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很多中医师都不了解的中药奥秘——中药的气与味

编者按:

本堂课整理自陈远国老师讲的中医系统课程中中药的一小部分内容。虽然是一小部分内容,但会使同学们对于中药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中药的错误讲解“味厚则泄”做了纠正,更有助于同学们真正运用中药的气和味的特性去理解和掌握中药。这部分内容是研习和掌握中药极为重要的原则。

中药的气与味

讲解:陈远国老师

整理:古三同学






大家好,我们上堂课讲解了如果我们要学习药物,要把握药物,掌握药物,我们需要从药物的形、色、气这些方面来进行掌握和把握它这堂课就给大家来介绍药物的气和的根本的概念,这也是中药极为基础的概念。

中国文化当中,中国文字没有那么多,常用的文字三四千,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在使用这些文字的时候,同样一个文字,在不同的地方内涵不一样,有很多个意思,在不同的语境环境中意思不同,但是我们在读这些古文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当下的语境环境下的意思理解错了。





中药的有效成分有气和味两部分





那我们就先了解一下中药的气和中药它其中发挥作用的是哪一部分?我们现在都讲要把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时候,就到实验室中对中药进行分解分析,然后看它的一些有效成分,去提炼提取它的一些有效成分。有时候就认为中药作用就是它的这些有效成分在发挥作用,这个做法对不对?通过我们下面的学习大家就会知道了。

我们平常都能看到中药,能吃到中药,但是对中药其实并没有这种深入的理解

我们看这么一段话,玄隐遗密对中药的介绍


味有其性,不可不辨。寒热温凉之性。有补泻收濇、清利消导,宣散和缓之用。气分弗同,功治俩端。暑冷之异,益弊各歧焉。
——《玄隐遗密·九常纪·天常·己丙》

我特意把气和味的两部分内容标红了,什么意思?是代表的药物含有两部分来发挥作用的。哪两部分?一个是气,一个是味分。

什么叫气?什么叫味分?是指的药物当中有气的部分的部分所有的中药里面都有气,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前面讲过,中药本身就是天地之气化生而成的,它里面有气,所以我们在吃中药的时候,它里面的气能够释放出来,供给我们身体使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胃对中药的加工





我们讲人体脾胃功能的时候,讲过胃有什么作用?胃有“移味化气,转化真气”的作用,那什么叫移味化气,转化真气?药物和食物当中含有气的成分,你可以理解成食物和药物把这些气闭藏起来了,然后当把中药和食物吃到胃里之后,通过胃气的作用,给它转化真气,能够把闭藏的气给释放出来,不仅仅是能够把气释放出来,而且还能把药物和食物释放出来的气给它转化一下。

为什么要转化?因为药物食物当中含有的气和人体本身所需求的气,还不完全一样,要给它转化一下,才能够真正地被我们人体所接受,这个叫转化真气。

除了“转化真气”还有什么作用?还能够“移味化气”,什么意思?就是食物药物本身还含有味的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属于物质的成分,这个物质的成分里面还含有非常精微的部分,我们说用现在的显微镜能看得到吗?这个药物当中粗的味的部分是能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但非常精微的味的部分仍然是用显微镜看不到的。





中药的气极为精微,显微镜看不到





气能够用显微镜看到吗?那更看不到。我们前面都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这个气就是属于非常精微非常精微的部分。那味呢?比起气来讲没有那么精微,但是也仍然有很精微,用显微镜仍然看不到味的部分,它能够通过胃的消化和吸收,也能够把它转化成气。还有一些更重浊的味的部分,这部分能用显微镜观察到,这一部分物质就没有能够转化成气,作为物质成分,被我们身体消化吸收,供给身体使用。





什么是中药的气和味





所以我们说这个中药和食物都包含什么?都包含气和味两部分。

药物和食物有气和味,药物和食物本身含有的那个气,它是气态的,但这个气态,它是处于食物药物当中闭藏的状态。你没有吃进去的时候,它不一定能够释放得出来,很多时候是吃进去的时候才能释放出来。当然有部分中药没有吃进去也能释放,我们闻很多药物有气味,实际上它就已经释放它的气了,我们才能够闻得到。这个味的部分,它有一部分是可以转化成气的,有一部分更重浊的味还没有转化成气,它作为物质,供给我们身体使用。

所以食物和药物都包含气,这个气是属于无形的、不可见的,同时,食物和药物还含有味的精微的部分,这种精微的部分我们眼睛观察不到,显微镜也观察不到,还含有一些比较重浊显微镜能观察到的味的部分。

药物中比较重浊的味的部分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它可以进行提炼的,提炼所谓的一些有效成分,所以现代科学提炼了药物的有效成分,实际上只是属于药物的其中的能起作用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药物当中的这个气,你能够把它提炼出来,然后找个地方给它储存起来,能够做到吗?做不到。这个气,你想把它提炼和储存,都做不到。

我们使用的药物很多时候发挥作用的是药物的哪部分?是药物中的气在发挥作用。比如说我们用人参来补气,你说给人参用现代的方法提炼一个人参皂甙,那就能够代表这个人参本身含有的气吗?代表不了。

所有的药物当中其实都有气,所有的药物当中其实都有味,这样的话,这个道理清楚了。

所以这个气和味,它的概念和内涵,不是单纯的只是指气味,不是指这个气味和味道。气和味,它在这个大的范畴,大的逻辑概念上是指的气态的,还有物质形态的,当然物质形态当中有非常精微的,用现代显微镜也观察不到的部分。       





中药的气和味发挥的作用不同





那么我们讲中药能发挥作用是哪些部分?是气和味两个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并且它们发挥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它讲“气分弗同,气分发挥的作用和味分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功治俩端”,一个药物的气的作用和这个药物的味的作用它们不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讲到后面的时候,再深入给大家介绍的时候,会发现药物的确它的气和味的作用不一样,所以有时候我们用这个药物主要是用它的气,有时候我们用这个药物主要是用它的味。所谓主要用它的味是用它的这种物质的成分,主要用它的气,我们用它里面所饱含的这些气。比如说这个人参,我们主要用它的气。比如说熟地生地,我们用它里边的气吗?我们不能说它里面的气没有任何作用,但它里面的气有发挥主要的功效吗?没有。那么生地熟地,我们用它滋阴补精,都是补一些有形的东西以及显微镜也观察不到的精为主。所以生地熟地主要用的是什么?是用的味。

有的药物主要是用它的气,但是药物它本身气和味,你只要吃进去了,它都要发挥作用。你不能说我用人参的时候,它只有气在发挥作用,没有味在发挥作用。我用生地熟地,只有味在发挥作用,没有气发挥作用,这样讲法都不对。你只要吃进去了,它的气味,都要在里面发挥作用。只是说这个药物它偏气还是偏味是不一样的,它们的作用和功效那就完全不一样。有的药物是它的气和它的味,我们都用的。这样的话,这个道理我想我跟大家说明白了。


一物者,用非一,气与味也;少曰气,多曰味。少而色清,淡而上也,多者其浊,浊而下也。

——《玄隐遗密·九真要·化要》

所以我们看上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物者,用非一”,一种东西,它的作用不是只有一种。怎么叫作用不是只有一种?“气与味也”,就是这个药物的气和味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所以用非一,你看它讲得很清楚,非常清楚。药物的气和味用法是不相同的,它们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一个药物我们有可能主要用它的气,一个药物有可能主要用它的味,一个药物有可能是它的气和味我们通通都要考虑进行运用。





药物的用量不同,效果会很不一样





下面还有一句话,这句话对我们来讲也是极为重要的,它说“少曰气,多曰味”,这个文字你看太简洁了,这个文字简洁得让我们根本不了解他讲的是什么,如果你不是对中医很了解很清楚的话,那么根本理解不了。

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讲的是我们用药的一些原则。我给大家举个例子,黄芪有什么作用?有能够升阳的作用,能够升血压,但黄芪它也能够降血压。你看很奇怪,这一个中药它既能够升血压,也能够降血压,但是,用作升血压和用作降血压这个药物的用量能一样吗?用量不一样,如果我们要用它来升血压的话,这个用量比较少,一般上在15克以内,不要用太多。那如果你要用它降血压,你说你用个15克,用个20来克,你能够降血压吗?降不了,一般上要45克以上。

什么意思?是由于我们用这个药物,如果它用的量少,它往往是里边这个气在起更为主导的作用。那我们用的量很多的时候,我们煎了这个药物,它的味所能够起的作用增强了,这就是“少曰气,多曰味”的意思。

黄芪用量少,主要是黄芪的气发挥主要作用,所以能升血压。黄芪用量大,主要是黄芪的味起主要作用。黄芪是甘味的,甘味浓就能缓心气,泻心火,所以能降血压。

这个药物,我们用药量多,那药煎出来之后这个味就浓,比方说这个甜味的药物甘草,用相同的水量,煎几克甘草和煎100克甘草,剩同样的水量,那你看哪个味道浓啊?那当然是用100克的甘草,煎出来会很甘甜,对不对?这个时候甘草里边的味在发挥主要作用。如果我们用的量少,它的气在发挥主要作用。当然我们说这用量多和少,我们是以煎出来相同分量的这个中药来进行对比的。你说我用100克,但我煎出来几升,那这样子它的味怎么样?它也不是很浓很凝聚,对不对?如果中药量多,煎出来的药汁也很多,那仍然是主要是用它的这个气,没有主要用它的味。

现在大家了解了,我们中药,有时候用量多和少,它的效用不一样,效用不一样的缘故就在于这个药物本身有气和味的区别。





中药注射效果和煎服用效果一样吗





气是中药里边含有的这些气体的成分,但含有的这些气体不是说在药物当中它就是以气体存在的,不是,它是以凝聚状态存在的,这种凝聚状态我们吃到胃里之后,才可以给它转化真气,给它移味化气,给它释放出来,供给我们身体使用。

如果没有我们身体胃的作用的话,把人参煎了水之后,直接通过静脉血管注射到血液当中去,那么家想一想能够很好的补气吗?能不能?不能。因为你没有我们身体的胃给它转化真气,移味化气。那么胃转化真气是把其中的这个气给它释放出来,那么移味化气是把其中的味的一些精微的部分能够转换成气的部分,所以这个转化真气,移味化气的过程需要什么?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胃具有这样的功能,在胃气的作用下才能实现这种转化的过程。

当然我们讲过,人的六腑中的五腑: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都有转化真气、移味化气的功效,当然在胃里首先就进行了,那么到了小肠,那么再进一步的进行。转化真气、移味化气,最强的是胃和小肠。

所以比方说人参水,直接注射到血管当中,对人体补气效果不好,为什么?因为没有通过人体的这个胃的作用给它转化真气、移味化气。这个简单的道理,给大家说清楚了。





中药气和味的区别






周:弗枯稿,其布乃荣。物长其味,性殊其功,乃用之,以其气之异焉!积精以粹,其味成之。积化以微,其气殊之。质也弗易,气之有分。分者,度之差也。曰:物有其功,用在于荣。物有其用,志在于衡。
——《玄隐遗密·九真要·化要》

这个药物有气有味,那我们看下面它也是这么说的,物长其味,性殊其功,乃用之,以其气之异焉!那你看它说明白了,气和味是不一样的,积精以粹,其味成之。积化以微,其气殊之。我们在讲这个气和味它们之间的区别的时候,这个气比味怎么样?更加微细,对吧?

我们前面介绍过气和味它的精微的程度,它的差别可以通过这一点来进行分辨。


微之积,亿曰精。精之积,亿曰沫。沫之积,亿曰细。故曰:有可见者,积之大也。无:以罔视者,积之细也。细者,触,弗能感,感,弗可知也。

——《玄隐遗密·九真要·微要》

“微之积,亿曰精”,如果一亿个微积累了,才能变成一个精,那就相当于说这个气,它一亿分的气,然后它积聚了,才能够产生一分的味。那么这一分的味如果要给它“移味化气”能够膨胀成多少倍?能够膨胀一亿倍。这样一讲大家能够理解了,气和味它们有这样的区别,当然我们在使用药物的时候,它们其中有一些重浊的物质成分,它没有转化真气,没有移味化气没有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仍然是作为物质成分供给我们身体使用的。





中药气味之味不仅仅指味道





这个道理清楚了,那我们继续往下看。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阳为气,阴为味这里也仍然是跟我们说明药物当中它含有阳气,它含有阴味,所以这个物质的层面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味,里面含有的气称之为里边含有的阳气,这个是称之为气。气和味是有区别的,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够把气和味单纯的只理解成什么呢?只理解成气味和味道,那就把它这种宽泛的内涵理解错了。

首先你理解气和味内涵很广很宽泛。特别是这个味,我们在讲味的时候,那么“阳为气,阴为味”,这个“味”它不是单纯的味道的意思,它包含味道,就是所有的这些有形的这些物质部分。这些物质部分有味道,但是“味”不单纯是指味道,它是指的这种有形的物质的部分都是属于味。当然我们说这个味的部分,它里面还含有那种非常精微的部分,也是属于现代的显微镜看不到的。


味者,质之所度,量也。

——《玄隐遗密·太乙黄帝内经·太黄·未丁》

下面说“味者,质之所度,量也仍然是说什么?味是属于有形的物质的部分。





药物中气味厚薄的不同作用





味的内涵理解了,下面我们来看关于药物气味厚薄的重要的内容。

药物有的是含有的气多,有的是含有的气少,有的味多,有的味少。那么气多味多,气少味少,它怎么分的?我们看在《阴阳应象大论》里有论述。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学中药一般上都会学这句话,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往往很有问题。

它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那么有的这个药物它含有的味多是什么意思?就是这种有形的物质的部分,它是味多,比如说我们看熟地,还比如说山药,比较致密重浊,所以是味很多,它的物质性的东西很多,是属于“味厚”的。

味厚属于阴中之阴,味薄是属于阴中之阳,为什么?因为气和味它们来比较的话,我们说气是属于阳的,对不对?那么味它是属于阴的,如果是味厚就是阴中之阴,那味薄就是阴中之阳。那么气是属阳的,气也分阴阳,气厚者是阳中之阳,气薄者是阳中之阴。气多的是属于阳中之阳,气少是属于阳中之阴。味厚味薄的味,这个味一定是什么?是指的物质的部分,而不是指药物的味道。因为这个味是相对于气的概念来讲的,气属于阳的部分,味属于阴的部分,也就是“阴成形”,所以味厚味薄的味是指阴的有形的物质,而不是指味道。

下面讲这个药物气厚、气薄、味厚、味薄,它可能的作用,它说“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那这个气薄,它的含量没那么厚实,它怎么样能够发泄?如果气含量非常厚重的话会怎么样?会发热,那我们进行理解一下。

理解什么呢?比方说我们就是用一些药,它有发泄的作用,比如说荆芥、防风、羌活、麻黄,这些都有什么作用?都有发泄、解表的作用,它里边含有的气,它是量很多吗?它是很凝聚吗?量多不多?那么这个量不是特别的多。注意这个量不是特别的多,它有什么作用?它有发泄的作用。

就是药物如果含有的气的量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它容易起到发泄的作用。发泄是怎么样?给它打开,打开就是说泄,是从中间往哪里走?就是往四周走。这个泄字,一个三点水加个世界的世,这个泄是往四周,往上也叫泄,往下也叫泄,往左往右、往四周,四面八方都叫泄。比如说我们说这个煤气泄漏,你用的这个泄吧?那煤气泄漏它只是往下走吗?不是,它往上、往左、往右,它都有可能。

我们说管道泄漏,水管泄漏那个水怎么样?也是往四周喷,这都是用这个泄,对吧?有时候我们说这个腹泻,不是用这个泄,对不对?用的是一个三点水,加个写字的写。一泻千里,这个泻字它往往怎么样?它力量是往下的,这是我给大家解说的这两个字,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

那么“气薄则发泄”,它是从中间能够往四周散,这叫发泄。

它后面说“气厚则发热”。比如说我们来举个例子,你看肉桂附子用了之后怎么样?它容易发热,对吧?能够增热。那你要这样想,肉桂附子这些它包含的气是很多的。当然它不是单纯的包含的气多,它里面气的阳热之性,它的热性也很强,那它就怎么样?它就容易发热,所以这些用了之后它就发热。所以我们在研究肉桂和附子,你可以通过它的使用效果去理解。那么肉桂附子,你想它的气它很薄吗?不会,它如果薄的话,它不会产生这种比较强的发热的作用。

那么再换一个,我们说人参,我们都知道人参是很强的补气的药,对吧?那人参里面气厚吗?人参里边的气它没有那么特别的厚,但是它就是能够悠长的补气,力量比较悠长,能够不断的移味化气,所以人参补气效果是非常强的。

那人参用下去会不会发热?大家要注意这个点。你说人参用了会不会发热?我们一般的人,你喝一点人参,你就量多一点,你会发热吗?不会,一般是不会的,但是如果你遇到了他本身火旺的人,本身体内就很多热的人,你会发现他用了之后,他真的很有可能发热,整个身体发热。特别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假设阳气很盛,那么吃了人参还会怎么样?流鼻血,为什么?太热了。

我们说人参这味药它本身很热吗?人参本身并不怎么热,对吧?人参我们可以说它有点温性,但是它不是热性的,它不像肉桂、附子一样热性那么强。那为什么有些人用了人参会发热,甚至流鼻血了,这就是由于它里面含有的气的量还是挺多的,用上去之后这个气增加了,然后就发热了,厚则发热。所以人参本身含有的气不是特别的厚,但患者体内很多热的情况下,再加上去人参的气,患者体内的气就厚了,就会发热了。所以这样你就明白它的原理了。





“味厚则泄”是错误的





气薄气厚都容易理解,关键是前面一个,他说“味厚则泄,薄则通”则有问题。味薄不是很厚重,它容易在身体里流动,它是“薄则通”。但是注意这个“通”,能够达到把这个气发泄和发热的程度吗?达不到,通是在身体内容易流动。

关键是前面这句话,他说“味厚则泄”,这句对不对?我告诉大家,这句话不对,讲错了。当然这个讲错了不是由于《黄帝内经》错了,而是由于《黄帝内经》在历史传抄传承的过程中抄错了。为什么我这样说?很简单的道理,下面我给大家理一下。

我们说气和味,气是属阳的,味是属阴的,阴中之阴是味厚。相当于我们说像熟地山药之类的,它这个物质都是很致密重浊的,它是属于味厚的,如果是这个味薄的,就没那么致密。


故曰:气,其清也,疎。味,其浊也,秘。

——《玄隐遗密·九常纪·天常·己戊》

你看这个气怎么样?是轻和疎的,味是浊和秘的。我先把这一个给大家理一理,然后再继续讲这个味厚的问题。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南沙参和北沙参,它们有什么区别?南沙参它是比较疏松的,北沙参它是比较致密的。南沙山比较疏松,它含有的气多,北沙参比较致密,它含有的味多。所以只要是这个含有的气比较多的,它就比较疏松,比较轻一点,清轻疏松。如果是比较致密的,比较厚重的,它都是含有的味多。





南沙参和北沙参的区别





南沙参有什么作用?能够补肺气,能够补肺津液,北沙参也能补肺气,也能补肺津液,好像它们俩作用都一样,对不对?但不一样。如果主要用于补肺气,带有滋阴作用的,这个时候用南沙参,如果主要用于滋肺阴,带有一定程度的补肺气作用的,要用北沙参。北沙参它滋润的力量比南沙参强,为什么?因为它味多,南沙参它是补气的力量比北沙参强,因为什么?因为它气多味少。这样的话容易理解了,那么致密的厚重的都是属于什么?都是属于味多,那么轻清的疏松的是属于气多。





不是“味厚则泄”,而是“味厚则滞”





味厚,它是属于阴中之阴。越是阳气多,它的流动性越强,越是阴味多,它的流动性越差。

这个味和气进行比较的时候,味的流动性和气的流动性比较,味的流动性就弱。味又分阴阳,味中之阳,那是怎么样?味薄则通,什么意思?它能够比较顺利的流通,它流通性还可以,这叫通。但不是代表味薄的中药,进入人体内对身体有非常强的疏通的作用,它没有那么强的疏通作用。大家要注意,这个气对人体有强的通的作用,味对人体没有那么强的通的作用。相对来讲,味薄的它是属于阴中之阳,阴中之阳怎么样?还毕竟有一点阳性,然后它通畅度好一点,它没有那么凝滞。味厚就是阴中之阴,你像这个熟地山药,它进入人体里,它会怎么样呢?它走动的速度就很缓慢,非常的缓慢,容易凝滞。味越厚流动性越差,凝滞性越强,静止的能力越强。所以这里它讲“味厚则泄”就错了,它不是“味厚则泄”,而是“味厚则滞”。

什么意思?味厚是停滞、凝滞,走不动。那你想味厚的它是阴中之阴,它的流动性就很差,它的特点是凝滞,是停滞,而不是往下通泻,通泻流动性很好。所以这个“味厚则泄”讲错了,是“味厚则滞”。“味厚则滞”才符合味厚是阴中之阴本身应该具有的特性。

我们还可以参考《玄隐遗密》的介绍,我们看了这个就明白了,它说:


阴之气(味)润乎下,然味厚则滞利,味薄者疏通,阳之气行于上,然气薄则发泄,气厚者发热。

——《玄隐遗密·太乙黄帝内经·阴阳·甲丁》

阴之气润乎下这里原文是“阴之气”,它肯定写错了,因为后面它有“阳之气行于上”。前面是和阳之气相对的“阴之味”,而不是“阴之气”。由于我们现在看到的书籍,会存在一些传承中出现的小错误。如果不仔细阅读,往往很难发现。

“阴之味润乎下,然味厚则滞利,味薄者疏通”,你看“味薄者疏通,气薄则发泄,气厚者发热”和前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讲的是完全一样的,但味厚的不一样,“味厚则滞利”。味厚的怎么样味厚的它走不动,会对通利产生滞涩的作用。因为它是阴中之阴,阴中之阴当然应该流动性差,当然走不动,所以怎么可能是“味厚则泄”?这样一讲大家容易理解。

那我们说现在一般上讲“味厚则泄”都怎么讲?一般都举大黄为例,大黄的确是味厚的,重浊的都属于味厚的。大黄能够通泄大便,就认为味厚的就是泄的,就是能通泄大便的,这个对吗?这个不对。除了一个大黄之外,还能够举出其它的中药的例子,能够说明味厚的都能够泄吗?比方说熟地味厚吧?能泄吗?不能。山药味厚吧?它能泄吗?不能。龙骨牡蛎味厚,它能泄吗?不能。你去看这些非常重浊致密的药物,有几个是能泄的?几乎很少。那为什么这一味大黄味厚它有通泄的作用,就认为大黄是由于味厚的缘故导致泄的?这个理解就错误了,完全错误。没有代表性,大黄这味药它没有代表性。大黄如果要通便,要最后 5 分钟下,要后下,煎的时间要很短很短。假设说大黄你煎个一个小时,你觉得这个大黄能通泄大便吗?煎一小时基本上没有通泄大便的作用。味厚的药物注意,一般上味厚的药物都可以煎煮的时间长,效果才会好。为什么?因为味厚,煎煮的时间长,才更能够把它里面味的部分更有效地给它释放出来。这个大黄符合味厚煎药的标准吗?不符合。

所以大黄它能够通泄大便这个作用,由煎煮时间很多这个现象来说明,它里面的确是有效成分在发挥作用,在长期加温的条件下,它里边通泄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煎久了就不能通泄大便了。但是我们说大黄它还有什么作用?它能凉血,能够清热解毒。大黄你煎一个小时,你说它是不是会失去凉血的功效?不会。你煎一小时它仍然能凉血,你煎两小时它也仍然能凉血,它不会因为你煎的时间长和短失去凉血的功效,但是它煎的时间长,它失去了通泄大便的功效,那就说明它在其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被长时间加热破坏了,所以大黄这味药它是味厚的,但是它不能够作为“味厚则泄”的代表。味厚不是泄,是滞,为什么味厚是滞?我们通过原理去思考,味厚它是阴中之阴,阴是静的,阴中之阴则更静,所以一定是容易凝滞的,一定是流动性差的。

所以我们一般上用山药,用熟地,这些药用的多了,我们要加一些能够疏导气机的中药,比如说我们可以加个陈皮,加个香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药物它味太厚了,进去之后它容易使身体内的气流动性变差,它容易凝滞,容易滋腻。

所以我们要加一些理气的药,让身体的气动起来,然后带动味进行流通。这个味是指的这个气味的味,味厚的味,不是脾胃的胃。





本课重点





这样能够理解了,不是“味厚则泄”,而是“味厚则滞”,这一个观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这堂课讲到的第二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什么?药物,你要知道它里面是有气有味的,用量不同,药物主要发挥作用的是气是味会不同;第二个要点是味厚它不是泄,而是味厚则滞。味薄是疏通的,味薄它容易通,它是阴中之阳,气薄的它容易发泄,气厚的它容易发热。要把这几个记住了,这是作为我们指导药物学习和研究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所以我们以后遇到这种味厚的药、气厚的药、味薄的药、气薄的药,就能够判定出它可能的作用和方向。





中药的气和味在人体的走行规律





这个第二个重点说完了,然后我们继续往下讲。

我们介绍这个气和味,它在人体里它都是容易怎么走行的,这个也需要知道。我们来看,它说: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臓;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这个药物吃到身体里,它里面的这个气,清阳之气,阳气,你注意它有可能是凉的,它也有可能是热的。那这是属于什么?这是属于阴阳在继续往后面分的,我们不能够认为这个往上走的气它一定是热的,不能这样去理解。我们到后面讲解具体的药物的时候再进行细说。

那么这个阳的部分,气的部分,它容易往上走,容易往外走,“清阳发腠理”。还能容易往哪走?往四肢走,“清阳实四肢”。那么味的部分,“浊阴出下窍味的部分它重浊,它容易往下走,那么“浊阴走五臓,浊阴归六腑重浊容易往内里走。所以说这个阳气的部分,它容易往上、往外,往四肢,那么阴味的部分容易往下,容易往里走。

那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讲这个气的部分,讲阳气。我们看补气的药,有人参,有甘草,有白术,还有黄芪,补气比较多,那么补气进去了之后,这些药进去了之后,气它能够怎么样走?能够从胃,然后往上升到肺,当然从肺能够宣散到全身,它很容易就能够到达体表,很容易能够到达四肢,很容易能够到达头,它能够往上走,能够往外,能够往四肢走。

如果我们要是补阴精、物质的部分,我们用的比方说山药、生地、熟地、何首乌之类的,它容易往下走,容易到五臓六腑里边去,容易往里边走,它的力量能不能很容易到达体表?注意,不容易。





根据疾病的发病位置选择合适的中药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治疗一些疾病的时候,比方说皮肤上有红肿,我们在治疗皮肤红肿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用一些有一定程度清热解毒的药来治疗这个红肿。假设菊花,能够清热解毒吗?可以。比如牡丹皮,牡丹皮算是皮,但是牡丹皮是非常致密的,牡丹皮能够滋阴,当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那假设你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假设这两个药它都有这种清热解毒的作用,你现在治疗是皮肤上的这些红肿,那你要选择什么?你选择牡丹皮,还是选择菊花。我们要选择菊花,为什么要选择菊花?因为它轻,因为它轻清,是因为它含有的阳多,它和牡丹皮来进行比较的话,它要轻清,牡丹皮要致密,要重浊。那么轻清容易上升容易外散,更容易到达皮肤。并且本身它是寒性的,所以它能够到达皮肤以清热解毒。

比方说,这个人他是内里生红肿,囊肿,我们主要讲红肿,先不讲囊肿,内里红肿,内臓里红肿,比方说我们说肠道里肿了,那我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牡丹皮和菊花,假设你就只有这两种中药,你选哪个?你选菊花效果好还是选牡丹皮效果好?那一定是牡丹皮效果好。

为什么?因为牡丹皮容易往里走,容易往下走,牡丹皮能不能治疗体表皮肤上的一些红肿?可以,但是它的力量弱,它不容易往体表走。那么我们说菊花它是不是一定不能治肠道里的一些红肿?也不是,它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效果就要差,它比那种致密的容易往里走的一些中药效果就要差。这样道理就明白了,阳气它容易往上,容易往表,容易往四肢走,阴味容易往里,容易往下走。

所以我们在治疗一些疾病的时候,需要根据疾病所处的部位的不同,选择适合的药物。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让这个药物更容易走到那个方向,然后去治疗那个疾病。有的问题它是在上部,有的问题是在下部,那我们在选择中药的时候你要进行一些区分,比方说头昏头晕,如果是肝气盛肝阳上亢,肝气往上走了,肝气往上升,往上升了会头晕,上面还会眼睛红,你要用一些药到上面去,把上面的这个肝火给它清一清。

那清上部的肝火我们要用什么?用菊花、桑叶、连翘、夏枯草,这些中药它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它比较清轻容易往上走,走到上面,然后把肝火给它清了,把上部的热清除一部分。

肝气往上升的有时候是什么原因呢?是下面肾水不充足,不能够把肝气给它涵养住,肝气才会往上冲了。这种我要在下面给它涵养住,不要让它往上升,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可以用熟地、龙骨、牡蛎,它能够就在下面,相当于把肝气给往下牵引一下,好让肝气不至于往上冲得太厉害。

那么你看我们用的熟地、龙骨、牡蛎,这些药都是很重浊的,都是往下沉。那你说如果是上面眼睛红,上面有火,那你用这些重浊的药,它往下走的,它容易清上面的火吗?不容易。那如果你下面有问题,那你用一些药,它的力量主要是往上升,那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解决不了。

所以我们在选择药物的时候,根据它的特性和阴阳属性,它的气和味的不同来选择它可能达到的位置,这样的话大家大体是能够理解了,所以我们到后面讲具体药物的时候,你再结合这个知识,理解起来更容易。





中药气味走臓腑的规律





下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是在《玄隐遗密》有的,在我们一般的书里没有。这句话我们也看一看,它说:


臓之悦气,腑之悦味。臓之悦清,腑之悦浊,脑筋同一,此其恒也。臓畏乎气浊,腑畏乎味浊。是故言益忌者,不可矕也。

——《玄隐遗密·九常纪·天常·己戊》

“臓之悦气,腑之悦味。臓之悦清,腑之悦浊”,这有区别,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到了胃里边之后,注意这个胃里边能够产生气,对不对?那么胃里边产的气胃来给它转化真气,给它移味化气,能够把药物和食物当中的气立刻输送到五臓。这是“臓之悦气”。那可能有同学会说了,那么和前面有这个冲突吗?实际是没有冲突的,《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讲“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臓”,他是讲浊阴走五臓,注意,这个清阳之气,它要往体表走,是先入五臓,再往体表走,再往上走,再往四肢走。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不是说清阳之气一下子就直接跑到体表去了,它有一个过程的,对不对?所以这个气先入五臓,再往上,往外走。那么味怎么样走?味是容易在这个六腑当中,在六腑当中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消化与吸收,吸收能不能够输送到五臓?可以输送到五臓,不是说只是这个气进入五臓,也不是说只是这个味进入六腑,不是这样的。味也能够进五臓吗?可以,气也能够进六腑吗?可以,只是说它们的先后有不同。所以这个道理需要说清楚。





中药味淡味浓的走行规律





那我们下面再看这句话,它说:


味之清淡而上灌,浓厚而下行。浊则走腑,清则归臓。

——《玄隐遗密·九常纪·天常·己甲》

“味之清淡而上灌,浓厚而下行”。这句话我们要了解一下,我们前面讲了,味和气,气是容易往上走的,对不对?那么气是容易往体表走的,这都没问题。但是味本身它虽然容易往下往内走,味也能够分味薄的和味厚的,味当中清淡的就是味薄的,它容易往上走一些;味很厚重的,更容易往下行。所以,味本身也要分什么?也要分阴和阳。味中阳的部分也容易往上走,味中阴的部分也容易往下走,就是味中的清轻的部分往上走,味中的重浊的部分往下走。那么味中的这个重浊的部分容易走六腑,味中的轻清的部分容易归五臓。

所以我前面给大家说,不是说这个味它就只走腑,然后就不走臓了,不是这样的,它也会走臓。那你说这个气就绝对不走腑吗?不行,那如果气都不走腑的话,你这些六腑它怎么能够运行得起来?对不对?也会走。我们说气和味,它的走行会有区别,有容易往上走的,有容易往下走的,容易往外走的,有容易往里走的。我们根据这个药物本身它的清轻重浊,它的阳和阴的程度的不同来进行选择。





药物清轻和重浊的应用





我们看这段:


阳宣也,阴沉也。故益阳以清淡味薄气厚之属,以其清也;填阴则以其重浊浓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滞也。

——《玄隐遗密·太乙黄帝内经·阴阳·甲丁》

“阳宣也,阴沉也”,阳气容易容易宣发,阴味容易沉降,故“益阳以清淡味薄气厚之属”如果我们要补我们身体的阳的部分往上走的,往外走的要轻要淡。淡是和浓来进行对比,清是和浊来进行对比,轻和重来进行对比,轻淡清轻,还有味薄气厚,都属于阳的部分,所以能够往上走,能够益阳,那也就说我们来补人体的这个气,补元气有可能用那种很重浊的药物来补吗?不可能。

大家注意看,补气的药,最主要的是参术芪草,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家看一看这四味药,它是不是非常重浊的?没有。这四味药没有一样是非常重浊的,这其中白术要相对重浊一点,主要补什么?补脾胃对不对?白术对于补心肺之气往上走的力量就要弱了,补气的药当中仍然是有阴和阳之分,那你看黄芪和人参,容易往上走,要更轻一些。那是不是说补气药都是非常清轻的?不是的。有没有比他们更轻清的?有。菊花、薄荷叶是不是比它们还要清轻?菊花、薄荷叶容易更往上走,往外走。但是菊花、薄荷叶,你能够用它来很好地补充人体的气吗?不能,为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我们身体的气要源源不断的补充,它还需要由味来进行转化。你不能说药里面一股气释放出来就没了,就完了。所以黄芪还有人参,包括我们说西洋参、党参,这些用来补气的中药,它都不是那种非常清轻的,但肯定也绝对不会重浊,它是比较清轻,里面有气释放出来的,里面还有很多的味,在逐渐不断地进行转化,“移味化气”,不断地由味来化气而补充气。所以对于一些补气的药,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它们本身的这个特性,然后再了解一下它们味道的不同,还有它们的其它的一些特性,不同补气的药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能够了解它们的共性和区别了。

那么“填阴则以其重浊浓厚之色味”,为什么呢?因为“以其性沉而滞也”。所以你像我们要补阴补精的,是要重浊的,补阴补精的药都是需要很重浊的。我们来举一些例子,生地熟地非常重浊,山药重浊,何首乌也重浊。再比如肉苁蓉补精,很重浊。所以我们常用来补阴补精的、填阴的、补髓的,这些药都是很重浊的。你不可能拿一个很轻的药来,我们来给他补肾精。比方说你拿薄荷叶、菊花来补你的肾精,可能吗?不可能,做不到的。为什么?因为它往上飘了,它不能性沉而滞,不能够真正沉降下去。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要让这个药物它要达到身体不同的层次,是要往上走,是要往外走,是要往内里走,是要往下走,我们就要去选择这个药物,它是清轻的,它是重浊的,它的清轻重浊的程度是什么状态的?越清轻的越容易往上走,越重浊的越容易往下走,没有那么清轻,没有那么重浊,可以往中间走,那既可能往上,又可能往下,对不对?这是一个大的原则。

下面我们来看这下面一段,实际上和前面是差不多的,它说:


重,以用上堕之。轻,以用下动之。浊,以用上下之。清,以用下化之。轻上以扬,重下以宁,清上以发,浊下以收。

——《玄隐遗密·九真要·物化一》

“重,以用上堕之”。那我们前面说了,比较重浊的药,容易往下走,虽然说容易往下走,但是有一些药物它是从上往下重坠的,我们举个例子,牛膝,它是比较重浊一点,但是它也没有非常重浊。

牛膝有川牛膝,有怀牛膝,怀牛膝和川牛膝来进行对比的时候,哪一个更重浊?怀牛膝更重,补益作用更强。川牛膝它相对于怀牛膝来讲没有那么重,川牛膝它有什么作用?它能够从上引心火下行,引心血下行,引心血下行的时候,心气往不往下走?也往下走。

牛膝可能还体现不出来它太明显的重浊,再举个例子,我们用代赭石降胃气。有时候呕吐比较严重,我们用代赭石降胃气止呕吐,它很重浊,从上往下坠。再比方说磁石,磁石能治疗喘,肾不纳气的喘,为什么?磁石下去了,重浊往下把气给它往下收。

重浊下坠的药虽然说它是容易在下部起作用,但是它对上部有一定程度的往下收、往下引的作用。

“轻,以用下动之”,轻的中药材,容易往上走,对不对?但是有时候也能够在下部把下面的一些津液,给它往上升。举个例子,川芎是不是很轻清的?不是,不是很清轻的,它还是有点重浊,它能够降下去,但是它里边含有很多的气,含有清轻的气,就能够从下往上升,然后带动下面的津液往上走。

那么有没有一些清轻的药,它容易在下部开始发挥作用,然后往上升?也有。比方说白头翁,白头翁这个药是非常清轻的,它是在下部然后往上走。所以白头翁我们用来治疗的在哪些部位?在下部的一些疾病比较多,其实治疗上部的疾病有吗?也有。

“浊,以用上下之。清,以用下化之。”和前面的意思是差不多的,浊也是重浊的用上面,然后往下走,那么轻轻的用在下面,使下面进行转化,使它往上动,是这样的一个含义。“轻上以扬,重下以宁,清上以发,浊下以收。”清轻的容易往上走,容易飞扬,容易发散。重浊的容易往下走,容易往内里收。好,这样子的话我们介绍到这里就差不多。

这个药物,它清轻的,容易上升,容易外散;重浊的,容易收敛,容易下降。由于它的气和味的区别,气是清轻的,容易往上升,味是重浊的容易往下降,但是味中它仍然是有阴和阳之分,味中之阳它也是清轻的,容易往上走;味中之阴是重浊的,容易往下降,但是容易往下降,它是不是泄?不是,它是容易凝滞,容易停滞。所以遇到这种药我们有时候要给它加一些行气的药,然后让它不至于这么滋腻,不至于这么凝滞。

如果是气往上升、往外散的太过,动得太厉害的,有时候要加一些收敛的药。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麻黄往往加什么呢?加白芍,麻黄非常清轻,很容易往外散,它的气动得很厉害,我们要用白芍给它收一收,不要动得太厉害,不要散得太厉害。白芍是比较重浊的,加重浊的白芍收敛收摄一下,让气不要动散得太厉害。如果重浊的山药熟地,凝滞的动不了,要加一些清轻的行气的药,让它动一动。为什么要这样用?这就是要保证药物符合我们身体的需求,那么该凝滞就凝滞,但是不能够太凝滞,那太凝滞我们的身体内气机流动不起来,则会产生新的疾病。该动散就动散,但也不能动散得太厉害了,动散得太过度了,那对我们身体也会产生伤害。所以药要符合我们的身体需求才更好。





有香气的中药大都能醒脾开胃





这个道理清楚了,然后下面我们再说最后一个小知识点,我们讲中药的气,它是一个大的范畴,是指的药物当中的气的部分,我们不是单纯的讲它是这种鼻子能够闻到的气,但是鼻子能够闻到的气的确是我们说这个药物的气能够散出来的部分,所以我们是可以通过闻这个气,它的一些气味来辨别药物的一些气。下面这句话:


物之殊。形气异,芳之芬之,馨之香之。郁之馥之,气之在在,其嗅能之。其能宣,其可散,其为疎。其果化也,凊者清利,酸者敛收,贞其化于味。

——《玄隐遗密·九真要·周布一》

这段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一些药物,它有气味,芬香的气味、芳香的气味、馨香的气味、馥郁的气味。注意只要它是有这种气味的,我们能够闻到这些香气的。这些药它都有宣散疏的作用,都会有宣的作用,都会有散的作用,都会有疏的作用。为什么?因为它是气,它能动起来,能够疏散,不会郁结在那里。所以有这种芳香气味的,有这种各种气味的,它都一定是能够宣的,一定是能够散的,一定是能够疏的。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荆芥有这种很浓的气味,闻起来这个气味能够闻到。它能够宣吧?能够散吧?能够疏吧?可以。薄荷叶能够宣散疏吗?可以。

陈皮、佩兰、苍术,那么这些药它的气味都是比较能够很明显的闻到,实际上是比较浓的。苍术的气味很浓,陈皮我们闻一闻也都知道,佩兰也有一定的气味,这些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这三味药能够醒脾开胃,为什么它们能够醒脾开胃?实际上我们说就是脾胃那里气流动性太差了,所以脾臓它像睡着了一样,所以我们要唤醒它,要怎么办?要用这些芳香的药让气流动起来,然后脾臓就叫醒了。那开胃呢?胃的上口它有时候没打开,还有胃气它不往下走,上口是贲门,下口是幽门,它该开的时候不开,胃里的气它也不容易往下通降,这时候人的胃口就差,然后用了这些药之后,它让胃气运行起来,那么上面的贲门该开就开,该关就关,下面的幽门该关就关,该开就开,那么上下气机通畅了,人的胃口就有了,所以我们说这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一般上都有醒脾开胃的作用。

当然这是在脾胃,那么在肺,在心,在其它部位有没有作用?一定有,无论它是在哪里,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这三个字,宣散疏,所有有气味的药,有比较浓的这种气味的药它都有宣散疏的作用。

再比如说麝香的香味是很浓,麝香有时候能够会容易使人流产,对吧?现代宫斗剧里面经常有这个描述,对不对?把麝香放在孕妇房间里结果使孕妇流产了,的确麝香是有促进胎儿流出的作用。为什么?因为它都是气味太浓,它有很强的宣散疏的作用,所以它能够促使人流产,那反过来讲的话,正常的使用能不能够助胎儿分娩?是可以的。

我们这堂课主要给大家讲了气和味。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气味的大的范畴的概念,不是讲的我们一般理解的气味和味道。中药的五味,到后面再进行细说。这堂课我们介绍到这里,下堂课继续,谢谢大家。

附文:内经疑难辨微——“味厚则泄”对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 中药的气与味+从实例说中药的气与味
中药不能和什么同吃?服用中药的正确方法
大医张景岳临危救子!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
中药解析——我们是怎样学习和认识中草药的
【中药方剂】喝中药有禁忌 养胃中药“怕”糯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