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黛玉《葬花词》鉴赏

250年来,一代代读者对《葬花词》分歧不大,都认定是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勾起寄人篱下孤苦无助的悲情,于是在送花神日这天,愁绪满怀,无法释闷,独自到开满桃花李花的山坡上,哭出了这首红颜薄命之诗…这认识,是将大海当作了池塘,将西府海棠看成了小草,与曹雪芹原意差之千里,是《红楼梦》鉴赏特别遗憾的现象之一。

读《葬花词》,先回顾“还泪之说”。绛珠仙子还神瑛侍者养育之恩,只有眼泪可还。于是随神瑛侍者投胎人世。“真事隐”中,“还泪”指曹家感恩康熙皇帝。也正是有了这么一个“还泪之说”,读者但凡看到林黛玉流泪,也就以为都是还泪,却将黛玉另一性质的泪水给遮蔽了。这另一性质的泪水,正汇聚在《葬花词》里一泻千里奔腾而出。

读者从没有对《葬花词》发问:一次闭门羹,或加上此前所有委屈,黛玉犯得着那么哭天哭地要死要活吗?用得着全盘否定现存世界跑到天尽头去吗?黛玉到贾府时间不长,受到贾母精心庇护,凤姐照料,还有宝玉的倾心之爱,虽有宝黛钗之争,黛玉还是明显占上风。至于其它不顺心的事,也谈不上“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啊!《葬花词》最后落到一个“洁”字上,相关诗句谁读了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可以看成诗的主题之一,与全书的“浊”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考察黛玉在贾府的生活,无人对她的身心之“洁”发出威胁或提出挑战,那为何她在葬花时如此强调“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呢?总之,《葬花词》中有太多的问题,因为它有太多的内涵,不逐句推敲,不能入其堂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开篇描绘出一幅花神退位、百花凋谢的凄美景象。花谢之前,是一个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大好春天,是康熙盛世象征。花谢花飞,不是花自身的原因,而是天变了。花之毁灭不但源于天,更源于天之无情。照书中意思,花“钟天地之灵秀”,是世间最美好、最奇妙、最柔弱的生命,最需爱惜护持。《红楼梦》里的花差不多都人格化、“女儿化”了,所以“惜春就是惜花,就是惜自己”。长诗开端就是要告诉读者,康熙死了,变天了,有情天下过去了,雍正无情世道来了,末世来了。“有谁怜”,曹家及康熙的忠臣老臣再无人怜惜。将此情绪扩大到全书,扩大到十二金钗、十二副钗、又副钗…《红楼梦》不就是写了一个落花满天的无情世界吗?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此句由花及人。“游丝”指蛛丝之类;“落絮”即柳絮。“榭”是建在高台上的“敞屋”。绣帘,指潇湘馆。“游丝软系”是蜘蛛结网的萧疏景象,“落絮轻沾”是到了暮春。“软系、轻沾”意为暮春不知不觉影响到绣帘中的林黛玉了,为不祥之兆!林黛玉是江宁曹家、苏州李家的分身,此诗即曹家李家情思的宣泄。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游丝、柳絮”都是极轻微之物,也是暮春之物。这一点点似有若无的暮春信息,在林黛玉心中引发轰然巨响。她痛惜春天逝去,惆怅情绪一下子涨满胸怀,亟待释放,又无处释放,这才去葬花。林黛玉是花,也是花神。她怜惜春暮,就是站在春天的尽头看自己“花一般地凋零”,对自己的未来忧虑忡忡,无法放下。

林黛玉何以如此敏感似神经质?联系“真事隐”,就知道黛玉这儿说的是曹家李家在特定时期的状况。

曹家李家也有一个“春暮”,从康熙末年到雍正五年。雍正元年,曹雪芹的苏州舅祖李煦立即被雍正问罪,全家毁了。曹家的问题和李煦差不多,早已感受到雍正那只魔掌随时会落下,全家时时处在惊恐之中,一点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比如宫里太监来贾家传旨,全家都成惊弓之鸟,其实是元春升了贵妃。而宝玉被打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与忠顺王府的琪官来往,随时会给贾府带来祸害,搞得贾政十分惧怕。雍正曾直接警告曹頫不要乱走动,坏他名声。这种高压,曹家只能自我封闭,这才是“愁绪满怀无释处”的准确注脚。雍正五年,曹家遭难,也印证了他们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苦闷难忍,总须寻一个释闷处,“手把花锄”葬花也是一个选择。“忍踏”前省了一个“怎”字。林黛玉从落花身上看到了自己,她怎么会忍心踏落花呢?所以瞻前顾后难以前行。

“真事隐”中,这“落花”不就是李煦一家吗!曹雪芹和他的舅祖父当年如何相处,现在没有此类资料。但从书中曹雪芹对苏州、对江南甄家的感情看,李煦和曹雪芹祖孙两代的关系很好。李煦一定很喜欢少年曹雪芹,曹雪芹一定也很崇敬李煦。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非常不合逻辑的诗句。柳树、榆树(有榆木疙瘩之说,不开窍,老顽固之义;榆荚也称榆钱,谐音余钱,皆是讽刺雍正)都极普通,几可称“卑贱之树”。这两种树都不香,与“芳菲”无涉。那柳丝榆荚为什么又“自芳菲”呢?桃花李花才芳菲啊!本来不芳菲的却自以为芳菲,根本不管天生芳菲的桃花李花。一个“不管”,写出了柳丝榆荚的洋洋得意和蛮横霸道,这不成了一个黑白颠倒了的世界吗?

这是曹雪芹用诗句勾画的雍正嘴脸。在曹雪芹眼里,雍正不过是柳丝榆荚之类一钱不值,不该做皇帝的做了皇帝,所以叫做“自芳菲”。一上台就镇压老臣旧家,让他们命运飘零,所以称“不管桃飘和李飞”。“桃飘李飞”中的“李飞”,暗指苏州李煦被雍正发配到东北打牲乌拉、在那里冻饿而死的事实。李煦一家受害给曹家打击巨大,曹雪芹在《葬花词》中埋藏这一段真事是必然的。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自然界的桃花李花明年能再开放,明年闺中还有谁就不知道了。乍一看,是说“红颜薄命“,实际是曹家的紧张和恐惧:不知什么时候雍正将对曹家动手,可能等不到明年就要大祸临头了。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这是全诗最关键、最晦涩的两句。三月是春光无限的大好时节,用三月的百花垒的巢自然是香巢。“巢”谐音朝庭之“朝”。“三月香巢”指处于盛世的康熙王朝,《红楼梦》一直将春天与康熙盛世联系起来。照常识,燕子衔泥及树枝做巢,顶多加一点树叶。曹雪芹将燕巢说成是百花搭成的香巢,是用艺术想象美化康熙皇朝。“已垒成”,即康熙经过六十年经营好不容易建起的鼎盛王朝。然而这么好的一个盛世王朝却被“太无情”的“梁间燕子”给毁了。《红楼梦》“大旨谈情”,其中之一即直指雍正“太无情”,所以“梁间燕子太无情”毫无疑问就是骂雍正。依照常识,燕子恋旧巢而不会毁旧巢。这里偏说燕子毁掉香巢,自然是严厉斥责雍正毁掉康熙盛朝,属大逆,不可理喻。曹雪芹一次次用艺术逻辑扭曲常识,就是要将诗歌意象硬扭到特定意思上去。为什么将雍正说成“梁间燕子”呢?林黛玉的屋梁上确实有燕子。第27回林黛玉离开住处时关照紫鹃:“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镇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然而很少人能看出“梁间燕子”四字点的正是雍正。此四字深藏着与雍正的两重玄机。第一,《红楼梦》全书就是用秦始皇秦二世象征雍正。前面曾引用过《秦本纪》里一句话:“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玄鸟即燕子。秦氏家族第一代男人就是燕子后代,秦始皇当然也不例外。就这样,燕子成为秦始皇最原始、最本质的标志,类似基因,无从更改。曹雪芹用秦始皇比雍正,以燕子暗指雍正即顺理成章。第二,雍正在书中的一个重要替身就是贾雨村。贾雨村第1回出场时曾高吟寄托抱负的两句诗,第二句“钗于奁内待时飞”用了汉代郭宪《洞冥记》里的一个故典:

神女留玉钗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尤见此钗。黄諃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言吉祥也。

贾雨村用此典故抒发胸怀,表明他对功名的追求就是要象那只白燕一飞冲天。玉钗是汉武帝送给宠妃赵婕妤的。汉代宫女热衷做白燕钗,是期望能象赵婕妤那样得到宠幸,那是一个女人在封建时代能得到的最高地位。曹雪芹将这转到一个男人的野心上来。贾雨村要“一飞冲天”,象征雍正要夺取康熙皇位。《葬花词》里那只“梁上燕子”就这样被赋予了“篡权”色彩。明白这一点,读者就可领悟“薛宝钗”名字的又一个缘由。燕子尾部是“钗”形。曹雪芹在其名字中嵌入“钗”字,是说宝钗也是一只燕子,有“一飞冲天”的野心。宝钗所作《柳絮词》中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句,亦为一证。曹雪芹认定雍正“窃权”,用“钗”可与《葬花词》中“梁间燕子”呼应,引发读者对“梁上君子”的联想。如此,曹雪芹就得以天衣无缝指着雍正骂出他最想骂的话:你是一个篡权窃国之贼!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字面意思是:明年百花盛开的时候,那些花虽还可以啄来垒香巢,殊不知那屋子里的人已经死了,梁上也空了,香巢也已经倾覆了。“人去”和“梁空”意为康熙皇帝死了;“巢”即“香巢”。“巢也倾”,指大好的康熙王朝被雍正毁掉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长期以来,这两句诗倍受重视,认为是林黛玉贾府生活的写照,即林黛玉寄人篱下,爱情无人做主,还受到金玉良缘威胁,精神倍受折磨等。这样理解显然不够。前面说过,林黛玉如此表述她在贾府的日子,肯定不符合事实。除了情感生活有点波折外,她受到的保护和宠爱不在迎探惜之下。说自己一年中日日受到风刀霜剑严酷逼迫,绝对是夸大其词,但作者真意正在这夸大不着边之中。康熙去世,曹家失去了保护,开始受到雍正的歧视和威胁。如果说雍正对曹家形成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压迫,就非常符合当时曹家实情。如果将康熙对曹家奏折的批复与雍正对曹家奏折的批复做比较,可以真切感受到雍正对曹家很不信任,很不客气,甚至保持着警惕,还不乏有些厌恶。而曹家对雍正的惶恐之心也一目了然。比如下面一则雍正给曹頫的硃批:

朕安。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传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你若自己不为非,诸事王子照看得你来;你若作不法,凭谁不能与你作福。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除怡王之外,竟可不用再求一人托累自己。为什么不拣省事有益的做,做费事有害的事?因你们向来混帐风俗惯了,恐人指称朕意撞你,若不懂不解,错会朕意,故特谕你。若有人恐吓诈你,不妨你就求问怡亲王,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朕声名,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你不下了,特谕。

这是皇帝对一个小奴才施加的威胁,曹家能不时时胆战心惊,时刻担忧头顶上会落下利斧吗!这才是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原因。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强烈感受到了皇帝的冷漠无情,曹家发出了“明媚鲜艳能几时”的哀叹,好日子快结束了。“一朝漂泊难寻觅”说明曹家作了最坏打算。曹家想到了会遭受苏州李煦同样的命运,被发配北部雪国冻饿而死,且不知死在何地,更无人问津。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落难寻”指不知死地在何方。面对步步紧逼、无可逃避的朝庭问罪,曹家知道躲不过去了,但心不甘啊!一个追随了清朝几代皇帝的百年曹家,难道就这么完了?一个“闷杀”,将曹家的无限冤屈和愤懑都收进去了。这哪里是黛玉要去葬花,分明是曹頫眼睁睁看着全家将被雍正迫害又无力救赎的绝望呐喊。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绝望的另一个原因是无人可以倾诉。雍正警告曹頫不得“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因此曹家只得独吞苦果,暗尝苦味。这就是首句中“独、暗”两字和后句中“空”字的潜台词。可眼里洒出的已不是泪,是血了。这里也可以看出绛珠仙子的“还泪之说”不能涵盖黛玉的所有之泪,其一半泪水是冲着雍正去的。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呼应上句“血痕”。黛玉自比杜鹃,用了“杜鹃泣血”的典。这一天祭饯花神,林黛玉一早就出去了,“正黄昏”即至暮方归。“杜鹃“从晨鸣开始,到傍晚,叫了一天,再也叫不动,吐不出血了。“掩重门”三个字尤显沉痛。孤苦无助的黛玉只想躲到重门深处寻找可喘息之处。对于曹家而言,这里透露出举家危在旦夕,却怎么也找不到可以庇护自己的人。现在,皇帝直接胁迫自己,曹家四面楚歌,世上还能找到谁、谁还敢帮自己去转化皇上的偏执?曹家多么幻想“重重之门”的保护啊!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读这两句诗,有秋冬意,一片孤寂寒冷,以致人裹在被子里都感觉不到温暖。这是芒种季节,天气趋于炎热,宝玉出门都带扇子了,可黛玉为什么如此惧冷呢?宝玉的一次“慢待”不可能有如此杀伤力,这里只能隐含曹家在巨大威迫之下心惊肉跳,心理感觉压倒了自然温度,哪里还能感受到夏天的热度呢!此外,秋冬,尤其是寒冬,指的就是雍正当道。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奴:我。底事:什么事。在不可承受之重又无可逃避之时,曹家只能在往昔日子里寻找安慰,这就想起康熙来了。“春”指康熙,亦指康熙盛世。一想起康熙,曹家人就感慨万千,情感热度一下子提高很多。康熙朝六十年,曹家何其安康荣耀?老皇帝对曹家关怀备至无微不至,从来都将曹家人看作自家人。从曹寅任职到星夜快马为曹寅送药,从为曹家安排延续香火到让曹家有个放心的未来,老皇帝为曹家真没少费心。曹家受享圣恩,如一直沐浴在春光里。在遭遇变故的前夕,这样铭心刻骨的好日子实在让人怜惜,可它为什么不可重现呢?怜春恼春的情绪就这么一股脑儿袭上了曹家人的心头。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前句意思:回想起来,曹家与康熙结下的深情,似乎是一瞬间的事;而康熙离世,对曹家来说又太突然了,一下子就放开我们不管了,让人着恼。后句“至又无言”是虚写,重点在“去不闻”,是怨言:你康熙皇帝说走就走,一走就杳无音信,到哪里找你诉说冤屈呢?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鸟并提,是中国文化特色,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翁宏《春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都这样。春天里的鸟语花香,是太平盛世的标志。这两句是说昨日半夜听到悲歌,一定是花魂鸟魂了,它们也一定是留恋桃红柳绿的三月,对不适合花鸟生存的炎夏大感烦恼,以致大发悲歌。花魂鸟魂即春之魂,指康熙。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夏日将至的大势前,以花鸟为魂的春天只能退去,鸟亦不鸣,花也凋谢,它们都为无力抵抗夏之淫威而无语羞愧。这也是曹家批评康熙:正是长期让“皇权继承”无解,导致雍正上台,浊世降临,你康熙还有什么话说?不为此羞愧吗?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奴:我,指黛玉,亦指曹家。我渴望自己能够像鸟一样,胁下生出翅膀,随飞花,飞出雍正的无情世界之外。《红楼梦》中,逃出雍正世界是一个基本思想,宝玉身上尤其突出。宝玉不肯读书,不愿走仕途之路,不愿会见朝庭官员,两次表示要去当和尚,要在女孩子们的泪河里飘走,要画作一股青烟散去,尤其是他甘愿厮混在女孩子中等,都是这种思想的流露。在这方面,黛玉和宝玉想法一样,是他们爱情关系的基础和保障。当然文学与现实不同。对于曹雪芹自己,他选择在京郊黄叶村安顿自己,在那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饮酒抚琴,谈史说文,著书立说,像魏晋的阮籍那样放情纵性,与时政主动隔着一层。谁都不能怀疑,凭曹雪芹对经史子集的掌握及他的诗文才华,参加科考取得成功恐非难事,他却宁愿忍受穷困潦倒在僻乡野村里消磨岁月,又何尝不是他想得到的一种“天尽头”呢?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丘:坟。香丘,花之坟,延伸为曹家的安身之处。黛玉连“天尽头”也有怀疑。在雍正统治的世界之外,又去哪儿寻找我的安身之所呢?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两句诗里出现四个概念:锦囊,艳骨,净土,风流。锦囊是一个绣了花草鸟虫的丝绸小袋,可盛装一些有特别价值的小东西,自身也是表达情意的物件。黛玉为宝玉精心绣制过锦囊,宝玉贴身挂在胸前,与通灵宝玉处于同等位置。一旦宝玉有不尊重锦囊的表现,黛玉会毫不犹豫用剪刀毁掉它。可见,宝玉佩戴的锦囊承载着黛玉的全部真情和深情。艳骨指花,也是黛玉自己。锦囊与艳骨相配。花“艳”而有“骨”,就不是寻常花了。从曹雪芹趣味看,这个“骨”来自魏晋风度,即“文人风流”。《葬花词》中,锦囊、艳骨和风流相通,曹雪芹将它们置于一“干净、洁净”平台上,与“净土”相逢,又与雍正“浊世”相对,表明“宁死也不与你雍正朝同流合污”的态度。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此句中“洁”与“污”的对立,正是《红楼梦》主题之一。有两层意思。一是雍正对曹家李家欠朝庭债务的认定,是往“贪”字上去理解的,这就与“不洁”联系上了。曹家李家视此为不能承受的侮辱。这是《红楼梦》反复渲染“洁”主题的原因之一。其次,曹雪芹将雍正时代定义为“浊世”,定义为“污淖渠沟”,是二次反击,意思是你雍正篡权才是真正的“污浊”,你的治下才是真正的恶浊世道。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在宣泄了浪潮般汹涌的情感之后,诗歌回到葬花,进入收尾,进入到对生命逝去的关注上来。“尔”,你也;“侬”,我也,是古吴语,后来吴地方言中转为“你”。诗歌在此将花之终局与黛玉终局进行比照。花之终局还不算最糟糕,时间清楚,有人收葬,还确知是谁收葬。而“我”,即黛玉,也必定离开这个世界,但究竟哪一天离开,还茫然无知。曹家情绪很明显。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黛玉估计到她的葬花行为不被世俗理解,会遭到嘲笑;不过反过来,诗句也包含了对世人看不懂“葬花”行为的遗憾。他们哪里知道,黛玉葬花,实际是一个“预葬”自己的仪式,是为了逃避死后无人葬己的人生大痛,因此要赶在死之前以假作真预演一场,至少可以假设知道葬自己的是谁,哪怕那人正是自己。黛玉正是用这样的悲剧,掩盖了“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悲剧,即用一个彻底的悲剧掩盖另一个难以接受的悲剧,将全诗哀痛推向极端。“侬今葬花人笑痴”还有一个背景,曹雪芹北方崇拜阮籍,南方崇拜唐伯虎。《葬花词》模仿唐伯虎《桃花庵歌》明显,读者可参阅。此外,唐伯虎风流故事之一就是葬花。《唐伯虎全集》记录了这样一则轶事: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寅和沈石田韵三十首。

查唐伯虎和沈石田诗,其一首写道:

花开花落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

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

另一首写道:

万片风飘难割舍,五更人起可能留。

妍媸双脚撩天去,千古茫茫土一邱。

对比黛玉葬花词,两者在语言、格律和命运情绪方面的高度相似是不言而喻的。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眼看着春天所剩无几,百花凋谢飘零,便是我(黛玉)最后的日子。“春残花落”指康熙末年。“红颜老死”指曹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旦春天走了,我也死了,那可真是“人不知花死,花不知人亡”啊!“春尽、花落”指康熙之死,“红颜老”指曹家遭难。从诗句看出,曹家对自己的未来已经绝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雪芹家为何被抄家?“罪魁祸首”是康熙帝,并非雍正帝迫害
康熙承诺保佑曹雪芹家百世荣耀,但为何雍正却抄了曹家?这才是最真实答案!
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分析及结局推想
曹雪芹正传·天上掉个林妹妹
雍正为何要搞垮曹雪芹家族? 原因很简单
曹雪芹家为何被抄家?专家:真正凶手不是雍正,看看曹家都干了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