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新认识语文课的基本定位
  十年课改实行以来,语文课过分地强调人文性,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的工具性被轻视。然而,事实证明,用人文性不可能解决目前存在的所有语文问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会因此而得到大幅度提高。语文课,需要回归本真。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提出,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其中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 “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说,教语文,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
  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不要让德育渗透在语文课上过了火
  现在很多教师喜欢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甚至上成政治理论课。语文课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有着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也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当然,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不应该进行德育渗透,但是我们不能把德育渗透放在语文教学首要或者最重要的位置。例如,我听过一位教师上七年级语文《黔之驴》一课,他为了向学生灌输“驴因为自己没有真实本领而最终被老虎吃掉的事实”,大量引用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最终流落街头的流浪汉作为批判的对象,用多媒体出示了很多触目惊心的图片以展示这些人生活的凄惨。最后,教师总结道: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立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有真本领,不能像这头毫无本领的驴一样,最后“黔驴技穷”。看似内容丰富、“思想高远”的一节课听来热热闹闹,不仅用了多媒体手段艺术性地和课堂无缝接轨,还有“黔驴技穷”的社会性悲哀,从人文性的角度看,也许“还真能算得上一节好课”,但是仔细想来,语文课是不是应该这样上呢?
  曾经听过黄厚江老师上的《黔之驴》一课,比较起来,感触颇多。黄老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导语简练而直接:“同学们读课题,告诉我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贵州的一只驴子。”黄老师这时候“语出惊人”:“错,至于为什么错,我们先学下去。”简单的对话就将师生一起拉入课文内容。这与很多教师将导语设计得纷繁冗杂大相径庭,有些教师在开头就用了五六张图片展示驴与虎的对峙来导入课文,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导语为下文做铺垫的本意。
  接着黄老师像平常一样,开始梳理课文内容,找出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不好写,哪些字和词语不懂意思,进行常规文言文文字的学习。解决文字问题后,黄老师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寓言,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学过很多寓言,请问寓言有哪些特点?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形象性、故事性、哲理性。黄老师赞许,紧接着发问:请问文章里有几个形象?学生很快从中找出“驴、好事者、虎”三个形象。黄老师要求学生将文中描写这三个形象的语句划下来,自己讲讲这三个形象。紧接着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个任务,就是从三个形象的角度分别讲述三个故事。学生们纷纷演绎三个角色特点,非常扎实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末了,黄老师让学生们读完后思考,驴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同时补充柳宗元被贬下放的史实。学生们在思考驴的悲剧的同时,恰当结合了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很好地归纳出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最后,学生们总结出文章的一个成语“黔驴之技”,这有效地回应了开头的导语。黄老师又让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成语创造,于是“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虎视眈眈”、“虚张声势”等一系列成语都被牵引出来。课堂也在此时随之结束。整个课堂简洁而注重学生思考,并未夸张事实进行洗脑式的思想灌输,却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育印象。黄老师课后总结:其实,我们就是在用寓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寓言。本课就是围绕寓言的“形象性、故事性、哲理性”教学目标自然展开,做到了真正的本色语文课堂。
  语文课不是信息课,慎用、妙用、精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要让多媒体素材在课堂上泛滥成灾
  经过多年的实践尝试,我们发现,多媒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和优势。表现在可以集中展现一些作家、作品相关内容,省时省力;补充音视频资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甚至可以有效弥补有些教师发音上的缺陷;灵活开展课堂活动,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但是,我们也要足够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不是信息课,多媒体素材要慎用、妙用、精用。
  1. 语文古诗词教育一定要慎用多媒体
  我国灿若星辰的诗词是先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学习古诗词有助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特别是古诗词优美意象的描绘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从而体会诗词的个中情感。然而,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几乎界定了诗歌中描摹的画面,结果学生用散文语言来描述诗中意境时千篇一律,这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失败。其实,很多诗词是需要给想象留下意境的,比如像李清照的《声声慢》,就可以通过多次的朗读,细细品味“那次第”的“愁”字;而戴望舒的《雨巷》也需要闭眼回想体会那青石板路上“撑着油纸伞走过的丁香一般的结着仇怨的姑娘”,这些都是多媒体所不能办到的。
  2. 语文课堂妙用图片展示,辅以恰当的音乐,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感知事物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直观到抽象。语文课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但是,仅仅出示直观的画面是不容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所以,图片要妙用。
  例如,最近有幸听了《给我的孩子们》一课,授课教师刚开始便出示了丰子恺的一幅漫画《埋伏》,让所有的学生们都提起了想象的兴趣。但是接着并不是丰子恺的漫画展,而是通过多个教学活动来完成对丰子恺文章内容的洞悉,“憧憬真、悲哀伪”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目的。那些孩子们身上有的纯真、天然的淘气尽在互换角色诠释心理活动的写作活动中展现出来。接近课堂末了,授课老师展示出丰子恺先生的另一篇文章《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真实地再现了丰子恺先生自己对阿宝天真将逝、淘气不再的遗憾。此时此刻,熟悉的音乐响起,那是怀旧笙箫版的《我心依旧》,配合着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幅幅漫画,诙谐幽默中似乎带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沉浸在音乐和画面中,“憧憬真、悲哀伪”,文章的主题在和谐的配乐与图片中呼之欲出。可见,妙用图片展示和音乐有多么重要。
  3. 语文课堂要留足思考的空间,要针对学习目标科学精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课堂并不是越活跃越好,每个学科的课堂都是如此。学习最根本的内容是学生的思考,对于语文学习,说和写就非常重要,这是不断推动思考深化的形式。然而一些语文课堂,过多地使用背景音乐,干扰了学生思考,或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让思考成为定势。尤其有些音乐只是粗制滥造,不符合文章整体的效果,不仅不会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反而会破坏课堂的良好氛围。表面上看,这些课堂比较活跃,形式多样,实际上在热闹之中,审美的愉悦被削弱了,领悟的快乐也被迫退场了,教学目标当然等于形同虚设。例如,最近刚参加教研时听到的一节课《爸爸的花落了》,教师在整节课中运用了四个音乐背景进行辅佐朗读,表面听来非常符合场景,也强调了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但是大大地降低了孩子们自我感受当时氛围的可能。因此,无论使用图片还是音乐,都只是教学手段的一部分,切不可滥用、泛用,要科学精用,真正起到辅助作用。传统的阅读、质疑、思考、涵咏等手段仍应当作为课堂目标达成的重要方式。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中强调:“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如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律。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所以我想,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更准确地给语文课堂定位,认识到语文课程应当具有的工具性,千万不能因为过多地强调人文性,而让语文课堂失去了本色本真。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
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中的作用
语文“满堂灌”裂变为“十满堂”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些什么
论文: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