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经典语录300句(上)

继前几天我们整理了《曾国藩名言500句(上)》《曾国藩名言500句(下)》后,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王阳明的300句经典语录。

中国几千年来,不过出了两个半的圣人,曾国藩是那半个,而王阳明则是三不朽的圣人。

王阳明,文武双全,是举世无双的天才,但他的官场生涯十分坎坷,曾被迫害贬官,一路颠沛流离,最终在贵州龙场悟道,成为心学大师。

他的思想理论“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直到今天也被很多人当做人生的指引。

以下是王阳明的300句经典名言,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座右铭。
1.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 你不需要真正的站立,但在精神上要站起一个真正的人来。
3.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4.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6.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7.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8.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9.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10.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11.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12.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3. 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谷。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14.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15. 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16.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说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17.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8.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19.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
20.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问立志。
21.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2.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3. 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24.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5.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6.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27.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里,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28.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9.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31.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2.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3. 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着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34.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35. 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36.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7.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8. 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39.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40.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41. 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42.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43. 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44. 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45. 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46. 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47. 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48. 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49.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50. 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51. 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52. 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53.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54. 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55. 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56. 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57.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58. 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59. 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60. 动亦定,静亦定。
61. 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62. 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63. 故君子之致权也有道:本之至诚,以立其德,植之善类,以多其辅,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摄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
64. 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65.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66.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67. 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68. 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69. 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
70. 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71.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72. 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73. 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74.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75.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76.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77.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78.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79. 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
80. 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
81.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82.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83. 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84.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85. 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
86. 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87. 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88. 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89.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90. 人固有见其父子兄弟之坠溺于深渊者,呼号匐匍,裸跣颠顿,扳悬崖壁而下拯之。
91. 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92.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
93.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94. 《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95.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96.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97. 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98. 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99. 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100.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101.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102.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103.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104.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105.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06.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07. 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108. 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
109.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110. 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111. 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112. 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113. 为学大病在好名。
114. 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115. 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116. 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117. 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118. 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119. 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
120.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21.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122. 未发之中是如何?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123. 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124.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
125.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26.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127.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28.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129.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30.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131.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32. 心如明镜,物来自照。
133. 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134.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35.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136.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137.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38.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139.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40.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41.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42. 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43. 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144.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145.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146.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147. 虽万千人过,吾往矣。
148. 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
149.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150.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重磅消息别划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习录》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史部明儒学案[清] 黄宗羲卷五十八 东林学案一
阳明辑要
传习录笔记整理(摘要)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对“性”和“气”的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