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蒸汉朝(17)-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31 惊马案件与张释之的奇妙判决
贾谊的老家洛阳之南有一个南阳,南阳有个张释之,如果以今天的行政划分来看,也是河南人,算是老乡。
张释之的仕途一开始也很不顺,他在骑郎(骑兵禁卫官)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十年,毫无升迁的希望,本想回家种地算了,得了袁盎的推荐,慢慢得以接近皇帝身边,得了个公车司马令的职务。
这公车司马令是个什么职位?当时的公家,不就是皇家么。皇宫南面有一扇门,叫司马门。这个公车司马令,就负责看守这扇门,巡视周边环境治安是否良好,有百姓来上访、告御状的,以及四方贡献、被征召者,都给接待一下,该上报的上报,不该上报的就给挡回去。
有人说,这不就是一传达室吗?
也可以这么理解,不过前头得加“皇家”二字,有了这两字就不一样,他有权力,有时候还挺大的。
譬如说有一次,汉文帝的太子刘启和梁王同乘了一辆马车,进宫朝见皇帝,打司马们这里过。
按规矩,无论皇亲国戚,经过这司马门,都要下车。可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当今太子、未来的皇帝,一个君临一国的诸侯王,自己也觉得身份特殊,所以就大模大样地闯了红灯!
这要搁别人,也就算了。可这位张释之不依不饶,追上去就给二位拦住了,不许走,你们得下车!
这还不算,回到办公室就写了一份奏章,弹劾太子刘启和梁王。
这件事情,一直惊动到皇太后那里,最后太后下了道特赦令,宽恕太子的愚蠢行为,这才罢休。
要说张释之该倒霉了,汉文帝该不高兴了,恰恰相反,皇帝和太后都一致认为这老张很不错,是个恪守规矩、刚直不阿的人,这一类型的人,往往在官场上吃不开,但是在汉文帝这里当宝贝,先是提拔为中大夫,后来又任命为中郎将。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农历甲子,鼠年。
当时的老张,已经是汉帝国的廷尉,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
实话实说,这个官不好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法官是要依法行事的,各个国家、各个朝代,都不会忘记制定光明正大的法规律令,一条条地写在那里,可是真的遇到事情,能不能按照法律来办,这个,就难了!
一方面,阻力来自下面,中国人讲究个情理,这情在理之前,亲朋故友,说情的、送礼的、要挟的,都有。
更致命的是来自上头的压力,一旦遇到皇帝的意思与法律的条文相左,你是严守法律公义呢,还是曲解法律迎合上意?你的选择倒在其次,要害是皇帝给不给你守法的权力。你严守法律,行,皇帝可以罢免了你,甚至流放、杀了你,换个人做法官,你完了,法律的公正也完了!
这一年,发生了所谓“惊马事件”。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汉文帝从中渭桥上经过,忽然有一人从桥下跑过,惊了皇帝御车的马,幸亏皇帝的车夫反应迅速,立刻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控制住马车,这才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人惊了马,这马也惊了人,那人知道自己闯下弥天大祸,赶紧撒开腿就跑,一帮御林军就在后头这个追,好不容易才把他给逮捕,送到廷尉老张那里处置。
老张说:“按律令,天子出行,你应该回避。但是你没有及时回避,所以这是犯跸之罪,很严重。”
是很严重,惊了陛下,这简直是造反。
老张的判决是:“罚款!”
罚款!?
这下子连好脾气的汉文帝也发怒了,幸亏这马温和,要是换成脾气暴躁点的马,这么一受惊,马车还不得翻了,这一翻车,我还能好得了吗我?你居然只判罚款?
张释之解释说:“法律可不是针对一个人的,天下之人,人人都应该遵守。如果随便地加重,那法律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当时皇帝要是立刻把他处死了,我老张也没办法。可是现在既然送到我这里审理,我这里可是廷尉,天下公平道义所在,如果连我都做不到公正,老百姓还有什么盼头呢?陛下您自己琢磨琢磨。”
(原话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道理讲得很清楚,可听不听可就是人皇帝的事了!要是皇帝,一瞪龙眼,一声龙喝,这老张十有八九小者丢乌纱,大者丢脑袋。
不过汉文帝很快冷静下来,最后还说了这么一句话:
“当廷尉的,不就应该这个样子吗?”

类似的案件,还有刘邦纪念堂上玉环盗窃案件,汉文帝指示司法部判决盗窃犯族灭(杀他全家)之罪,老张也坚持依法判决盗窃犯斩首(只杀一人)之刑,最后仍按照张释之的审判执行。

作者絮语:
汉文帝一朝,与张释之同朝为官,还有不少名臣如袁盎、张苍等,当然也有邓通这样的小丑佞臣,总体来说,汉文帝的执政风格低调、温和,对百姓比较宽容,“休养生息”四个字用在这个时代最为贴切!
然而人治之下,人亡政息,再正常不过。张释之在文帝时代可以拒绝皇帝对法律的干涉,严守法律的公正。到了武帝时代,同为廷尉的张汤的做法已经完全不同。当大臣颜异忤逆了汉武帝,张汤立刻以“腹诽”之罪,将其打下大牢。
时距张释之判决惊马案件,恰好整整六十年!
 
32 汉太子棋局杀人事件
在接替帝位之前,太子刘启因为一时冲动,而做下了草莽的行为,亲手埋下了七国之乱的伏笔。
某一年,帝国东南方最重要的诸侯国——吴国的太子入朝晋见。
吴王刘濞,是刘邦老哥刘仲的儿子,起初,刘邦封自己这位老实巴交的老哥做代王,未曾想刚上任不久,匈奴入侵,丢了领地,逃回长安。
刘邦没有责怪刘仲,毕竟以他的实力,确实抵挡不了彪悍的匈奴,更何况不久刘邦自己也被困白登。
但刘邦再也没有封刘仲当王,代王的爵位,先给了刘如意,后来给了刘恒。
刘仲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他有个儿子叫刘濞,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英布叛乱的时候,刘濞年方二十,颇有气力,跟随刘邦攻打英布,立下不少军功。
战争结束后,刘邦就把这块昔日对手项羽的根据地封给了自己的侄子刘濞。
封王仪式后,刘邦召见刘濞,一看他的相貌便后了悔,为什么?此人有反相。
嘿嘿,反相究竟是个什么相貌,还真是不了了。
《三国演义》里说:魏延杀了长沙太守韩玄,救了黄忠,归降刘备,军师诸葛亮不但不赏,反而喝令推出去斩首。坐在一旁的刘备大惊失色,问这是怎么说呢。诸葛亮说,我看此人脑后有反骨。
莫非刘濞和魏延一样,也长了一块反骨?
或者所谓反相,只是一种感觉,桀骜不驯的气质。

刘邦后悔也来不及了,只好拍拍刘濞的后背,跟他嘀咕了几句说:
“汉朝50年后东南方有人造反,难道是你么?都是姓刘的一家人,何苦造反呢!”
刘濞磕头,说:“不敢!”
(《史记》记载: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作者絮语:
读这段历史,才知道刘邦原来擅长看相,而且能预知50年未来,呵呵真是不得了。而且奇怪的是,好像刘邦此前根本没见过这位亲侄子?太史公一贯严谨,但这里明显是道听途说了。至于罗贯中写魏延脑后有反骨,莫非也是受了这一段野狐禅的启发?

据说刘濞将吴国治理得相当不错,史称: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
吴国是个好地方,东邻大海,有海盐,西接鄱阳湖,有豫章郡铜山,刘濞开采铜矿,煮海水为盐,勤劳致富,所以吴国百姓基本上没什么赋税负担,吴国国库已经富饶充裕得不得了。
(贩盐在古代可是暴利,因为不是每个地方都产盐,盐却又是必需品,食物里没有盐,没滋味是小事,粗鲁如李逵的,骂声淡出个鸟来也就算了!关键是人的身体不能缺少盐。所以沿海国家如齐国、吴国都靠卖盐致富。不但官府煮盐,老百姓也煮盐,后来国家觉得这盐的利润实在可观,收归国有专营,但官盐价贵物次,原因大家自己想想就明白了,所以好些人贩卖私盐,价廉物美,传说中唐代大将、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程咬金就是一个私盐贩子。)

吴国派太子刘贤晋京,无疑也是为了加强吴国分支与长安大宗的感情交流。
于是两位太子在花园里喝茶饮酒玩牌下棋。
没想到下棋下出事情来了。
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为了一盘棋争吵起来。
太子刘启一脑门子热血涌上来,提起棋盘就向吴太子刘贤砸去,棋盘一角击打在吴太子刘贤的头部,吴太子刘贤一声不吭就死了。
……
有关部门只好把吴太子刘贤的尸体装上丧车运送回吴国(都城在今江苏扬州),吴王刘濞发怒说:
“天下同宗,都是姓刘的,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为什么要运回来!”
又把尸体装上丧车运送回长安。
汉太子棋局杀人事件,给汉朝中央和诸侯国的关系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痛失嫡子,吴王刘濞的心中难言平静,对将来的汉景帝来说,面对吴国,是难以卸除的道德枷锁。
汉太子棋局杀人事件的官方说法是: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呵呵,杀人诬以谋反是常见的,但说吴太子谋反实在牵强,只好诬以“不恭”!什么是不恭?就是不礼貌,不尊重。吴太子和他的师傅敢不尊重皇太子么?有人说是事件的真正原因是刘启耍赖悔棋,吴太子不让他悔棋,发生争执,刘启恼羞成怒,提起棋盘打死了吴太子。不晓得这个说法有什么证据,立此存疑吧!但无论如何,刘启的杀人行为令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可一世与残忍暴力,或许这就是皇家权力与尊贵身份的附加效果。

汉太子棋局杀人事件的余音未尽,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朝廷知道他有想法,屡次责备、审查吴国的使者,后来有一个老实的吴使者跟皇帝说:
“我们大王确实没病装病,可是皇帝了解得那么清楚,有什么好处呢?且夫察见渊中鱼,不祥。不如原谅他的过失,一切从新开始!”
皇帝心里明白吴王为什么不痛快,也无意追查,赦免了吴使者,并且赏赐给吴王刘濞几杖,允许他不朝。
矛盾就这样平息下去,但没有解决。不过没有火,薪柴再多,也不会无缘无故地自燃。
点这把火的人,是汉景帝最宠信的大臣晁错。
33 晁错急吼吼地削藩,他错了吗?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农历丁亥,猪年。
正月二十九日,大汉帝国御史大夫晁错穿好上朝的正装,坐上了皇帝派来的公务车。使者的传话是皇帝有要事相商。吴、楚七国叛变的发生太过突然,风云骤起,晁错似乎感觉自己的心绪也一下子被打乱,没了方寸。前几天,当皇帝询问对付叛乱的策略时,晁错鬼使神差地建议他效仿高祖皇帝,御驾亲征。皇帝显然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晁错又建议把两个城池让给吴国,换取妥协。汉景帝更加吃惊了。
现在回忆起来,晁错发现自己真的是乱了阵脚,他要打起精神,为皇帝拟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应变方案。
这时,公务车经过街市,到了某个街头,晁错忽然发现有点不对劲。“这不是去皇宫的路啊!”晁错问陪他同行的中尉,中尉说:“的确不是去皇宫,这是去刑场的路!”
晁错还没有反应过来,已被武士从车上摔下。当日,晁错被处以腰斩之刑,罪名是“离间君臣骨肉,勾结叛军,大逆无道。”
晁错何许人也?汉景帝削藩计划最主要的策划者,也是最积极的实施者。
晁错的崛起是在文帝时代,《资治通鉴》记载:孝文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太子家令晁错对策高第,擢为中大夫。错又上言宜削诸侯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上虽不尽听,然奇其材。”风云人物晁错,正是在公务员考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中崭露头角,登上历史舞台。
汉文帝认为晁错是个人才,但他打算把这个人才留给自己的后任者,所以先后提拔晁错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贤良方正考试后,提拔为中大夫。太子刘启也很欣赏这个年轻人,《史记》说晁错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其实早在文帝时代,晁错就鼓吹削藩,但未被稳重的汉文帝采纳。等到景帝即位,晁错更加迫不及待地进言天子,要求削藩。在朝廷召开的专题讨论会上,大多数大臣考虑到景帝对晁错的宠信,三缄其口,只有耿直的窦婴反对,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儿,晁错认为此人乃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皇亲国戚,而自己却是才高八斗的智囊,所以对窦婴的反对不屑一顾。但从以后的表现看,窦婴其实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对于削藩的可行性,他的质疑可能有自己的道理。
于是晁错开始动手,先弹劾楚王国丧期间不守禁欲法,削去一个郡。再追究赵王、胶西王以前的过失,分别削去若干领地。晁错的行动引起诸侯一片惊慌,显然在诸侯看来,晁错的弹劾颇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
既然朝廷不仁,诸侯只好不忠,以吴王刘濞为首,七个诸侯国联合起兵,口号是“清君侧”,矛头所向,直指晁错。
吴王刘濞在动员文告中对国人说:“老汉我今年六十二,犬子今年十四岁,吴国百姓,年纪上到与我向当,下到与小儿相同,全部参军作战!”吴王又联络福建的闽越国、浙江温州的东瓯国,两国都派出军团,随从作战。吴国大军号称20万之多,与楚国叛军会师,联合攻入梁国,包围梁国都城睢阳(今商丘)。
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汉景帝一度还扬言有意千秋之后传位给这个弟弟,被窦婴阻止了,太后因此迁怒窦婴。叛军包围梁国,对汉景帝来说,无论心理上还是地理上都造成极大压力,因为梁王刘武一旦有失,他无法对太后交待。或许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汉景帝动摇了!
事变发生之前,晁错的老父听说儿子的所作所为,特地从颍川老家赶到长安,劝解晁错说:“儿啊,皇上刚登上皇位,把国事委托给你,你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招惹怨恨,这是为什么啊!”
晁错回答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老晁这个恨啊,你这么搞,刘家是安定了,我们晁家可就危险了!老晁一气之下,喝毒药自杀了!
就个人和家族命运来说,老晁是明智的。晁错腰斩后,晁氏满门,父母妻儿,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押上刑场处决。
晁错生前,和同僚的关系都不太好,与一位仁兄更是势同水火,这位仁兄就是袁盎。史书记载说: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简直就是九世仇人。晁错在国难当头之时,居然还没有忘记挤兑袁盎,打算以袁盎收受吴王财物的罪名逼死他。结果走漏风声,袁盎吓破胆,却也因此决心背水一战,他通过窦婴,晋见皇帝。
巧得很,皇帝正和晁错商量如何应对叛乱呢!皇帝问袁盎,“你对局势有什么看法啊?”袁盎说:“不必担心,臣有良策。”请求屏退左右,包括晁错在内。晁错嘟噜着嘴就下去了。
其实袁盎也不是一般人。汉文帝时周勃被陷害下狱,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只有他仗义执言,为周勃作无罪辩护。淮南王打死审食其后,袁盎进谏说:“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当削地。”削藩的主张,比晁错还早。但是袁盎因为话说得太多太直,在朝廷中央呆不下去,外调为陇西都尉,在任期间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后来转任吴相,这个职位不好干,有人劝说他“每日饮酒,什么也不干,有空就劝吴王不要造反。”袁盎依计行事,结果和吴王相处得相当融洽。但也正是这一点,成为晁错攻击他的借口。
袁盎看着晁错离去,便对皇帝说出了他的办法。他的办法只有7个字——杀晁错以谢诸侯!汉景帝听了这个主意,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史书上说,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晁错终于成了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
晁错是河南人,年轻学的是法家,也许是受了法家思想的影响,性格峭直刻深。这四个字很形象,什么东西峭直刻深?悬崖峡谷,风景秀丽,可是不适常居。晁错对皇帝的忠心,无可怀疑,才学能力,也无可置疑。可是国家大事不是一个人拍拍脑壳就能去做的,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把问题考虑得面面俱到,不能集思广益,单凭一腔热情,一己之智,就能把事情做好么?贾谊跌倒在这里,晁错也跌倒在这里,而且跌得更惨。
再说说削藩,晁错你削藩错了么?其实只要朝廷本身强大,诸侯国根本不能造成威胁,而朝廷如果弱小,连蛮荒部落都要来打你的主意。况且一旦皇帝昏庸,有力的诸侯便可以去取而代之。权臣顾忌诸侯实力,也不敢篡权夺位,汉文帝不就是由诸侯而天子。武帝以后,诸侯弱小,一旦昏君辈出,外戚专权,老刘家便只有干瞪眼的份了。
刘濞出生于公元前216年,起兵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传统史书,一口咬定刘濞必然造反,晁错的说法是刘濞削地会反,不削地也会反,一样要反,不如削地。听上去好象没错,可是仔细一想,这样的逻辑可以成立的话,岂不是人人都有罪,因为你事先已经认定对方有罪,然后再做推断。
如果刘濞真的要反,年轻力壮地时候为何不反,却要等到60岁花甲之龄,牙口松动了才谋反。真实的情况是,刘濞造反不过是对晁错的削地计划的反应罢了。但是兵锋一起,便无退路,终于客死异乡。
然而无论晁错的削藩计划有何缺陷,汉景帝也不可否认他的忠诚。况且晁错在文帝时代,就是刘启的智囊心腹,为刘启出谋献策,两人的关系密切,情感深厚,已经不同于普通的君臣关系,刘启却一朝翻脸,无情无义,令人昨舌。如果说杀害晁错是不得已,赐他自尽或斩首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腰斩酷刑?而且还要满门抄斩他的家人。纵览汉景帝的行为,早年以棋盘杀吴太子,这次杀晁错,此后逼死亲生儿子刘荣、逼死大功臣周亚夫,每一次都果断坚决,毫不手软。汉景帝的冷血,令人印象深刻。
34 一场围绕皇帝继承资格的明争暗斗
发生于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七国叛乱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汉景帝迅速起用周亚夫为将,成功地遏制了叛军的攻势。二月,叛军崩溃,吴王刘濞无奈之下,只能逃亡浙江温州的东瓯国,收拢残部,还抱着东山再起的希望。
某日,东瓯国王邀请吴王刘濞慰劳军队,刘濞欣然前往,却在劳军现场死于铁矛之下。
布置下这个杀局的,正是东瓯国王,他决心用刘濞的人头,换取朝廷的原谅。朝廷的使者,早已经待在旅馆,等候刘濞的首级。
混乱中,刘濞的儿子刘驹,继续逃亡,前往福建的闽越国。

刘濞出生于公元前216年,前154年起兵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传统史书,一口咬定刘濞必然造反,晁错的说法是刘濞削地会反,不削地也会反,一样要反,不如削地。听上去好象没错,可是仔细一想,这样的逻辑可以成立的话,岂不是人人都有罪,因为你事先已经认定对方有罪,然后再做推断。
如果刘濞真的要反,年轻力壮地时候为何不反,却要等到60岁花甲之龄,牙口松动了才谋反。真实的情况,晁错的计划是要削去吴国3个郡中的2个,造反不过是对晁错的削地计划的反应罢了。但是兵锋一起,便无退路,终于客死异乡。

刘驹到闽越后,记恨东瓯王的杀父之仇,屡屡怂恿闽越王攻打东瓯。闽越王与东瓯王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为了争夺正统地位,本来就纷争不断。所以到了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王果然动员全国兵力,攻击东瓯,包围东瓯王都城。
东瓯王派人向朝廷告急求救,当时武帝年未二十,派中大夫严助拿着节,去动员会稽(今绍兴)郡的地方部队,解救东瓯。但调兵是要虎符的,会稽太守看不到虎符,拒绝发兵,严助大怒,斩杀了会稽郡司马,强令调兵,浮海救东瓯。
援军未到,据说东瓯王已经在海滩边战死了,闽越王听说汉兵将到,撤军回国。
此后,朝廷把东瓯国4万余人迁移到位于今安徽巢湖一带的庐江郡,但东瓯国的总人口在20万以上,所以大部分东瓯人还是留在了原地,成为了今天温州人、台州人的祖先。

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夏天,心情不错的刘启册立自己的儿子刘荣为太子,另一个儿子刘彻(这时的刘彻还未改名,叫刘彘)为胶东王。
刘荣的母亲是齐国美女栗姬,是当时后宫里最得宠的妃子。
刘彘的母亲是燕国美女王娡,说来还有一段内情,刘彘的外婆叫臧儿,是燕王臧荼的孙女,嫁给王先生,生下一男两女,包括刘彘的母亲。不久王先生去世,臧儿改嫁给田先生。文帝时代,刘彘的母亲王娡已经嫁给了一个姓金的男人,生下一个女儿,没想到臧儿老婆婆某一天心血来潮在路边摊算了一卦,说两个女儿都会荣华富贵。臧儿老婆婆起了靠女儿钓金龟婿的念头,于是强迫女儿王娡与金先生离婚,送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的后宫。
王娡某日梦见红日入其怀,太子说:“这是大贵的征兆。”不久果然怀孕,生下儿子刘彘。
(对于后世的理学卫道士来说,这段记载一定叫他们目瞪口呆了。其实直到朱熹先生发表那些奇谈怪论之前,中国人的婚嫁观念还是比较宽容的,离婚虽然不能和当代比,但也绝非少见,离婚后改嫁也是寻常事。所以刘启并不拒绝离异女士王夫人,刘彻也不以老妈改嫁为耻。)
与此同时,七国之乱中被叛军包围的梁王刘武,被老哥刘启赐给了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出跸入警。刘武府上,整天高朋满座,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之流,常去拍马兼噌饭。还有两位奇人羊胜、公孙诡,公孙诡人如其名,多诡计,一心想把刘武扶上皇太弟的位子。
这下麻烦了,一场围绕皇帝继承资格的明争暗斗,即刻展开。
35 老妈栗姬嫉妒心太强,令刘荣失去太子之位
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农历癸巳,蛇年。
春天,三月,汉帝国首都长安的中尉(掌管京师治安)的官署,来了一名特别的犯人。
他就是当今皇上的长子、曾经当过太子却已经被废黜为临江王的刘荣。
刘荣所犯何罪?
有关部门所指控的内容是:侵占太宗宗庙地修建宫室。
太宗,是汉文帝的庙号。也就是说,刘荣居然侵占了祖父的宗庙的土地给自己大兴土木,这是不孝之罪。
汉帝国以孝治天下,对这种不孝行为当然要追究。
刘荣一报到就被囚禁起来,现任中尉郅都严厉地责问,根本不听刘荣的辩解。

郅都,籍贯河东郡,也就是今山西人,以酷吏名著史册。曾担任济南太守,以暴制暴,杀得豪强劣绅们腿哆嗦,在任一年多,号称难治的济南郡,达到了传说中“路不拾遗”的境界。前 150年,提拔郅都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
郅都有一个绰号叫“苍鹰”,比喻他执法异常凶猛。但也有鹰犬之意,暗示他完全看皇帝颜色行事。

刘荣向郅都讨要刀笔。
郅都说你要这个干什么?
刘荣要求借用刀笔给皇帝老爸写信。
郅都说不借。
拖延了点时间,窦婴晓得了,派人偷偷地给刘荣送去刀笔。刘荣写下遗书,自杀。
(当时纸张还没有发明,汉代人的书写材料还是竹简为主,在竹简上刻字记事,有错别字就用刀子刮去。所以秦汉时管理文书的小吏,通常被称呼为刀笔吏。所以,西方人用刀吃大餐,汉朝人则用刀改错字。)

刘荣本是太子,因何被废?又是谁在幕后推动了郅都,逼他一死?
这件事,还得从刘荣的老妈——齐国美女栗姬说起。
栗姬本来是汉景帝最宠爱的妃子,皇帝的意思,在立刘荣为太子后就要立栗姬做皇后,但是栗姬有个毛病:嫉妒心理太强了。
因此皇帝有所担心,一次生病时栗姬在旁侍候,皇帝就试探栗姬说,朕驾崩之后,你要好好照看几位皇子,皇帝的意思当然是包括其他妃子所生的皇子,而且这句话也有打算册封栗姬当皇后的含义。
结果栗姬脸色很难看,怒而不应,更让皇帝下不了台的是她竟然还出言不逊。
这样心胸狭窄的女人,如何当得皇后?岂非吕后重现。
于是汉景帝打消了立栗姬为皇后的念头。
栗姬已经让皇帝不高兴,但她还要让另一个人不高兴。那就是皇帝的姐姐、太后的爱女长公主刘嫖。

窦皇后与汉文帝育有一女二子。一女名嫖,称为长公主,于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嫁给世袭堂邑侯陈午为妻,她的女儿,叫阿娇,后来成为刘彻的妻子,也是一代皇后。
这个长公主可不简单,她深得弟弟刘启的信任,几乎是言听计从,因此许多后宫佳丽巴结她,希望她能为自己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得到宠幸的机会。
据说阿娇天生丽质,所以长公主对女儿也期望很高。
“阿娇,你长大后,要做这大汉朝最尊贵的女人——皇后!”
长公主为阿娇物色的结婚对象,是当时的皇太子刘荣。
但这件事遭到皇太子生母栗姬的阻挠。由此可见栗姬美貌指数99,情商指数却不及格,她怨恨长公主经常介绍美女给皇帝认识,拒绝了这门原可以巩固太子地位的婚事。
老妈的任性最终断送了刘荣的太子地位,甚至丢了性命,这大概是小心眼的栗姬做梦也想不到的。

这时的刘彻还未改名,叫刘彘,也就是刘小猪的意思。
有一次,刘小猪到长公主府上玩,当姑妈的长公主见这小猪有几分可爱,就把他抱起来坐在自己的膝盖上和小孩子开玩笑。
“小猪想娶媳妇吗?”
当时的刘小猪大约幼儿园大班的年龄,颇有蜡笔小新的风范。
“小猪想的。”
“那你喜欢她么?”
长公主叫来身边的侍女百来个,一一指给刘小猪看,刘小猪总是摇头。
最后,长公主指着女儿阿娇说:“阿娇好不好?”
刘小猪拍着小手笑着说:“好,好,阿娇做小猪的媳妇,小猪就用黄金造一间房子给她住。
(这就是所谓“金屋藏娇”。)
就这样,刘小猪和表姐阿娇定下了娃娃亲。
从前的姑妈、现在的丈母娘长公主当然要卖力气推女婿上位做太子,更何况,小心眼的栗姬正在渐渐的失宠。

于是,长公主、王夫人(刘小猪的妈妈)包括有意立刘武为接班人的窦老太太、梁王刘武等几股势力联合起来,在皇帝耳边日夜挤兑栗姬母子,这些人都是皇帝的至亲所爱,对皇帝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于是栗姬母子越来越危险。
危机终于爆发,当掌管宾客之礼的大行奏请册立栗姬为皇后时,皇帝发怒,杀了倒霉的大行,并且在公元前150年不顾周亚夫、窦婴的反对,废黜太子刘荣为临江王。
栗姬后悔莫及,她想见皇帝,但皇帝已经不想见她。栗姬在怨恨中死去。
不久,刘荣也被进一步的迫害所逼,只能选择自杀一途。

作者絮语:
女人不明白,嫉妒也有错?因为爱所以嫉妒。不错,嫉妒本无罪,但对方是皇帝就不一样了,妃子和皇帝之间不对等的情爱,如果可以称为爱情,也是单方面的爱。
刘荣的废黜,令刘武心动,也让刘彻的老妈王夫人窃喜,但是究竟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站在大历史角度看汉景帝的“另类”贡献
6汉景帝刘启(刘恒长子,前157—前141年在位,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终年48岁)
汉景帝-汉武帝:西汉全盛时期的皇位交接
皇帝传记:06汉景帝刘启——无为而治“文景盛世”的继承者
景帝刘启——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十五
揭秘:汉景帝刘启在历史上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