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最伤孩子的14种行为,看看你中了几条?

父母爱子女毋庸置疑,可是许多时候,父母伤害孩子却不自知,父母最伤孩子的14种行为,看看你中了几条?

第一种:夫妻互相拆台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相亲相爱才是孩子眼里的美好画面,吵架、拆台、战争只会让孩子悲伤恐惧。

父母拆台就像拔河,一左一右,你争我夺,只为输赢,此时,孩子保持中立很难,站队更难,因为父母他都爱,若要把爱一分为二,家给予的安全感因此大打折扣。

第二种:唠叨不止

唠叨的出发点也许是爱,但是唠叨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唠叨不止,只会让孩子心烦,慢慢习惯了唠叨,产生依赖感,没有父母的指挥,自己寸步难行,当唠叨上升为批评式唠叨,还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自信,产生逆反心理。

聪明的父母,要学会,少说,精确简练表达,如此孩子才有空间,多思考、多反思、多进步。

第三种:缺乏亲子边界

女儿上初中时,彼此交流越来越少,为了了解女儿,她偷偷去看女儿的日记,最后当然没发现不良问题。

这一举动,带给她的只有后悔,曾自嘲:“作为法学老师,竟然知法犯法。”

面对越长大越不善于开口的孩子,父母关心则乱,习惯采取监视、偷窥隐私等方法走近孩子的世界,殊不知,这样的无孔不入,只会把孩子的心推的越来越远。

保持界限感,家庭才有秩序,亲子界限分明,孩子才有安全感。

真正的爱,有边界,亲子关系,并不是你越靠近越亲近,爱的舒适、有度,才会愉快长久。

第四种:随时爆发的情绪

为什么总是对孩子发脾气?

也许表面是因为孩子调皮,惹我们生气,于是大发雷霆,其实最真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好欺负。

一个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的妈妈说,其实孩子很可怜,打不过我们,骂不过我们,欺负孩子,我们必胜,可是那又算什么本事啊。

当她努力克制,减少发脾气的频率,发现孩子惹她生气的时间也少了。

控制不住脾气,只会引起更多矛盾;当我们减少发脾气,和谐也会随之增多。

人是情绪动物,想发脾气常有,但是不随便发脾气,才是智慧,发脾气一时畅快,殊不知后患无穷。

研究表明:父母大吼大叫,就和打骂、侮辱一样,会让孩子的应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简言之,孩子被凶的越多,脑子笨的越快。

发脾气不解决问题,只会在问题之上叠加问题。所以,与孩子,平静交流,平和对事,平等相处,才是聪明之道。

第五种:无原则的妥协

最好的教育是温和而坚定,可是很多父母恰恰相反,只会无原则的妥协。

闺蜜经常吐糟老公对孩子无原则,跟孩子约定好,看三集《小猪佩奇》就关掉电视。

三集看完,电视一关,孩子哭泣不止,哄也哄不好,只好又打开电视;

还有一次,老公吃冰激凌,孩子也要吃,闺蜜看见后,说不让孩子吃,他就从孩子手里拿走,孩子就开始哭,最后哭的心疼了,老公又妥协把冰激凌递给孩子。

闺蜜说,那刚才不白哭了吗?你让他哭的意义是什么?

无原则的爱,就是害,当父母不断妥协,孩子就会不断进攻,父母制定规则又破坏规则,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威信扫地。

父母毫无原则,孩子就不懂规则;无规则意识的孩子,如何成方圆?

应该坚持的原则,绝不打破,保证爱、尊重不缺席,但是绝不随便妥协。

第六种:让孩子听话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你要听话”,很多父母喜欢夸奖孩子“你真乖”。

听话、乖,似乎成了一个孩子最大的优点,可是听话的孩子快乐开心吗?

马思纯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要求“你要听话”“你要懂事”“要让着别人”,于是她表现的很乖:妈妈不让吃零食,就不吃;妈妈要求学播音系,自己就去;

高速上想上厕所,但为了避免给人找麻烦,就自己忍着;恋爱中,习惯卑微讨好,依然感情挫败。

这样乖巧、听话的孩子,最后得了抑郁症。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听话,就像是父母设定好的一个壳,让孩子自动缩成壳的样子,钻进其中。

起初,孩子只是为了讨父母喜欢,后来渐渐变成了讨好他人,久而久之,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习惯压抑内心需求。

听话的孩子,也许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却无法成为他喜欢的自己。

第七种:说话不算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排在第一位。

很多父母,对孩子承诺时,其实只是随口一说,以为孩子过后即忘,即使言而无信,孩子也无可奈何。

殊不知,大人每一次对孩子的失信,都是在为亲子关系制造黑洞。

《小舍得》中,田雨岚答应子悠可以踢足球,却临时为他增加课外班,直接取消了他踢足球的计划。

此时,田玉岚嘴里的道歉,“妈妈不是故意说话不算数的”,语气轻若鸿毛。

孩子大声质疑:“你就是说话不算数,你都跟我说好的。”孩子愤怒的高度,也彰显着心碎程度。

父母说话不算数,孩子除了感觉被轻视和大失所望,还很容易有样学样,变得爱撒谎和言而无信。

想要孩子诚实、守信,为人父母,行动给他看,胜过千万句说教。

第八种:手机不离眼

“我想让你们陪我说话的时候,你们在玩手机”;

“我想让你们陪我出去走一走的时候,你们在玩手机”;

《少年说》中,叶子健同学高声呼喊着自己的委屈,因为爸妈经常玩手机,在他眼里,手机才是爸妈的孩子,因为自己每次抬头看父母,他们总是目不转睛盯着手机。

有人说:毁掉孩子的第一杀手,不是打骂不是离婚,而是手机。

现代人,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于面对手机的时间,许多时候,我们陪着孩子,却盯着手机,误把陪着当陪伴,明明该与孩子游戏玩乐,却始终与手机形影不离。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想过你能陪孩子多久吗?0-3岁你是他的全部,4-12岁你是他的晚上,13-18岁你是他的周末,之后就只剩假期。

趁孩子还小,我们还未老,一切还来得及,用心陪伴、温暖相拥,才不枉父母子女一场。

第九种:冲着孩子大发雷霆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当然,有一些孩子实在调皮,会趁父母不注意时搞很多“小破坏”。爸爸妈妈不胜其扰,心烦意乱,忍不住发火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发火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件事——

孩子对人的情绪十分敏感。父母发脾气,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若动辄对孩子施以雷霆之怒,会让孩子时常处于恐慌之中,做事畏首畏尾优柔寡断;或者变成文章开头的Bruce一样——家长前听话,家长后胡闹。

一般而言,3-5岁的孩子虽然已经开始懂事,但心智尚未成熟,并无对错之分。所以,一旦孩子犯错,父母应该第一时间告诉他这样做是错误的,不被允许的,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后续的问题。

第十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一个家庭中,肯定会存在分歧或是争吵。Professor相信所有人都明白,童话中的完美家庭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油盐酱醋总免不了磕磕碰碰。

而家长之间的争执,有相当一部分和孩子有关。甚至,有些父母会把孩子当成吵架的筹码——“我和你爸离婚,你跟谁?”

家长或可通过吵架逞一时之快,但是夹在中间的孩子一定非常煎熬。两边都是最亲的人,无论选择支持哪一方,对另一方而言都是背叛,这种矛盾孩子又如何承担的起?

父母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从而引起了爸爸妈妈的争吵。孩子会因此产生无助、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严重的会对以后的婚姻产生极度的畏惧和抵触。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相当重要。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懂得控制情绪,出现了矛盾和分歧要彼此讲道理、互相迁就、相互包容。让孩子明白分歧是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沟通解决的,争吵只是在互相伤害,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第十一种:不懂得夸奖孩子

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内敛,喜欢自谦。在传统的影响之下,使得很多中国父母不善于夸奖孩子,他们更喜欢用谦虚的方式甚至“贬低”自己的孩子向别人介绍自家的孩子。

大人们自己知道这是成年人的礼节,用于问候和寒暄,但是单纯的孩子并不一定会这样想。

一方面,孩子会怀疑在父母眼中,自己并不够优秀,甚至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孩子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不值得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尊心遭受践踏。

正确的做法,是多表扬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明白在父母心中,他是很受重视的,父母以他为傲;即便孩子真的存在很多问题,面对外人时父母也不能一味的批评孩子,数落孩子的不是,这会让孩子感到窘迫和难堪!

第十二种:对孩子没有耐心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耐心等待,Professor认为培养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成人便是其中之一。

现在的孩子确实很累,除了上学之外,周末也被各种辅导班填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给孩子压力,生怕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因为不确定未来的动向,内心焦躁不安,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缺失耐心,恨不得让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学业、掌握各类技能,迅速成长为人人欣羡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凡事有其度,有其规律,拔苗助长或许从表面看来加快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但内里也对孩子造成了很多的消极影响。

Professor认为,有的时候,父母需要耐下心来,等一等自己的孩子,多给他一些鼓励和拥抱,让他们慢慢成长,别给他们太多压力,孩子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和阳光。

第十三种:忽视孩子的优点

Professor曾经跟一群小朋友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是“你最不喜欢的人是谁”。

调查的结果很有趣,很多孩子最不喜欢的人恰好是父母常常称赞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是不是很多家长也是在“别人家孩子”的阴云里成长起来的呢?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拿来和邻居家的孩子对比——别人家的孩子考试得了100分、别人家的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别人家的孩子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别人家的孩子浑身都是优点,自己家的孩子怎么找不到一处闪光点!

实际上,父母对孩子不满意的根源,是源于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和现实的落差。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来“抗压”,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终究有限,若压力过大又找不到释放的渠道,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Professor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只是父母暂时还没有发现。家长应该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多和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就会慢慢显现出来了。

第十四种:不信守承诺,对孩子撒谎

Professor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父母常用“承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坦白地说,这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妥协或敷衍的教育方式,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

因为一旦未兑现承诺,即便是被工作或者其他事情耽搁了,孩子也会对家长的承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会被贴上“言而无信”的标签。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做承诺之前,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如果有问题或者力有不逮,一定不能轻易许诺!

做一个信守承诺的父母很重要,不仅可以让孩子从中获得安全感,还能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有助于让孩子成长为一个重信守诺的人。

Professor点评:

在孩子的心智成熟期,父母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品德高尚,行为文明,性格良好,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摹仿学习,久而久之就成为自己的处世方式,形成一系列优良的性格;反之,父母若有不良的性格,如脾气暴躁、冷漠厌世、虚荣浮夸等,也会很容易“传染”给孩子。

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性格和消极行为,千万不能给孩子造成一生的心理阴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子电台】什么,夸奖孩子也需要窍门?家长们快学起来吧!
15个亲子沟通的英文金句,助你解锁家庭教育的新方法
康老师带班 | 如何做个被孩子接纳的家长
不发脾气、不讲道理的父母,是如何让孩子愿听愿做的?高招在这里
这6种行为对孩子伤害极大!第3种行为99%的中国家长经常做!
教育专家分享:优秀的家长很少会对孩子发火,常对孩子说8句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