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跌落电动车反被家长狠踹:孩子,我劝你“自私”一点


文 | Gloria · 主播 | 应犹

十点邀约作者

一段行车记录仪拍下的视频让人生气又心酸。

雨天,一辆摩托车载着小孩在等红灯,车子突然启动,孩子从车上掉了下去。

车上的大人没有发现,照常左转,孩子爬起来,紧紧追着摩托车,后车的司机为了保护孩子,一边跟着他左转,一边狂按喇叭提醒。

直到过了路口,摩托车才停下,家长下车后,第一反应不是看她有没有受伤,而是直接将孩子一脚踹倒在地。

不用想也知道,大人一定在训斥孩子:怎么那么不小心?

很多人愤怒地说:“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做家长,为人父母不用经过任何考试,真的是一件太糟糕的事。”

没有人去检查一对夫妻有没有足够的责任心、耐心和能力,去抚养一个孩子。

对这个孩子而言,她可能很快就忘了身体上擦伤的疼,却一定忘不了心灵上的痛。


在自己最恐惧、最无助的时候,得到的不是成年人的关心和拥抱,而是一记窝心脚。

父母能生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这种因为负面行为模式给孩子带来伤害的父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把他们称之为——“有毒父母”。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也有惊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损、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

这两种伤害,是以爱为名

《原生家庭》谈到了7类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酗酒型父母

身体虐待型父母

性虐待型父母

不称职的父母

言语虐待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前面几种虐待型很好理解,伤害也很明显,但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甚至误以为那是爱的,是这两种家庭:

1.操控型父母:

很多父母,自从有了孩子,就认定“你是我的全世界,我必须一辈子跟你绑一起”。

当孩子长大独立时,他们彷佛失去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孩子年龄越大,他们对孩子的控制愈演愈烈,因为他们需要孩子永远的依赖。

这种依恋看起来很美,其实很可悲。

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就是典型。

七十多岁的她,把40岁依然单身的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她很自豪:“我顶两个菲佣,完全没有自我,用整个生命去照顾我儿子。”

她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熬梨汤,要求儿子必须带到片场,晚上还要检查是否喝掉。

她满心骄傲,沉浸在一位愿意为儿子奉献所有的伟大母亲形象中。

殊不知,朱雨辰姐弟迟迟未婚,始终对正常的亲密关系感到迷茫,正是因为母亲操控得太多,让他们无法拥有独立的自我和生活。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要“在一起”,只有亲子关系,是为了“分离”。

父母爱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他永远地留在身边,而是让他成为独立的自我、拥有丰盛的世界。

2.另外一种父母,习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他们永远是对的。

书里有个叫桑迪的漂亮姑娘,备孕两年多,始终未成功,但丈夫很爱她,并不介意。

相反,她的父母总指责:“肯定都是你当年流产造成的,上帝总会惩罚做错事的人。”

这是桑迪心里永远的伤。

15岁时,她意外怀孕,用自杀威胁父母在流产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天主教徒的父母从此把她钉在耻辱柱上,并把家庭里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这件事:

“父母气愤是因为你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我们是为了你好所以才对你耳提面命提高要求。”

高高在上的父母制定规则,进行审判,让孩子把痛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将它们合理化,让孩子觉得,全是自己的错,我被惩罚是应该的。

事实上,这样的爱最毒,让孩子的正确抵抗都显得充满错误。

有毒的家庭模式下,孩子会做陷入负面的自我评价:

我没法相信任何人。

我不值得被人关心。

我永远都不会成功。

更可怕的是,父母也曾是受伤的孩子,孩子也终将成为父母,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父母的情绪,就是孩子的性格

马东曾问武志红老师:

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老师回答:“有。”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在生命早期的成长过程。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做了一个“静止脸实验”,说明了一个人的性格与父母的情绪密切相关。

实验中,妈妈与一个1岁左右的宝宝互动:

最开始,妈妈和宝宝打招呼,妈妈立刻回应;宝宝随便指个方向,妈妈就顺着方向看过去,用不同的表情变化配合宝宝的意图,宝宝表现得很开心。

接着,妈妈不对宝宝做任何反馈,始终面无表情,宝宝发现了不对劲,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注意。

宝宝继续吸引妈妈的注意,对着妈妈笑,指向远方,妈妈仍然面无表情。

不到2分钟,宝宝没有得到正常的反馈,就开始四处看,手足无措,最后开始崩溃大哭。

实验中,当妈妈毫无反应时,孩子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孩子是如何通过妈妈来了解这个世界的。

如果妈妈很快乐,跟他有互动,孩子就会体验到快乐,他的性格里就会多一些阳光;

如果妈妈总是很阴郁,孩子就会不知所措,他对世界就会缺乏安全感,容易敏感自卑。

著名导演姜文曾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失败,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让母亲高兴。”

他在节目里说:

比如拿到戏剧学院通知书的时候,我告诉她,觉得她该高兴了吧,可是她却说‘你那一箩筐衣服还没洗呢,别和我说这个’。


后来又给她买房子,觉得她该高兴了吧,可她还是不高兴,一辈子都没有去住过。

因为妈妈的不高兴,姜文说自己经常“不自信”。

直到母亲去世,他都没有跟母亲谈过为什么没有认可过自己,这成了他耿耿于怀的一道伤口。

疗愈自己,要与有毒的父母对峙

很多人认为,自己长大了、经济独立,就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事实却并非如此。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就是这样,她从小被忽视,好吃的都给哥哥,钱也都给哥哥花,她只能被迫独立,勤工俭学养活自己。

长大后,她成了孩子里最独立、事业最成功的一个,她嘴上说着,“苏家那点破事,跟我没关系”,但是家里的事,她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去解决。

明明是家里最不被爱的,她得到的最少,却是付出最多的一个。

因为从未被原生家庭认可的她,希望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于是付出越多,失望越多,像一个死循环,越来越累。

《原生家庭》的作者苏珊鼓励大家,要与有毒的父母对峙。

苏珊认为,如果不对峙,我们就只能生活在恐惧里,无助和无能感会愈发强烈;

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这种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也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伴侣和孩子身上。

也就是说,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伤害,会通过你,循环反复又伤害你的新家庭和孩子。

武志红说:“这是一本功德无量的书。”

大概是指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与旧有家庭模式的阻断。

察觉到“毒素”,勇敢地“清毒”,以及拿出更多的勇气和信心,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以及为自己、为我们的孩子,构建一个全新的健康的家庭模式。

每一个父母都曾是孩子。

每一个孩子也可能成为父母。

愿从我们开始,一屋四季一家人,眼里有光,心里有暖,未来有欢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孩子厌学原因不是玩手机,更不是青春期叛逆,你的有毒管教行为才是根源
不做“有毒父母”,才能帮孩子成就自己!
比残缺原生家庭更可怕的,是这三种“有毒”的母亲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视野和未来
中了原生家庭的“毒”,怎么才能翻身?
爱是相互的,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有爱、被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