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6】《祥瑞》

张向荣 东方极致 2022-07-27 07:00 发表于北京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张向荣,他并没有拘泥于研究《汉书·王莽传》这一部史料,而是追溯到西汉中期,从汉代政治变化和思想发展的漫长脉络中,来考察王莽的历史坐标和历史意义。

关于本书


 

本书提出,王莽在两汉历史中处于一个枢纽地位,他不仅是两汉历史的过渡阶段,还是两汉儒学的转型节点。而且,王莽的一切都跟“祥瑞”这个词有关,顺利篡位得益于祥瑞,政权被推翻也与祥瑞有关,甚至谈及王莽对后世的影响,祥瑞同样绕不开。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王莽为什么能顺利篡位?

第二部分,王莽获得了天下人支持,为什么政权迅速崩溃?

解读文稿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书是《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提到中国古代的王朝,我们脱口而出的可能是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有个朝代常常被忽视,这就是夹在西汉和东汉之间的新朝。新朝是西汉末年的权臣王莽建立的,只存在了不到十五年。提到这段历史,中国人习惯用另一个词代替,这就是“王莽篡汉”。其实,在中国文化中,王莽并不只是一个简单历史人物,还是一种人格符号,一定程度上,“王莽”和“篡位”这两个词是可以同义替换的。早在东汉时期,董卓、曹操就曾被比作王莽,到近代,袁世凯复辟当了皇帝,人们仍然还是用王莽这个古老的符号来比喻他。

除此以外,王莽对于中国历史还有个特别重要的意义,他完成一次全新的政权更迭模式。中国古代史上的改朝换代,必然有武力加持,汉朝、唐朝的开国战争就不用说了,就连宋朝赵匡胤所谓的“黄袍加身”,背地里也有武力威慑在起作用。而王莽建立的新朝在中国古代史上却是独一无二的。王莽文人出身,没有任何带兵打仗的经历,但他竟然能篡位成功,而且没有遭到激烈反对,就连汉朝皇室宗亲刘歆,也帮着篡位者王莽写登基诏书。

王莽篡位为什么那么顺利?既然顺利篡位,为什么十几年后就被推翻了呢?

历史留下的有关王莽的史料很少,一手史料只有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写的《王莽传》,所以一直以来有关王莽的学术著作并不多。今天为你介绍《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是一部很有见解的佳作。本书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张向荣,他并没有拘泥于研究《汉书·王莽传》这一部史料,而是追溯到王莽之前半个多世纪的汉昭帝时期,从更漫长、更广泛的历史维度来考察王莽的历史坐标和历史意义。

作者发现,王莽在两汉历史中处于一个枢纽地位,他不仅是两汉历史的过渡阶段,还是两汉儒学的转型节点。西汉中后期的儒学野蛮生长,到东汉,统治者开始有意地约束这股势力。而这一切都跟一个关键词汇有关,这便是本书的题目“祥瑞”。所谓“祥瑞”简单说是指各种吉祥的征兆。王莽顺利篡位得益于祥瑞,王莽政权被推翻也与祥瑞有关,甚至谈及王莽对后世的影响,祥瑞同样绕不开。

所以,了解王莽不只是在看清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人格密码,还是在观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标本,更是理解中国儒学发展史的关键。

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王莽如何上位?为何迅速崩溃?留下什么影响?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看,为什么王莽能够顺利篡位?

关于这个问题,主流解释是,王莽是个伺机而动的野心家。汉哀帝登基后,他被免职,后来甚至被逐出都城长安,于是王莽蛰伏着,等待时机发动政变。

但这个解释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首先,时间并不站在王莽这一边。汉哀帝继位,18周岁。同年,王莽被免官,37周岁。一边是风华正茂的新任皇帝,一边是步入中年的失宠官员。两人相差二十岁,王莽待机篡位,得等待到什么时候呢?其次,后来汉哀帝突然去世,王莽回到权力中心,他是怎么回忆这件事情的?王莽的表述是“仓促之夜”。意思是,这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了。他作为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被急急忙忙召唤到朝廷协助处理政务,没什么心理准备。更关键的是,王莽作为臣子,趁着皇帝过世而篡位,为什么没有人激烈地反对他呢?

作者在漫长的汉代政治、思想传统中,找到两个解释。

从汉代政治脉络看,强大的外戚传统是直接原因。

西汉政治开局,便有外戚的身影。这就要说到刘邦的妻子吕后她们一家人。吕氏家族算是汉朝的初始投资人,建汉过程中,吕家功不可没。刘邦死后,吕后执掌政权,就有轮流坐庄的意味。司马迁甚至在《史记》写了一篇《吕后本纪》,让吕后享受了皇帝的规格。当然,吕后家族这股外戚势力跟后来的外戚很不一样,刘家建立天下的军功章有吕家的一半,但前人所作,往往会被后人效仿。汉朝的外戚从一开始就不安定。

回到西汉末年的王莽,他曾被免官,但仍然能回到权力中心,正是因为宫中有人。这个人便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

王政君很了不得,活了84岁,担任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时间长达61年。她是汉宣帝的儿媳妇,汉元帝的妻子,汉成帝的母亲。后来,这位长寿的老太太竟然熬死了儿子汉成帝,又熬死了孙子辈的汉哀帝、汉平帝。

这个看似偶然的因素,给西汉政治带来很大的影响。作者这样说,王政君的长寿,从明处说,她是德高望重的家族核心,给王氏家族提供了稳定参政的土壤;从暗处说是,她也是王家的一把保护伞,凡事都有她老人家在后面给兜着。

回到汉哀帝去世这个关键时刻。按照西汉惯例,如果皇帝驾崩,而且没有留下遗嘱,大家首先会考虑皇室成员的意见。皇帝过世,德高望重的王政君理应出面。由于她是女性,便需要找一位能干的男性来理政。她会选择谁呢?

左看右看,她发现王莽不错,就从政经验来说,王莽大大小小的官都做过,尤其是曾经担任大司马。大司马属于西汉的三公之一,是最高级别的朝廷官员。从个人修为来说,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名声在外,深受众人爱戴。从私心来说,王政君看到如此有为的王家后人,自然愿意委以重任,多加锻炼。在姑姑王政君的支持下,汉哀帝逝世不久,王莽就回到了权力中心,重新担任大司马,并管理军务。

但话说回来,个人权力无论多大,当臣子和当皇帝,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公元前1年王莽重新担任大司马。到公元9年年初,王莽才正式称帝,经过了10年时间。在这10年间,王莽是如何一步步顺利走向权力巅峰的呢?

这就要说到除汉朝强大外戚以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发现,从汉朝的思想脉络来说,在王莽生活的时代,人们都期待一件事情的发生,这就是儒家“圣王”的降临。

汉朝是个非常迷信的时代,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获得科学解释。这个时候,儒学强大的解释功能便派上了用场。人们会把自然现象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如果出现好的现象,那是祥瑞,说明上天满意;如果出现不好的现象,那是祥瑞的反面,即灾异,说明上天生气了。

作者援引史料,在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得从汉昭帝时期说起。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继位。一天,有人来报,皇家园林上林苑突然发生一件怪事,园中的一棵枯死的大柳树复活了。而且,有虫子在树叶上咬出五个字:公孙病已立。可以听得出来,这件事应该是杜撰的,但在迷信泛滥的汉代,它却引发了一场持续性的地震。

史料记载,当时有位儒生根据五经中的《春秋》推断:这个现象是灾异,这意味着刘家的江山将会被别的姓氏接手。因为刘姓汉朝自称是尧的后代,那现任皇帝汉昭帝就应该仿效上古尧帝主动退位,禅让给舜的后代“公孙氏”。从此一个可怕的预言,开始在西汉朝野流传。

很快,朝廷以妖言惑众为由,把那位儒生杀了。但之后的事情却离奇地印证了那条所谓的“预言”。汉昭帝过世后不久,汉宣帝即位。汉宣帝原名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正好符合“公孙病已立”的预言。对于汉宣帝个人来说,“公孙病已立”是祥瑞,但对于汉朝君臣百姓来说,预言应验了,“汉室必定退位”从此成为一股暗流,涌动在朝野之间。

而且,从汉宣帝开始,汉朝国土上的灾异现象越来越多,到后来的汉成帝时期,汉成帝在位约二十六年,光日食就发生了十次,再加上地震、水灾、火灾、旱灾、流星、陨石、沙尘暴,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王莽就是在汉成帝统治时期渡过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所以,包括王莽在内,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认为,西汉王朝的统治问题太多了。

当时有大臣向汉成帝上书:皇上您看,上古史书上记载的所有灾异全都在您统治的时代发生了,您说这叫“治世”还是“乱世”?

放在后代,哪个大臣敢这么说,早被砍头了。但汉成帝直白诚恳地回答,这还用说吗,当然是乱世啊。你看,在那个时代,不只是大臣与百姓,连皇帝对于刘家的统治合法性也是动摇的。

但你想,如果只是凭空出现一些灾异现象,恐惧不至于席卷全国。人们之所以相信灾异,怀疑汉朝的合法性,是因为有大量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摆在人们眼前。

回顾西汉历史,这个王朝经历了许多次危机。刘邦死后,吕氏上位,经过一番厮杀后,刘氏才坐稳江山。汉武帝好大喜功,极度压榨民力,晚年的“巫蛊之祸”更是酿成皇太子自杀、汉昭帝八岁即位的危亡局面。汉昭帝死后,又出现权臣霍光废掉新任统治者昌邑王,改立汉宣帝的政治动荡。所以,西汉统治是否具有合法性,刘氏是否受到上天眷顾,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是越来越怀疑。

只是上层政治博弈,还不足以让全天下人都深信祥瑞和灾异。

更要命的是,从汉朝中期开始,社会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兼并。富商豪族通过购买来兼并土地,导致大量农民无法生存,再加上灾年不断,农民或者是成为流民,或者是主动投靠豪族沦为奴婢。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开始了。社会贫富分化和不稳定越来越严重。到汉成帝、汉哀帝时期,朝野上下已经弥漫着浓重的“改姓易代”氛围,汉室的合法性遭到空前危机。汉哀帝即位前,一位儒生就曾给汉成帝上书: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成长起来的王莽那一代人几乎都相信,汉家作为尧的后代,德行已经衰败,按照儒家的五德终始理论,尧的后代刘姓一定会禅让给舜的后代,汉朝的火德终究被土德取代。这是不可违的天命。

为什么这个天命偏偏会落在王莽这个人身上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当时掌握话语权的儒生或许跟王莽达成一种默契,儒生支持王莽上台,而王莽要建立一个儒家式的“理想国”。

听起来像是暗地里的灰色交易。事实上是儒生和王莽各自的想法恰好合流了。

首先,王莽一直都恪守儒家规范,一直都有建设儒家式理想社会的愿望。为此,王莽做了不少好人好事,甚至有一些极端的事情,例如逼着自己的二儿子自杀,原因是二儿子杀了一名家奴。在汉朝,杀害奴婢要追求法律责任,但主仆地位不同,不至于一命抵一命。作者认为,王莽其实是在机械地执行儒家规范。儒家讲“仁者,爱人”,在王莽看来,奴婢的生命也同样宝贵,所以王莽要让儿子一命换一命。

为什么儒生们要迫切地联合王莽呢?

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事实上儒家并没有立刻占据“独尊”的地位。汉宣帝就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意思是,我们汉朝的制度,一直以来都是既用儒家的王道,又用法家的霸道。你看,所谓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不是事实。

所以,西汉的儒生们一直以来都想进一步拔高儒学的地位,实现真正的“独尊儒术”。谁能帮助儒生实现这个理想呢?

汉哀帝去世后,王莽回到权力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拥有者,掌握了改造天下的力量。而且,王莽恪守儒家规范。儒生们看到,机会来了。

史书帮我们记录下许多历史片段,把这些历史片段拼凑起来,你会发现王莽回到权力中心不久,天下的灾异变少了,祥瑞接连不断地出现。

公元元年,也就是王莽重新担任大司马的第二年,朝廷迎来一件千年未有的祥瑞。在遥远的蛮夷之地,有个叫“越裳氏”的部落。这个部落派遣使者来到长安朝贡,献上一只白雉、两只黑雉。在汉朝儒学解释体系里,白雉出现,意味着天下出现了德行遍布四方的王者。

要知道,上次“越裳氏”部落来到中土进献白雉,还是一千多年前的周成王时期。当时,周公辅佐周成王。现在,王莽在辅佐汉平帝。有人搬出孟子的话:“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算一下,从周公到王莽,差不多两个五百年。

但王莽站在大司马的位置上,还是够不着皇帝的位置。于是,儒生们帮王莽安置了一个跳板,这就是让王莽先当“安汉公”,顾名思义,就是“能给汉朝带来安定的人”。换句话说,儒生支持者们给王莽的定位是,做一个“历史的终结者”,终结西汉的各种混乱,带领汉朝走向完美的太平盛世。接下来,王莽步步为营,四年后当了“摄皇帝”,代行皇帝之职,又过了四年,干脆自己称帝。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王莽很虚伪,想当皇帝就直说呗,说什么当圣人。而且,既然要当圣人,为什么非但不学孔子,反而要谋权篡位呢?

作者在书中有个非常精彩的解释。我们现在讲儒家代表人物,排名第一的一定是孔子。但在西汉,孔子的地位并不高。西汉人崇拜的对象是周公。

周公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在中国长期历史中,我们对周公的描述是“周公辅佐周成王”。但作者在书中提到,周朝真实的历史是什么,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答案。书中提到,不少史料印证,周公当时也是称王的。但到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强调君臣关系,所以,那些周公称王的史料就被淡化了。

抛开这一点不说,从王莽的身份来说,他也不会选择模仿孔子。王莽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的人,与他身份匹配的儒家圣人,只有周公。孔子只是“素王”,没当过王。即使孔子在西汉也有影响力,王莽本人也无法效仿孔子。

可以看到,王莽最终篡汉,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不堪。史料记载,一次竟然有48万人上书支持他当皇帝。你可能会说,这是不是王莽找了一帮群众演员呢?其实,当时很多人都支持王莽。有一位大学问家叫刘歆,我们熟悉的《山海经》就是他参与编订的。而且请注意,刘歆姓“刘”,他是汉室宗亲。他竟然也支持王莽替代自家王位,甚至还在王莽登基的时候帮他写诏书。

你看,王莽之所以能获得支持,得益于汉朝人们对祥瑞和灾异的信仰,而信仰的背后是尖锐的社会矛盾,人们对原有汉朝统治的不满。在这个背景下,王莽针对汉朝的社会问题,与儒生们达成默契,通过祥瑞来进行舆论造势,尝试建立起一个儒学式的“理想国”。在这个过程中,王莽不仅获得了贫苦百姓的支持,也获得了精英阶层的支持。

第二部分

既然王莽被全天下支持,为什么王莽建立的政权没能延续的下去呢?王莽称帝的第8年,全国各地就爆发了起义。又过了7年,王莽的新朝便草草收场了。

对此,前人做过不少思考。最主流的解释是,王莽政权只维持了十几年,这是因为王莽复古改制,试图照搬周代方案解决汉朝问题。但这就像治病吃了过期的药,不仅病治不好,命很可能也没了。王莽改革中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措施,比如,给全国各地改名,给原有的各个官职改名,要求所有人“皆二名”,也就是说,人的名字包括姓在内,一共两个字。你看,目的很不明确,手段也莫名其妙,明摆着是瞎折腾。

混乱急躁的改革的确加剧了王莽政权的崩溃。但王莽好歹有过几十年的从政经验,干过基层的具体工作,也参与过国家大政的关键决策。为什么他在称帝后,就跟变了个人一样,偏执而且糊涂呢?

其实王莽政权有一个永远甩不掉的包袱。

王莽政权合法性从何而来呢?是他要建立一个儒家式的“理想国”,最终解决汉朝尖锐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王莽必须要推行改革,但一切改革措施都必须要在儒家式“理想国”的框架内进行。这样一来,很多改革措施就变形了。

王莽为了应对社会贫富分化问题,开始推行币制改革,用新的货币替代旧的货币。原来人们主要使用五铢钱,这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钱,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已经稳定使用一百多年了。王莽和儒生们认为,货币是万恶之源,是造成贫富分化的核心原因。不过,彻底废掉货币不现实,不妨恢复到周代的货币制度。于是,王莽统治期间出现了金、银、铜、龟、贝五大类货币,每一类货币都有多重面额,前前后后的货币上百种。我们知道,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稳定流通最重要。但王莽在货币方面的改革,完全违背了经济规律。后来新发行的货币,质量越来越差,还强迫民众用新的、质量差的货币兑换原来的好货币,这就是典型的巧取豪夺。由于这些货币毫无信誉可言,所以在王莽施行货币改革期间,社会经济十分混乱,不仅原来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一茬一茬出现了。

除了内政,在对外方面,王莽的举措也造成很大麻烦。儒家主张华夏有别,华夏高贵,蛮夷低贱。王莽便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统一把周边各部族降格。西域各国原来都有王的封号,但按照周代礼法,只有周天子才是王,于是王莽时代,西域各国都被降格为侯。西域各国相对弱小,它们闹闹脾气引发不了多大事态。但王莽竟然把手伸向北方的匈奴。原本,匈奴已经跟汉朝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关系。但王莽非要匈奴承认臣属地位,要求对方把印信上,加一个“新”字。“新”是王莽政权的名称,在匈奴前加个“新”字,意味着匈奴与中原政权不再是平等的,而是从属关系。因此,匈奴和汉朝的百年和平被打破,一系列不必要的战争陆续爆发。我们知道,打仗可不只是前线的事情,整个国家都会被拖入战争状态,负担最终都要落在汉朝百姓身上。

你看,王莽改革都有一个特征,必须要效仿儒家经典里的古人。这当然有他教条的一面,同时他也有无可奈何一面。

另外,王莽政权内部还有一个可怕的隐患。当初儒生们把王莽推上皇帝宝座,借助了“祥瑞”和“符命”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就太不可靠了。王莽可以用,别人是不是也能用呢?

王莽当皇帝后,满朝文武都通过“祥瑞”“符命”来给自己谋利。如果是想升个官发个财倒也可以容忍,但有的官员后来竟然想通过“祥瑞”这套东西来控制王莽。

有个叫甄寻的官员,一天竟然跟王莽说,根据符命,王莽的爱女黄皇室主应当配给甄寻为妻。甄寻无非是想通过政治联姻来巩固地位,更多地影响王莽。王莽心里当然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气坏了,把甄寻给杀了。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人们会把矛头直接对准王莽。一次,有人上报了发现了一条死龙。而且这条死龙还是黄色的。王莽政权的德运属于土德,土德尚黄。这明摆着就是有人在盼着王莽死。

这些现象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社会状况就很好解释了,各种改革措施像雪片一样砸下来,边疆战事也连年不断,不只是百姓受不了,连最初支持他的儒生,也渐渐失望,原想着让王莽建立一个儒家式理想国,解决社会问题。但王莽能力平平,一盘大棋被下得稀烂。

如果贯穿两汉历史,你还会看到另外一个侧面,王莽政权的崩溃,或许是汉朝四百年历史的宿命。王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触怒了豪族地主。这个问题,并没有随着王莽政权失败而消失,在东汉反而更严重。从西汉中期开始,汉朝国土上发育出许多豪族集团,他们通过兼并土地、庇护劳动力,成了一个个事实上的小王国。后来东汉连续的政治斗争也跟这个有关。而在王莽当政那段时间里矛盾更尖锐。因为王莽推行改革过于勤快,过于频繁,把豪族地主惹毛了,管你什么圣王的理想,动了我的利益,那就坚定地推翻。

属于王莽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但王莽也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对于接下来的东汉来说,王莽政权是一次宝贵的试错。西汉中后期很多人都想建立一个儒家式的理想国,王莽实验了一次,但失败了,说明那套行不通。而且,王莽政权是儒生推动建立的,可见儒生的力量过于强大。所以,从东汉时期开始,皇帝便有意地不讨论儒学中哲学思辨的部分,而是开始关注礼仪规范、宗族关系,这些更具体、更务实的内容。直到唐代,韩愈才重新提出,要构建出一套“道统”,尝试恢复儒家的地位。你看,在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王莽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作者特别提到,王莽对后世还有一项非常显而易见的影响。这就是本书题目“祥瑞”。东汉末年,刘家把江山禅让给曹家,当时的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祥瑞,这就是在学习王莽。

结语

最后,我们给王莽画一张人物速写,从社会关系来说,他是王政君的侄子,是汉成帝的表弟。从个人履历来说,他是恪守儒学规范的贵族,是从政经验丰富的官员。从性格特点来说,他有野心、有想法,并有实践精神,但政治水平有限。

如果把王莽放在历史的大尺度上观察,他算得上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人格密码,提到“篡位夺权”,我们就会想到王莽。同时,王莽和他的新朝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政治标本,在没有军事加持的情况下竟然能建立政权。另外,放在中国古代儒学的大脉络上来说,王莽也是儒学发展的分水岭,西汉儒学曾经历过一段疯狂扩张时期,而王莽故事不断提醒后世统治者,失控的儒学也会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需要多加注意。

近些年,人们提到王莽,谋权篡位说得不多了,喜欢说他是“穿越者”,王莽竟然搞美容美发,王莽那个时代竟然有游标卡尺。这些问题其实很好解释,王莽有脱发的困扰,美容美发其实是在缓解他的容貌焦虑。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达,出现类似于今天游标卡尺的工具也并不过分。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作为所谓的“现代人”,是不是把古人看得太“古”了,好像现代的一切都比古人好。正如那句名言:“年轻人都以为历史是从自己那时候开始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理想国”的破灭———评《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大历史的小切面:浅谈西汉中后期的天命与禅让
田兆元 | 论两汉儒家神学与皇权的离合关系(一)
王莽:我穿越不如你穿越,那么简单
儒家文化,一种华丽的面具?
史上唯一“民选皇帝”:只因多活了15年,从万众拥戴活成了千刀万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