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道逍遥观,黄帝领悟了什么?│吕超峰

吕超峰 文/图

在禹州市浅井镇西北十余里处,有一个神奇的山坳,山坳四面环山,只在西南方有一个山口,人在远处是看不到山坳的。沿着山沟四季潺潺的小溪走进去,才发现这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静谧之地,别有洞天。

山坳的神奇还在于围成山坳的东山、南山、西山平淡无奇,杂木丛生,而北山则壁立千仞,岩石裸露。在光秃秃的悬崖半腰,有两座相距百余米的小庵,东边的小庵是历史上记载的黄帝当年在此修行的“得道庵”;西边小庵叫老君庵,供奉的是广成子与“谒宗石”。

这座山就是位于禹州市西北部具茨山系的崆峒山,山坳里的道观便是中国道教祖庭——逍遥观。

崆峒山属于具茨山余脉。文献考纪,上古时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修德振兵、统一华夏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

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

据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记载:崆峒山,在钧州(今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相传为当年黄帝修炼之处。”

《庄子·在宥篇》记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今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往见之。”

《庄子注》也有记述:“广成子学道于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作为华夏“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不惧路遥,跋山涉水来到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可见广成子非凡人也。

道教认为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有无数化身,广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

据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记载,黄帝“过崆峒,从广成子,受《自然经》”。

《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称广成子作成《道成经》七十卷,“授帝《阴阳经》”。

大量史料佐证,黄帝时期,在崆峒山修行的广成子,就是轩辕黄帝的授业恩师,被后人尊称为“人皇帝师”。

然而,即便是轩辕黄帝,拜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庄子》记载,黄帝拜见广成子,请教“至道之要”,广成子不予回答。三个月之后,黄帝再次来到崆峒山,他见到广成子正头朝北躺在崖壁半腰的石缝里闭目养神,面前有一块长条石,便双腿跪在石上,以膝代步来到广成子面前,极恭敬地施礼叩拜,然后问:“治身之道”。

广成子见黄帝拜师虔诚,便将《自然经》与《阴阳经》传授给黄帝。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予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

这段话的大意是:得至道者,无求无欲,保持精神上的超脱宁静,就能使身心健康;保持清静的心情,耗费你的精力,这样才可长生不老。如果你能做到不让外物影响你的视听,不使外物打扰你的心灵,你的精神就将永远守护你的形体。你若能研习透彻我的道法,就能上为天皇,若能深入理解我的道法,就能下为君王……

广成子讲述的是道家对“道”的认识以及道家的认知事物的方式,展现了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并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一句话,人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这些内容对道家向道教演变和道教修炼之术产生深远影响。

从此,黄帝拜广成子为师时跪过的那块长条石,被后人称为“谒宗石”,有很多历代名人志士慕名到此顶礼膜拜。

老君庵、“谒宗石”和得道庵都在北山悬崖峭壁的半腰,山势崎岖,陡峭难登。而且,走到老君庵前还必须攀爬一段高约5米余、宽1米左右、坡度约有七十度的石阶。石阶两边安装了结实的铁链,攀爬时需紧抓铁链,手脚并用。攀上石阶后是1米左右宽的平台,往东走几步便是老君庵,“谒宗石”横卧在庵门前,褐红色的石面溜光,可见千百年来在此跪过、拜过的人不计其数。

老君庵内供奉有太上老君的塑像,传说塑像下的石块就是广成子当年躺过的地方。站在庵内冥想,顿觉有些汗颜。上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得“道”,其“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精髓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今天的我们还在因很多事情而迷茫、愚钝、烦恼,真乃可叹、可嘲。

小小的庵内香火很旺,还有很多求子还愿的锦旗。景区导游介绍说,这个庵又叫奶奶庵,小庵上部的崖壁上有“龙根”,来这里上香求子很灵验。

走出小庵,抬头观看,果见上方崖壁的石缝中生长一棵古树,树冠不大,古朴苍劲,初春时节已经返青吐芽;树干下碗口粗的树根裸露并盘绕在光秃秃的石壁上,形似盘龙,惟妙惟肖。看来这片山坳的确神奇,就连崖壁石缝中的这棵树,无土无水,无牵无挂,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仍能逍遥快活,恬淡自在。

要登上得道庵还是要费一番功夫的。得道庵位于老君庵东面100余米的上方,建在崖壁凸出的一块平台上,其面积比乒乓球台略大。即使爬到了得道庵的近前,要攀上得道庵所处的平台,必须经过一条天然形成的石缝,约5米长,狭窄陡峭,极难通过。

得道庵其实就是一间小房子,里面供奉有一尊轩辕黄帝的塑像,案前的香炉里香火不多。站在小庵门前,可以俯瞰整个山坳。想必当年黄帝拜师广成子后,正是看中了这块险峻、静幽之处,在此虔诚修炼;寒暑三载,风餐露宿,终于学懂了《自然经》与《阴阳经》,悟出了“无为而治”、“清心寡欲”之道,从而使天下大治。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大约到了春秋时期(3000年左右后),中原出了一位知识渊博、对世事有着深刻洞察和思考的大家——李耳(老聃、老子),后人尊他为诸子之师。他在担任“周之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博物馆馆长)之时,慕名前往崆峒山拜谒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他在崆峒山这个神奇的山坳里居住了三个月,每天虔诚地跪在“谒宗石”上,仰望峭壁上的“得道庵”,俯察山涧河水的流淌,遥思广成子传授黄帝的“道”,思考春夏秋冬四季的恒久转换,逐渐形成了“上善若水”、“上德若谷”、“道法自然”、“祸福相依”等思想,打好了“道德经”腹稿。

老子在返回东周洛阳后,由于社会动荡,朝政不稳,周室衰微,他便西出寻真访道。到达函谷关时,关首尹喜对老子仰慕已久,真诚挽留。于是,老子静下心来,在此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圣文《道德经》。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的依归,“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而周流不息,自然而然。全书贯穿了轩辕黄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欲得道,必修其德,遵道而行”等思想,奠定了我国道学文化的深厚基础。

正是因为《道德经》所阐述的思想与轩辕黄帝的思想一脉相承,后人还把道学文化称为“黄老之学”或“老庄哲学”。“黄”即指黄帝,“老”是老子,“庄”是庄子。

 道学奠基之后,受到当时许多学者追捧,其中最著名的是庄周,后世尊称为庄子。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也代表着庄子的道教哲学。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他所追求的是不需要依赖任何事物,达到绝对的自由,并可以“御风而行”。庄子的逍遥游是人精神上的解脱,是心灵的自由翱翔,从而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从广成子、轩辕黄帝,到老子、庄子,“他们认为“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超越了哲学的核心,他们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范畴。因此,自庄子以后,“逍遥”一词与道家的主体思想融为一体,“逍遥”成为道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大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将相的信奉和推行,我国各地相继建起了可供信道之士弘道的场所——道观。此时逍遥观已初具规模,只是还没有名字。

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到此拜谒时,认真研究了此观的历史,他认为,道家尊崇的是“遵道而行,道法自然、逍遥自在”的理念,庄子的《逍遥游》就是最好的诠释。

随后,葛洪在其代表作《抱朴子》外篇50卷中,在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中,出现了崆峒山逍遥观的称谓,并开始在世间流传。

逍遥观从此声名远播,天下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纷至沓来。

唐代诗仙李白来此拜祖,并写下《拜祖》诗:“始祖黄帝居中天,中天一柱具茨山。唐人文明古圣地,来此拜谒念祖先。”

诗圣杜甫有“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的名句。

晋代名士卢埙遍游天下名山后,唯独中意崆峒山逍遥观,便隐居于此,“诛茅种药,山衣野服,逍遥于林圃之间,出则柴车鹤氅,自称具茨山人”。

宋仁宗曾在此御书庄子《逍遥游》,并敕建碑亭,还题有《赞太上老君》诗。

宋代官至龙图阁学士的游师雄瞻仰逍遥观广成子洞后,发出感叹:“昔闻广成子,不为外虏役。轩辕屈至尊,稽颡请所益。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

乾隆皇帝曾为逍遥观题写碑文:“缅崆峒问道,谒具茨虚怀”

这正是:

华夏人文黄帝先,

问道广成崆峒山;

得道庵里终得道,

天下逍遥第一观。 

据记载逍遥观在鼎盛时期,有“上观到下观,七十二座殿”的规模,晨钟暮鼓,香火甚旺,初一十五,香客云集,车水马老,当时民间盛传“嵩山一大片,不如逍遥一个观”。逍遥观在民国时期开始衰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逍遥观周围建筑被人为毁掉,拆扒下来的石条、石板、砖头埋在了逍遥观前面的水库底部。道教祖庭,千年名观,就这样一蹶不振。

作为人文始祖的得道之地,逍遥观不失“天下第一观”美誉。但昔日宏大的规模不可复见,不禁使人略有惆怅。

从崖壁上下来,已是气喘吁吁,导游把大家带到新建的大殿内休息。大殿不大,干干净净,香火缭绕,梵乐低吟。

我凝视着殿中的老君塑像,仿佛听到他轻轻的嘱语:万物消长,盈缩有期,逍遥观传递的信念生生不息,这里也必将是永久的胜景。

音声消散,一派静默。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当年逍遥观“七十二座殿”的热闹情景,久久不散。

走出逍遥观的山门,感慨万千。忽然想起了距此不足百里的佛教圣地少林寺。道教是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宗教,而佛教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教。

想必当年达摩选中登封少室山修炼之时,一定听说了离此不远的道教祖庭逍遥观。

一观一寺,一道一佛,一东一西,一中一外,相邻而居,彼此佐证;一个崇尚道法自然,一个倡导因果轮回,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想到这里,脑海中涌现出两句话:

问道逍遥观,拜佛少林寺。

因为,这里就是研修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圣地。

参考阅读生活在神话里

颍川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成子
天下第一道观—逍遥观
是谁把广成子变成董初平?
轩辕黄帝修炼的传说
轩辕黄帝问道崆峒,秦皇汉武东施效颦(甘肃平凉游二)
河南汝州、禹州崆峒山:黄帝问道广成子之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