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时间真的溜得很快,一眨眼的功夫,离中考就只有一个多个月了。这段时间,师生都在紧张的复习之中。有的老师恨时间太少,要复习的东西太多;有的老师叹学生不听课的太多,掌握了的太少。所以我们老师在复习的时候就要去想办法解决那些问题。有老师对我说:“同样开始复习,为什么你的学生成绩总要好些?请你介绍一下经验。”我觉得我没什么经验可言,可细细思量,又觉得自己或许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得好些。

一、改变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无论是平时的复习,还是中考复习,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采用这两种模式: 一种是老师整节课地讲,讲得声嘶力竭,疲惫不堪;一种是学生整节课地读,读得口干舌燥,枯燥无味。可想而知,两种方式都让师生疲倦,厌恶,效果自然不好。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校于2006年开始课改,我就一直在探索历史“新课堂模式”和“复习课堂模式”,写出的论文《历史学习五步走》和《历史复习课堂模式初探》分别获得了娄底市一等奖和湖南省三等奖。2011年,我校学习岳阳许市中学的课改,采用“五环模式”上课(练习反馈、自学讨论、展示提升、梳理巩固、达标抽测)。今年我对五环模式稍作修改,探索出了一种“复习六步走”的课堂模式,并做了尝试,发现效果还不错。这种课堂模式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因为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学生喜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效率自然就会提高,效果自然就会好。(具体见我的教学反思《历史中考复习模式初探》)

二、紧扣《考试指南》,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们要以《娄底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指南· 历史》为蓝本进行复习,书上已经把考点详细地罗列了出来,我们只要想办法让学生掌握那些就行。可有些老师,生怕学生掌握这些考点还不够,总喜欢再出一些复习题,加进去很多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不愿记,也记不住。所以老师首先就是要给学生减负,只要学生掌握考点就可以了。并且要看考点上的要求,如果是理解或运用的,就不能只让学生记忆,还必须理解、学以致用,老师最好就重点或难点出一些材料解析题或问答探究题让学生做,帮助学生理解。我们第一轮复习就是紧扣《考试指南》,每节课复习一个单元,如果一个单元内容特多,就分作两节课复习。例如,中国历史第8单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内容不多,就按照“历史复习六步走”的模式复习完,而中国历史第十二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有九个考点,内容繁多,就分作两节课复习,第一节课复习5个考点,并利用43页的第10题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第二节课复习4个考点,并出一个有关“红军长征”的材料题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

三、制作课件,整合知识

运用课件上课有很多的好处,在历史复习课上利用课件,一是可以展示课标上要求学生识记的图像,例如:战国七雄形势图;秦始皇;三国鼎立形势图;清朝疆域图;后母戊鼎等。学生看了图,自然就能记住。二是可以把历史知识整合进行对比,联系。例如,复习中国历史第十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时,可以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相关战争、内容和影响制成一个表格让学生对比记忆。而复习“郑和下西洋”时,可以与“新航路的开辟”联系起来,把两者的目的、规模、航海家的到达地、意义等也用一个表格进行对比、综合。复习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可以把中日的交往和中日的交战列举出来,并出示材料解析题让学生理解如何发展中日关系。我们每一堂复习课都有课件,我还发现,课件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四、注重学法指导和解题技巧的指导

一个学生如果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     知识繁多,容易混淆,所以老师要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学法指导。我简单介绍几种记忆历史的方法。(一)浓缩法。就是把一些历史知识浓缩起来记成几个字。例如,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学生最容易记错,就可以记成“河水半粟”。还例如,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可以记成“东鸭西嘉”;隋运河从北往南的四段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可以记成“永通邗江”,等等。(二)故事法。例如:复习“红军长征”,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记忆:“193410月,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19351月,红军到达遵义后召开了遵义会议。然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经历了重重艰险。1935年,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三大主力于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这样就可以把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原因、路线过程、结束的标志记得清清楚楚。(三)对比法。这种方法经常和表格法结合使用。学生对相类似的事情最容易混淆,经常发生张冠李戴的事。对于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把它们列出来进行对比、区分,然后再强化记忆。例如:识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创始时间、地点、创始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危害,秦始皇的巩固措施和汉武帝的巩固措施,都可运用对比法。(四)顺口溜法。顺口溜有简洁、形象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如:“夏商西周尽,春秋战国秦。西汉连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明清。”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中国的朝代串连了起来,学生就会明了朝代的更替顺序。又如:“蒋介石、汪精卫,都在1927年叛变,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引起人民来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928年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五)归纳法。就是把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归到一起来记忆。例如,1689年发生的大事有: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彼得大帝进行改革。或者把某一事件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进行记忆。例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以把原因、开始时间及标志、领导人、颁布的文献、意义等综合起来再进行记忆。(六)联系法。对于历史知识,不能只单一地、静止地识记,而应该加强纵向和横向联系。学习世界历史,要善于联系中国历史,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要善于联系中国古代史。例如,学习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就要马上联系到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因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就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又如,学习完日本的明治维新,马上联系中国的戊戌变法来进行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每节课都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那节课复习的知识点,很多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全部的考点。

除了让学生掌握那些记忆方法,我还注重让学生学思结合,学练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有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得好,才能学以致用。所以在复习中,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一定要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所以我会经常设置一些问题给学生。例如,学生识记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的时候,我首先会设置两个问题:“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什么?二、请列举出‘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来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另外,我在学生识记一个重点知识点后,会马上口头出一个往年的典型的中考题给学生做,这样让学生边记边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让学生巩固记忆,效果不错。例如,学生在识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后,我马上出题“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中详细介绍,请问这本书是(  )”,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就能回答出“《天工开物》”。很多老师在复习中,忽视了学思结合与学练结合,总把学生当作记忆的机器,要他们死记硬背,他们又怎么愿意呢?

另外,在复习中,我还注意让学生及时巩固记忆。先问老师们一个问题:“同样是周一的第五节和周三的晨读课,两位老师采用的复习方式不同。第一位老师在周一的第五节课整整地复习一节课,没给学生一分钟巩固记忆的时间,而让学生在周三的晨读课自主读一节课;另一位老师,在周一的第五节课只复习一半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巩固记忆,在周三的晨读课又复习一半的内容,让学生巩固记忆。请问哪位老师的做法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些?”对于这个问题,我做过实验,也询问过学生,第二个老师的做法明显好于第一个老师。为什么呢?因为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如果学生没有把当天的知识巩固记忆好,没把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那他到第二三天就会遗忘70%左右。而如果当天巩固记忆了,就只忘掉大约10%。第一位老师没让学生及时巩固记忆,学生在晨读课读时,又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去记住,这样,就会事倍功半。我一般复习完两三个知识点后,就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巩固记忆。他们记牢固了,再复习下一个知识点。

我还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有部分学生记住了基本知识点,可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这是因为他没有掌握解题技巧。现在历史题目出得较活,选择题题干比较长,但一般来说,只要找出了“关键词”,就能正确答题。所以找关键词很重要,要多培训。例如,某地初中同学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国民党报刊中,查阅到一些民主人士对毛泽东的称赞:“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这些民主人士主要称赞毛泽东(   )

A.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举          B.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胆魄

C.在北平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      D.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业

这个题目如果不找出关键词语,学生觉得四个答案都行,因为四个都是毛泽东的贡献,但如果找出“20世纪40年代中期“这个词,就会选出正确答案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8年,是20世纪20年代;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在1949年,是20世纪40年代晚期,都不符合答案。重庆谈判是1945年,符合20世纪40年代的题意。还有一些选择题,可以通过排除法做出来,我也会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至于材料解析题和问题探究题,一定要指导学生多次阅读材料和题目,也找出一些关键词,帮助自己解题。并要好好理解题意,才下笔答题。例如,“材料一……工程的兴建始于公元前3世纪,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它)控制着岷江之水,引导其灌溉成都平原肥沃的耕地。(1)材料一中所说的工程是什么?是由谁主持修建的?”让学生阅读材料一,找出关键词“灌溉成都平原肥沃的耕地”,然后知识链接,“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是都江堰”,由此学生就能做出答案。

我以上所说的四点真的谈不上是经验,但或许对老师们有一点点帮助。也希望老师们能多多指正,不胜感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学习方法
沪江博客 - 水月洞天 - 新东方强浩老师谈如何有效地熟背新概念课文
什么是复习?怎么复习?
中考政治复习计划
生物中考复习方法
进入学习成功隧道之怎样提高记忆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