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蠡在肥城》1.千古陶朱范蠡墓

原创作者:程兆奎

下边我将范蠡墓、陶公幽栖祠、幽栖寺、西施洞以及有关的石刻、出土文物、遗迹传说做些介绍:

01
1.千古陶朱范蠡墓

范蠡死后,葬在陶山前怀的山坡上。墓地后面和两边,都有高山秀峰相围,前为开阔地。懂得《易经》的人来到这里,都认为范蠡生前为自己选了一块风水宝地。1997年肥城召开范蠡研讨会以前,在原来的位置,在保持古老形式的基础上,做了一次整修。墓用料石相围,直径约8米,高约4米,10米以外的四周有石板护栏(原址畄有不知修于何年代的护墙基),向南为逐步低下去的石铺神道。今天,墓前新立三块石碑,中间为 “陶朱公范蠡之墓” 碑,右是复制秦李斯篆文碑,左为第一届肥城市范蠡研究会记事碑,记述了1997年召开全国范蠡研讨会事宜。在前台阶外两侧,有2002年日本青森中央大学副校长、国际著名商业经济理论家酒井甫先生,专门来陶山祀拜陶朱公时,所立的研究范蠡经商思想成果碑。

肥城市范蠡研究会记事碑

李斯篆文碑

据当地老人回忆,在20世纪60年代前,墓周围有上百棵千年松柏树,墓前有多块古碑,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已被毁掉。今天,墓前地面还保留一座唐代贞观年间碑座,一座清代康熙年间碑座。

据“重建陶公幽栖祠诗刻”碑和《岱览》文献记载,秦代丞相李斯随秦始皇东封泰山期间,闻知越相范蠡葬在此处,便专門前往拜谒,并用小篆文字,写下了:

忠以事君,智以保身,

千载而下,孰可比伦。

唐代贞观年间碑座

 

李斯赞扬范蠡忠心耿耿辅佐越王勾践,后又靠智慧保全自己后半生,千百年来,没有人比得上。丞相的题词,很快被人刻成石竭,立在墓前。

西汉初年 ,有位仙号赤松子(有人误识为青松子)的道士,来到墓前,对墓三笑三点额,口诵八言赞曰:

霸业朽,忠名在。

此堆土,黄金块。

传万古,人人爱。

纲常维,宇宙赖。

道士赞毕,化为一陣清风飘去。当地人又把这些话刻在篆文碑上,流传后世。道士这八言,是说范蠡帮助勾践成就霸业,已成为历史,而范蠡忠君的名声永世长存。死后文物古迹,也会像黄金一样,被后世看重,一代又一代受到人们的热爱。这是维护纲常正理,也是宇宙赖以长久的自然之道。“此堆土,黄金块”,本是对文物古迹重要性的评价,却引起一代又一代盗墓者的光顾,以为墓中埋有黄金。民间也流传 “挖开范蠡墓,穷汉能变富”、“打开范蠡坟,花不清的金和银”的谚语。为了制止盗墓者,又有人编出“谁挖范蠡墓,走不出十八步”的咒语。 据清代《肥城县志》记载,早先古碑上除李斯篆文和赤松子笑赞八言外,还记有盗墓事,记述刘宋时(公元420-479年)夜里有人盗墓,“挖出一块石板,上书挖此墓者,死于墓南十步外,结果应验。”范蠡墓在历史上也确实多次被盗掘。

李斯,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要谋臣。从他赞范蠡,可以看出他非常欣赏范蠡的做法。但头脑不如范蠡清醒,贪恋权势富贵,不知进退,最后落得腰斩于市的下场。赤松子,名载《中国神仙传》。汉初著名道士。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晚年学习范蠡功成身退,就跟赤松子学道隐退江湖。《汉书·张良传》记有:“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元代曾三次被皇帝接见过的著名道士、出生于肥城安庄镇张家庵的张志纯,有“赤松宗师远,岳地作神仙”的诗句。可见,赤松子在历史上是位很有影响和地位的隐士。李斯与赤松子在墓前碑上的文字,被后世简称“秦篆汉赞”。

范蠡墓前神道

秦篆汉赞”传至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碑刻已风化得模糊不清,故连同盗墓事,又被人重刻上石。当时,幽栖寺有一位老僧,梦见范蠡对他说:“你占我的地盘,不要泯灭了我的名声。”醒后,老僧内心很不安,遂在此碑上又加刻了佛像和经文。后经宋、元、明三个朝代,数百年的沧桑岁月,“秦篆汉赞”和佛像经文又变得模糊不清。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修墓时,又再次重刻上石。

这里先要介绍一位清代重要的文化名人——唐仲冕,以及他撰写的著名山志《岱览》。因为本书后面还将多次提到这个人,并引用其书中的资料。

《岱览》唐仲冕著

唐仲冕,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苏州知府,最后累官三权陕西巡抚。他还是文学家、史学家,除著《岱览》外,有《陶山文集陶山诗录》传世,名列《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齐鲁文化大辞典

唐仲冕青少年时期是在陶山脚下度过的。他的原籍是湖南善化,父亲做平阴县令时,生母病逝,埋在陶山前的山坡上(陶山是平阴县与肥城县交界处,宋代以前,长期归平阴县。至今,在半山坡的松林中,其母墓前神道碑、石人、石马俱全),为此,他在陶山前的涧北村,买田建宅立户,多年在此潜心读书,为母守孝。他还为自己起号“陶山”,自称肥城人。乾隆四十六年,年轻的唐仲冕受泰安地方官员邀请,担任泰山书院院长一职。这期间,他历时十多年撰写了《岱览》一书,分六编三十二卷。此书主要记述东岳泰山,在最后一卷,又记载了肥城和陶山范蠡的一些古迹。此书出版时,当时著名书画大家伊秉绶为其题写书名,名震一时的乾嘉学派领袖人物洪亮吉、吴锡麟两位文豪为其作序。受到“一代儒宗”钱大昕的高度评价:“东岱寰中秀,图经手自编。群山收一览,五岳独居先。”还写诗赞唐仲冕:“唐子髫令意气奇,弱冠声名齐鲁知。”《续四库全书提要》评该书:“叙事明析,征引博洽,固非明查志隆《岱史》所及。”此书被称为“山志中佳作”,“泰山文史巨著”, “研究泰山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文史资料宝库”,有很高的文献学术价值。

岱览》记载陶山文字

岱览》第三十二卷,收录了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陶朱公墓赞碑》文,摘录如下:

“陶山之阳,幽栖之侧,一冢屹然,千秋独立。传为越臣,於焉遗迹。缅想当年,为越良弼。败于会稽,困于石室。虽在颠沛,臣节不失。念在图复,寝不安蓆。终能沼吴,霸业显赫。功成者退,日中则昃。长颈鸟喙,早焉心恻。知足忠完,脱君险厄。扁舟五湖,飘然遐逝。致富敌国,变名自匿,更号陶朱,鸱夷子皮。忠以事主,智以自庇。千载而下,谁可与匹。霸业虽朽,忠名不赦。墓比黄金,此土是惜。纲常既维,宇宙扶掖,沧桑几易,乃至於今。秦篆既杳,汉赞谁识。颓然荆榛,一片孤石。藓食文字,久可摸索。第见樵夫牧竖,踯躅而叹于其侧曰:此非越大夫之墓欤!何碑字之模糊?觉今之非昔!时维乙未,春日熙熙,招侣携朋,于此一适。凭今吊古,晨游竟夕。谒公之祠,寻公之迹。睹此烟没,心焉恻恻,千秋芳躅,可听泯灭!兴废利弊,何惜千百。爰命匠石,创为再勒。非谓公之霸业于此益著,庶几赤松子三笑三点额,指冢口诵八言,不致于遂熄。”

“肥城县生员(清代地方选送优秀人才为皇上所用,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或生员,其中又分岁贡、监贡、恩贡、拔贡等)王琯撰文,平阴县监生(贡)张嗣宗书丹,平阴县岁贡张岳龄重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岁次乙未四月吉旦。” 

       《岱览》有关古迹文字

石碑原在范蠡墓前,20世纪60年代毁掉,现在只保留碑座。碑文大意是:在陶山前,幽栖寺旁,有座高大的千年古墓,世世代代都说是越国大夫范蠡墓。回想当年,跟着勾践去吴为奴,忠心不二。帮助越国由弱变强,竭尽全力。在功成名就之时,又选择了弃官出走。来到齐国陶山,更姓改名陶朱公,做了个普通老百姓。范蠡墓堆满乱石,长满杂草灌木,石碑上秦篆汉赞一般人也不认识。这些都经过千百年沧桑岁月,流传到今天很不容易。在墓前砍柴放牧的人还议论﹕这不是越国大夫范蠡的墓吗?为何碑上文字这么残破和模糊。今天我们到墓前凭吊,在范蠡祠祭拜,寻找范蠡的踪迹。为了保护这些古迹,使之不被泯灭失传,我们不惜花费千百金,重立石碑,把这些记录下来,便于流传后世。

碑文后还记述了一句:“盖墓前碑竭所称贞观补刻者,此时又重刻也”(指“秦篆汉赞”等) 。

 《肥城县志》中有关古迹文字

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版《肥城县志》中,都有“范蠡墓碑”的记载:“陶公碑竭,高三尺五寸,广(宽)一尺,阳刻佛像,下刻观世音经,佛像上横刻李斯篆文,右侧刻刘宋时盗墓事。阴刻赤松子笑赞句。”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当地有位贡生诗人李廷桂,在其所著《莎园存稿》中,有首《吟陶朱墓》诗:

君子贵见几,圣人重远虑。  

倚伏本易明,胡为迷不悟。  

我来陶山游,落日沉烟雾。  

中有千年坟,荆棘穴狐兔。  

何人卜牛眠?云是陶朱墓。  

缅昔夫椒役,越已成孤注。  

甲楯空五千,几无托足处。  

唯公出奇谋,通国有馈赂。  

女谒既入宮,珍奇复盈路。  

二十有二年,豢吴势已固。  

欲济乃生忧,扫境及诸御。  

上与齐晋争,遂受天王胙。  

再战涉笠泽,浮淮再北渡。  

功成不自居,一朝拂衣去。  

身遂五湖舟,三徙(xi)名逾著。  

呜呼古今来,谁与继风素。  

峩峩金粟堆,萧萧白杨树。  

死避伍胥潮,生逃弋人慕。  

千秋明哲踪,仿佛此中遇。  

嗟尔长颈人,空为千金铸。

大意是:君子能见机行事,圣人都能想得长远。福祸倚伏之理很清楚,却容易执迷不悟。我来陶山游玩,看到长满荒草、狐兔出没的山坡上,有一座千年古坟,是谁葬在这里呢?说是陶朱公的墓。接着回忆了范蠡当年为越国由弱变強,灭吴复国,尽心尽力,后又不居功而隐退,泛游五湖,迁徙三个地方,在每个地方都很出名。古往今来,谁能继承范蠡这样明智果断的胸怀?先贤的踪迹,仿佛在这里遇到,长脖子的越王勾践,空给范蠡立金像。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另外一位贡生诗人尹鸿泽,也有《吊朱公墓》诗:

逃名隐姓去江湖,讵等愚夫远智无,

五霸雄图归小越,十年秘计沼强吴。

墓碑剥蚀生苔藓,山经荒凉满绿芜。

富贵已着成敝屣,西施同载逐烟暮。

自清光绪十七年版《肥城县志》)

大意是:范蠡功成身退,埋名江湖,我等凡人没有范蠡的智慧与远见。只有范蠡才能使越国打败吴国而称霸诸侯。墓碑残破,长满苔藓,山路上都是荒草。富贵己变成寻常事,范蠡西施像仙人一样隐浮在山间。

通过上面介绍,说明秦汉至清代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范蠡墓始终受到世人的重视和爱戴。从这些文人诗句中,也反映了当时墓前的状况。这说明,陶山范蠡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范蠡墓西南方向十多米外,有个小坟墓,世传曰西施墓。传说,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后,携美女西施同来陶山,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后半生。范蠡去世后,西施嘱咐家人,自己死后不要把她和范蠡同穴,范蠡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而自己与吴王共同生活多年,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了范蠡一世清白的英名,埋在范蠡墓右前方,以便二人在地下相守相望。

《范蠡在肥城》:

上篇:范蠡与肥城  一、陶山范蠡文物古迹

《范蠡在肥城》自序

追 踪 范 蠡 (代前言)

《范蠡在肥城》作者简介和封面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肥城陶山范蠡古迹略考
范蠡及其墓前“李斯题碑”
揭秘:商圣范蠡与山东肥城的不解之缘
肥城陶山深的幽栖寺,建在带走西施的范蠡归隐处
徐承伟∣范蠡和陶
秦篆传世碑刻-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