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痹症的文献

文献研究
一 《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1 《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还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2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3 《内经》又有五痹,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之分。如《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4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二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1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2 《华氏中藏经.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的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谓“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在痹症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谓“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
3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
4  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
5  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
6  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
7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
8  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阐明“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痛痹,散寒为主治风,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寒凝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的治则;
9  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入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10 当代名家,被誉称为“华夏治痹第一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焦树德对痹证的研究可谓专业而精深,并首次提出了“尪痹”一说。
11当代中医名家,南通市中医院的“朱良春”主任医师亦对痹证的研究较为深透,其用药谴方更具独特,多主张用虫类药剔络搜风。
另外,北京名医王为兰、谢海洲等亦是擅治痹证的大家。
三  相关的现代医学疾病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痛风、肌纤维组织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炎
四  治疗原则
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辨证
(1)行痹:风邪偏胜。
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或在一处作痛,向远处放射,牵掣麻木,如风行之速,以致患肢曲不敢伸,伸则痛麻难忍。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2)痛痹:寒邪偏胜。
证见肌肉关节疼痛,痛势较剧,关节屈伸不利,局部关节或皮肤有寒冷感,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常喜按揉击拍以求缓解,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3)着痹:湿邪偏胜。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沉重,痛有定处,肌肤微肿,肿胀散漫,不红,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阴雨风冷天气每易发作,舌苔白腻,脉濡。
(4)热痹:风湿化热。
证见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活动受限,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浮数或濡数。
五、名医经验选摘
(1) 陈全新:标本兼治  祛风通络
痹证临床表现虽属局限性肢节病变,但在治疗上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不同病因、病情以及病人体质、针下气至情况等,通过四诊八纲,进行辨证施治,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
如属实热型,常有体温升高,头痛,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等风热邪偏盛症状。此证型应遵照“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用标本兼治法。
治标选穴以病部循经所过邻近或远隔三阳经穴为主。如腕痛取合谷或外关,膝痛取足三里或风市。针尖斜向病部,得气后用紧按慢提泻法,导气至病部。
再选刺有关脏腑背俞,常用有肝俞(肝主血)、膈俞(血之会)、脾俞(睥统血)。并随症配伍祛风之穴,如头项痛加风池,上肢配风门,下肢取风市等,以达活血祛风通络治疗目的。
如属虚寒型,病人体质多虚弱或缠绵发作,除见历节痛外,局部肿胀多不明显,皮色不变或微潮红,全身症状不明显,脉浮细数,舌质淡苔薄白.此型治本为主兼以治标。针灸并施,用平补平泻法。
治本以隔姜片灸肝俞,膈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每次交替选2穴灸5-7壮,以达养血祛风目的.
治标选病部循经所过局部或邻近的经穴,可针灸并施.同时可配合梅花针叩剌夹脊或病变关节局部,以加速经络气血运行.  
行痹病邪易内舍脏腑,故论治必须注意整体。如出观心悸,气短,脉结代甚至下肢浮肿等症,宜配伍心俞、督俞、厥阴俞,内关、神门等穴,用平补针法,以宁心安神。
(2)焦树德创补肾祛寒治尪汤:焦树德老即用《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随证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病,常常取得理想的疗效。并把桂枝芍药知母汤和《和剂局方》的虎骨散合并起来进行随证加减,定名为补肾祛寒治堰汤。同时把具有肢体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痹证命名为“尪痹”。1981年12月在武汉市召开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上,宣读《尪痹刍议》。
1983年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痹证学组采用了“尪痹”这一新病名,以补肾祛寒治杜汤为主商订科研处方,进行了300多例的临床观察.研制了“尪痹冲剂”这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经辽宁省本溪市第二制药厂批量生产,现已多次获奖并被评为国优产品而获全国优质产品银奖,畅销国内外,一直供不应求。
补肾祛寒治尪汤:组成: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用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l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独活各l0~12克,防风12克,麻黄3~6克,苍术6~l0克,威灵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炙山甲6~9克,地鳖虫6~10克等,还可加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
(三)谢海洲:治痹三要四宜
治痹三要:1扶正固本: 
遵循经旨“因其实而泻之”,在治疗痹证时应以祛邪为主,但许多病例用通络祛风之剂后,并无明显的效果。其多失误于忽视扶正。故无论疾病初起或日久,均需治以扶正培本药物。
2、祛湿健脾:
风湿之病之所以长期不愈,从病邪的角度说,正是由于湿邪不去所致。因此,谢老主张以健脾放在首位,如用四君子汤、平胃散、胃苓汤等加减变化。加苍术、薏苡仁、防己燥湿消肿;羌活、秦艽、防风祛风除湿。脾胃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水湿各有所归。此为治湿之本。

3利咽解毒 治痹过程中,曾观察到有些痹证患者,病情时轻时重,关节肿胀反复发作,仔细观察发现其中不少人都省咽部红肿的表现。此为病情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因而在治痹方剂中要加入玄参、麦冬、桔梗,甚则加入山豆根、板蓝根、牛蒡子、射干。锦灯笼等利咽解毒之品。尤其咽部鲜红肿甚者,更应先治咽再治痹,临床效果方可明显改善而且稳定。
治痹四宜1、寒痹宜温肾
寒痹之作,根本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在治疗上以温肾为要,可选用乌头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伍鹿角胶、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胡芦巴、狗脊等品。
2、热痹宜养阴
3、寒热错杂宜通(桂枝芍药知母汤)
4、久病入络宜活血搜剔(如加虫类药)
(四)朱良春治疗顽痹经验
      顽痹是指反复发作,病情重笃,病程久远,顽固不愈,有别于一般的痹症.它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疾病。其共同特点是:关节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为主症。朱良春认为:顽痹具有久疼多瘀、久疼入络、久疼多虚、久病及肾的特点。治疗上主张补肝肾,攻补兼施,用虫蚁搜剔。自创益肾蠲痹丸治疗顽痹,获良好疗效。其方组成:生地、熟地、全当归、鸡血藤、仙灵脾、鹿衔草、淡从蓉、炙乌蛇、炙全蝎、炙蜈蚣、炙蜂房、炙僵蚕、蜣螂虫、广地龙、地鳖虫等。
    上药共研细末,另以老鹳草、徐长卿、寻骨风、虎仗、甘草煎浓汁作丸,如绿豆大,食后服。妇女经期或妊娠忌服。阴虚咽干口燥者,另加生地、麦冬、石斛、泡茶饮服。
生熟地各150g、金当归100g、鸡血藤200g、仙灵脾100g、鹿衔草100g、淡从蓉100g、炙乌蛇100g、炙全蝎20g、炙蜈蚣20g、炙蜂房100g、炙僵蚕100g、蜣螂虫80g、广地龙100g、地鳖虫100g
六、有关研究进展
国内治疗RA中药制剂主要有雷公藤多甙,正清风痛宁(有效成分青藤碱)和帕夫林(有效成分白芍总甙) 。 
雷公藤
雷公藤多甙不但用于RA治疗,还用于其他风湿病治疗。该药改善关节肿瘤疗效确切,但长期应用其副作用(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尤其是对育龄男女患者的性腺影响不容忽视(月经紊乱、******减少等)。
有观点认为连续服药3个月左右,其疗效达到顶峰,连服4个月,疗效减退,而由于蓄积作用,对生殖系统损伤和不良反应加重。因此提出以3月为一疗程,间歇停药1—2月,间歇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0mg/d),(依据糖皮质激素可使肾上腺皮质萎缩,而雷公藤却具有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呈互补)
用雷公藤多苷片,毒副作用小。初始剂量1-2mg/kg.d,一个月后开始减量,一般6个月为一个疗程。可以间歇3个月左右,再使用。
【分型论治】
    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不拘上、下、左、右肢体关节。
    兼症:病或数时,或一二日,或三五天,日轻夜重,急性期者亦红亦肿,触之热感,恶风
       或恶寒,喜暖,颜面淡清而两颧微红。
    舌脉:舌质红,苔白微厚,脉多浮紧,也可有沉紧。
    治法: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之品。
    主方:宣痹达经汤。
    方药:蜂房、乌蛇、土鳖虫、穿山甲、螳螂、威灵仙、羌活、防风、秦艽、豨莶草、清风藤、当
       归、。

    痛痹
    主症:肢体关节紧痛不移,局限一处,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兼症:甚至关节屈伸不利,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触之不热。
    舌脉:舌质红润,苔白而薄腻,脉多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为主,佐以和营之品。
    主方:乌头汤。
    方药:川乌、生麻黄、生黄芪、生白芍、甘草、苍术、白术、羌活、姜黄、当归。

    着痹
    主症: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够。
    兼症:但不红,甚至四肢活动不便,颜面苍黄而润——寒湿;
      肩背沉重,肢体疼痛,下注足胫而肿热——湿热。
    舌脉:舌质红,苔白厚而腻(寒湿着痹);苔厚腻而黄(湿热着痹)。
    治法:渗湿通经活络为主,佐以健脾之品。
    主方:薏苡仁汤。
    方药: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
       甘草。
       加减:寒湿甚者,加附子、干姜、细辛;湿热者,加黄柏、苍术。

    热痹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焮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
          夜重。
    兼症: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烦闷不安。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佐以疏风之品。
    主方:白虎加桂枝汤。
    方药:石膏、知母、粳米、桂枝、甘草。
    加减:①可加银花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桑枝活血通
    络、祛风除湿;②湿热胜者,可选用宣痹汤;③热痹化火伤津,症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
    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犀角散加减。

    尪痹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
    兼症: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废人。
    舌脉:舌质暗红,脉细涩。
    治法:补肾祛寒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之品。
    主方:补肾祛寒治尪汤。
    方药:川续断、补骨脂、制附片、熟地、骨碎补、淫羊藿、桂枝、独活、威灵仙、白芍。

    尪痹久而不除
    主症:肢体关节刺痛,屈伸不利,多个关节漫胀,重则关节肿大,顽麻顽痛。
    舌脉:舌质红赤,两侧有瘀斑。
    治法:通经活络化瘀。
    主方:宣痹化瘀涤痰汤。
    方药:蜂房、乌蛇、虫、羌活、伸筋草、豨莶草、当归、制南星、白芥子、生姜、
       片姜黄。
    加减:①瘀血证明显者,加血竭、皂刺、乳香、没药;②骨质变形重者,加透骨草、寻骨
       风、自然铜;③兼低热者,加黄柏、地骨皮,去淫羊藿。

    气虚血亏证
    主症:四肢乏力,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
    兼症:汗出畏寒,时见心悸,纳呆,颜面微青而白,形体虚弱。
    舌脉:舌质淡红欠润滑,苔黄或薄白,脉多沉虚而缓。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为主,佐以舒筋之品。
    主方:气血并补荣筋汤。
    方药:生薏苡仁、茯苓、生白术、首乌、当归、砂仁、熟地、黄精、蜂房、乌蛇、豨莶
       草、络石藤、狗脊、秦艽、菟丝子。
【历史沿革】
   ① 病名首见于《内经》,有专论,详细论述了病因、病机、分类、传变、转归等为后

   世师法。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分类:三痹、五痹、脏腑痹。

     病机:

   ②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之“历节”即在本病范围内。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

   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曰历节。”

     后世言痹,或从白虎历节,如《金匮要略》、《济生方》;或痹证,如《儒门事亲》、

   《景岳全书》、《金匮翼》、《时方妙用》等;或痹病如《证治百门》、《医宗金鉴》、

   《诸病源候论》、《杂病广要》等。

    ③ 《中藏经》最早提出热痹名。

     《症因脉治·痹证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

   予以论述,完善了痹病的诊治内容。

    ④ 《医宗必读》概括了痹证的治疗原则,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

   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

   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

   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

   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证候特征】
    气血不通,经络痹阻,所致肢体关节疼痛,是肢节痹病共有的证候学特征。

    不同的分证,有各自的症状学特点。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则甚,得热则缓。

    着痹: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

    热痹:肢体关节灼痛,或痛处焮红,肿胀剧痛,筋脉拘痛。

    尪痹:关节剧痛、肿大、僵硬、变形,屈伸受限。

    气血亏虚型: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并见心悸、四肢乏力等。
【病因病机】
     1.风、寒、湿、热之邪侵袭。

     2.药物所伤。

     痹证病因病机及演变图:

   

     总之,本病的发生,系由机体正气不足,外卫不固,或先天禀赋不足,复因久住湿

   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热毒浸淫,风、寒、湿、热之邪得以内侵于肌肉、筋骨、关

   节之间,致使邪气留恋,壅塞于经络,气血凝滞,脉络痹阻而成。

     若复感于邪,邪气内舍而成内痹之象,即脏腑痹,治疗更难,预后更差。因此,正

   气不足和风寒湿邪乘虚伤人是致病的内外因素。而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脉络绌急是肢

   节痹病的病机所在。
【诊断】
   ① 发病特点: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

   同时发病及病情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② 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则甚,得热则缓。

     着痹: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

     热痹:肢体关节灼痛,或痛处焮红,肿胀剧痛,筋脉拘痛。

     尪痹:关节剧痛、肿大、僵硬、变形,屈伸受限。

     气血亏虚型: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③ 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④ 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诊断。
辨证要点】
      一、把握主症

     肢体关节疼痛为本病的基本特征,例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行痹;重着而痛、麻木

   不仁者为着痹;疼痛剧烈,伴关节肿大变形为尪痹。

     二、辨其何邪所胜和病程的久暂

       风邪胜者为行痹;
       寒邪胜者为痛痹;
       湿邪胜者为着痹;
       热邪胜者为热痹;
       突然发病病程短者,多为急性风寒湿热痹;
       久治不愈,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关节肿大变形者,为尪痹;
       反复发作者,多属慢性之痰瘀相结,气血俱虚证。

     三、辨别虚实

     本病也有虚实之别,临床应予以细心辨识。切勿认为凡关节酸楚疼痛,且随天气变

   化而变化,不问病程之长短,便使用祛风活络之品,这样易犯虚虚实实之误,造成坏病。

   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虽起病亦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而痰瘀相结,肝肾亏

   虚证为虚中挟实,其治较难。
 
蜈蚣60条,乌梢蛇120克,土鳖虫100克,全蝎60克共研细未.早晚各一次,每次10次,少量饮酒后效果最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痹病
痹症
中西医观点论痹症——痹症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
痹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痹证的针灸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