一直是现实世界发生的情节。
但夏天的确存在,它如此美妙,那些使人眩晕、倍感幸福的难以言说的永恒记忆,支撑、酝酿、升华着我们漫长的一生。文学,就是这些记忆中最容易创造的一种。无需我列出那些作家的名字和她们所写下的人物和情节,人们自然而然就能回忆起来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学记忆。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是,文学的重要性在剧烈衰减,也许是因为仍在人类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以及许多别的原因导致我们无所作为。我们总以为文学需要复兴、开创或拯救,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狭隘的文学观。卡尔维诺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语言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瘟疫,只有文学才能产生抗体,他终其一生为文学鞍前马后,最终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提出了堪称复杂的一种文学:「我希望下一个千年继承下去的各种价值中,有一种高于一切:一种具备对精神秩序和精确的爱好、具备诗歌的智力但同时也具备科学和哲学的智力的文学。」可以说,这与他本人崇尚的精确背道而驰,并且同样难以避免狭隘,尽管卡尔维诺已经尽可能有预见地、完善地表达。这是因为在长达数千年的书籍年代里,卡尔维诺及其同时代的最后一批文学家和守护者,所有人都不曾预料到新千年之后,书籍和文学会退让至此。
所以,当我们说要有所作为时,最重要的不再是提出文学标准,甚至也不是创作文学,而是基于当下的情形,善用文学留给我们的遗产,并真正理解和抵达文学的更多元、更深阔之处。亦即是说,新千年之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文学爱好者,都应该去寻求一种属于她的方式继续生存下去。对我而言,在人类不断被机器异化的当下,我的方式是以我自己的文学,去与有着同样渴望的他人建立一份「现代私情」。
这是我独创的一个词汇,我相信它同样适用于所有写作者和阅读者。它包含了两个必要元素:现代社会和私人情感,而后者更为重要,它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互相联结的一种既私密又公共的情感。
新千年时代固然有许多危害文学甚至危害文明之处,但的确在底层上改变了我们的科技和生活。一个最为我们熟悉的例子是「人人皆可写作」,它更深层次、更准确的涵义是「人人皆可互诉」,它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叙说和倾听。由于文学的特质,倾听者无需写作,同样可以通过阅读而诉说,况且她还可以通过回复、信件等形式确切地达成互诉。「人人皆可互诉」这一文明现象,在人类历史中尤其是当下的时代中极为关键特殊,不仅未曾被人们深入理解,反而越发被人们所轻视。在此,请允许我以自己稍作说明:当我还才十几岁时,我在互联网论坛发表如今看来极其幼稚粗浅的文字,却得以结识了几位真正的知心好友;当我在个人的网络平台上发布诗歌,有人宣称她看到了我的灵魂并且被我深深打动,而多年后我一再确认这竟然是真的。与过去几千年的书籍年代相比,新千年时代的人们不再需要出版和声名,就能获得文学所能给予人类最重要的东西: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且显然更为直接纯粹。
对于「人人皆可互诉」中的两个人而言,长远乐观地看,新千年时代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危害已显得不值一提——但仍需警惕。因此「现代私情」里我想强调「私」的属性。在我二十余年的互联网使用与观察过程中,我越来越确信,私人的写作一旦转为高强度的、持续性的、有目的的公开写作,即使是最优秀最能坚守的诗人、哲学家也难以避免虚伪与媚俗,而出版流程下的著书立说也同样如此——况且如今我们的确身处「出版之冬」,大量低俗劣质文本、违反伦理的非虚构写作、严重缩减审校流程、AI翻译外文著作直接出版等等。更为严峻的事实是:我们生活在一台集消费主义、娱乐至死、权力失衡甚至AI入侵等现象于一体的巨型机器中,它被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我们自己设计而成,其结果不仅使我们远离、损害了文学等美好事物,更让我们忽略生命中其他那些最重要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理解应对,最终我的方法是尽可能地避开这台机器。我发现,这个方法出人意料地简单而又有效。
不过我不准备再说下去,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她自己的方法,都可能拥有属于她们特质的现代私情。我将引用一首诗歌作为临时结尾。一九三七年,德国诗人布莱希特在流亡第四年的途中,写下了一首名为《告别》的短诗,诗中隐忍克制地描述了一场具体的相遇,不写告别,胜似告别。
告别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我们互相拥抱。
我的手接触优质的材料,
你的接触劣质的。
拥抱很匆忙,
你正在前往一顿好饭的途中,
我有那刽子手的人马
在追。
我们谈天气谈我们
永久的友谊。任何别的
都会太难受。
现代人还能经历这样的告别吗?我们还能拥有这样的友谊和情感吗?这无关战争,和平年代也永远有它隐匿的残暴的另一面,我们却习惯性耽于某种甜蜜的假象之中。同样因为二战流亡的波兰诗人米沃什,在几十年后回顾过往岁月,写下了一首《礼物》:「如此幸福的一天。雾一早就散了……」我认为这两首诗是现代流亡诗歌中最重要的作品。二者互为补充,《告别》里近乎白描的平淡又残酷的细节场景,最终成为了《礼物》中震撼人心的治愈力量,倚赖诗人的高超诗艺及其生命经历,它们完成了诗歌在世界和历史中的任务。之所以只单独引用了《告别》一诗,是因为确切的事与物更为重要,这些事与物构成了我们的记忆,而记忆正是我们存在的本质。诗人和友人拥抱时手指触摸到的衣服材料、一顿好饭、追杀的刽子手人马,这些事与物,不仅被一九三七年布莱希特所感知所记录,任何时代任何人也都可以,同时它们也是人和人联结的具体表现。回头看来,文学之冬并不曾真的存在,因为文学一直在被不为人知地创造着,我们必须坚信这一点。在今天,我们处于身体劳役与心灵流亡的双重危难之下,在如今这样一个以消费享乐主义主导的世纪,我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焦虑和失望。但由文学与诗歌所缔结的隐秘岁月,由一沓纸质稿件所呈现传达的真实感受,它们一直是我们共有的浪漫可行的现代私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不是诗人
李商隐:最美的情话叫“无题”
在唐诗里寻找我们自己
现代诗的先驱——李商隐
臧棣:“纯诗”与“不纯的诗”
诗人样本||西湖鲤:记忆里的柿子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