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22 唐诗解读——杜甫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

猿啸哀:三峡两岸多猿啼。

渚:水中小洲。

萧萧:风吹树叶声。

万里悲秋:远离家乡。

繁霜鬓:鬓发斑白,如著繁霜。

解读: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相互争夺地盘,纷争不断,百姓不胜其扰杜甫打算去严武那里充当幕僚,依托严武,暂且容身。可惜没多久严武就病逝了,杜甫只好离开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从水路南下去夔门,可却因病缠身,在云安耽误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当时,要不是当地官员照顾,诗人在云安都很难久留。这三年,他身体非常不好,生活依然很困苦。

时事苦难,家道艰辛,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个人又壮志未酬,垂垂老矣,体弱多病,一切都像浓云似的压在心头。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也为了登高望远寄托追思,诗人抱病登台。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凭栏远望,百感交集,平生种种映人眼前,随着滚滚江水激荡奔涌。无边落木犹如往事画面沙沙飘落,一瞬既是一生。萧瑟的秋江景色,触发了身世飘零的万千感慨,渗入了老病孤愁的感伤。这一切似乎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落幕,一个个昔日的场景和画面不断跳闪,最终还是定格在了繁霜已鬓、浊酒难捧。诗人用一生的故事写出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秋江景色倾诉着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催人泪下,动人心弦。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勾画出一幅金秋肃杀、万物内敛的图景。夔州峡谷以风大闻名,以猿多著称。首联登上高处,感受猎猎秋风,空谷猿鸣。极目远眺,江水洲渚颜色分明,不住回旋的鸟群点缀其间,图画精美动人,极具视觉冲击力。这画面是惨淡的,更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的伤感联系相呼应,似乎就是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其状物之功,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和无边惆怅随着落叶和江水一发不可收拾。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引起人们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愁思,多年飘泊无依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

长江“不尽”,亘古如斯。落叶归根,更是如斯。生生死死,亘古如斯。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具象化,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不免生出无限悲秋之情。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连绵不尽,奔涌不绝,情与景交融更添悲伤之情。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杜诗沉郁顿挫诗风的范本。前一句的中心情意是“作客”前面的五个字都是情感累进的语言材料,其间的关系是:“作客--常作客--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常作客”,与此相应的对句也是围绕着“登台”而组织起这样的结构:“登台--独登台--多病独登台--百年多病独登台。”若是将诗歌的前后文联系在一起来看的话,则诗中的情感意蕴更为丰厚深沉。“独”与“作客”“常”与“百年”“登台”与“悲秋”都形成正衬和叠复的关系。“万里”则是在空间上对颔联中“无边”的推进与延展。而“百年”与“万里”在时空上的交织,则共同构建了一个“不尽”的情感背景,使得诗人沉郁顿挫的情感抒发具有了超越地域和历史的永恒魅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经过前面层层铺垫和蓄势,尾联的感情表白也就是水到渠成了。一切都到了年老之时,不知是再无力饮酒还是没了趣味,虚弱的身体消减了所有的激动和深刻,很生活也很真切,心里矛盾却又无可奈何,无限惆怅绵绵回响,令人感伤。“艰难苦恨”四个字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同时也是“繁霜鬓”的根由。诗歌至此,情感已达高潮,似乎难以为继,而杜甫在最后翻出新的话题写道:本来人生的愁苦还可以借酒浇释,可是新近因为肺病缠身,现在连举杯都不能了,岂不更为可悲?这里所采用的是“透过一层”的写作技法,在最后“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登高》杜甫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你知道有哪些第一吗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
李白杜甫巅峰之战,同一地名各写一诗,被誉为七绝第一、七律第一
古今七律第一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77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