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读】冬,踩着猫样的细步,悄无声息地来了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冬虽万物凋敝,但生活仍不失情趣。今天,让我们分别跟随梁实秋与汪曾祺的文字,回到近百年前没有暖气空调的北方与南方,看看那时候的冬,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致与味道。



北方的冬,

是不寒而栗的冷,

早早开始的“冬防”,

与一夜北风寒后飘落的大雪。

 

  △北京雪后的故宫角楼被暖阳映照

 

《北平的冬天》(有删减)

梁实秋

 

  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

 

  说起冬天,不寒而栗。

 

  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

 

  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注:旧时对煤炭工人的称呼)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他们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

 

 

  他们摇煤球的那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他们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

 

  休息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一筛一筛地摇,一筛一筛地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

 

△旧时烧煤的炉子

 

  万一天色变,雨欲来,他们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

 

  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有“洋炉子”的人家当然要储备的还有大块的红煤白煤,那也是要砸碎了才能用,也需一番劳力的。南方来的朋友们看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

 

 

  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

 

  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注:东晋女诗人,宰相谢安的侄女)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的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地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晴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

 

 

  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

 

  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袍、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掏粪的、换洋取灯儿的(注:也叫洋火,即火柴)、换肥子儿(注:皂荚的黑色核,作用等于发油)的、打鼓儿的(注:指走街串巷,打着小鼓,收买居民各类旧货的人)……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北部,紧靠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的边境村庄临江雪景

 

  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注:音dí,觌面相当于见面)面不相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街上看不到一个女人走路。路灯电线上踞(注:音jù,蹲,坐)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不算顶冷了。

 

  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但愿如此。

 

  △黑龙江哈尔滨童话雪乡

 

== 老北京的“猫冬”==

 

  冬天的北京黑得特别早,老北京人都有“猫冬”的习惯。吃完晚饭,一家人围着火炉拉家常,胡同深处传来小贩售卖各种物品的叫卖声。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小贩通常是担一个担子,后来也有推一辆自行车的。几个瓦坛里分别放着臭豆腐、酱豆腐和糟豆腐。

 

 

  “萝卜——赛梨,辣了——管换。”这是卖“心里美”萝卜的。北京的心里美萝卜甜脆可口,是老北京人秋冬季节的“水果”。

 

  “五香烂蚕豆——热乎的。”卖烂蚕豆的商贩在冬天是担一个带小煤炉的担子,煤炉非常小,只能放十几个煤球,或者几块木炭,目的为保持放在蒸笼内蚕豆的温度。

 

  “葫芦——冰糖。”冰糖葫芦上百年没有什么变化,但老北京人独特的叫卖声和出售方式在外地是少见的。商贩一边吆喝一边摇一个竹子的签筒,买糖葫芦的人交一毛钱后先要抽签。运气不好的人只能拿一个五六个果的小葫芦,运气好的可以抽到一根一尺多长的,或者夹豆沙馅的,给人带来很多乐趣。

 


 

南方的冬,

是铺上稻草的床铺,

不能释手的铜炉,

与精致的时令美味。

 


《冬天》(有删减)

汪曾祺

 

  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使人有幸福感。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注:槅gé,槅子是上半部装有格眼的落地长窗﹑门扇或类似的屏障物)。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明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

 

  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

 


  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

 

  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质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块状燃料,多呈圆柱形。注:音jī),以纸媒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清代黄铜镏金“风华正茂”纹十六棱圆形双梁手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趣谈丨故宫里的冬天是如何取暖的?
古人没暖气没空调,是怎么度过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适!
今日小雪:绝爱初冬万瓦霜,愿有人陪你共度(2组)
小时候的“冰雪运动”
故宫里为何没有烟囱?冬天是如何取暖的?
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呢?说实话比我们现代人要生活丰富很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