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以食为天——读王宏广等著《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本书是多位国内专家撰写的分析世界以及中国粮食现状的专著,指出产生粮食危机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世界粮食

(一)粮食危机

从世界的范围看,粮食总体不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没达到400千克安全标准

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巨大,发达国家的人均谷物产量为650千克以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谷物产量只有250千克。

2. 世界25%人口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态,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3. 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下降。

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核心是大量增加水、肥、农药等物质和化石能源的投入,虽然促使粮食总产增速高于人口增速,但也“透支”了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面对较低的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且本身的粮食相对过剩,粮食主要出口国的生产动力不足。

(二)危机分析

世界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全球粮食生产消费不平衡、人口的增长、全球环境和气候恶化、冲突和战乱等不安定因素。特别需要关注与粮食危机密切相关的粮食贸易和粮食战争。

1. 粮食贸易

过去60年,世界粮食贸易量总体大幅度增长,然而粮食出口的集中度也在提高,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控制着主要粮食的出口。

这种粮食出口的集中度势必极大地影响世界粮食的价格和供应,也容易使粮食成为一种国际经济和政治的手段,甚至引发新的战争形态——粮食战。

(三)粮食战争

战争在狭义上一般指军事斗争和冲突,在广义上则包括金融、科技、贸易等非军事手段。简而言之,粮食战是人为制造的粮食危机。它可与政治、经济、科技、贸易等等手段结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1. 内涵

书中对粮食战争的内涵理解为以下三点。

第一,粮食战是一种不对称战争,可直接导致对手的溃败,即通过消耗和破坏他国的粮食供应和储备,制造饥荒、动荡和战乱。

第二,粮食战也是以粮食作为武器的一种政治外交行为。即通过粮食的贸易、援助、禁运等,影响他国的内政外交,甚至达到推翻其政权的目的。

第三,粮食战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战,以不合理的规则,消耗他国的经济实力,并转嫁自身的经济危机。

2. 古代的粮食战

粮食战争自古有之,最典型的莫过于春秋战国时齐国发起的粮食战争。

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在制霸过程中,发动了“买鹿制楚”、“购狐降代”、“齐纨鲁缟”等粮食战。具体的做法就是,先大幅提高敌国某种产品的价格,让其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放弃粮食生产。而齐国却趁机垄断了粮食市场,并以禁止粮食出口作为威胁,迫使遭遇灾害而缺粮的敌国不得不屈服。

3. 今天的粮食战

在当今中美的大国竞争中,美国仿照之前遏制苏联、日本、德国的做法,使用了制度战、体制战、贸易战、科技战、货币战、人才战等非常规战,其他的网络战、粮食战、石油战、生物战、空间战和局部军事战争也随时可能爆发。

美国在历史上就惯于使用附带政治条件的粮食援助,作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手段。二战之后,美国以赊账的方式把粮食提供给法国和意大利,以免其倒向苏联。进入21世纪,国际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全方位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竞争。

实际上,美国在很早之前就已发动了针对我国的大豆战。美国不仅长期收集我国的大豆品种资源,再以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产的新品种,又以低价倾销迫使我国本地大豆失去竞争力,不得不改为大量进口。与此同时,美国还控制了我国的大豆榨油工业,直接影响食用油和饲料的供给。

二、中国的粮食现状

(一)基本情况

经过建国以来对农业的大力发展,中国已经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自给、饲料适量进口。

在本书中,专家们对目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判断为: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低水平、高难度、紧平衡、弱安全。这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并不牢固,存在九大难题。

(二)九大难题

专家研究认为,中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隐性自给率低、粮食战风险大、耕地面积下降、种粮规模小效益低、政策杠杆变弱、技术潜力变小、无人种粮、储粮压力大、吃得不科学等九大难题。

以下简述其中较为重要的几条:

1. 提高产量的技术难度增大

目前的粮食产量是依靠良种、农机、灌溉、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粮食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由于要追求产量的稳定,国内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非常严重,土地和环境的负荷压力也极大。在第二次绿色革命到来之前,已难以大幅提高粮食的产量。

2. 种粮积极性下降

国内的种粮规模小、效益低。依靠补贴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的政策效应已不够明显,粮食生产政策杠杆变弱。加之三农问题的存在,大量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不愿意种田,而是涌入城市发展。而今,50岁以下粮农已不多见,中国未来的农业由谁来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经济发展与土地红线的矛盾

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农村土地,而要稳定粮食产量又必须保持土地红线。

4. 储粮与消费之困

与生产困难并存的,还有储粮与消费的问题。

现在农民基本不储备粮食,粮食储备任务几乎都由国家来承担,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市场风险。

全国因营养过剩导致的超重肥胖人群高达2.5亿。这不仅造成了食物的浪费,也影响了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从发达国家的肉类消费来看,鸡肉、鱼肉等由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越来越受到青睐。

所以,我们应当大力提倡爱惜粮食,合理膳食,健康饮食的消费观念。

5. 粮食进口的风险增大

中国主要缺乏的是饲料粮,大豆对外依存度为85%。在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美国又是主要大豆出口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风险陡然增加。

(三)“8亿吨粮食安全工程”

面对以上九大难题,专家们建议实施“8亿吨粮食安全工程”,即确保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亿吨左右,力争到2030年再增产粮食1.0亿吨左右,粮食总产达到7.5亿吨,力争人均粮食产量550千克左右。

中国应通过“增产、节流、进口”三个途径,采取“要粮于技、藏粮于地、生粮于海、存粮于山、生粮于改、储粮于友、节粮于用、稳粮于共同体”八项对策,具体如下:

1. “要粮于技”,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研究新一代育种技术,耐盐碱水稻、藜麦等。

2. “藏粮于地”,保住两个18亿亩红线。

3. “生粮于海”,充分利用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产海产品,同时发展远洋捕捞。

4. “产粮于山”,充分发挥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北方30亿亩草原在增产粮食、发展木本食物方面的作用。

5. “生粮于改”,推进新一轮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种粮的效益和意愿。

6. “储粮于友”,在我国友好国家建立10亿亩耕地的粮食“供应链”。

7. “节粮于用”,减少粮食的收获、储藏、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浪费。

8. “稳粮于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建立稳定的粮食供应链。

同时,实施“进口大豆替代工程”,减小粮食战的风险和影响。通过提高大豆单产、恢复大豆种植面积,利用非粮食用地种植豆科作物等一系列措施,降低大豆对外依存度,降低进口国的集中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大豆与玉米存在争地的问题,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必然会挤占玉米种植面积,造成粮食总产下降等问题。

总之,我国的粮食战略是要实现“平时保障吃好、战时确保吃饱”的总目标。

三、简评

(一)内容的优劣

本书的长处在于数据极为丰富,可用于粮食相关主题的整理和分析。但由于是多个作者分别完成各章,内容重复之处比比皆是,缺乏统一的协调性,对于庞大数据的深入挖掘也显得远远不够。

(二)人口的最新趋势

特别是书中对人口,即粮食需求的估计,与现实差异较大。他们认为,国内人口高峰在在2031年14.4亿左右,然后在2032年进入负增长。实际上,在2022年末就已经出现负增长,形势变化之快已超过专家们的预测。

http://www.stats.gov.cn/zt_18555/zthd/lhfw/2023/sjjd/202302/t20230219_1913346.html

人口的下降必然影响对粮食和城市化的需求,因此对于粮食安全的推测理应进一步讨论。

(三)科技的进步

该书是2020出版的,并没有考虑到之后出现的新科技。在2021年和2023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先后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二氧化碳到糖的人工全合成。这两项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广泛,更对粮食生产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可帮助人类摆脱能量物质的自然合成,缓解日益增长的人口对淀粉和糖的需求压力,从而降低对土地和水的依赖。未来若以这种方式生产粮食,将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完全颠覆以往的规则和观念。

总体而言,这本书可以给读者一定的参考,读者也应有取舍的眼光,与时俱进的态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确保大豆不进口?18亿亩耕地至少一半种大豆才行
下力气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人民财评:以实际行动回答“谁来养活中国”|粮食安全|中国
保耕地、兴种业、用科技、促节约,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1949年至1978年中国人口数耕地总量人均耕地变化粮食产量人均产粮
「深度」大农业时代的机会、挑战与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