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望闻问切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这就是望、闻、问、切四诊。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后,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正常的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踯卧喜静,多属寒症。烦躁喜动,多属热症。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症候。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内应于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症寒症,黄苔主黑症热症,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苔薄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如病人语声低弱,少气懒言,多为虚症,语声响亮,烦躁多言,为实症,喘息气粗,喉中痰鸣为哮症,干咳无痰是肺燥,咳声低弱为肺虚。口臭多属胃热,口出酸臭气味是有宿食,大便臭秽主热症,气腥为寒症,小便臊臭或混浊多属湿热,白带臭秽属湿热,量多气腥属虚寒。

 

 

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著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对需问内容做了一个概括。

 

 

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清朝江笔华有诊脉歌:“病人双腕,高骨定为关,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明朝李时珍著有《濒湖脉学》详细介绍了二十七种脉象及主病,但脉理幽微,其体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初学不易掌握,临症日久自有心得。

 

总之,四诊在病中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必须做到四诊合参,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联合运用,缺一不可,有人认为,中医看病,只是摸脉看舌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

 

中医对四诊所收集的疾病有关资料,和中医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然后得出结论,但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症状,体征表现得复杂,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就要求医生积极思考、客观分析、认真甄别,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准确论断,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天肝火旺的症状和疏肝方法06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舌诊,一目了然
学会看舌象,有病不求人
中医基础理论
一到冬天就犯咳嗽,咳黄痰、咳白痰,吃各种药都不好该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