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局限于自己所见,就看不明白;以自己为对,就遮蔽真相;夸耀自己的人,没有功劳;仗恃自己的人,无法领导。这里用到四个「自」字,提醒我们:「自己」的有限与不足。我翻开念《老子》的笔记本,看到在这一章的心得中,写下了一段话:「熵」(entropy)又译为「能趋疲」,是科学用语,意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混乱程度会越来越高。在此警惕我们:万物在成长时,内含一种毁灭的力量,除非增强向外开放或向上提升的机会。

我想到老子,是因为偶尔看电视,转到政论节目,那些所谓的名嘴,他们说话的表情、口气与内容,让我觉得很有压力,总是会联想到老子的这句话。这些名嘴如果算是知识分子,那么他们懂得老子的意思吗?也许懂的。但是老子也说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章)不论「知易行难」或「知难行易」,学习而未能实践,总是一件憾事。

一,自己是有限的

老子为什么再三强调「自己」不可靠?因为自己不是完美的存在体。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他很清楚万物有来源也有归宿,亦即有生有死。人作为万物之灵,能思考也能选择,所以是唯一有可能因「悟道」而化解自身的局限性者,并且走在「趋于完美」的正确途径上。

学习道家,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因为两者都来自于「道」。二是人之异于万物,在于只有人可以悟道。所以庄子在〈齐物论〉倡言万物平等时,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但是在全文结尾,他讲了一个「庄周梦蝶」的寓言,说明万物可以互相转化(物化)的道理,但是又明确指出:「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意即庄子与胡蝶各有自然之分,毕竟仍有差异。

谈到人与万物,若是只见其同,则人生无异于春夏秋冬之四季,到了「尘归尘,土归土」,也无异于南柯一梦。但是如果只看到人与万物之异,真以为人是万物之灵,而忘记这个「灵」是要长期修养及修练的,那么就难免过度膨胀「自己」,沦于猖狂妄行的魔境了。

每个人都有个「自己」,亦称「自我」。如果自我是完美的,那么两个自我或两群自我发生冲突时,要以谁的自我为准去作判断呢?

二, 自己是独断的

王阳明(1472-1529)是明朝中叶的学者,他提倡「心即理」的说法。什么是「心即理」?《传习录》有一段最具代表性的资料,原文有如白话。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外。』」

这是标准的唯心论观点。由于人有认识能力,于是一物之存在与否,要看它是否被「我」知觉到。譬如,我现在坐在书桌前,只知觉到一间书房,于是书房之外的一切「对我来说无异于不存在」。这真是把「自我」扩张到了极限。但是,「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个事实,我所知觉不到的一切,对我有何意义?今日世间有七十亿人,我所知觉得到的不过数十人、数百人,其他的「对我来说」无异于不存在。

我们由此可以体会自己的主体价值。但是,在别人的「自己」看来,我的存在也同样无法得到肯定。以一人对抗天下人,我毫无优势或胜算。于是我只好加强心理建设,强调「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是,说不定另有许许多多的人也有同样的想法,因而我也被他们列为「醉者」之一。如此一来,到底是谁的「自己」真正存在呢?黑格尔不懂中国哲学,但有一句话却具备「旁观者清」的作用。他说:中国只有一个人自由,那就是皇帝。但是,皇帝可以说是独醒的吗?

三,  坦诚面对自己

先参考西方哲学。与上述王阳明的观点颇为近似的,是英国哲学家巴克莱(Berkeley,1685-1753)他说:「存在即是被知觉。」但是,深山里的一朵花不曾被人知觉,是否存在呢?他说:「它被上帝所知觉。」

比他稍早的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说了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但是他接着又说了一句更重要的话:「我在故上帝在。」若无上帝,则我只是昙花一现,谈什么存在?这二位西方学者为何都要承认「上帝」存在?我们且不争论「上帝」一词的定义,至少它不是万物,也不是人类,而是用以说明这两者的来源与归宿的。「上帝」这个名称所代表的实体,在哲学家心中无异于老子的「道」与孔子的「天」。为何一定要提到上帝?因为人是有限的,不足以充分说明人生的真相。

台湾的国学教育向来忽略道家的启发。即使以儒家来说,也困处于宋明学者封闭的心态中,因为学过《论语》的人,至少应该明白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不妄加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孔门弟子曾参在反省时也从检讨自己下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常想自己是否「不忠、不信、不习」,就不会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嘴脸,每天指着别人批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的“无我”,才能成就“真我”
道德经第24章解读
《道德经》第24章:2.“自见者不明”,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共读】《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