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卫恒《四体书势》(附释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19-04-11 10:33:00

《一日帖》西晋·卫恒

  卫恒 (?~291), 中国西晋书法家。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官至黄门侍郎,惠帝时为贾后等所杀。他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祖卫觊、父卫瓘、侄女卫铄都是著名书法家。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说他:善草、章草、隶、散隶等书体,但见于世的,多是他的草书。唐李嗣真《书后品》称他的书法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详雅。北宋《淳化阁帖》卷二收有他草书二行。

  《四体书势》1卷,是卫恒的书法理论著作,原文收入《晋书·卫恒传》,是存世最早和比较可靠的重要书法理论之一,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有关当时的各种书体、书史的演变,以及一些书法家代表的情况资料,大都赖此书得以保存。

  卫氏是魏晋时期河东世家。卫恒青年时期,就被征辟至大司空司马攸的僚府中任职。以后又转为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丞、太子庶子、黄门郎等。卫恒的祖父卫觊、父亲卫瓘,先后在曹魏和西晋初年担任过朝廷中的重要职官,并且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家庭的教育和陶冶,使卫恒从小就喜欢书法。他任官之后,又主要从事于秘书性质的事务,长期抄写文书,所以,练就了一手漂亮的草书和隶书。同时,在长期研究书法的基础上,他还写成了《四体书势》一文,探讨了汉字的构成、字形字体的演变,并对西晋以前的书法家进行了评论,指出他们在书法方面的得失。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西普以前的书法史的总结,也是我国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

  卫恒的《四体书势》,在文字的起源和汉字的构字方面,并没有超出东汉许慎的认识,一本仓颉造字的说法,并完全沿袭许慎的“六义”之说,也认为汉字是通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方式构成的。值得指出的是,他在叙述字体由古文、篆书、隶书直到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过程中,注意到汉字字形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不断简化的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发展的社会原因。他在《四体书势》中说,秦以前的籀文,字体繁难,再加六国分裂,文字各异,难以识认,所以到秦国统一,由李斯作《仓颉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爱历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成为小篆。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日隶宇”。“隶书者,篆之捷也”。这就是说,隶书是篆字的简捷写法,所以有篆字向隶书的转化,是当时用字繁多,篆书很难适应各种诏令奏议的书写。正因为隶书的简捷易书,因而,“汉因行之,独符、印玺、幡信、题署用篆。”说明了隶书逐渐代替篆字而大行于世的原因。 草书、楷书代替隶书而兴起,也经历了一个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四体书势》中,卫恒引东汉崔瑗的《草书势》加以说明,崔瑷在这里说,隶书是对前此字形的简化,而“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其所以有这样—个简化的过程,是因为“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应时谕指,用于卒迫”,繁重的抄写任务,不得不使人变化笔势,以求其迅捷。可这样一来,大家都感到草书写起来,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逐渐成为习惯,反倒觉得字体就不一定拘泥于古式了.

  对于字形字体的发展变化规律,卫恒的总结无疑是正确的,尽管他引述了别人的观点,说明他对这种看法是赞同的。从这些议论中,也能够使人们了解到汉字字形发展的大致轮廓。

  除了这些之外,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还对篆、隶、行、草等各体书法家的书法艺术作了比较,真正把书法提高到艺术上来。在秦的小篆的书写艺术上,他认为当首推秦朝的李斯。到了汉朝,有扶风人曹喜也善写篆体,其笔法与李斯少异:曹魏时期以曹喜为师而写篆体的是邯郸淳,他善于领略篆书的精妙之处,篆书写得很似曹喜;而韦诞以邯郸淳为师,写得却不及邯郸淖。至于东汉末年的蔡邕, “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他认为,蔡邕所说的篆体“形要妙,巧入神”,应该是篆体的精髓,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度。

  谈到楷书、行书,他推崇东汉师宣官的楷书,说他的楷书“大则—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有笔法:而梁鹄暗暗模仿他的笔法,又胜于师宣官。至于行书,他也赞扬曹魏时钟繇的书法。

  对于草书体的书写,他更有较详细的评述。他认为,东汉时期的杜度、崔瑷、崔寔,都善写草书, “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而草书最称精巧者,要数弘农的张伯英,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下笔必为楷则,号忽忽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室其书”,因而号为“草圣”。张伯英弟子很多,但没有一个比得上他。与张伯英同时期的其他草书家,都不如张伯英得草书之法。

  卫恒的上述这些议论,概括了西晋以前书法发展的情况,在今天看来,因为魏晋墨迹殆尽,就更显得它的宝贵。

  同时,在《四体书势》中,他也引用魏晋以来一些书法家对各种字体笔法的阐述,形象而生动地层示了篆、隶、行、草各种书体的笔法势态,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因为到了西晋,现行的所谓真、草、隶、篆等字体已经形成,各种字体的书法家纷然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所以,他对这一时期的整个书法艺术特别赞赏,说是“籀篆益其子孙,隶草乃其会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可宜。”

  卫恒生活在西晋统治者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的时期,在统治阶级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中,他的一家都死于这场斗争,他的书法墨迹也早已荡然无从。 “八王之乱”后,他才得到平反,赐其谥号为“兰陵贞世子”,肯定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

  唐李嗣真《书后品》称他的书法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详雅。

四体书势概述

《四体书势》一卷,是卫恒书法理论著作,原文收入《晋书·卫恒传》。
《四体书势》一文,探讨了汉字的构成、字形字体的演变,并对西晋以前的书法家进行了评论,指出他们在书法方面的得失。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西晋以前的书法史的总结,也是我国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

四体书势作者简介

卫恒(?-291),西晋书法家,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
卫恒书法少辟司空齐王府,转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丞,太子庶子、黄门郎。惠帝时为贾后等所杀。他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祖卫觊、父卫瓘、侄女卫铄都是著名书法家。家庭的教育和陶冶,使卫恒从小就喜欢书法。他任官之后,又主要从事于秘书性质的事务,长期抄写文书,所以,练就了一手漂亮的草书和隶书。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说他:善草章草、隶、散隶等书体,但见于世的,多是他的草书。李嗣真书后品》称他的书法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详雅。北宋淳化阁帖》卷二收有他草书二行。卫恒生活在西晋统治者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的时期,在统治阶级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中,他和一家都死于这场斗争,他的书法墨迹也早已荡然无从。“八王之乱”后,他得到平反,赐其谥号为“兰陵贞世子”,肯定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

四体书势书籍简介

《四体书势》是一部书法体制论著,又名《四体书传并书势》,全书共有一卷。

  

《四体书势》录自《晋书,卫恒传》。四体为:一、古文,二、篆书,三、隶书,四、草书。每体一论,各叙其起源,及名家遗事,分析名作,并各系之以赞语。其关于“古文”沿革之论述日:“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有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作者以为,文字之始于“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其后遂滋,称为六义。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从而概述了汉字的起源。其阐述“篆书”之源流曰:“昔周宣王时史籀始着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者也。及平王东迁,诸侯力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又概述了“自秦坏古,文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和“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古文、奇字、篆书、佐书<即隶书>、缪篆、鸟书),以及“汉祭酒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新,可得而论也”等。至于“篆法”则云:“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又逐一分析其师承及延伸,曰:“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善篆: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也。汉末又有蔡邕为侍中、中郎将,善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其概述“隶书”之形成曰:“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其叙述“草书”之源流曰:“汉兴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
作品是对许慎《说文解字·序》的具体阐发,每论一体,总先引许说,其后又从书法的角度逐渐展开,一一分析品第,文末又均以辞赋短韵赞之。《篆势》赞记为蔡邕作,《草势》赞指为崔瑗作。古文《字势》赞及《隶势》赞可能出自作者本人之手。但张怀璀认为《隶势》赞系蔡邕所作,而徐坚《初学记》则以为钟繇所作。四赞朴茂古雅,工力悉敌,可称杰构。作品由“六义”到“六书”等概念的提出,既反映了儒家传统文字观念的局限,也开创了早期书学品评理论的先河,同时又标志著书学从文字学的附庸而逐渐趋向独立。它是我国书学史上并不多见的一部专门论述、品析各种书体的著作,也是早期书学理论成熟过程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四体书势版本

传世有《书苑菁华》本、《说郛》本和《佩文斋画谱》本等,流传较广的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四体书势原文

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以戈为武,人言为信是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按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以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
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着世。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
周宣王史籀始着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定乃隶字也。
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空甄酆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秦篆书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及汉祭酒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新,可得而论也。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善篆,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中郎将,善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邕作《篆势》云: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洒直,计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捬,梁鹄乃益为捬,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宜官后为袁术将,今巨鹿宋子有《耿球碑》,是术所立,其书甚工,云是宜官书也。梁鹄刘表魏武帝荆州,募求鹄。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北部尉,故惧而自缚诣门。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书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着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今宫殿题署多是鹄书。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为小字,鹄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之法也。汉末有左子邑,小与淳、鹄不同,然亦有名。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作《隶势》云: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从此简易。厥用既弘,体象有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其大径寻,细不容发,随事从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裂,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设张,庭燎飞烟。崭岩嵯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研桑所不能计,宰赐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岂体大之难睹,将秘奥之不传?聊伫思而详观,举大较而论旃。
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杀字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仲将之徒,皆伯英之弟子,有名于世,然殊不及文舒也。罗叔景、赵元嗣者,与伯英同时,见称于西州,而矜此自与,众颇惑之。故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河间张超亦有名,然虽与崔氏同州,不如伯英之得其法也。崔瑗作《草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峰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事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四体书势译文

古代在黄帝之世,创立法制,建造事业。有沮诵、仓颉两个人,开始创作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大概是看见了鸟迹而启发了思想的缘故。因而孕育成形,就叫它"字",有六义呢。一叫指事,"上下"二字就是这样;二叫象形,"日月"二字就是这样;三叫形声,"江河"二字就是这样;四叫会意,"武信"二字就是这样;五叫转注,"老考"二字就是这样;六叫假借,"令长"二字就是这样。这指事的字,如画一横画,在上面加一画是"上"字,在下面加一画是"下"字。象形的字,如"日"字圆满,"月"字亏缺,就象它们的形状。形声的字,以部类为形,配以声旁。会意的字,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就是如此。转注的字,如用"老"字转注"寿考"的"考"字。假借的字,是指数言同字,字声虽各异,文意是相同的。
自黄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形体不改。到秦时用小篆,焚烧过去的典籍,古文就弃绝不用了。汉武帝时鲁恭王毁坏孔子旧宅,得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当时的人已不再知道有古文了,就叫它蝌蚪书。汉代秘藏的典籍,很少有人见到的。魏初传播古文的都出于邯郸淳,恒祖父敬侯写淳书体《尚书》,后来给淳看淳不能辨别。到正始年间,立三字石经,反而丧失了淳的笔法,因蝌蚪书有名声,于是人们就效法它的形势。太康元年,汲县有人盗发魏襄王墓,得策书十馀万字,按照敬侯所写的书体,还有些相似。古文也有数种,其中一卷撰写楚事的书迹最为工妙,我私下很喜欢它,所以竭尽愚钝之思来赞扬它的美,愧不足以侧身前贤之作,只希望以此保存古人书迹的形状而已。古时没有别的名称,就叫它《字势》吧!
黄帝的史官,沮诵、仓颉,观察那鸟的足迹,开始创作文字。治理国家事务,颁布法律制度,王室的法令得以运用宣扬,质朴的内容与华美的形著明于世。及到残暴的秦代,滥施权势制造暴政,正道既已被泯灭,古文也随着被弃绝不用了。魏文帝爱好古文化,当世传播《九丘》、《三坟》,这是历代都没有传播过的,所以真伪不分。伟大的晋代开创新纪元,弘扬正道布陈法规,天垂示其象,地光耀其斑斓的文采。斑斓的文采显耀出来,灿烂呀这些文字,因声会意,类物象形,很有法度。"日"处在君王的位置显得充实圆满而大度,"月"执掌臣的职责而亏虚一边,"云"像绵延屈曲的蛇一样布在天,"星"则历历分明地舒放着辉光。"禾"茂盛的形状因而下垂穗,"山"高峻的形势而连着山冈;"虫"爬行的样子缓缓似在动,"鸟"昂头企立似飞而未飞扬。看那下笔濡墨,用心精纯专一,笔势平和形体均称,行止没有间隙。有的字恪守法度遵循规矩,笔势转折回旋;有的变通不局限规则,根据字形的不同而相应权变。那曲笔如弓,直笔如弦。笔势坚劲地崛起,像龙腾于江河;笔画长长地下坠,像雨从天上降落。有和挥笔奋力,像鸿鹄高飞,超凡出众而很美;有的笔势奔放而又轻盈柔美,像流苏悬着饰羽,富丽而又安静。因此远远地看去,像清风激水,激起清波细浪。真是黄帝、唐尧时遗留的书迹,是六艺规模格局的创先,籀文篆文大概是它的子孙,隶书草书就是它的曾孙玄孙。目睹古文形体进行思考,感到不是言辞所能表述的。
过去周宣王时史籀开着《大篆》十五篇,有的与古文同,有的与古文异,世人称之为籀书。到平王东迁,诸侯国各自为政,家与家政策不同,国与国政策不一样,而文字也有不同的形状。秦始皇开始统一天下,丞相李斯就增减文字,上奏罢去不合乎秦国文字的文字。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采用史籀《大篆》,有的略加简化和改变,说是所谓小篆了。有人说下杜人程邈作衙吏时,得罪秦始皇,幽禁云阳狱十年,在狱中改大篆,少的增加,多的减少,方的使它变圆,圆的使它变方。奏到秦始皇那里,秦始皇很满意他,放他出来做御史,要他审定文字。也有人说程所定的是隶书。
自从秦时毁坏古文,文字尚有八体: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四是虫书,五是摹印,六是署书,七是殳书,八是隶书。王莽时,要司空甄丰校订文字,改定古文复又有六书:一叫古文,就是孔子壁中书;二叫奇字,就是与古文有些不同的文字;三叫篆书,就是秦篆;四叫佐书,就是隶书;五叫缪篆,就是摹印的书体;六叫鸟书,是书写在幡信上的书体。到汉祭酒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以篆书为正体,作为体式范例,是最新的,值得评论。秦时李斯号称为工篆,诸名山题刻及铜铸人像铭文都是李斯书写。汉建初年间,扶风人曹喜擅长篆书,稍有不同于李斯,也还称善。邯郸淳师法他,略达其妙处。韦诞师从淳而不及淳。太和年间,韦诞为武都太守,因为能书留补侍中,曹魏氏的宝器上铭文题署,都是韦诞的书迹。汉末又有蔡邕为侍中、中郎将,善篆书,采用李斯、曹喜之法,成为古今杂形,然则精密熟练就不如邯郸淳了。蔡邕作《篆势》云:文字的笔画,开始是依据鸟兽足迹而来的。仓颉遵循圣人之意,创制文字作为大家的范本。篆书体式有六种,都精深微妙入神。或者像龟纹,或者像龙鳞,屈体放尾,长翅短身。笔画下落如黍稷之穗下垂,笔画积聚如虫蛇之错杂盘聚。有的像掀起了波浪,受到振动激荡;有的像鹰耸立身子,鸟显得惊惧,伸颈张翅,势必凌空飞去。有的笔画向内轻捷下笔,交接于内部浓艳,笔迹似断若连,像露珠顺着线路下行,最后凝垂下端。有的笔画像随从,倒悬在别的笔画上;有些彼此平行,排列的很有次第;有的飘逸斜趋,不方也不圆。它们有的若行,有的像飞,行的徐缓,飞的迟慢。远远的看它们,像是一群鸿鹄在天空往来不绝,倘佯优游。就近看看,有如湍急萦回的流水,不可尽其源头。计研、桑弘羊这些历史上有名的最善计数的人也不能数出它们笔画的曲折,离娄这样历史上有名的目光最亮的人也不能看出它们结字的间隙。公输般、舜臣倕这样有名的巧匠会举手推让而不敢称巧,史籀、沮诵这样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字创造者也会拱手而搁笔。今安排典籍之篇目,鲜明美好可供观赏。铺陈华丽的文字于洁白精致的细绢上,供学习书写书艺的作为样板。赞扬礼乐教化的丰富蕴含,称颂此篆书作者之高大手笔。思念文字形体之俯仰有仪,我只举其大略论之而已。
秦既用小篆,奏疏的事特别多,这种篆字难以写成,就令服役的隶人帮助抄写,叫隶字。汉沿用这种字体,惟有符玺幡信、题署用篆书。隶书,是篆书的简化。上谷王次仲开始作规范化的隶书,到灵帝好书,当时很多人会书法,而师宜官算是最优秀的,大的呢一字一丈见方,小的呢一寸见方可以写一千字,因而甚是夸耀自己的才能。有时未带钱到酒家饮酒,因而在墙壁上作书,请观看者来付酒钱,计算钱付足了就把字涂抹掉。每作书完就将书写的木片削碎烧掉,梁鹄就给他增加木片,给他酒饮,等他醉了就拿走木片。梁鹄终于因书法得到了选部尚书的官职。宜官后来做袁术的将领,今天巨鹿郡宋子县有《耿球碑》,是袁术所立,其书迹很精美,说是宜官所写。梁鹄投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招求得到梁鹄。梁鹄是做选部官职的。魏武相给他洛阳令而他以为是北部尉,所以惧怕起来就自缚到军门。魏武就任命他为军假司马,在秘书令以勤书奉献力量,所以今天多有梁鹄的手迹。魏武帝将他的书悬挂在军账中,及用钉钉在墙壁上进行观赏,认为胜过了师宜官,今天宫殿的题署多是梁鹄的书迹。梁鹄适宜作大字,邯郸淳适宜写小字,梁鹄说淳得次仲笔法,然则梁鹄的用笔,可说穷尽次仲的笔势了。梁鹄的弟子毛弘受教于秘书令,今天流行的八分书都是毛弘的笔法。汉末有叫左子邑的,稍与淳、鹄不同,然也有名。魏初时,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都从学于刘德升,而钟氏稍有优异,然也各有其巧妙,今都盛行于世。作《隶势》云:篆书的变通,是由于隶书,它减损繁文,从此就简单易行。它的用途既然很大,摹写物象又有法度,鲜明如星辰陈空,明盛如彩云布天。它的大字一字一寻见方,小字细如毫发,字体的大小要根据事情的情况来决定,没有一陈不变的常制。有的高大宽宏,有的笔画栉比排列如针划裂痕,有的坦平笔直,有的曲折错杂,有的长斜撇掠如犀角一样劲利,有的笔势又回旋屈折。笔画长短相称,字的形体不同而同样有气势。有的重磔轻提,笔画相离而笔势不绝。小波多点,排列在字中,像悬钟的格架已经张设,像庭中照明的火炬已经点燃。有的介那峻岩坎坷不平又高下相连,像那高台连着重叠屋宇,又像那积聚的云气笼罩在山头。远远看去,像是飞龙在天;就近察看,就感到心乱目眩,因为那笔画奇姿变幻,叫人不能穷尽其笔势的源头。计研、桑弘羊这样善计数的人也不能算出它的曲折 ,宰予端木赐这样善于辞令的人也说不清那莫测变幻的笔势。为什么草书篆书就足可称道,而隶书就不予宣扬?是不是规模宏大难以看清,或者是奥秘不能传播?我愉快地沉思详尽地观察,略举大概论说罢了。
汉代兴起后有了草书,不知作者的姓名。到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草书。后来有崔瑗、崔寔,也都称工草书。杜氏杀字很安妥,而书的形体稍瘦;崔氏甚得笔势,而对字的结构安排和形势布置略有疏忽。弘农张伯英,专门精练其巧,凡是家里的衣帛,必先写字而后漂洗。他临近池边学书,池水都黑了。他下笔必为楷模,常说:“匆匆忙忙没有空作草书。”他作书的片纸都不见遗弃,至今世上非常珍惜他的书法,韦仲将称他为“草圣”。伯英弟文舒,仅次于伯英;又有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韦仲将一些人,都是伯英的弟子,有名于世,但远不及文舒。有罗叔景、赵元嗣二人,与伯英同时,见称于西州地方,而恃此自许,大家颇有些迷惑不解。所以伯英自称:“我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馀。”河间张超也有名,然他虽与崔氏同州,却不如伯英得他的笔法。崔瑗作《草书》云:文字的产生,开始于仓颉,他描写那鸟兽蹄迒之迹,用来制定文字。及到后世,典籍越来越多;时世有许多不常见的事,政治有许多权变;官事荒芜了,因为要抄写文章。有很多辅佐书写的隶人,删简过去的文字。草书的写法,大概还要简略,顺应时势表明意思,用于伧促紧迫之中,功效加快,与篆隶同样使用,爱惜了时间节省了精力,这些纯粹是简略方面的变化。为什么一定要坚守古老的体式呢?观看它的形象,低昂都有它特有的仪态形势。方呢不合量方形的曲尺,圆呢不合量圆形的圆规。抑左扬右,看去像是倾斜的。像兽踮起脚鸟耸起身子。想要飞走离去;像狡兔突然受惊,将奔驰而未奔驰。有的(黑知)(黑主)点(黑南)地下点笔势,形状像是连珠,笔画完了而而墨迹相连。蓄积壮气心情悒郁不快,纵放出来就会发生奇异的情景。有的像迫近深邃而恐惧战栗,抵据高处面临危难;旁点偏斜相附,像螳螂抱着枝条。笔画完了要回收笔势。有如将剩馀的线缕缠绕起来。有的如山蜂施放毒气,沿着那罅隙进行;有的像那腾蛇入穴洞庭湖,头进去了尾还垂在外面。所以远看它们,那摧崩的气势呀像汹涌的波涛倾岸奔涯凑近去察看它们,一画也不可易移。它的要妙之处,就在当其时其事而采取的适宜的做法。这里略举大概,仿佛就如此吧!

四体书势内容思想

卫恒的《四体书势》,在文字的起源和汉字的构字方面,并没有超出东汉许慎的认识,一本仓颉造字的说法,并完全沿袭许慎的“六义”之说,也认为汉字是通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方式构成的。值得指出的是,他在叙述字体由古文、篆书、隶书直到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过程中,注意到汉字字形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不断简化的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发展的社会原因。他在《四体书势》中说,秦以前的籀文,字体繁难,再加六国分裂,文字各异,难以识认,所以到秦国统一,由李斯作《仓颉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爱历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成为小篆。“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日隶宇”。“隶书者,篆之捷也”。这就是说,隶书是篆字的简捷写法,所以有篆字向隶书的转化,是当时用字繁多,篆书很难适应各种诏令奏议的书写。正因为隶书的简捷易书,因而,“汉因行之,独符、印玺、幡信、题署用篆。”说明了隶书逐渐代替篆字而大行于世的原因。草书、楷书代替隶书而兴起,也经历了一个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四体书势》中,卫恒引东汉崔瑗的《草书势》加以说明,崔瑷在这里说,隶书是对前此字形的简化,而“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其所以有这样—个简化的过程,是因为“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应时谕指,用于卒迫”,繁重的抄写任务,不得不使人变化笔势,以求其迅捷。可这样一来,大家都感到草书写起来,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逐渐成为习惯,反倒觉得字体就不一定拘泥于古式了.
对于字形字体的发展变化规律,卫恒的总结无疑是正确的,尽管他引述了别人的观点,说明他对这种看法是赞同的。从这些议论中,也能够使人们了解到汉字字形发展的大致轮廓。除了这些之外,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还对篆、隶、行、草等各体书法家的书法艺术作了比较,真正把书法提高到艺术上来。在秦的小篆的书写艺术上,他认为当首推秦朝的李斯。到了汉朝,有扶风人曹喜也善写篆体,其笔法与李斯少异:曹魏时期以曹喜为师而写篆体的是邯郸淳,他善于领略篆书的精妙之处,篆书写得很似曹喜;而韦诞以邯郸淳为师,写得却不及邯郸淖。至于东汉末年的蔡邕, “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他认为,蔡邕所说的篆体“形要妙,巧入神”,应该是篆体的精髓,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度。
谈到楷书、行书,他推崇东汉师宣官的楷书,说他的楷书“大则—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有笔法:而梁鹄暗暗模仿他的笔法,又胜于师宣官。至于行书,他也赞扬曹魏时钟繇的书法。
对于草书体的书写,他更有较详细的评述。他认为,东汉时期的杜度、崔瑷、崔寔,都善写草书,“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而草书最称精巧者,要数弘农的张伯英,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下笔必为楷则,号忽忽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室其书”,因而号为“草圣”。张伯英弟子很多,但没有一个比得上他。与张伯英同时期的其他草书家,都不如张伯英得草书之法。

卫恒的上述这些议论,概括了西晋以前书法发展的情况,在今天看来,因为魏晋墨迹殆尽,就更显得它的宝贵。同时,在《四体书势》中,他也引用魏晋以来一些书法家对各种字体笔法的阐述,形象而生动地层示了篆、隶、行、草各种书体的笔法势态,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因为到了西晋,现行的所谓真、草、隶、篆等字体已经形成,各种字体的书法家纷然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所以,他对这一时期的整个书法艺术特别赞赏,说是“籀篆益其子孙,隶草乃其会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可宜。”


  卫恒《四体书势》原文与译文(3)

  《四体书势》今译    [西晋]卫恒

  卫恒字巨山,年轻时征召到司空齐王府,后陆续任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丞,太子庶子、黄门郎等职。卫恒很善于写草、隶,写了《四体书势》一文说:

  以前黄帝时候,创立制度制作器物。有叫沮诵、仓颉的人,开始用刻写划符来代替结绳表示事情,大概是看到鸟飞过留下的痕迹引起了他们的这种想法。在这基础上不断发展,则把它叫做文字,有六种"义"。一是指事,如字"上"、"下";二是象形,如字"日"、"月";三是形声,如字"江"、"河";四是会意,如字"武"、"信";五是转注,如字"老"、"考";六是假借,如字"令"、"长"。指事,就是在一横上点一下表示在上面(象"上"字)为"上"字,在一横下点一下表示在下面(象"下"字)为"下"字;象形,就是日圆月亏,象它的形状;形声,就是以相似的为形状,配以字声;会意,止戈为"武"字,人言为"信"字;转注,就是以"老" 有寿的意思转为"考"有寿的意思;假借,就是几个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意思,它的声虽然不一样,但字意是一样的。

  从黄帝到三代,文字没有改。到秦使用篆字,由于把以前的书籍烧掉了,因而古文(古代的文字,指三代前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住宅,获《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当时的人已经不再知道有古文了,把它称为科斗字。汉代时人们把它们珍藏起来,很少有人见过。魏初传授古文的出自于邯郸淳,卫恒的祖敬侯写邯郸淳传授的《尚书》,后拿给邯郸淳看,但邯郸淳不能区别了(与古文一样了)。到正始年间,创立三字石经,已经流失了邯郸淳的写法,凭借科斗之名,因而模仿科斗的形状。太康元年,汲县人盗掘魏襄王墓,获得十多万字的简籍,对照敬侯写的,又有所想像。古籍也有多种,其中一卷论说楚国事情的最为精妙,卫恒暗自高兴,因此用尽我笨的心思来称赞它的美妙,惭愧不能侧身于前贤之作中,希望保存下古人的象(景象)啊。以前也没有别的篇名,叫它《字势》:

  黄帝的史官,沮诵、仓颉,观察那鸟飞过的痕迹,开始刻写文字划符。用来治理万事,建立法律制度,记载发布帝的文献、制度,核实或有文采的文章显著于世。到了残暴的秦时,造滔天罪过,大道已尽,古文也灭了。魏文爱好古,当时相传的《九丘》、《三坟》,历代都没有显露,真伪不分。太晋开始,弘扬大道发布规定,天施下它的景象,地显示出它的图形。其图形显示出来,篇章璨灿,借声会意,用方法类推事物。"日"就像君一样满到限度,"月"就像臣一样亏缺在旁边;"云"弯弯曲曲往上飘铺开,"星"一颗一颗闪着光芒;"禾"长得茁壮挂着谷穗,"山"岭高峻山冈连着山冈;"虫"就像脚趾欲动的样子,"鸟"就像刚刚展翅欲飞还未飞起。你看他行笔聚墨,专心致志,字势和谐形体均衡,起止不间断。有的保持不偏不斜遵循法度,有的不遵循规矩;有的或方或圆没有规则,根据事情制定权衡的度量。其弯像弓,其直像弦一样。矫然凸出,如龙在江河里翻滚;渺远的样子往下落,像雨从天上坠。有的游笔有力的样子,像鸿鹄高飞,在远处轻快飞舞;有的行笔弯曲缓缓,像在水里流动的紫苏草悬在空中的羽毛,连连绵绵。因此从远处看,像飞翔着的风刮过水面,泛起清波漪涟,从近处观察,有如自身的样子。黄帝、唐尧时的遗迹,是六艺(书艺是其一种,这里指书艺)的模范和先祖,籀书、篆书就像它的子孙,隶书、草书就像它的曾孙玄孙。看到物象让人思索,不是言辞所能述说的。

  过去周宣王时史籀开始写大篆十五篇,有的与古同,有的与古不同,世人谓之籀书。到平王东迁,诸候自己的国政,家国不一样,文字形状也很不相同。秦始皇帝时刚刚合并天下,丞相李斯于是通过减少增加笔划,上奏停止与秦文字不相符合的。李斯制作《仓颉篇》,太史令胡毋敬制作《博学篇》,都选取史籀大篆,有稍微减少或变化,称为小篆。有的说是下杜人程邈当衙吏时,得罪过始皇,被囚禁在云阳十年,在狱中改制大篆,少的增加补充,多的减少削弱,有的把方的改成圆的,有的把圆的改成方。上奏到始皇,始皇认为很好,让他出来作御史,让他制定文字。也有的说程邈制定下来的是隶书。

  从秦毁灭古文以来,文字有八种字体: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四是虫书,五是摹印,六是署书,七是殳书,八是隶书。王莽时期,派司空甄丰校正文字并归类,修改确定古文,又有六书:一是"古文",就是孔子宅壁中的字;二是奇字,就是"古文"但又有些不同;三是篆书,即是秦篆书;四是佐书,就是隶书;五是缪篆,用来摹写印章;六是鸟书,用来写幡信的。到汉祭酒许慎撰写《说文》,用篆书为正宗,用来作为体例,是最新的,可以拿来研论。秦时李斯被称为是擅长写篆书,各座山和铜人铭文都是李斯写的。汉建初年中,扶风人曹喜善于写篆书:稍和李斯不同,但也被人家说写得好。邯郸淳学他,大致探得他的妙处,韦诞学邯郸淳就不如啦。太和年中,韦诞任武都太守时,因为能写字留补侍中,魏氏的珍宝器物的铭文题字,都是韦诞写的。汉末又有任过侍中、中郎将的蔡邕,善于写篆书,采用李斯、曹喜的方法,混杂古今字形,但是精密娴熟不如邯郸淳。蔡邕写了《篆势》一文说:

  写字划符的开始,是凭借鸟飞过的痕迹,苍颉遵循圣人定下规则,制定这种文字形体有六篆,巧妙如入神的状态。有的象龟的纹理针的裂纹,像梳子龙鳞那样紧密排列,舒展肢体放松尾巴,长长的翅膀短短的身体。要崩落的样子就象黍子榖子低垂的谷穗,郁结在一起就象虫蛇混杂在一起。扬波(的笔画)振撇(的笔画),如鹰跱鸟震,伸颈收翅,势象要凌云。有的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断若连,像露水珠顺着丝,下端凝垂欲滴。竖的就象悬着的东西,横的就象编排的绳,杳杪(树梢,指笔锋)斜趋(奔),不方不圆,跂跂而走,翾翾而飞。远望如鸿鹄群飞,迁延不断;近看不见边际,不能尽探究其意。善经商计数的计研、桑弘羊不能搜寻到它的弯曲(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眼睛明亮的离娄不能看到它的间隔,巧匠公输般、舜臣倕谦让而推辞技巧,籀、诵(指史籀、沮诵)恭让而不露毛笔。处在篇章书籍的第一个条目,鲜明可见,在素绢上展现华艳,是学艺(指书艺)的模范和先祖。嘉奖文章道德的大美,发泄写的人挥不去的怨恨,思索文字的俯仰体态,例举大致的来说它。

  卫恒《四体书势》原文与译文(4)

  秦用了篆,由于要上奏的事繁多,篆字又难写,就让隶人帮着写,就叫隶字。汉时沿用,只有符玺、幡信、题署使用篆。隶书,是篆的快写。上谷王次仲开始写楷的方法,到灵帝爱好书艺,当时能写的人很多,师宜官最会写,大的一个字径有一丈,小的方寸之地可以写上千言,大家很羡慕他的才能。有的时候没拿钱到酒家喝酒,于是在壁上写字,参观的人给他付酒钱,计算到钱够了把字除掉。每次写后总是削掉把柎烧掉,梁鹄为了获得很多的柎,给他酒喝,等他醉了把他的柎偷偷拿走。梁鹄最终因为字写得好被选到部任尚书。师宜官后来成了袁术的一个将,现在巨鹿宋子有《耿球碑》,是袁术立的,它的字写得很精,说是师宜官写的。梁鹄后来投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时,募求梁鹄。梁鹄是选部任过官的,魏武帝想当洛阳令时梁鹄却任曹操为北部尉,因此梁鹄害怕自缚到帐门,暂任军假司马,在秘书辛勤写字效劳,因此现在有很多梁鹄的手迹。魏武帝把它悬挂在帐中,并用钉子钉在墙壁上玩赏,把他当作师宜官,现在宫殿题署有很多是梁鹄写的。梁鹄适宜写大字,邯郸淳适宜写小字,梁鹄说邯郸淳学得王次仲的方法,而梁鹄的用笔,其势尽出。梁鹄的弟子毛弘在秘书任教,现在的八分都是毛弘的方法。汉末有叫左子邑的,稍微跟邯郸淳、梁鹄不一样,他也很有名。魏初,有锺、胡两家从事行书的方法,都学于刘德升,锺氏略有不同,但也各有其巧妙的地方,现在盛行于世。写《隶势》一文说道:

  鸟迹的变化,在于帮着书写的隶人,免除了那繁杂和图纹,从此变得简单容易。隶书使用开来,体象有法度,明亮如星陈,浓盛象乌云满布。大有直径八尺的,细小有容不下发丝的,随着事物的情况顺应合适的,没有固定的常规。有的宽大高深,有的排列很密而分布均匀,有的很平很直,有的蜿蜒错乱,有的长而歪斜突出一个角,或者规矩有旋有折的变化。长短相称,不一样的体但有同一样的势,奋笔轻举,离而不断。细细的波浓浓的点,错落有致,象设置钟簴,大庭里燃着草木飞着烟雾;山高险峻,高低相连,象重重叠叠的楼台,层层的云盖着山峦。远看象龙在天上飞,近看让人心乱目眩,姿态奇异,不可尽究。研、桑不能记,宰、赐不能说,为什么草篆都可以计算出来,可这种文字却没有宣扬开来,难道是说形体大得难以看到,其奥秘所以没有流传?且伫立在那儿仔细思考观察,例举大致的来说它。

  汉朝兴起后有了草书,但不知是谁创制的。到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很善于写。后来有崔瑗、崔寔。也都称写得精。杜度写字很稳,字的体态有点瘐;崔氏写得很有笔势,但结字又小又稀。弘农张伯英学其精巧,凡是家中的衣帛,必定先写字后煮白。在池边学习书艺,池水都是墨水。下笔必写楷法,常常说:"没有时间去写草书。"寸纸没有留下,至今世人把他的字看得很珍贵,韦仲将称他为"草圣"。张伯英的弟弟文舒次于张伯英,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以及韦仲将这些人,都是张伯英的弟子,有名于世,但比文舒差得远。罗叔景、赵元嗣与张伯英同时代,在西州被人称颂,但他们慎重赞许自己,大家都感到很迷惑。因此张伯英自称道:上与崔氏、杜度相比有不足,下与罗叔景、赵元嗣相比有多。河间张超也有名,虽然跟崔氏同一个州,但不如张伯英得到他的方法。崔瑗写《草势》一文说:

  文字符划的兴起,开始于颉皇,写那如鸟飞过般的迹印,确定篇章。到后来,文书典籍更加繁杂,时间久了,政治上经过多次权变,政事荒废,抄写文章的多是佐隶,以前的文字因此不见了。草书的方法,因为简略,随时宣谕意图,用在时间紧迫的时候,精美实用同时兼有,节省时间又省力气,简约而美的变化,难道必定要古代的式样?看它的法则形象,俯仰有度,方的和圆的都不是矩和规画出来的。抑下左边扬起右边,高耸不平的样子,如兽行走如鸟跳跃,志在飞奔,象狡兔突然受惊,即将奔跑。墨的黑色样子,状似连珠,断了但没有分离,愁怒的牲畜,逐跑的样子出奇。或在深远的高处恐惧发抖的样子,象居高临危,旁边的点斜靠着,象蝉握着树枝。起笔收势,还在游离弯结,像杜伯采毒药,探看裂缝攀援险峻,走蛇进洞,头进去了尾巴垂在外面。远看,象崖岸崩塌般摧折,近看,一个笔划都不可移动,关键而微妙,因时适宜。例举大致的,好像就这些。

  卫恒《四体书势》原文与译文(5)

  [简评]对文字的发展历史有重要意义。从书契开始,黄帝和夏商周三代是古文阶段。秦使用篆体。文字有基本的六种成字方式。在秦篆前,还有周时的籀体字。在秦篆后,是隶书、草书。到东周时,各诸候国的籀字大同小异,异彩纷呈。西周的籀字又称史籀大篆,秦的篆称小篆。秦时使用八种不同的字体,到王莽时是六种。秦时已出现隶书,汉时出现楷法隶书(即写得比较正楷的隶书)。晋时的八分是隶书的一种。魏初已出现行法隶书(即写得比较快的隶书),写得比较草的隶书叫草隶。汉时出现了草书。写草书要花很多时间,所以说"匆匆不暇草书",慢慢走出实用,就会走上纯艺术的道路。但这时还兼有实用。

  古人们选用赋的形式来叙说(而不是论说)某一东西,使这一东西感性太多,难以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为了堆砌词藻,反而失去了对词的精确与推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卫恒《四体书势》
西晋著名书法家卫恒,所著《四体书势》,成为魏晋书法变革转折点
书圣之师——卫夫人
卫恒《四体书势》(一)
草书的创始人——张芝
吴让之篆书《卫巨山字势》欣赏,字字美进心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