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的肇始,九三式陆攻和九五式大攻

陆上攻击机是旧日本海军独有的一个机种,这种类型的飞机采用双引擎,从陆地机场起飞对敌方舰队进行炸弹和鱼雷攻击。

曾猖獗一时的九六式陆攻

能够挂载鱼雷进行对舰攻击的双发轰炸机在二战时期当然不止日本海军一家,但陆攻的要求却与其他国家的轰炸机有所不同。日本海军的陆攻要求能在大洋上配合航母机动部队作战,非常强调极限航程,由此带来了很多复杂的设计问题。

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对当时几大海军强国保有的军舰规模和吨位进行了限制。其原因是一战后列强之间展开的造舰竞赛愈演愈烈,而遍及世界的大萧条又使各国经济难以承受,已经到了要舰队还是要国家的紧迫地步。所以列强不得不坐下来,主动谈判共同削减军备。

条约的签订对于列强之中经济最为孱弱的日本来说其实是件好事,但是对于那些一直主张对外扩张以掠夺资源的军部“忧国人士”来说,裁减和削弱军备意味着永远不可能追上英美的优势地位,等于慢性自杀。但是他们当时还无法完全左右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出公然撕毁条约的举动,那就只有在盘外招上想办法了。

因为作为舰队主力的战列舰数量和吨位遭到限制,无法进行公平的战列线决战,那么用航空母舰对敌方的战列舰队进行预先削弱也是可行之法。不过按照条约规定,日本航空母舰吨位和战列舰一样,与英美同类型军舰的比例都是60%。那么解决办法就是研制航程和载弹量更高的舰载攻击机,在敌方舰载机作战半径外就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这样敌方航母的数量优势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于是1929年12月20日,日本海军要求三菱公司开发一种安装400—500马力级别发动机,可挂载鱼雷或者一吨炸弹的大型舰载攻击机。这种新式舰载攻击机将用在赤城和加贺两艘大型航空母舰上,性能比以前的舰攻大幅度提高,只能采用双发设计,因此被称为七试双发舰攻。

当时三菱公司正在设计一种内部编号为“カ三”的新式舰载攻击机。由于此前日本海军的十式、十三式舰攻都是三菱设计的,三菱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其他公司插手进舰攻这个“传统”领域。但是自身技术实力又不济,于是三菱向英国的布莱克本、汉德利佩季和十式、十三式的设计师,原索普威思的赫伯特·史密斯发出委托,最后布莱克本的设计中标,第一架样机也在布莱克本制造。1930年设计师G.E.佩蒂和样机一起到达日本。

此人的到来真是及时雨,三菱当即委托佩蒂指导松原元和由比直一两位设计师进行内部编号为“カ四”的新式双发舰载攻击机的设计。由于当时并没有双发舰载机的范例,所以只能延续上一个设计的思路和技术。

由于开发过程中日本海军不断变更要求,这架飞机直到1932年才首飞。因为海军对载重量、航程、续航时间的苛刻要求,该机只能采用双翼设计,使用两台640马力的金星发动机。该机采用全金属骨架,机身为钢管组合,机翼翼梁和翼桁都由薄钢板制成,外蒙张力雨布,全备重量达到6吨。为了能在航空母舰上使用,机翼还可以折叠。

该机首飞后试飞员评价很低。飞行性能不好,在空中操纵费力,舵和副翼都很迟钝,震动很大,在地面滑行时摇头,且不能以单发维持飞行(这样一来因为一台发动机失效而迫降的几率是单发飞机的两倍)。此后该机进行了长时间的试飞修改,从第五架原型机起将原有的单垂尾改为双垂尾,但始终无法获得让人接受的性能。1934年3月的一次试飞,甚至出现4片副翼被全部从机翼上扯下的事故,加上拖延过久性能已经严重过时,日本海军最终认定该机已不适合作为舰载机使用。

早期单垂尾设计

后期改为双垂尾

究其原因首先是三菱公司请的外援就不太靠谱,布莱克本当时自己都没搞出过像样的双发军用机。而日本设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佩蒂回国后他们就开始乱整。因为这架飞机太大,虽然机翼能折叠,但到底能不能在航母上正常使用这伙人心里没底。于是他们直接动手将飞机机翼简单截短,结果一试飞发现性能骤降,又只能原样再接回去。诸如此类的摸着石头过河式修改,最后当然改不出啥名堂。不过据说引进的布莱克本金属结构对三菱的技术提高很大,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三菱都在使用类似的机体结构。

按说到这儿三菱的这种飞机就应该凉了吧?但是并没有。日本海军将其命名为九三式陆上攻击机,正式编号G1M1,首字G就是陆攻机的代码(九六式陆攻的前身八试特殊侦察机编号也是G1M1,这是完全不同的型号,不要混淆了)。这就是日本海军的第一种陆上攻击机,也是日本海航装备的第一种双发陆上飞机。不过日本海军也不许它继续造了,所有11架(一说14架)原型机交与海军馆山航空队,主要用于地面勤务训练。

九六式舰战原型机与九三式陆攻

舰载机莫名其妙变成了陆攻机,三菱的飞机怎么就突然绝处逢生了呢?这又得扯回之前说的海军条约上了。

从建造航程更远的双发舰载攻击机的思路上更进一步,很容易推导出如果双发飞机的航程再大一些,能够直接从陆地机场起飞前往战场,那么对航空母舰吨位的限制不就也不是问题了吗?而且陆地机场部署的飞机尺寸可以不受限制,能够造得更大,反过来航程也就更长。海军条约对于航空兵力完全没有约束作用,那么只要多造飞机就能够抵消潜在敌国在军舰上的优势。

1930年签下《伦敦海军条约》,1931年日本海军就把原有的14个航空队增加到31个,接着又在横须贺设立了海军航空厂(空技厂)作为海军的航空技术核心。

当时的军令部航空本部长松山茂首先提出构想:“根据裁军条约限制了航空母舰的保有量,减少了能和舰队一起作战的飞机的使用。为了弥补这个问题,能不能开发从陆地出发协助舰队作战的有力飞机?”就此命令航空本部技术部长山本五十六少将进行研究。

当时各国海军普遍使用的从沿岸基地出发进行远程海上作战的机型是飞行艇(船身式水上飞机),一般能够搭载不超过一吨的炸弹,时速低于200千米,航程在1850—2200千米左右,可以承担警戒、搜索和水平轰炸任务。美国海军的P-2D巡逻机采用可更换的浮筒和轮式起落架,其性能和飞行艇差不多,只是航程稍短,但灵活得多,可以进行鱼雷攻击。

航空本部设想的新式陆上攻击机,主要任务将是在主力舰队决战中作为航空母舰飞行力量的补充,远距离飞行后投入战场以雷击方式歼灭敌方战列舰,这和其他国家的巡逻、警戒机的设计要求大不相同,也更加复杂。但是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就可以依托太平洋上散布的大量日本托管岛屿为基地,相当于不沉的航空母舰。

根据以上分析,海军航空本部将新型陆上攻击机称为“试作七试特种攻击机”,交由广海军工厂设计开发。

之所以如此一是日本海军对这种机型能否成功并不敢确定,所以不愿交给民间公司来做;二是广海军工厂之前有引进德国技术建造大型水上飞机的经验。

七试特种攻击机以广海军工厂此前建造的九〇式一号单翼飞行艇为蓝本,其主翼面积为130平方米,全备重量11吨,这两个数据都和九〇式一号相同。发动机采用两台广厂九四式1型液冷引擎,单台标称输出900马力,可载2吨炸弹,最高速度240千米/小时,以167千米/小时巡航速度飞行时航程为3700千米。

九〇式一号飞行艇

设计任务由和田操中佐主持,岗村纯兵技术少佐为设计主管,这两位也是设计九〇式一号飞行艇的原班配置。据岗村少佐的记录,因为没有过多的要求,因此设计并不困难。全金属应力蒙皮结构在飞行艇上已经有了经验,只需按部就班即可,但为了达到要求的续航距离必须减轻结构重量,在计算上花了很多功夫。

一号原型机在1933年4月29日完成,然后被拆卸船运至横须贺海军工厂重新组装。第二年五月初组装完毕,当月中旬进行了试飞,负责该机计划的航空本部技术部长山本五十六也到场参加。

以当时的标准看这架飞机相当之大,其全长为20.5米,翼展31米,只比日本陆军在容克斯G.38基础上研制的九二式重轰炸机小。当然现在大家对G.38和九二重爆也没什么概念,拿熟悉的飞机作比的话,它的翼展比美国B-17飞行堡垒更长。

九二式重爆源自容克斯巨型飞翼客机

九二式重爆模型

七试特种攻击机试飞后日本人很快发现其机体过于细长刚度不足,导致尾翼振动;副翼大角度偏转时会引起翼尖失速。因为动力不足,当飞机以巡航速度飞行时非常笨重,本来按日本海军的设想,这么大的飞机怎么也该吊装两条鱼雷吧,但实际上根本无法完成雷击操作。另外其所用的液冷发动机也是故障频频且难以修理,这个问题涉及工业基础,直到二战结束日本人也没搞定。

虽然如此,但当时还是决定将该机作为编制海军陆攻队的基本装备投入生产,头六架由广海军工厂制造,后续飞机转交三菱生产。为使飞行员和地勤人员提前熟悉双发飞机的操作,此前开发失败的三菱七试双发舰攻就被赋予了G1M1的编号,作为第一种陆攻提供部队使用。

然而此前一年,日本海军以研究机名义向三菱订购的八试特侦表现出超出预想的优秀性能,于是改称九试中型陆上攻击机继续发展,这个机型就是后来大量装备的九六式陆攻。

相比之下,七试特种攻击机就显得过时了,该机采用的厚翼型和固定式起落架结构改进余地不大。但是日本海军还是将其命名为九五式陆攻,编号G2H1,作为一种暂时的过渡机型使用。该机在三菱仅生产了两架,生产线便转为生产九六式陆攻了。

九五式陆攻

飞行中的九五式陆攻

因为九六式陆攻和其后继的一式陆攻被称为“中攻”,所以九五式陆攻也就被称为“大攻”。一般认为这种飞机实用价值不大,其最大意义是使三菱厂熟悉了全金属飞机的制造技术。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本海军的九六式陆攻在搞“越洋爆击”时遭到中国战斗机顽强抵抗损失颇重,出现兵力不足问题,于是将笨重老旧的九五式大攻转至朝鲜济州岛。9月30日,木更津航空队的九五式大攻开始向上海方向出动,由于当时已无强力战斗机部队进行拦截,这些载弹量大的老式飞机得以肆虐,给地面军民造成了很大伤害。

​​九五式大攻机群

10月24日,当大攻队满载油弹在起飞线等待的时候,突然一架飞机的空气泵启动装置着火,随即引发大火和殉爆。停在旁边的四架飞机相继起火爆炸,只有一架飞机免于延烧,但是被破片打得千疮百孔而报废。就连日本航空史作者也惊叹这样一次事故把所有在役机都报销掉堪称空前绝后。

关于此事件说法不一,有的日文资料认为当时尚有一机幸免,其后日本海军又从国内调集两架备用机凑齐三架继续执行任务。但是不管怎么说,九五式大攻在当年年底前即已淡出历史舞台,以后提到陆上攻击机的时候也很少有人会想起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图集:外网搜集到的日本侵华战争影像【3】
"零"式舰载战斗机
二战日本零式战斗机研发和实战综述
美国人眼中的F-18战斗机
旧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发展简史(三)
倒鸥翼的万能舰载攻击:流星VS 毁灭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