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教学的关键:让学生知道“什么叫作‘美’”
userphoto

2024.03.25 北京

关注

今日读朱光潜先生的《什么叫作“美”》一文,收获颇多,启发颇富,感慨颇深。过去对于“美”的诸多疑问,一读朱光潜先生之作,马上作烟云散,冰凌释,云雾开。真是方家巨子之文,开人无限手眼。我马上联想到今日中学诗歌教学中之诸多错谬,故现学现卖,借花献佛,对此等问题稍作探讨一番。
文章开头说:
有人问圣·奥古斯丁:“时间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世间许多习见周知的东西都是如此,最显著的就是“美”。我们天天都应用这个字,本来不觉得它有什么难解,但是哲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摸索了两三千年,到现在还没有寻到一个定论。听他们的争辩我们不免越弄越糊涂。
接着,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什么是“美”,有两条思路,一是从客观外物上找,一是从主观自我上寻。从客观外物上找的,比如:
柏拉图以为最美的线形是圆和直线,画家霍加斯以为它是波动的曲线,据德国美学家斐西洛的实验,它是一般画家所说的“黄金分割”,即宽与长呈1与1.618之比的长方形。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以为美的线形和一切其他美的形象都必显得“对称”,至于对称则起于数学的关系,所以美是一种数学的特质。近代数学家莱布尼兹也是这样想,比如我们在听音乐时都在潜意识中比较音调的数量的关系,和谐与不和谐的分别即起于数量的配合匀称与不匀称。画家达·芬奇以为最美的人颜面与身材的长度应成一与十之比。每种艺术都有无数的传统的秘诀和信条,我们只略翻阅讨论各种艺术技巧的书籍,就可以看出在物的本身寻求美的条件的实例多至不胜枚举。
朱光潜先生认为,这些都是美的条件,却不是美本身。
从主观自我上寻的,有人认为善就是美,比如:
在色诺芬的《席上谈》里有一段关于苏格拉底的趣事。有一次希腊举行美男子竞赛,当大家设筵庆贺胜利者时,苏格拉底站起来说最美的男子应该是他自己因为他的眼睛像金鱼一样突出,最便于视;他的鼻孔阔大朝天,最便于嗅;他的嘴宽大,最便于饮食和接吻。这段故事对于美学有两重意义:第一,它显示一般人心中所以为美的大半是指有用的;第二,它也证明以实用标准定事物的美丑,实在不是一种精确的办法,苏格拉底所自夸的突眼、朝天鼻孔和大嘴虽然有用,仍然不能使他在美男子竟赛中得头等奖。
有人认为真就是美,比如:
但丁的《神曲》或曹雪芹的《红楼梦》所表现的世界都全是想象的、虚构的,从科学观点看,都是不真实的。但是在这虚构的世界中,一切人物情境仍是入情入理,使人看到不觉其为虚构,这就是“诗的真理”。凡是艺术作品大半是虚构,但同时也都是名学家所说的假然判断。例如“泰山为人”本不真实,但是“若泰山为人,则泰山有死”则有真实。艺术的虚构大半也是如此,都可以归纳成“若甲为乙,则甲为丙”的形式,我们不应该从科学观点讨论甲是否实为乙,只应问在“甲为乙”的假定之下,甲是否有为丙的可能。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争执即起于此种分别。柏拉图见到“甲为乙”是虚构,便说诗无真理;亚理斯多德见到“若甲为乙,则甲为丙”在名学上仍可成立,所以主张诗自有“诗的真理”。我们承认一切艺术都有“诗的真理”,因为假然判断仍有必然性与普遍性;但是否认“诗的真理”形式主义者,由于把美感经验中的心看作被动的感受者。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的条件不是美,真和善也不是美。也就是说,美不是客观外物(换句话说,没有自然之美,只有艺术之美),美不是指向实用的善,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真。
接着朱光潜先生提出他的观点,他认为:
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我们在第一章已详细分析过,在美感经验中,我们须见到一个意象或形象,这种“见”就是直觉或创造;所见到的意象须恰好传出一种特殊的情趣,这种“传”就是表现或象征;见出意象恰好表现情趣,就是审美或欣赏。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
引用了这么一大堆,我们是想借朱老的结论来分析一下我们的诗歌教学。在中学的诗歌教学中,经常有搞不清什么是美的问题发生。
有人认为,美是诗歌的形式。于是,他们就去分析,近体诗符合格律,平平仄仄,有结构回环之美;平声韵脚,有音韵和谐之美;工整对仗,有对称庄重之美……“呦呦鹿鸣,食野之萍”,用比兴之法,故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了拟人之法,故美;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运用了悬想之法,故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静结合,故美;““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远近结合,故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实相生,故美。
把美的条件误认为美本身,这种误解最多。于是,诗歌教学就是在诗歌中挖掘各种对仗辞藻,修辞方式,表现手法……只是,手法找了一大堆,学生依然丝毫觉不出美来。
有人认为,美是诗歌的内容。于是,他们就去分析,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深沉浓烈的爱国之情,故美;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恋之情,故美;温庭筠“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表达了诗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故美;辛弃疾“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故美;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表达了诗人纯洁美好的友谊之情,故美……这都是简单地把“真”或“善”视为“美”了。
而真正的美,“既不在内容,也不在形式,而在它们的关系——表现——上面”,也就是说,用一种合适的形式表现一种合适的内容,那个“表现”才是“美”之所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关于黛玉葬花,可以用诗歌加以传递,可以用绘画加以表现,也可以用音乐加以表现,三者都可以很美。如果“美”在内容,那么,不管什么形式,都应该很美,可是,有些蹩脚的文章描绘的“青玉葬花”“红玉葬花”“蓝玉葬花”……我们丝毫没有“美”感觉,只有曹雪芹的文笔则让人感觉美不胜收;如果“美”在形式,那么,不管什么内容,都应该很美,可是,诗里有美的,也有烂的,绘画中有美的,也有烂的,音乐中也是有美的,也有烂的。可见,美既不是形式,也不是内容。
所以,在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时候,我们要注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开头,语言很平淡,平淡到让你很难想象它是一首千古名作的第一句。但是,仔细体味,它却意味深远,诗意纵横,那种浓浓的诗意与它平淡的表象极为不相称。原因在于一个字 :“韵”,这个韵字用得很奇。“适俗韵”,明显自相矛盾。既然是适俗了,还有什么韵味可言呢?韵,令人联想到诗,联想到高雅之品味,联想到气韵、风度,联想到风雅的事,如风流韵事。但是,这里居然把韵和世俗风习联系在一起,这其间应该是有一点比字面更深长的意味。这是陶翁的伟大创造。陶渊明诗歌的突出风格就是在一个世俗的世界里挖掘出诗意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美,美在诗人将自己“美”的体验借助一种恰当好处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也会增加这种“美感”。也就是说,诗歌美感的形成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让学生发现美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创造美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作'美’”。

  毕光荫,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词人才子”,学术型名师,王涛语文团队古诗文、作文方向教研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与全国近 2,000 名语文教师交流教研,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古诗文教学体系。精通《史记》,在直播活动中多次开讲《史记》,总播放量超过 100,000 次。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出版《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一书,广受好评。连续三年用古文写作全国各地高考下水文,引发了广泛关注,后分别结集录入《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等图书中。策划撰写语文教辅书籍十余种。微信:bgy13226099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趣是怎样炼成的——我的“每周一诗”教学探索
古诗词教学如何教出“诗意”?这3个方面要知道
诗歌的美学概念
小诗二首:空瓶子
朱光潜《诗论》中的经典论述
情趣 意趣 理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