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乡纪事(14)——渐行渐远的村戏

早些年,许多农村都有自己的剧团,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一连几天都要唱戏。我们村的戏是远近闻名的,不仅在本村唱,而且远走他乡,曾经唱红了几道山川。
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村子里唱的是“四弦”,搬上舞台的自然都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
后来,时兴大唱“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我们村又重新成立了文工团,演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这些经典剧目。
一时间,台上唱,抬下唱,唱得红红火火,李玉和、阿庆嫂、杨子荣这些英雄人物在我童年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上又开始唱旧戏,村子里的一些老艺人带着一帮子年轻人重整旗鼓,粉墨登场,唱起了“河南坠子”,“公子小姐”再次回到了舞台上。
唱戏是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戏是在村中心一个露天的广场上唱的,广场不大,四周都是房屋,正前方一个高出场地1米左右的平台算是舞台,帐幕和灯具都是临时布置的。
每当唱戏的时候,孩子们就早早地来抢占位置,在舞台前摆好了凳子,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满广场都是。
周边村子的人也会来凑热闹,有亲戚的投奔亲戚家,没有亲戚的早早吃了饭赶过来。
戏开场的时候要敲三遍锣鼓,头边锣鼓通知演职人员到场化妆,做演出准备;二遍锣鼓招呼观众到场,意味着演出将要开始;三遍锣鼓一敲,戏就正式开场了。
锣鼓家伙一响,爱看戏的人早就坐不住了,即使饭没有吃完,把碗筷一撂就急急忙忙向戏台下跑,有的干脆端着碗来到大街上,就着戏文边看边吃。
最吸引人的是夜场戏,这时候天空大地一片漆黑,只有舞台上灯火通明,观众的满门心思被吸引到剧目中,演员唱得格外带劲,观众看得非常入迷。
看夜戏时人最多,广场上挤得水泄不通,周边的屋顶上也是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鼓乐声、唱腔声、欢呼声交相辉映,整个村落洋溢着喜庆愉悦的氛围。
对于“戏迷”来说,唱戏和看戏都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演戏大多都是义务的,但演员们不图什么报酬,图的只是一种快乐。
为了唱好过年的戏,他们一入冬就开始排练。在那个空旷的大屋子里,不顾严冬的酷寒,背台词,练动作,每天晚上一熬就是半夜,不到更深人静不会散场。
唱戏时,家里再多再大的事情都可以抛开,即使正吊着瓶子输液治病,只要一听到锣鼓家伙的声音,马上拔下针头奔向了舞台。
“一领席走遍天下,一杆枪百万雄兵。”戏装一穿,披挂上场,仿佛自己真成了“帝王将相”,要多威风有多威风。
一位本地最有名气的阴阳看过一家祖坟,说这户人家要出皇上和王公,村人当时不得其解,后来看着那家爷们在舞台上的表演,顿时恍然大悟,父子三人同台唱戏,高坐龙椅的是父亲,两个儿子排列两侧,都是朝堂上的“王公大臣”。
后来,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戏剧渐渐受到冷落。随着生产队的解散,村民们忙于各家各户发家致富,村里的剧团也就散了。
现在,每逢庙会或农闲时节,也会请外来的剧团来唱戏,但多数人对看戏已经不感兴趣,年轻人到舞台前转转也就是会会熟人,舞台底下坐着的的多是一些腿脚不灵便的老人,稀稀落落,冷冷清清的,远没了从前的热烈。
我想,在物质文化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农村里的戏正在渐走渐远,待这些老人们陆陆续续地走了,这戏或许也就会从乡村永远地消逝了。
像我们这把年纪的人,总是留恋既往的那份美好,但该走的终究是要走的,就像这村戏......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戏班
老家大戏台的变迁 | 作者:​刘道敏
西姚村寻找阎逢春
儿时记忆之戏曲
散文精选:难忘家戏
好者为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