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裴中阳:“学华为热”的冷思考

华为之优秀、乃至卓越毋庸置疑,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全国人民学华为”,却有明显过热、乃至舍本逐末之嫌。

君不见,远赴大湾区华为总部参观、取经者门庭若市。在管理咨询市场上,“前华为团队”频频攻城略地;头顶“华为”光环的讲师,市场授课价格往往高达每日十几万元。

华为值得学习,但必须理性、客观地对待。否则,不仅代价不菲,而且可能出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现象。

简而言之,对华为独特的文化理念,如果不能“真学、真用、真信”,就不可能融会贯通其方法论;华为奇葩的分配机制,实际上不符合一般规律;在战略层面,华为之成功并非(产品)规划而是源自“大方向正确”。

何况,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和工具。

一、华为的价值理念不好学

历经长期的求生存、谋发展之路,20107月,任正非在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第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理念;随后又加入“坚持自我批判”,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核心价值观。

上述理念既符合人性,又在逻辑上闭环。它是华为在处理内外矛盾时所依据的是非标准及行为准则,明确告诉员工公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引导规范员工行为、确保公司在正确方向上持续发展。

1.以客户为中心,明确了奋斗方向。

我们所有的一切行为,都归结到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道理不用多说了,没有客户我们就饿死了。

2.以奋斗者为本,提供了动力源泉。

以奋斗者为本,其实也是以客户为中心。把为客户服务好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并一起分享贡献的喜悦,就是促进亲和客户的力量成长。

3.长期艰苦奋斗,强化修身的过程。

害怕去艰苦的地区或岗位工作,不以客户为中心,那么客户就不会接受、承认你,你的生活反而是艰苦的。

当然,“长期艰苦奋斗”是指思想、而非物质上的。我们坚持员工通过优质的劳动和贡献富裕起来,要警惕的是富起来以后的惰怠。

4.坚持自我批判,要防止自满自足

“从泥坑中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倡导自我批判文化,聚集优势资源,争分夺秒地追赶。

20172月,年逾古稀的任正非亲口承诺:只要我还飞得动,就会到艰苦地区来看你们,到战乱、瘟疫地区来陪你们。我若贪生怕死,何来让你们去英勇奋斗?这就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员工们长期艰苦奋斗。

对许多企业而言,将“以客户为中心”挂在嘴上并不难,但自身做强、做大后往往反客为主——屁股对着客户、笑脸对着老板。

在内心深处,大部分老板只是将员工视作工具(哪怕是对核心岗位或重要高管),怎么可能公然倡导“以奋斗者为本”?

为何要“长期艰苦奋斗”?君不见,“宇宙房企”恒大集团危机四伏时,企业自办歌舞团依然载歌载舞。

至于“坚持自我批判”更是匪夷所思——试问老板威风何在?总裁何以独断?

二、华为的分配机制没法学

只讲奋斗贡献、不谈利益分配,就是典型的“耍流氓”。

文化理念不能空谈,要根植于组织制度流程、员工思维习惯之中,就必须与利益分配有机结合起来。

华为创业伊始,任正非等六位股东合计出资21000元,各自持股六分之一。后来其他五位股东先后退出,任正非只好全盘接手。

代理进口程控交换机赚取“第一桶金”后,任正非当机立断转型自主研发产品。

通信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与技术密集型,对高端人才无力支付相应的高薪,任正非只好把公司股份当作工资发给员工。后来顺水推舟,便以每股一元的价格卖给员工,然后每年把公司利润的15%拿出来分红,这就是华为全员持股的由来。

由于员工持股在工商局无法登记、不能对外流通,而且员工在岗位时才有分红,实际上为只有分红权的“虚拟股”。华为实体股东只有任正非一名,其他员工整体上以社团法人存在,其中相互维系并非靠股权,而是劳动合同。

2004年,华为开始将客户需求导向的战略层层分解,融入到全体员工的每项工作中,强化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并通过一系列流程化的组织结构、规范化的操作规程,来保证满足客户需求。

2008年,华为明确“奋斗文化”只有落实到考核上,给奋斗者们以合理的回报、足够的关怀及良好的沟通,才能逐步建立起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体系。

2009年,华为又提炼出面向客户的“铁三角”作战单元模式:通过做厚客户界面、更深刻地理解客户需求,“让一线呼唤炮火”,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来全面满足客户需求。

2011年,华为高管层达成共识:将员工划分为普通劳动者、一般奋斗者和有成效的奋斗者三类;践行以奋斗者为本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奋斗者,让优秀的奋斗者能够按照其贡献,获得更多的配股机会、更多的物质利益,以吸引更多的员工成为有成效的奋斗者。

在高管带动下,许多骨干主动申请将自己的股份减持下来,分配给更多、更优秀且有冲劲的员工,以不断壮大奋斗者行列,使其成为事业中坚力量,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2020年底,华为持股员工已达121,269名,而创始人任正非个人持股仅有0.9%

试问,有哪家公司的老板持股不足1%?如此没有实控人的企业又如何公开上市、科学治理?

在此角度上看,华为之成功属于个案,既不是规律,更不具备普遍意义。

三、华为的工具方法不好用

企业因战略而成功,华为之“成功学解码”必须从战略入手。

在“华为系”讲师们的鼓吹推介下,BLM暨“业务领先模型”(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迅速风靡一时。

该模型源自美国哈佛大学,由IBM予以完善后引入华为,并开始在中国企业界发扬光大。

其核心思想是:在企业内部,战略和执行、规划和落实、目标与实际之间经常脱节;战略规划的“饼”画得很好,但落地执行时往往遇到资源不配套、文化不兼容、能力跟不上、权责不统一等难题,最终导致规划变成“空话”或“鬼话”。而BLM模型的价值就在于有效拉通了战略到执行,并且把执行结果又反馈到下一期的战略定义,从而实现了闭环管理。

应当承认,BLM模型对华为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其价值绝不能被高估。

第一,华为之战略成功,不是规划制订而是动态转型的成功。

众所周知,华为以代理进口程控交换机起家,属于典型的贸易商。

1989年,高瞻远瞩的华为开始自主研发程控交换机,这是第一次主动的战略转型。

ICT(信息与通信)领域,华为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际市场、从跟随到逐步领先,并从提供产品、服务到系统解决方案,这是第二次成功的战略转型。

有意思的是,从主营2B的电信设备业务向2C的智能终端产品延伸,华为的战略扩张一波三折。2018年,华为智能手机销量突破2亿部,撑起了业绩的半壁江山。

由此,华为将战略定位升级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

近年来,华为开始积极布局产业互联网领域,致力于实现“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之愿景。

第二,华为之规划工具,带有典型的行业特征及时代局限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他们需要分析国际环境变动格局,评估自身资源与能力,拟定政策、制订计划、分解任务以达到预定目标,这就是战略规划的由来。

一句话,战略规划就是制订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但其“线性思维”的弊端日益明显:其一,“不确定时代”的产业环境多变,战略目标、经营指标越来越“测不准”;其二,制订计划、措施的静态空间愈加狭窄,以至于目标与手段相混淆。

所以,任正非强调“大方向(战略定位)正确”,战略执行要有一定灵活性和“灰度”。

那么在此大背景下,华为之BLM模型何以取得成功?

首先,BLM模型的重心不是战略规划而是产品规划。

其指导思想,就是在产业洞察与环境分析基础上,通过内部组织全方位的赋能与提升,解决任务制订与产品开发之战略执行问题,并与IPD(集成产品开发)实现无缝链接。

其次,信息与通信行业带有罕见的产品驱动特征。

在“寡头竞争”的全球市场,屈指可数的设备巨头们比拼研发投入、产品迭代,向手握特许牌照的电信运营商提供系统设备和解决方案,后者往往“不差钱”。而在充分竞争行业,性价比、差异化、微创新、甚至客户体验,往往成为企业竞争的常见手段。

第三,华为之规划落地,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执行力。

如前所述,BLM模型对组织的赋能与提升,覆盖理念宣贯、组织变革、流程再造、人才盘点,甚至对领导力与执行力的长期培育。

从“四大核心理念”出发,在业绩考核、股权激励支撑下,三类“奋斗者”们爆发出的执行力堪称世所罕见。

换言之,没有自成体系的管理机制,就不可能打造卓越的组织执行力,华为的(产品)规划更是无从落地。

曾记否?1963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指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一时间神州大地轰轰烈烈。

然而,学习的精髓在于“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之精神,如果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则必然适得其反。

华为值得学习,但“一窝蜂”与“过热”的后果不言而喻。

富有成效的学习,难免伴随着痛苦的自我批判和心智改变;而“运动式”的模仿,往往不过是老板在“甩锅”或“自慰”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任正非:抓不住机会,迟早是死亡
华为公司战略和管理可学习之处
“你想多赚钱,就得多干活”,
如何建设一套能落地实施的企业文化?以华为为例
华为的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华为| 创新
华为的底气从哪里来?——解读华为的领先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