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宫玉海:《山海经》无“密码” 解读关键是语言

《山海经》无“密码” 解读关键是语言

——再次答网民及学生问 
宫 玉 海 

最近,有机会在《发现之旅》中“旅行”了一次,但其间并没有充分表达关于《山海经》的一些观点。如出书年代、作者、书的性质及共历史价值等,别人的说法也并不代表我的观点;特别是不管“独立学者”也好,“假学者”也罢,有些说法不实,而且矛盾,因此有必要给予澄清。

一、《山海经》的作者、年代问题

在《山海经》的作者、出书年代上确实有不同看法,但它绝不会是“千古之谜”。早在汉代,刘向父子就已经认定:“五藏山经”为大禹之作。这是十分准确的,因为经中说的“禹父”、“禹曰”等,已明白体现出这一点。后来一些研究者,不相信这些确凿的证据,而宁可质疑,或盲目争议下去,实无必要。

在历史著作中,早有记载:在尧代之初,派大禹去考查世界,“五藏山经”就应该是汇报材料。这些可见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古著。后面的《荒经》、《海外经》、《海内经》则应为夏、商和周初时“大章”(土正)的考察,有些是对现状的补正。这是当时作为世界的最高君主治理的需要,普通老百姓也可能看不到这些。到了周朝衰微,《山海经》流传于世,才开始见于“百家”。由于年代久远,语言、文字的变化,版本的错简等,内容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二、《山海经》的性质及其价值

唐代版本《山海经》明确标有“天下地志”字样,这本用不着解释,谁都知道它是志书,是历史地理。但为什么不少人硬说它是“小说”,“异闻”、“神话”等等。主要原因是读不懂。

《山海经》原来有图,所以又叫《山海图》。正如玛雅古籍上半为图,下半为文字那样,图是为了帮助读者明了和记忆的。后来由于印刷方面等困难,图渐失传。现在看到的一些插图,多是后人照书中记载构想出来的。有人误解,说:“古人看事物就是这样,模糊、走样。”、“原来的图是古人构想出来的”等,这反映了谈者本人对《山海经》的无知。

大家都认为:古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表达是从实际出发的,《山海经》是一本信史,也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记述。因为那时用不着弄虚作假,除信仰的虔诚以外,弄虚作假没有经济效益也是主要原因。

书中的“神”就是能人和死去的能人。古时能者为师、能者为王,大禹召开的世界领导人大会,叫“众神会”,各路神人就是各地领导者,当时,神人都有旌旗,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如龙、虎、熊、鹰等,代表不同的部落;而特异的图形,又是一种图腾崇拜和神能的表示。这并不等于歪曲和胡编。例如:“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帝是黄帝,英招就是仰韶;黄帝的平圃(北方的亲耕实验田)由英招管理,他的神状是“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神状”就是作为能人的特殊标记,并非他就生的这样,既或在后来的仰韶神中,也未见他这样,仍然是人。

又如:“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身;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及帝之囿时。”陆吾就是肩吾、昆吾,是颛顼之子陆终(老童)娶鬼方妹所生之子。“神”,就是能人,他是青铜器的创制者,说他的“神状”——特殊标志是虎身而九尾……”,虎身已不正常,九尾更不可能,只是一种特殊的标记而已,说这些“神状”是“怪力乱神”或“怪状”,当然是不懂。

以上两“神”都是黄帝时代的地方统治者,都有神力,所以被崇拜、被神化,但都是人。我们的研究并不是把《山海经》神话化;而相反,是把这些“神化”的历史澄清,还其本来面目,否则就是“神话派”,劳而无功。

正如一些人对《论语》等古藉的“研究”一样,缺乏语言上的功夫,至今未能真正理解其内容,在仍然自认“讲”不了《论语》的情况下,却连篇累牍地出书,谈心得,说体会,难道这不正是孔子所反对的“不知而作”么!这样做虽可名利双收,但其误导将一时半刻无法消抹。对古籍负责和对读者的负责本来应该是统一的。

三、《山海经》用什么文字写成?

有人怀疑中国历史悠久的同时,更怀疑中国文字起源于五千年之前,这几乎成了一种“顽症”。他们嘴里说“重在证据”,却连考古发现都不信。例如大地湾文化中就已有象形文字出现,确认至少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以前在三棚文化中,也已有文字发现。但这些都扭转不了一些成见;甚至有人倒退到商代,认为只有甲骨文才是真正的文字祖。

又如:上古曾有过蚕丝文字,其实就是“结绳而治”;却被认为用一条粗绳,系上各种符号以记事,这确实令人发笑,古人真的很“愚昧”么?在他们心中只能如是。古人说:伏羲时代是龙文,神农时代是穗文和蚕丝文,黄帝时代是云文,少昊时代是鸟文、颛顼时代是蝌蚪文,夏禹时代是象形文字,现在的东巴文字就是遗存,商代是甲骨文,周代为大篆,秦为小篆文,汉代是棣书,魏代以后是楷书等等,这些论断逐渐为考古发现所证明,在美洲发现的玛雅文字中,就有云文;还发现有缅甸文字,以及汉字,这些很符合文字的发展规律和历史。

现在却有人说:《山海经》时代无文字,口耳相传下来,造成许多模糊概念等等,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例如“羿射十日”,“十日”本来是一个人,而被理解为十个太阳;如果天上有十个太阳,全被射下来,世界岂不陷入一片黑暗!有人就改口说“羿射九日”,“留下一日”,这样一来,羿成了“神”不说,这太阳也太脆弱了,《山海经》里明明说“帝俊之妻嫦羲生十日,此始浴之”,有人不去很好理解,一味地往“神话”上领,却又不敢说“常羲(嫦娥)”生了十个太阳“,矛盾到这种程度,而不知反躬自问,还在那里“射太阳”,这学问就“大”得不着边际了!试想,《山海经》这样的宏篇巨著,不是用文字写出来,如何能顺利地流传下去!这不仅是歪曲历史,更是自我贬值!

《山海经》和许多古籍一样,在不同时代用不同文字翻版的时候,都会出现差错。最典型的例子是关于东北地区的记载。《国内经》中有:

先槛、大逄之山,河济所入。

但先槛、大逄,在后来的地理中找不到,现在也无法对号入座,“先槛”文被刊为“光槛”,这就很可研究,其实,这“大逄”就是大连,“光(先)槛”就是老槛,即乐浪、老岭;这指东北地区和古朝鲜地带,所以说是河水、济水所注入的地方,这就是渤海、黄海的两岸,大连在《史记》中书为大廉,在东北南部和山东、河北一带有鸟谷——薄姑之国;而老槛即乐浪,在东北东南部到朝鲜大部,为老岭文化,也就是龙国文化,后为新罗之国。

还有,在《大荒北经》中有

夫余之山,颛顸葬于阳,九嫔葬于阴。

……大物小物皆出卫于山。

颛顸葬于夫余,这点本来容易理解,但过去常被忽视,甚至认为“不可能”。而“卫于山”在哪里?却不去考虑。有人把“卫于山”硬改为“于卫山”,这是大错。“卫于山”的“于”,不同于简化字的“于”,古读WU;就像“于田”不可读yutian一样,“卫于”,不可读weiyu,而是衣屋闾。夫余地物产有限,高旧之国的后勤靠衣屋闾山一带的支撑;所以商灭夏,先打下衣屋闾山,《商颂·长发》中所说,“卫顾既伐,昆吾夏桀”。衣屋闾又写成卫皋之山,“卫于”即“卫皋”,拿下卫皋,就削弱了夏王朝的东部供应线,就有了前进基地,所以接着拿下华北——昆吾(当时有长狄来自非洲,故称昆吾);再打夏桀。

语言文字是载体,没有文字,古往今来就没有历史记载,不搞清语言文字的涵义,就随便立论,就随便否定古代的历史,当然是反科学的不正确态度。

四、“圣人之邦”和“君子之国”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圣人之邦”、“君子之国”两个概念,说“九夷”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又想居九夷、“乘桴浮于海”,这并不是指“乌托邦”,而是实有其地,实有其人。

“圣人之邦”、“君子之国”指帝尧时期,舜所派出的“十六才子”在海外所建之国,“圣人”指帝喾,“君”指颛顸。古书中说舜举十六族,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共名。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八恺”出海外,建君子国;“八元”出海外,建圣人之邦。“圣人之邦”即玛雅;君子国就是“昆士兰”。在美洲、澳大利亚,这些文化现象,至今犹存。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

同时,舜也放了“四凶”,把鲧放于江南,称大楚,后为楚,贬称梼杌;把共工族放于美洲,即大幽之国,“荒经”写为 ,为贬意谐音词;放“三苗”(英、爱、苏)于“三危”,后又窜于欧洲,成为英伦三岛居民;放颧兜于东北(崇山),建丸都山城,为玄菟之先民。

他们都在四千七、八百年前,走向世界。

五、再谈宗教上的耶稣,历史上的颛顼

自从提出“宗教上的耶稣,历史上的颛顼”以来,网上讨论激烈,褒贬各半。在进一步澄清之后,反对的声音就少得多了。这是因为史实越来越清楚,证据也越来越多。

《大荒西经》说的“炎帝之孙伯陵”就是伯利恒地名的由来,地以人名。而在这里提到“颛顼死即复稣”,说明此地与颛顼关系之密切;颛顼即耶稣就生在伯利恒。

“有池,名孟翼攻颛顼之池”。孟翼,即阿摩利;攻打耶稣于耶路撒冷,此池正是死海。“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鱼偏枯,即鱼盘古,古以色列;鱼妇正是以埽。“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这正说明耶稣传教的路线,和《圣经》中大洪水的故事。“蛇乃化为鱼,是谓鱼妇。”正说明蛇图腾改为人鱼图腾的史实,也说明古以色列人从中国的氐人国来,就是古鱼凫、鱼复;《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建木,就是橄榄树,古支那地;其西已至克什米尔,说明以色列十个家族从三峡迁往中东的路线。这从《大荒西经》的“十巫从此上下”的记载都可对照说明。

其它先不讲,就这几点,足以证明耶稣即颛顼。至于其生年,当然以历史为准,以科学考证为依据,宗教故事及其它传说,在宗教改革时期早已异化,不足为凭了。

六、大禹只能生在东北集安

这个题目,已提出十个年头了,大禹的生地,至今以生于东北集安之大禹山,论据最为翔实。现在已有25条论据。近期有本《集安百科》,勉强收入“大禹生于集安”一条,但说“褒贬不一”,“至今无定论”等,很是奇怪。

条目中说:在2001年7月集安举行“山海经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认定大禹只能生于集安,当时悬赏征集反对论据,未见应者。既然给重奖都没人出来反驳,又哪里来的“贬”呢!可见,这“贬”字是主要编书者强加上的。那么,不妨问一下:既然你们要“贬”,为何当初不去拿出反对论据,而且又有重奖可得呢!

大禹生于集安,只能如此。因为大禹的母亲是有莘氏女;有莘氏就在东北地区东南一带,而曾在集安居住过的“百济”(北齐之国),国王即称阿莘王。大禹母亲之墓即3319号古墓,有“禹母石”为证。谁也改变不了。在甲乙川,还有“启母石”(大禹夫人之石)汉武帝来东北时,曾去拜过,这也可为旁证。

随巢子说:“禹生于碣石之东”,这个地方当然在东北。《海外北经》说:“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禹所积石之山”就是碣石山,正是当初河水流入渤海之地。特别提到这个地方,是因为和大禹有直接关系。“碣石之东”,正是东北的东南部。随巢子是墨子弟子,居鲁国。墨子为“宋之蒙人”,为东北人,姓司徒,为商人之后,名翟(dí),居台山,为墨家,故号墨名氏。墨子对大禹治水比较了解,在书中曾记述了大禹治水时的路线。“禹治水出于紫蒙之野”,他当然十分清楚。紫蒙就是东蒙,指东北地区。《论语·季氏》:颛臾“先王命为东蒙主”,就指颛顼曾被少昊任命为东北地区首领,高阳之国就在东北。

那么,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大禹的故乡却有人出来不让大禹落户呢?这就是那些为“高句丽”当吹鼓手的人在作怪。

“高句丽”是汉唐间的汉人反叛集团,最后为唐王朝剿灭。现在有人招“高句丽”之魂,行分裂中国之实;而有少数伪历史学者,跟着起哄;说他们是“卖国贼”,他们还不服;实际上,他们和卖国贼的差距并不太大。正如他们公然所说:“大禹若生在集安,那高句丽往哪儿摆呢?”可见这种“认贼作父”的勾当,确有政治谋算和背景。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先人,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崇敬的治水英雄,夏王朝及其灿烂的文化的缔造者。而丑恶的“高句丽”,一小撮民族败类,分裂国家的罪犯,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还能往哪儿摆呢!这些人的倒行逆施,其居心已昭然若揭了!

有的人很霸道,当他们打着“学术”的旗号,搞歪曲历史,为虎作伥的勾当时,他们说这是纯“学术”问题。而当有人要纠正这一倾向,从学术角度论证大禹生于集安,反对粉饰“高句丽”叛乱武装集团时,他们又出来说:“不能用政治观点来代替学术论争。”真是耍尽两面手法,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和学术“玩家”,不免令人齿冷。跟着歪曲和叛卖跳舞的,不会长久。

                                                                                                                                                    2010年8月14日凌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禹、伏羲、高句丽、集安的历史渊源
为民舍命的鲧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转帖连载9)
大洪水:人类共同的古老记忆,原来大禹治水背后的水也很深
水神共工
大禹生地、故地、成婚之地极应澄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