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画师

仁庄旧事系列之18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知青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安皋公社的果园村和蓝营村是全县有名的先进村,不少知青选择在这两个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中的蓝营村,就有七八个。后来允许知青返城,有几个因为已然在当地落户结婚成家,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苏画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记不得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苏,个子细高,人白白净净的,娶了仁庄漂亮的王二妮,还有二个女儿。仁庄人都尊称他为苏老师,也有称“苏画师”的。
苏画师懂得画画。安皋人说,画毛主席像,全公社只有仁庄的苏老师画得最像。那时候一般人家的堂屋,都有贴印制的毛主席画像的,苏老师堂屋神台上,摆着好几个毛主席的雕塑,有石膏像,也有陶瓷像。安皋街供销社的大影壁墙上画的毛主席像,就出自苏画师之手。


不过,没有人叫他苏“画家”。成名成家,是对更专业权威人士的称呼,比如蓝营村的某位知青当了小学老师,在报纸上曾经发表过文章,村上人就只叫他“秀才”,现在大概会叫他写手,也没有人喊他“作家”的。
画画这事,能画山水、花鸟不是本事,画得不像可以说是写意画,能画人物才叫真功夫。因为一般老百姓也不懂得艺术不艺术,他们知道你画得像不像,不像那就不叫本事。  
当年苏画师能画毛主席像,那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县里的一位领导很想把苏画师要过去调到文联去当专业“画家”,结果发现苏画师在一个村画的“毛主席思想永放光芒”的画中出了问题。


那张宣传画中,上半部分画了一个毛主席头像,和一个《毛主席语录》红宝书,下面画了一个村庄和几棵柳树。问题就出在那几棵柳树上,柳树的枝条随风摆动,看风向和墙画位置的方向,仔细研究不是“东风”而是“西风”。《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中载林黛玉言:“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毛主席在一次论述世界形势的时候讲过:“现在世界上的形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东风西风问题,关乎世界形势和政治议题。柳树枝条往东方向上摆动,那不是西风压倒东风了吗?这政治立场有大毛病!
这位领导很敏感,横看竖看,既然觉得这画有问题,自然想到那这画画的作者有没有问题?经过认真、仔细分析,多方调查,才觉得大概是作者没有细想疏忽大意所致。最后,让苏画师写了个检查修改过来,就没有深度追究了。但是,调动进城一事,也就没有人敢再提了。


那时候,写字画画也没有什么稿费,但是抵劳动工分。苏画师曾在安皋公社很多村庄临路的房屋墙皮上,画过宣传画,也用刷子蘸着白灰,用工整的美术字写过很多好看的标语,比如“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在村民们看来,当年这些知青都是“异能”人士,即便没有回到城里,像苏画师这样和贫下中农结合很好结婚成家的,虽然户口留在乡村,事业上也有建树。蓝营村有个知青,就是先当了十几年的民办老师,后来写作出了成就,就真到某文联去当了作家(我只能写到这里,不便透露更多)。
苏画师扎根农村几十年,到底也没有成为“苏画家”。只不过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后,苏画师的创作的书法和墙画,像“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之类,就不再挣取劳动工分,而是换成了十元一张的人民币了。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农村政治标语墙画,大多被铁皮制作的框架和电脑喷绘布面所代替,苏画师毕竟也上了岁数,同时,他的绘画技能似乎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写到这里,不仅苏画师感觉会有一种失落的情绪,连我自己都觉得索然寡味。
后来听说,苏画师见城里的画室都办美术班挣钱,也开始利用闲余时间指导人画画,甚至还收过几个女画家弟子,倒是惹了不少闲话。有人说,这苏老画师有点“老不正经”了,年轻的时候大白天到潦河洗澡,就经常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一起下河。这种事,村民们可是做不来的,再小的闺女,那都得是“男女有别”,“脱衣见夫穿衣见父”才对嘛!也有人反对这种狗屁愚见,当年苏画师带自家孩子下河洗澡,孩子还都是小学生呢!
苏画师的小女儿,三十多岁,就成为一位走出南阳的著名青年画家。

作者简介:二水崔,自由职业,爱好文字,对历史、文学、经济话题多少都抱兴趣,曾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芬油画村“第一人”
漫步柳树村
插画师苏寒
“大新有个知青文化旅游村叫苏屯。”
简简单单画柳树
他画的柳树无不透出勃勃生机、春意盎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