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易》名句集
userphoto

2023.05.13 河南

关注
《周易》即包括《易经》和《易传》,“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周易》的形成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相传,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shì)术易;另一为老子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其运行,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dùn)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孔子说:“这是指具有龙的德性而隐居的人,世俗改变不了他的节操,他也不()汲于功名;从世间隐退不会感到闷闷不乐,不被世人称许也不会感到苦闷。可以愉快地实现抱负时,便入世行道;当抱负难以实现时,便出世隐遁。信念坚定,从不动摇,这便是潜龙的德性啊!”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孔子说:“这是指有龙一样的德性而立身中正的人。他说到做到,对于日常行为谨慎小心,杜绝邪念,心存诚实。虽然善行卓著,普惠世人,却从来不洋洋自得地夸耀,他以伟大广博的道德行为而感化世间的一切。《周易》说:'龙出现在田间,利于大仁大德之人出来治世。’这意味着出现了具有君主品德的贤人。”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虽危无(jiù)矣。”:孔子说:“这指明了君子增进美德、营修功业的道理。忠信诚实,是增进美德的基础。修饰文辞和言语,确立至诚的感情,是营修功业的基础。一个人能够把握时机、全力进取,就可以跟他商讨事物发展的征兆;一个人知道事近尾声,能够适当终止,就可以与他共同保存道义上的适宜状态。能够做到这些,他就能够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处于下位也不忧愁,因而能够刚健振作,自强不息,时时警惕,小心行事。这样的话,即使处于危险之中,也不会有什么咎害。”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孔子说:“贤人地位的上升或下降,居高位或处低位,是常常变化的,这并不是出于邪念;贤人的进取或隐退也没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进退并不脱离众人。这便说明,君子增进道德、营修功业,都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行动的,因此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咎害了。”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孔子说:“同类的声音会产生共鸣;同样的气息,因为彼此吸引而互相投合。水流向低洼潮湿处,火往干燥处烧;彩云随着龙飞而聚散,谷风随着虎跃而产生;圣贤的兴起能使世间万物各显其灵性。因而,依从于上天的向上发展,依存于大地的向下扎根,这表明一切事物各依其类别互相聚合。”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孔子说:“高高在上,尊贵而无实位,这种高贵的地位导致他脱离了众人,而贤人能士都处于下位,因而得不到贤人的辅佐。所以,在这种境况下,稍有举动就会招致悔恨。”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征大地的形势。君子应当效法大地的厚实、和顺的德性,容载万事万物。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shì)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修积善行的人家,必定有很多余庆;累积恶行的人家,必然留下很多殃祸。臣子杀死君王,儿子杀死父亲,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偶然产生的,而是日积月累逐渐衍生的,是由于君王、父亲没能早日辨明实情。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直”是说品性纯正,“方”是指办事合乎理义。君子以恭敬的态度促成正直的内心,以合乎理义的行为处理外界事务。只要做到态度恭敬、办事得当,就能广布道德,不致孤立。所以说,只要做到“正直、端方、宏大,不学习也不会招致不利”,这样他在立身行事时就不用担心受到阻碍了。
蒙以养正,圣功也:启蒙是为了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圣人的成功之路。
(tuàn)》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彖传》说:“师”是部属众多的意思;“贞”是坚守正固的意思。能够以正道率领众多的部属,就可以成为君王了。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象传》说:“国君颁发诏令”,是为了论功行赏;“小人不可以重用”,是因为这么做一定会危及国家。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象传》说:天地阴阳不相交合,象征着闭塞黑暗。此时君子应收敛自约以避免灾难,不可以追求荣华富贵。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bǐng)性文明而又强健,行为持中正直而又互相应和,这就是君子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沟通天下人的意志。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天的规律是阳气下降救济万物而天体愈见光明,地的规律是阴气从低处源源上升。天的规律是使满盈亏损,使谦虚得到增益;地的规律是改变满盈,充实谦虚;鬼神的规律是加害满盈,降福谦虚;人的规律是憎恶满盈而喜好谦虚。谦逊者居尊位而自身愈加光大,下处卑贱时,常人亦难以超越,只有君子能够至始至终保持谦逊的美德。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象传》说:“谦虚又谦虚的君子”,就是说要用谦卑的德性约束自己。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不为王侯效力,孤高自()自己的追求。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象传》说:天包藏在山中,是大为蓄积的象征。君子效法此种精神,多多记取前贤的嘉言和善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学问大有蓄积。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dùn)世无闷:《象传》说:大水淹没了树木,行事太过,非凡所及。君子因此勇毅独立,无所畏惧,退隐出世也不觉得烦闷。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交相感应,因而万物变化生成。圣人感化人心,因而带来天下的和平昌顺。观察圣人对人心的感化,就可以发现天地万物的真情。
“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久:亨通顺利,没有灾咎,利于坚守正固”,是因能长久地守持正道啊!天地运行的法则,也是恒久而永不停止的。
 小人用壮,君子用(wǎng)小人以强壮骄人,君子用无为处世。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象传》说:太阳由地面升起,象征长进;君子应当效法于此,使自己的德性愈加明亮光辉。
《彖》曰:明入地中,明()。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彖传》说:光明没入地中,象征光明损伤。内守文明的美德,外显柔顺的情态,可以承受大灾大难,文王被纣王囚禁时正是用这种方式度过了危难。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彖传》说:家庭,女子在家中居于正当之位,男子在外面居于正当之位。男女在家庭内外各居于正当的位置,这是天地间的大道。家庭之中有严正的君主,这就是父母。父子各尽其责、兄弟各尽其责、夫妇各尽其责,那么家庭就走入正轨了。家道端正了,天下也就安定了。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fèn)(zhì)欲:《象传》说:高山下面有深泽,象征减损。君子应当效法于此,抑制愤怒,堵塞邪欲来损欲增理。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象传》说:风雷交替相互助长,象征着增益。君子应当效法于此,看见善美之德行就移而从之,有了过错就马上改正。
《彖》曰:(gòu),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gòu)之时义大矣哉:《彖传》说:姤,是相遇、邂逅的意思,即阴柔遇阳刚而相合。“不宜娶为妻室”,说明不可以跟这种女人长久相处。天与地相遇,各种物类才明显地显现出来;刚者遇到居中守正的柔者,则能使其抱负大行于天下。“邂逅”之时的意义是多么的宏大啊!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象传》说:地里长出树木,象征上升。君子应效法于此,遵循美德修行之道,积小善而逐渐成就崇高宏大的德业。
《彖》曰:困,刚掩也。险以说,因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彖传》说:之所以穷困,是因为阳刚被掩盖住了。处险难而心中愉悦,虽然经受穷困仍然不失亨通之道,大概只有君子才能做到这一步吧!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象传》说:泽中没有水,象征穷困;君子应效法于此,即使身处穷困,也能够不惜失去生命来达成理想。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níng)命:《象传》说:木上面烧着火,象征着鼎器在烹饪。君子应当效法于此,端正其居位,严守使命。
《象》曰:(jiàn)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象传》说:接连不断的轰轰震雷,象征震动。君子应当效法于此,惶恐惊惧,自我修身反省。
《彖》曰:(gěn),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彖传》说:艮,意味着抑止。应当停止时就停止,应当行动时就行动;行动和停止都不失时机,前途必然光明。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象传》说:两山重叠,象征抑止;君子应体察此现象,所思所虑不要超越本位。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彖传》说:丰的意思是丰盈盛大。就像道德光明而后施以行动。所以能获得丰盛的成果。“君王可达丰盈盛大的境界”,说明王者崇尚盛大的美德;“勿需忧虑,应该像太阳居正当中一样保持充盈的光辉”,说明应当将美德照彻天下,泽被生民。太阳处于正当中必然开始西斜,月亮盈满自然会开始销蚀;天地自然的盈满虚亏,都是随着一定的时节消亡生息的,更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象传》说:泽水相连互通,象征着喜悦。君子体察这种现象,与朋友相互讨论学习。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彖传》说:“节制,亨通顺利。”阳刚阴柔上下分之而阳刚得居上下卦的中位。“不可以过度地节制,应当坚守正固”,过分节制将使其道穷困。应以欣喜的态度穿行于险难中,居位妥当而能自我节制;居中守正因而畅通无阻。天地自然有一定的节制,从而形成四季的变化;君主以典章制度来加以节制,就能够不浪费钱财,不危害百姓。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象传》说:山上响动雷声,意味着小事可以稍有超过。君子体察这种现象,因此行止略过于恭敬,丧事稍过于哀痛,用度稍过于节俭。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象传》说:水在火的上面,象征烹饪完成。君子体察这种现象,在事成之初就考虑可能出现的祸患,事先加以预防。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lún)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周易》是以天地为准则,所以能够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按照《周易》所阐述的法则仰头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大地河山,就可以知晓光明与黑暗的事理;追溯万物的初始,反求事物的终结,就可以了解死生的规律;考察精气凝聚成为形物,气魂游散产生变化,就可以知晓鬼神的实际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dūn)乎仁,故能爱:知晓《周易》的道理,与天地类似,行为就不会违背天地的规律;能周知万物的情态,而其道德又足以匡济天下,所以致用就不会有偏差;能通行天下而没有流弊,乐其天然,知其命数,所以不会有忧愁;安于所身处的环境,敦厚仁道,就能博爱天下。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者看到天道法则说是“仁”,智者看到天道法则说是“智”,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此道却毫不觉察,所以君子之道的全部意义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ěr)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孔子说:“君子住在家中,提出美善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会闻声响应,更何况身边的人呢?君子住在家中,提出了不善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会违背他,更何况近在身边的人呢?言论是从自己口里发出的,要施加于民众;行为在近处发生,而能显现在远方!对于君子而言,言论和行为犹如门户开关的机要。门户机要的开动,主宰着荣誉与耻辱;言论和行为是君子用来鼓动天地的,怎么能不谨慎呢?”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xiù)如兰。”:孔子说:“君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或者入世而服务天下;或者独处静居而修善自身;或者是沉默寡言;或者是广发议论。二人同心同德,犹如利刃可切断金属;心意一致的言论,犹如兰花一样芳香袭人。”
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孔子说:“勤劳而不自我夸耀,有功绩而不自以为有功德,真是敦厚至极啊!这是在说有功劳而能够谦下于人。道德要隆盛,礼节要恭谨,谦逊就是致力于恭敬,以保存应有的地位。”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孔子说:“混乱往往是由于言语不慎而引起的。君主言语不谨慎就会失去大臣,臣下言语不谨慎就会危及生命,机密大事如果不缜密就会危及成功。所以君子会谨守机密而不泄露只言片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名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wěi)者,莫大乎(shī)龟:所以能够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和地更大的了;能够变化会通的没有比四季更伟大的了;能够高悬物象之上显示光明的没有比日月更伟大的了;尊崇高尚没有比富贵更伟大的了;备置物器供人运用,制成器具以利天下的,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了;探求繁杂的物象,索求幽隐的事理,钩求深远的法则,获致远大的成就,断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业,没有比(shī)草和龟甲更伟大的了。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孔子说:“书面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想要讲的话,言语不能完全表达人们的思想。”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抽象的超出形体之上的精神因素叫做“道”;在形体之下,有具体形体可见的称作“器”。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促使万物作用变化而裁制以致用在于变动;顺着变化而推广发挥实行在于会通;使天道神奇而显明在于人的运用;默默潜修而有所成就,不形之以言辞而能取信天下则在于深厚的德行。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的道理是穷极之时生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够保持长久。
(huò)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zhé),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尺蠖将身体弯曲收缩,是为了求得伸展;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生命;精研义理,达到神而化之的境界,是为了尽致其用;利用所学安处其身,是为了崇尚品德。
子曰:“(sǔn)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孔子说:“恶(sǔn)是飞禽,弓箭是武器,射杀恶隼的是人。君子将利器藏在身上,等待有利时机而行动,哪会有什么不利呢?行动毫不迟疑,外出必有收获。这便说明应该事先准备好器具然后再有所行动。”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善行不累积就不足以成就美名,恶行不累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小人把小善看成不会受益的事而不屑于施行,把小恶看成无伤大雅的小事而不愿除去,以致恶性积累满盈而无法掩盖,达到罪恶大得无法解救的地步。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bāo)桑。’”:孔子说:“遭遇危险的,是因为他曾安逸享乐于他所居处的位置;遭受灭亡的,是因为他曾经以为可以长久地实施统治;出现混乱的,是因为他曾经自以为已经整治良好了。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潜在的危险,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混乱,这样才能安身立命,保全国家。《周易》指明:'时刻警惕将要到来的灭亡,这样才能像丛生的桑树一样坚固安全。’”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凶。’言不胜其任也。”:孔子说:“才德浅薄而身居尊位,知识贫乏而图谋大事,力量薄弱而担当重任,这样很少有不殃及灾祸的。《周易》说:'鼎器折断了脚,王公的美食全被翻倒,鼎器上油腻肮脏,有凶险。’这是在说力道不够胜任的情状。”
君子上交不(chǎn),下交不(),其知几乎:君子与比自己身份高的人交往,不谄媚阿谀,与比自己身份低的人交往,不傲慢无礼,这可以说是预知事机的微妙了吧!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君子知道微隐的事机就知道彰显的事状,知道阴柔的功益也知道阳刚的功益,这是万众所景仰的人物。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周易》说“三个人同行,则有一个人离去,一个人独自旅行,而可以得到朋友”,这是说天下事理必须专心致志。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孔子说:“君子必定先使自身安定,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必定先使自己心平气和,然后才发表言论;必定先确定其交往对象,然后才对人有所要求:君子能修美这三项品德,待人处事就会完美无缺。自身陷于危险而急于行动,民众不会拥护;内心疑惧而发表言论,民众不会响应;没有交往对象而对人有所要求,民众就不愿给予。如果没有人赞助给予,伤害你的人就会到来。所以《周易》说:'没有人援助,有人攻击,不能长久恒守立下的心志,有凶险。’”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将要反叛的人,其说话时面有愧色;有疑惑的人,其言辞混乱不清;贤美有修养的人,其言辞真善简洁;浮躁不安的人,其言辞多而繁杂;诬害贤良的人,其言辞犹疑虚浮;失去操守的人,其言辞多含混曲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传文白话解(系辞上)
轻松学《易经》:梳理《易传》的发展历程——以子思《中庸》为中心
中庸之道与做人
《周易》:六种人生哲理,知晓处处受益
《周易全解》之系辞(十四)
《中庸》旨要(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