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裴中阳:三位推动历史的广东人

广东,又称南越(粤)、岭南,古为蛮荒之地。

风水轮流转。有清一朝闭关锁国,广州有幸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风云际会。1978年,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对外引进的窗口。自1989年起,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居全国首位。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位广东人的社会贡献值得重新认识。

一、康有为:“言行不一”的意见领袖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因维新变法的“旗手”名动天下,以保皇守旧的“帮主”郁郁而终。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康氏,最初依然步入传统的科举之道。

不过,他既鄙弃汉学家的烦琐考据,又不满宋明理学的弊端——“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

光绪五年(1879年),第一次去香港的康氏眼界大开。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由此成为他从中学转向西学的开端。

1888年,康氏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康氏联合12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青史留名的公车上书

三年后,康氏推动戊戌变法失败而逃往日本。

有意思的是,自此长期游历海外康氏,却一直背历史潮流而动。

他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

民国六年(1917年),保皇党领袖康氏联合“辫帅”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宣告失败。十年后,康氏病逝于青岛。

虽然因保皇而饱受批判,但康氏的思想遗产穿越历史隧道,仅举其宪政观点就令人震惊。

1.首倡依宪治国

数千年中国封建史,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法律本是一种统治工具。

康氏率先提出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他认为国家政体可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宪法就是维新之路

自此从清末立宪、民国共和及北洋军政,无不以立宪为开端、以宪法为国基。

2.主张君主立宪

虽然前后对立宪模式的选择有所变化,但康氏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基础的身份平等观:“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

3.提倡权力制衡

在《实理公法全书》中,康氏从几何原理出发,提出权力制衡的重要性,并指出三权分立原则:“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4.创立民权思想

中国历史上虽有民本意识,但从无民权思想。

康氏系统提出了民权观:人生来平等,同时又充满差异性;人是独立的,有自主权。他甚至主张君民之间也是平等的,并把君主比作契约关系中的见证人。

5.主张地方自治

中国地方之大病在于官代民治,而不听民自治。他所主张的地方自治,类似于古者之封建也,并提出了具体的参照系。

读史可以解惑:所谓历史进程,一般是进三步、退两步,但也可能阶段性地进两步、退三步。

譬如,逼迫清帝退位的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3年后,最终还是拼命过了83天的“皇帝瘾”。

二、孙中山:为梦想献身的终生革命家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现中山)人,名文,号逸仙;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大旗,倡导三民主义,缔造了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由于家庭的关系,中山先生12岁时赴檀香山,17岁归国并前往香港读书,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

丰富的海外生活经历,深深刺痛了中山先生爱国图强的内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更坚定了他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决心。

中山先生的一生,堪称为“三大梦想”而献身的一生。

(一)推翻清廷帝制

1894年11月,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迫逃亡海外。

虽然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但扎辫子近300年的汉人大多“基因变异”,忘了数千年无辫子的历史。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从美国匆匆赶回的中山先生,即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元旦,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就职;随后宣统皇帝(溥仪)被迫退位,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终结。

(二)实现民主共和

中华民国建国伊始,中山先生颁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进步法令。

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破天荒地用国家根本法形式,确认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而且,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中山先生坚持“三民主义”不动摇,与袁世凯和继任北洋军政府死磕到底。

(三)推动实业强国

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中山先生为实业强国提出了若干宏大构想。

无论是修建国际一流的三大港口、16万公里的五大铁路系统和160万公里的公路网络,还是为百姓建造5000万间廉价房,上述蓝图绝非10年、20年之功,简直堪称百年大业。

不过,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首先要有伟大的梦想,否则无以自身立志、无以感召民众

更进一步,伟人要少犯错,就必须区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区别。如果以伟大理想而裹挟民众、践踏法治,那就难免走向自己的反面,所谓“开历史倒车”了。

在此意义上讲,政治家长寿未必是好事。

三、李小龙:文武双修、中西交融第一人

李小龙(1940-1973),本名李振藩,广东顺德人;截拳道创始人、中国功夫第一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第一位华人主角。

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6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

1993年,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好莱坞星光大道为其铺上纪念星徽。

2000年,美国政府发行一套《李小龙诞辰60周年纪念邮票》。

(一)开放交融,率先将中国功夫推向全球。

美国出生、香港长大的李小龙,在打破中西藩篱、推动文化交融方面可谓有先天优势。

在香港上学期间,小龙练过太极、洪拳和蔡李佛等拳术,后拜叶问为师专攻咏春,18岁时还获得了中学拳击冠军和恰恰舞第一。

1959年,小龙回到出生地美国,一边拍电影,一边以武会友。

1967年,他创办振藩国术馆,美国各流派拳师经常在此切磋;创立了截拳道,以自身硬实力和华人软文化不断征服同行。

伴随着功夫片《唐山大兄》和《精武门》的大卖,国术馆的国际影响日隆。一时间,不少国际格斗界名人、甚至好莱坞影星纷纷成为其门徒。

众所周知,将武术带出国门的大有人在,但基本局限于华人圈子(唐人街)内的传承,普遍心态封闭。

英语熟练、并娶了美国(爱尔兰裔)太太的小龙,通过电影向世界推介中国武术及其文化内涵,并将Kung Fu(功夫)一词带入了英文词典。

(二)文武双修,推动世界武道不断变革。

1961年,小龙就读于华盛顿大学,主修心理学与戏剧。但他对哲学兴趣浓厚,曾对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做过笔记。

对一手开创的截拳道,他如是解释:这并非伤残之法,而是一大道,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我们只有在真正了解自己时,方足以看透旁人。

在电影《龙争虎斗》里,小龙对截拳道的禅宗思想进行了生动阐释:一招一式只是渡海之舟筏,只不过是手段;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月亮本身,而不能停留在追求那望月之手指。所谓无招胜有招,以无法为有法,以顿悟为宗旨。

正如武打巨星成龙赞誉:在武学前辈中,没人像李小龙那样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能将中国武术的内涵哲理用科学化言语提炼出来,并直接通过英语令外国人更好地领略其中奥妙。

2008年,世界最强MMA(综合格斗)组织美国UFC与美国李小龙教育基金会联手,共同推介李小龙。UFC主席达纳·怀特(Dana White)盛赞李小龙为MMA之父: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宣扬的每一件事情,在MMA大赛自90年代初以来的发展过程中,都一一得到了验证。

文武双修、软硬结合,中西贯通、开放共融,这才是中国武学、乃至中国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不二法门。

令人无语的是,进入跆拳道、空手道和泰拳等早已打遍世界的21世纪,国学武术依然未能成为国际化的比赛项目

小龙英年早逝,徒唤奈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中山(一)中山故居;拜访的不仅仅是历史
李小龙赋
好莱坞明星不服李小龙被李小龙一脚踢飞偷袭被小龙瞬间进攻破解
PF175 伟人故里-中山
此人是唯一能和李小龙对打超过8分钟的人,手缠钢刀依然不敌小龙
向“莎”“龙”致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