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资源
 

01教学设计

 

一、文本研读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登飞来峰》通过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游山西村》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

《己亥杂诗》把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同时以花为喻,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二、创意说明

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

三、活动组织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今天我们开启一段旅程,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登幽州台歌》

1、吟诵诗歌

 学生先自读,探索技巧。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也可示范,或网络优秀朗诵音频视频欣赏

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2、译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

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3、品读诗歌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2)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是怎样达到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总结艺术特色:

a、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

b、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4、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时间:古     今       思想:怀才不遇

空间:天     地       心情:忧愤孤独

《望岳》

导入新课

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文化常识说及泰山。     

1、吟诵诗歌

(1)老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2)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2、译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

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3、品读诗歌

(1)全诗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作者分别从哪些视觉角度写泰山?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这首诗歌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

(4)诗题是“望岳”,而诗中无一“望”字,那么“望”是怎样得以体现的?

(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虚写最后一联的意图)

4、板书设计

望岳

①远望泰山——巍峨高大

②近望泰山——神奇秀丽

③凝望泰山——心胸荡漾

④俯瞰泰山——勇攀绝顶

5、课堂小结及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到的诗歌鉴赏方法:吟诵——译读——品析,过后以小组为单位解读余下的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为单位展示

《登飞来峰》

1、吟诵诗歌

学生推荐代表读,自由评说,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2、译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

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3、品读诗歌

(1)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教师点拨

明确: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抒情:不畏艰难;说理:登高望远。

4、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①②描写景物—雄奇险拔

     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情壮志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过渡:诗人王安石登临飞来峰,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那么,爱国诗人陆游游玩山西村,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游山西村》

1、吟诵诗歌

学生推荐代表读,自由评说,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2、译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

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3、品读诗歌

(1)请你以四字短语来概括每一句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山村特点。

(2)颔联不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用语浅近,富于哲理,你读到了怎样的哲理呢?

(3)你从这首诗歌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教师补充作者写作背景

4、板书设计

   人情之美(“腊酒浑”—天然醇美  “足鸡豚”—待客热情)

   风光之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对农村生活的向喜爱及留恋

习俗之美(“春社近”---“古风存”)

   诗人心情之美(“闲乘月”---“夜叩门”)

《己亥杂诗》

1、吟诵诗歌

学生推荐代表读,自由评说,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2、译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

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3、品读诗歌

(1)诗歌前两句在抒情叙事,记叙了什么事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三位诗人都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王安石虽初涉宦海,却抱负不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满腔爱国热情却罢官闲居,但人积极乐观,始终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龚自珍即使辞官还乡也仍心系家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02课件展示 


03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今天我们开启一段旅程,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师:本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这两首。先请大家自由读第一首,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学生先自读,探索技巧)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朗读展示一下?

(学生推荐代表朗读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恰当吗?好吗?为什么?

生:同学朗诵的速度还可以再慢一点,低沉一点

生:“独”“怆然”“涕下”提示我们朗诵的时候可以一种孤寂、痛苦的心情来读

生:这是一首绝句,可以用“二三”的节奏来读。

师:打断一下,《登幽州台歌》真的是一首绝句吗?

生:不是。

师:是的,它不是绝句。它是一首古体诗,从题目中的“歌”可以得知。

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类似的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师:诗歌以精准凝练、整齐工稳为美,而这首诗中重复出现了“不见”,前后字数也不同,能不能改成这样?读一读,想一想(屏显)

前不见古人,后难逢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男女生互换比读)

师:你喜欢原诗还是改变后的诗?为什么?

生:我喜欢原诗,多了一个“之”一个“而”,读来语气更舒缓,像叹息,而且抑扬顿挫。

生:我也喜欢原诗,重复“不见”,更见诗人的孤独、伤感。

师:大家很聪明,感悟的很好。建议你读这首诗的时候采用“一二二”节奏处理,这样更有助你读出诗歌的韵味。

(学生自行朗读操练,并齐读展示)

师:学习诗歌,除了第一步“吟诵”,还有必要进行“译读”,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领会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或主旨。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为这首诗做个注解吧,直译或意译。

(结合书下注释,学生思考,二人合作,准备译读。)

生:往前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悠悠天地无限,我满心孤独,止不住悲伤热泪纷纷。

师:在这位同学的翻译中,他把“古人”“来者”翻译成了什么?

生:“古人”---古代招贤的圣君;“来者”---后世求才的明君。

师:这个翻译十分正确,它关注到了注释中对“幽州台”的一段介绍。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师: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创作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生:渴望有圣君明君的赏识。

生:等不来圣君明君,生不逢时的可惜。

生:时不待我的焦急

生:壮志难酬的悲哀

师:要真正读懂诗歌背后的东西,我们还得“知人论世”。

(屏显: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了解)

师:综上所述,诗歌集中要表达的情感是: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成为一首震慑人心的千古绝唱。

师: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是怎样达到的呢?你们想想看?

生:直接抒情,两个“不见”,一句“独怆然而涕下”。

师:回答很好。直抒胸臆,感情澎湃,震撼人心。还有吗?

生:登楼远望,“天地悠悠”,眼前的景催生了他悲伤的情。

师:你真棒!联系两个“不见”的内容,诗歌抓住“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一写古今,时间绵长,二写天地,空间广阔。而在日常生活里,无论绵长的时间还是广阔的空间,都极易让人身处其间产生个人渺小、生命短暂之感,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师:《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压卷之作。诗中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让我们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其中最为闻名的当属“五岳”了。你们知道哪“五岳”吗?

生:东岳泰山

生:西岳华山

生:北岳恒山

生:中岳嵩山

生:南岳衡山

师:又是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生:泰山。

师:是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望岳》吧。

(学生先自由个人读书,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师:请推荐一位同学来感情吟诵。

师:哪个同学来朗读评价一下?

(学生推荐代表一二朗读展示)

师:你最喜欢哪一位同学的朗读?为什么?

生:第二位,她声音响亮,读出了一种豪放

生:第二位,抑扬顿挫,似乎让人看到了泰山的美景

生:第二位,她的节奏停顿处理的比第一位好

师:英雄所见略同啊。刚同学提到了节奏停顿,那老师问一下,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生:五言律诗。

师:不,确切的说是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这首诗的节奏停顿是“二三”。

(学生自行朗读操练,并齐读展示)

师:接下来,请大家进行诗歌学习的第二步---译读。

(结合书下注释,学生思考,二人合作,准备译读。)

生: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齐鲁广大区域内泰山的青色没有个尽头。

生: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生:云层层迭起,使人心胸摇荡,极力睁大眼睛,可以看到归巢的鸟儿。

生: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视下去,那时群山都变渺小了。

师:你们的译读很正确,学习很成功!

师:大家一起齐读这首诗,读时好好感受,全诗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生:对眼前泰山美景的喜爱

生:想要登临泰山的愿望

师:诗人笔下,泰山有哪些特点?

生:“齐鲁青未了”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广

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它的景色非常神奇迷人

生:“荡胸生曾云”,告诉我们泰山很高俊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写出了泰山的高。

师:描写泰山美丽景色,哪一句最佳?好在哪两个词?

生: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生:“钟”“割”,两个字用的最好。

师:为什么这两个字用的好?

生: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高俊和景色的美丽神奇,表达了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师:找的很对,请大家把这两个词圈出来。

(屏显:“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既写了造物者对泰山的情有独钟,也暗含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割”字写了泰山的高大,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了泰山参天如云、遮天蔽日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虚实结合,勾勒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师:诗题是“望岳”,而诗中无一“望”字,那么“望”是怎样得以体现的?注意区分一下视角。

生: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俯视。

师:尾联“一览众山小”是真的看到的吗?

生:想象出来的。

师:对,是想象,是虚写,而前三联是实写。诗人为什么要虚写一笔呢?先来看大屏幕。

(屏显:作者及写作背景)

生:表达自己即使遭遇挫折、科举不第,仍旧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好!诗人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我们在座的可以他为榜样!人生难免挫折,唯有不放弃,才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那一天。让我们牢记这首诗,特别是饱含哲理意味的最后一联!

(学生齐声背诵)

师:这堂课上我们一共学习两首唐诗,两首诗歌都展现的是诗人对于仕途不顺而抒发的情怀。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面对悠悠天地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内心忧愤孤苦之情,杜甫多角度望泰山,面对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泰山却发出要征服一切困难,勇于进取的豪迈气概。课后请及时背诵巩固,并且运用今天所学到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译读——品析,以小组为单位解读余下的三首古诗。

下课。

04作业设计

 

一、课中引读

《登幽州台歌》

1、诗中“古人”“来者”分别指谁?

2、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1、统领全诗的是哪个字?

2、作者分别从哪些视觉角度写泰山?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点?

二、课后巩固

理解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3、《望岳》中,“                                        ”一句写出了泰山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丽。  

4、《望岳》中,“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5、《登飞来峰》中“                                            ”一句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深刻哲理。 

6、“                                             。”(陆游《游山西村》)此句不仅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而且蕴意深刻,常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三、品读练习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2、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己亥杂诗》诗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4、

 杨柳枝词①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②?

[注释]①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绝。②阿(ā)谁:谁,何人。

请根据诗歌的前两句概括柳枝的特点。

答:                                                                             

请体会诗歌三、四两句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一、课中引读

《登幽州台歌》

1、“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承上两句的俯仰古今(时间绵长);这里登楼远眺,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诗人顿觉得个人渺小孤单·,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的情绪。

《望岳》

1、望,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 而 近,时间是从 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2、首联是远望 ,颔联是近望 ,颈联是细望,尾联是渴望(俯视,虚写)

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象高耸陡峭、遮天蔽日,高峻、幽深等

二、课后巩固

理解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丽。  

4、《望岳》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5、《登飞来峰》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深刻哲理。 

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此句不仅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而且蕴意深刻,常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三、品读练习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形象生动地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泰山高耸陡峭、遮天蔽日的形象。

2、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这句含义深刻,常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3、《己亥杂诗》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4、繁茂、颜色嫩黄、柔软 

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无人欣赏的痛惜和对人才无人赏识而被埋没的感慨。

欢迎读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考题回顾1.题目:行路难2.内容: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1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1课时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13课《诗词三首》预习 教案 课件
诗心画意——《唐诗五首》教学活动及作业创新设计
初中语文(七下)《登幽州台歌》教学反思(共二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