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秘:创造吐鲁番文明的洋海人是从哪里来的?又为何神秘消失了?

在吐鲁番盆地里有一个古老的族群——洋海人,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座颇具研究价值的地理博物馆,在新疆考古工作作者的努力发掘下,出土了几百具人类颅骨,还有许多青铜器、陶器等,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谜题。

一、对洋海古墓群的分期

吐鲁番考古遗址分布图

自抢救性发掘以来,共在Ⅰ号墓地、Ⅱ号墓地、Ⅲ号墓地发掘清理了五百多座墓葬,未发掘的尚有一千多座之多。古墓内出土的文物基本涵盖了古代洋海人的衣食住行及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

洋海古墓中多样的墓葬形制也为考古工作这断代提供了依据,大致勾勒出洋海人这个族群的历史发展脉络,为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文明提供了有力佐证。

洋海古墓群就有椭圆形墓葬、竖穴墓、竖穴偏室墓等墓葬形制,而一个族群的丧葬习俗是很难轻易改变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从考古和历史上来看,某种墓葬形制的消失,都是因为它所对应的某种文化发生了巨大改变。

按照墓葬形制及对出土文物的判断,洋海墓群由时间顺序分为: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700年)、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00年—公元前300年)、秦汉时期(公元前300年—公元200年)三个阶段。

1.青铜时代晚期

青铜器

此时期的墓葬大多分布在Ⅰ号墓地,墓葬形制为椭圆形二层台墓。据发掘显示,椭圆形二层台墓葬的墓主人都为单人葬的成年男性,随葬品多为青铜器和木器,最多的是管銎铜斧、弧背环手铜刀,这两种青铜器是北方草原文化中常见的,说明刚进入吐鲁番盆地的洋海人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在这些墓葬中,很少有陶器,更别说精美的彩陶了,此时的中原和这里还没有交流的迹象。而且在墓葬中有袱葬或者殉葬,殉葬者多为女性,这说明洋海人的早期社会里,男性有着据对的霸权。

2.东周春秋时期

彩陶

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分布在Ⅰ号墓地北部和Ⅱ号墓地西南部,墓葬多为竖穴墓和长方形竖穴二层台墓,数量最多,占墓葬总数的三分之二。单人葬较少,多为合葬,有一男一女和一男多女的形式。殉葬方式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杀牲随葬和泥俑随葬。发现了许多牛、羊、马头,还在一些墓室发现了以熟土制成大泥俑,似乎是代替活人随葬的。这说明洋海人的社会已经从游牧文化的野蛮逐渐走向了文明。

随葬泥俑

同时出现了最小的社会单元——家庭,女性的地位也提高了,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出土了很多纹样精美多样的彩陶,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是一脉相承。这充分说明当时的洋海人已经和中原有了密切频繁的联系,而这比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早了五六百年。

3.秦汉时期

陶器

此时期的墓葬形制多为竖穴侧偏室墓,主要分布在Ⅲ号墓地。从出土的文物分析,这一时期的洋海文化走向衰落,陪葬品再没有精美的彩陶,而只有一些做工粗糙、没有纹饰或简单纹饰的罐、碗、杯子等小物件,其中有汉代的陶罐出土。

而且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和葬式与相聚不远的吐峪沟北口的苏贝希古墓相同,近C14测定,苏贝希墓地的年代为公元前3世纪左右,正是秦汉时期。至于曾经辉煌的彩陶文明为何消失,其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二、岩画与洋海古墓

鹿石

在今天的新疆阿尔泰山、天山的山地和草原上分布着大量的岩画,但是岩画的断代却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大部分岩画的内容是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动物、放牧、狩猎等场景,但是还有一部分奇特的人物,不知道他们归属于那个族群,常常被当做外星人。

阿尔赞王墓出土的鹿纹

随着洋海古墓群的发掘,出土的木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为在木桶外壁上阴刻、线刻的动物形象与岩画中的风格相似,难道是洋海人跑到阿尔泰山和天山去雕刻的吗?按照当时的条件,这是不可能的。

木桶

木桶

在新疆发现的岩画中所表现的有羊、牛、鹿等动物,还有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打猎放牧图。而在阿勒泰地区的演化中鹿纹较多,所以称为鹿石。为什么在这里特别要说说阿勒泰地区的鹿石呢?这就与其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关。

在阿勒泰地区战略位置最重要的还是青河县,而在青河县的三道海子就像扼守关中的潼关一般。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曾经带着蒙古铁骑六次从这里跨越阿尔泰山,奔赴西部的星辰大海。正是三道海子,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进入中西亚的重要孔道,而在这里遗存着的大量鹿石也是最好的佐证。

可以从遗留在三道海子鹿石上的纹样看,所刻的鹿矫健活泼、生动逼真。但是在洋海古墓Ⅱ号墓地中出土的木桶纹饰的鹿却略显不同,木桶上的鹿纹显得更加形象化、艺术化了,尤其是鹿角看起来就像是熊熊燃烧的火焰,与火焰山上的皱褶倒有几分相似。鹿脚也是尖锥状的,似乎是在火热的土地上翩翩起舞一般。

康家石门子岩画

岩画形象

另外在岩画中出现的形象是人物,最有名的就是位于昌吉州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其中的二百多的人物中就有戴着冠饰的男女。

而在洋海墓群的Ⅲ号墓地318墓葬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盒子,在其后的发掘中更多的盒子出现,这到底是什么呢?原来这是洋海人在从事一些重大活动时所戴的冠冕,这种冠饰还被称为“鱼形冠”。而且更加巧合的是在出土干尸的手脚上都有彩绘和纹身,纹的也是鱼。专家研究发现,在南西伯利亚草原上的巴泽雷克墓地就有这样的习俗存在,或许彼此之交还是有联系的。

男性佩戴的鱼形冠饰

女性冠饰

在胜金店古墓的M13号墓葬中也出现了鱼形冠,放置在男主人的腿部,但是在女主人的头部还有一件分叉着两个角的木冠饰。这一男一女的冠饰恰恰与康家石门子岩画中头顶上有天线的人相对应,也破除了岩画中是外星人的推测。

洋海人复原图

三、最终的归宿

斯基泰文化圈

经过上述的分析,古代洋海人的渊源似乎逐渐清晰了起来,与阿勒泰的岩画有关,与南西伯利亚的巴泽雷克墓地有关,还和中原的仰韶彩陶文化有关。在这里可以可以大致勾勒出两条线,一条是南西伯利亚草原——阿勒泰地区——吐鲁番盆地洋海,是为草原游牧文化传播线;另一条是半坡遗址遗址——临洮马家窑——青海民和马厂——山丹四坝——哈密五堡——吐鲁番盆地洋海,是为彩陶文化传播线。

彩陶西传之路

而这两种文化在吐鲁番盆地交汇,共同孕育了洋海文化。据考古发现的500多具颅骨分析,洋海人族群中的人种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而是多种,其中有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和其他混合人种,而欧罗巴人种比例占到70%之多。他们就是从遥远的南俄草原迁徙而来,带着他们的游牧文化,带着他们对故乡的守望,同时在迁徙的路线上留下了鹿石、石人、墓葬等,也吸收融合了当地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洋海文化的主体。

洋海姐妹花

在史学界,南俄草原上崛起的游牧文明叫做斯基泰文明,而公认的“斯基泰三要素”:动物纹饰、马具、青铜器,在洋海墓群及周边的古墓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可以初步判定洋海人中占主体地位的欧罗巴人种就是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也被称为塞人。

斯基泰王和王妃

在岁月的流逝里,由于匈奴的兴起,曾经辉煌的洋海文化走向没落,鲜艳的服饰不见了,精美的彩陶也不见了。洋海人的后裔从战国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车师国,都城就是现在的交河故城,地跨天山南北,扼守着丝绸之路要道。

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60年,大汉王朝和匈奴为了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进行了“五争车师”的战争。最后为了控制车师国的地盘,汉朝把车师国分为了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山北六国等八个小国。

大汉军队

随着匈奴日逐王归附汉朝,在车师故地上匈奴人、车师人、汉人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这也是吐鲁番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又到了公元450年,车师国被草原崛起的柔然民族所灭,车师人不知去向,成为了历史悬案。但是在近代考古研究中找到了答案,这答案就在高昌故城北郊魏晋时期迁到吐鲁番的汉人墓地里。

在汉人斜坡墓道的墓葬里却发现了车师人的竖穴偏室墓,这就说明迁移而来的汉族人和当地的车师人进行了通婚,古老的洋海人就这样在民族大融合中逐渐远去,只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你身边有姓车的人么?说不定他的祖先就是吐鲁番的车师人,也就是从南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斯基泰人。

历史已经远去,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还在继续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还在进行着。现在去看看那些古迹,它们还无不诉说着中国作为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沧桑巨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8)
寻找古楼兰人后裔
迷失在火焰山下的洋海人
洋海墓群:位于吐鲁番火焰山,无洋也无海,出土文物却能改写历史
新疆火焰山下发现1100座洋海古墓, 解开不可思议的文明之谜
新疆出土的古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